支教来的甜美爱情
榆林日报 | 2023年10月31日
他和她约定,等她支教一年后,两人就在他所在的城市结婚。
那天,她背起行囊到了火车站。他拿着一束鲜花去送她,并且告诉她,不管这一年发生什么样的变故,他都会一如既往地等她。她接过鲜花,深嗅一口,笑着说:“等到明年桃花盛开,我就回来与你成婚。”说完,两人深情地拥抱在了一起。
她支教的那个学校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到山外。那天,校长领着二十多名学生到山脚下来迎接她。一下车,一条鲜红的横幅就赫然印入她的眼帘:热烈欢迎蒋美丽老师来我校支教!她望了一眼寒风中挺立的校长,以及那些衣着单薄的山里娃,一股热流涌遍全身。寒风中,孩子们见老师正望着他们笑,不知是谁带了个头,大家一起大声说道:“老——师——好!”清脆的童音久久回荡在山谷,撞击着她的心房。
第二天一早,校长领着她走进了二年级的教室,向这些山里娃介绍说,这是城里来支教的蒋老师,以后,她就是你们的班主任……孩子们瞧着青春飞扬的她,就如同看到电影里的邻家大姐姐似的,一个个抿着嘴偷偷地笑。
她教小学二到四年级,每天有四堂课,既要教三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还要教音乐和体育。这些孩子很用功,但因为底子薄,大多数学习基础都很差。她只得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一点点地给他们补习。
时间过得挺快,转眼半年过去了,远在城里的他很是想她。有一天,他请了假,按着她提供的地址,到大山里来看她。看着简陋的学校,目睹着艰苦的环境,望着她黑瘦的脸庞,他揪心般的痛。夜里,他劝她,这么差的地方你也待得下去,这不折腾自己吗,回去吧!她摇了摇头说,你忘了我们之间的约定?现在离桃花盛开还早着呢。他见她如此固执,也不再勉强,第二天一早,一个人悻悻地走了。
她把对他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从此,备课更勤了,批改作业更仔细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像山谷中的雄鹰一样,翱翔在湛蓝的天际。
终于在一个子夜时分,她累得病倒了。得知消息,校长和村长来看她,许多家长拿着鸡蛋和自酿的甜酒,在孩子们的带领下,也来看她。他却没有来,自那次回去后,他觉得她变了,变得不可理喻。他觉得再这么空等下去,纯粹是在浪费他宝贵的人生,他要的是“高、大、上”的生活。
她给他打电话,想告诉他自己病了,可电话总是关机。后来,母亲告诉了她真相。原来,自那次从山里回来后,他很快就移情别恋,爱上了另一个女孩,连手机号码也换了。那一夜,她静静地躺在床头,一遍遍回想起他送她时的情景,咀嚼着他说的每一句话。慢慢她明白过来:原来,真爱不在距离上的千里万里,而在于心与心之间的疏离。
一年后,支教的归期到了。那天,她毅然走进校办公室,向校长递交了留校任教的申请书。刚走出办公室,一束红艳艳的桃花已跃到她的胸前。送她鲜花的,是三年前在此留校支教的老师大李。本来,大李的女友说等他一年后回城完婚,可中途女友却毅然离去。最终,共同的理想和相同的境遇,让大李和小蒋等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言行、真诚而包容的心,收获了真正的爱情。

跨越山海去支教播撒音乐播撒爱
从福州到云南,在山清水秀的大山里,教一群懵懂好奇、质朴纯真的孩子识谱、吹笛……如此独特的经历让台湾音乐教师吴嘉绮毕生难忘。
前不久,吴嘉绮加入了由福州音乐教师张健发起的“音乐公益万里行”活动,这是该公益活动启动的第三年。这一次,两岸音乐教师首次携手合作,将音乐的种子撒播到偏乡,共同守护大山孩子的音乐梦想。
青山葱茏,田野辽阔,一路向西南进发,行程2000多公里,只为了一场特殊的相遇。
一个月的时间里,张健满载着笛子、音乐教材、儿童服装等援助物资,驱车将各方筹集来的“爱心”分别送到云南的几所乡村学校。
中式竹笛悠扬婉转、音域宽广,极富民族特色,常用于简谱的学习;英式竖笛音色柔和、容易上手,适合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常用于五线谱的学习。张健与吴嘉绮一人教中式竹笛、一人教英式竖笛,为大山里的孩子开启音乐启蒙教育。
中式竹笛搭配英式竖笛(在台湾称为“直笛”),缘起于两岸音乐人共同的爱好与善念。
自幼热爱音乐的吴嘉绮毕业于台北教育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曾到台中、彰化等台湾的偏乡小学服务,后来还开办了音乐教培机构,擅长演奏钢琴、小号等多种乐器。2016年,她受邀到福州参加公益活动,第一次认识了福州这座对台胞友善、充满机遇的城市,于是决定来榕发展。
“台湾音乐教育行业僧多粥少、逐渐饱和,而海峡对岸的福州市场广阔、生机无限。”来到福州后,吴嘉绮迅速被几所学校的管弦乐团聘任为指导老师,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她也一直牵挂着偏乡的孩子。“我希望能帮助那些孩子。因为我知道他们有多羡慕城里孩子的条件,有多渴望好的教育资源。”
彼时,身为一名笛箫音乐教师,张健也开始关注那些偏乡的孩子。“通过参与公益助学、音乐采风等活动,我发现许多偏乡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关怀与陪伴,而音乐可以滋养、抚慰他们的心灵。”
2023年,张健踏上了“音乐公益万里行”的路,自此开始不定期到各地乡村学校支教。他的善举,引起了大陆公益基金组织及两岸音乐人的关注,吴嘉绮就是其中一位。
