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缅甸地震缺物资缺救援,当局羡慕中国,人民遇到困难才知军人差距

更新时间: 2025-09-18 18:23:31

阅读人数: 213

本文主题: 带物资往返现代和民国

3月29日晚,厦门曙光救援队到达缅甸机场。

一名在缅甸的泰国女子激动落泪,感激之情无法言表。

而缅甸华人更是哭得不能自已,一把辛酸泪。

“我们没日没夜地挖,徒手搬钢筋,多亏你们来了。”

缅甸地震,中国率先决定提供1亿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截止到目前,我们的云南救援医疗队、蓝天 、深圳公益救援队等省救援均已抵达。

应急管理部派出多部门组成的人员,带着20吨物资在29日下午抵达。

中国国际救援队更是带着医疗院队搜救队,以及破拆设备、野战医院系统展开高强度救援。

奇了怪了,缅甸一场地震,反而是中国成了“救星”。

遇到困难找人民子弟兵,中国军人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不只是缅甸,连“宇宙第一”的大韩民国都受不了开始“破防”了......

根据缅甸官方30日下午的通报,已有1700人死亡,3400人受伤300人失踪。

缅甸发生7.9级大地震,按理来说军队应该早已奔赴一线,动员全国力量救灾。

然而奇怪的是,却很少能看见缅甸政府或者军人救灾的消息。

政府军领导敏昂莱第一时间做的,就是向外界求助。

“各国、各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帮帮我们吧!”

事实上缅甸军人别说救助,不捣乱就不错了。

尤其是震中曼德勒省,这个地方多方武装力量盘踞,当地人民平常就生活在惊恐之中。

缅甸国内内战已久,如果不是地震,说不定还在“大乱斗”。

即便是政府军,面对地震也是有种“爱莫能助”的颓废感。

一是长期内乱,军队没钱又没人。

即便是有人愿意去,直升机也不够,支援速度与力量大大降低。

二是他们的救灾设备落后还短缺,最先进的估计就是挖掘机和无人机。

报道指出,缅甸全国仅有一支3000人的专职救灾力量。

最致命的是电力、通讯中断没人抢修,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没办法,缅甸只能向外界求助,可结果如何呢?

泰国表示自己也深受其害,实在是腾不出手。

印度则是口头答应援助,可就是迟迟不支援。

美国这个老大哥则是在家“打脸”,闹笑话。

特朗普信誓旦旦说要救助,然而美国救灾部门却直接宣布罢工。

在此十万火急之际,中国出手了。

缅甸救援队受限于设备落后,只能依赖传统工具挖掘。

而中国救援队一亮相,便祭出“科技王牌”。

云南医疗队在内比都医院废墟中锁定微弱生命信号,救出被困40小时的老人,成为震后首个成功案例。

中国的“野战医院系统”,可就地看诊。

因为救援队自带医疗方舱,能独立开展72小时高强度救援,甚至能处理复杂外伤。

地震后72小时是救援黄金期,缅甸队员因物资短缺,体力严重透支。

而中国国际救援队自带补给,能在震区高强度作业三天三夜。

如此多的补给,还有支援力量,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地震次日,缅甸政府还在协调资源时,中国已启动“海陆空立体驰援”。

“运-20”跨国投送118名队员、6条搜救犬、634件装备,乘空军运输机直抵灾区。

对比落后的直升机,缅甸民众惊呼中国军人像天兵一样降临。

中国队伍里地震专家、医疗队员、搜救犬分队各司其职,救出人后无缝衔接医疗转运。

通信中断时,中国队员用卫星电话协调行动,无人机高空侦察灾情。

而缅甸救援队只能靠人力传递信息,效率天差地别。

其实不仅中国的官方救援给力,民间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地震发生后,至少15支民间队伍,如公羊队、蓝天队形成合力,第一时间赶往救助。

湖南蓝天队用生命探测仪锁定幸存者,2小时内完成破拆。

缅甸救援队在同一现场因工具不足,耗时超5小时。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放蚊帐、饮用水等基本物资,希望灾民早日渡过难关。

缅甸民众感叹,“中国连我们睡觉防蚊都想到了”。

缅甸领导人敏昂莱专程慰问云南医疗队,直言“中国救援队是缅甸人民最可靠的朋友”。

中国军人专业、训练有素、有力量又有信心,而民间组织热情又细心。

有这样的人在,中国才能兴国安邦。

不过见到中国支援缅甸,韩国人却急了。

“中国为什么不帮我们,我们也需要帮助啊!”