“张健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支教计划,而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相同的理念让两人一见如故,去年开始吴嘉绮便协助张健举办了一些慈善音乐会,为支教项目筹集经费,并相约一起开展2025年的“音乐公益万里行”活动。
仲春时节,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大山绿意盎然、草木芬芳,白云深处的乌蒙乡中心小学时常飘出悠扬的笛音。
什么是音名?什么是唱名?什么是长音?什么是短音?……这些看似枯燥的乐理知识,从一支小竖笛吹奏出的音符里得到了具象化的表现。
“英式竖笛适合初学乐理的孩子,台湾小学生基本人手一支,老师带领着大家用吹奏的方式学习乐理知识、认识五线谱,让原本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由于教授的是一年级的孩子,吴嘉绮格外注重孩子们兴趣的培养。除了小竖笛外,她还专门从台湾带来了电子音乐教材《有趣的小竖笛》,让孩子们可以通过音频更直观地感受音与音的不同。
这种教学方式深受低年级孩子们的喜爱。一下课,他们会拿着小竖笛,围在吴嘉绮身边问这问那,还会彼此相约到户外合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已经能够简单地吹奏出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孩子们的进步,令吴嘉绮既感动又欣慰。
与之不同,负责教授三年级孩子音乐课的张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他用竹笛等传统民族乐器,带领中年级学生领略丝竹之音的自然韵味,并欣喜地看到音乐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我依然记得那天我在操场上吹奏讲述漂泊与思乡之情的歌曲《起风了》,这群孩子的眼中泛起了泪光。或许他们想到了父母,又或许他们想到了未来的自己。那一刻,音乐让他们共鸣,也让他们成长。”张健回忆道。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每逢周末,张健和吴嘉绮都会走村入户,上门给学生上课。有的孩子一开始内向沉默,但是几次接触后,逐渐大方起来;有的孩子一向活泼好动,见到老师来了,便呼朋引伴一起学笛识谱……
“音乐可以治愈心灵、疏解压力,让不同性格的孩子相聚在一起,彼此陪伴、相互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在授课的同时,吴嘉绮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传授给乌蒙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并分享了台湾的电子音乐教材《有趣的小竖笛》,她希望能将这份音乐带来的快乐长久地延续下去。
跨越山海的音乐支教之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三年来,张健走访过许多乡村小学,而每一回支教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曾经有一个彝族小男孩,寒假里每天步行3小时到学校听我的课,这件事让我深受触动,也更坚定了我开展‘音乐公益万里行’活动的决心。”
张健的经历深深打动了吴嘉绮。此次云南之行,她更是真切感受到大山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回来后,她计划继续为云南的乡村学校开展线上辅导,帮助他们组建小型竖笛乐团,让音乐成为乡村孩子连接世界的纽带。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千万人的力所能及。“通过这次支教,我看到大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力量,都不遗余力地保障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吴嘉绮认为,许多偏乡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已十分完善,相较而言,更需要提升、改善的是师资、教学方法等软件。为此,张健与吴嘉绮已开始筹备6月份的新疆支教行程,他们希望将此次积累的两岸合作模式推广开来。
“台湾音乐教师在音乐基础教育方面经验丰富,上课生动有趣,而大陆音乐教师熟悉支教环境、课程体系,两岸音乐教育各有所长,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可以发挥出1+1>2的作用。”吴嘉绮表示,接下来她将向更多岛内音乐教师推荐“音乐公益万里行”活动,邀请他们一起参与,让这条公益之路走得更远。
����С���֧���ճ�����ͤ
����С���֧���ճ�����ͤ_������ѧ��_��ԭ��С˵|����С˵��
�������߽���18�����϶��߹ۿ���
���ͣ�ԭ��-����-�����ִ�-����-Ů���ӽ�
���ǣ���֪ң������
һ�仰��飺��С��֧�̣�˳��ջ�һ��������
���⣺����������У�֪ʶ�ı�����
״̬����ǩԼ/����/0��
��飺 �İ�һ��Ů���棩�� ������֪ң��J��ij֪��ʦ����ѧ��ҵ��������������Ϊ������Ӹ�ĸ���ţ���J��ij֪��˽�����н���ʱ������Ȼ����ȥ�ϳ�֧�̡� ������֪ң���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