“中国有全球最强消防无人机却不援助,以后休想得到韩国帮助。”

最近韩国正面临着和美国一样的山火困境,大火肆虐一周把他们的“古建筑”都烧毁了。

花甲之龄的消防员、不完善的设备,韩国山火持续蔓延。

看到消防员吃的一勺米饭两片泡菜,韩国网友吐槽吃食连监狱都不如。

自己人控制不住火势,他们就开始羡慕起缅甸的外援来。

然而韩国人却忘记了,曾经是如何嘲笑我们的。

三年前重庆山火,消防车无法上山。

当地1300多名民众自发扑救,摩托车送水,韩国人无情嘲笑“太原始”。

“真是愚蠢啊,用这种方式救火。”

可火真烧到他们身上,他们不仅“苛待”消防员吃食,自发救火的更是没有。

甚至还有些人跑到失火的地方拍照,就为了“蹭流量”。

对比之下,我国的消防队高级了不止一点。

我们的餐食都是根据训练强度,搭配的营养餐。

救火器材更是五花八门,最先进的无人机可以实现高空作业。

既能第一时间救援,又能保障消防员安全。

他们把人民生命摆在首位,祖国和人民也给予他们高度尊重。

人民子弟兵与人民双向奔赴,才有了如今强大的祖国。

韩国与其“酸溜溜”,不如好好提升自己。

从缅甸医院废墟中救出的第一声呼救,到韩国人觊觎中国消防。

中国军人、消防员用专业与热血证明,无论灾难多残酷,那抹“救援橙”永远是最亮的光。

这就是中国力量,这就是我们骄傲的底气!

缅甸地震缺物资缺救援,当局羡慕中国,人民遇到困难才知军人差距

民国时期的一元大洋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关于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换算,因计算方式和历史背景差异存在多种说法,以下为综合对比分析:

民国初期(1912-1920年)1块大洋可购买30斤大米或8斤猪肉,以当前猪肉均价15元/斤计算,约合115元人民币;若考虑当时物资稀缺且商品多为无添加天然产品,实际购买力可能提升至150~250元。

25斤大米是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典型购买力,若以当前普通大米5元/斤计算,约合125元;但若结合当时米价波动和区域差异,实际换算需进一步调整。

民国大学教授月薪约400~600大洋,对应现今教授平均月薪8000元,换算后1块大洋约合17元。但此方法未考虑通货膨胀和职业收入结构变化,可能低估实际购买力。

工人月薪约10~20大洋,相当于现今1000~4000元人民币,由此推算1大洋约合100~200元。

根据国际汇率和黄金价格的历史数据,1块银元约相当于现今2400元人民币,但此方法未充分反映实际生活消费场景的差异。

多数研究认为,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的实际购买力范围在500~1000元人民币之间,差异主要源于地域、商品种类(如基础物资与房产)以及不同阶层的消费习惯。

房产增值效应:鲁迅1919年以3765大洋购置的北京四合院现价值上亿,但此类资产增值属于长期投资范畴,不宜直接用于日常购买力换算。

货币制度变迁:民国银元(如“袁大头”)的流通与价值稳定性受政治和经济环境影响显著,需结合具体年份分析。

建议根据研究目的(如历史考证、影视剧创作或收藏估值)选择适合的换算方式。

拍场一瞥︱顾廷龙信札中的民国文人交游

昨获电谈,虽差面谈一等,可喜之至!吾有一事救(求)教,便请见告。鲁迅尝有序文,请魏建功先生写,而不请钱玄同先生写,大意说钱先生字太漂亮,而魏先生字较质朴。不记清(记不清)原文如何?在那(哪)一信中?敬烦指示,为盼!

其后运动不断,两人虽同在上海,见面稀少。1972年,顾老欲临写《封龙山颂》,想起曾在唐云处见过拓本,于是委托蔡耕借阅。

顾晚年由其公子诵芬先生迎养于京,蔡耕曾登门拜访。

多年不见,乃承枉顾京寓,无任快慰!观泉先生为我代购《文字学》越一、二日即到,感谢之至!我拟最近旋沪,主要想将《尚书文字合编》定稿,以冀早日成书。

在舍摄留照片,可资纪念!兹特寄上,请查收,为荷!

此信未注明年份,信中的“观泉先生”是王观泉。王先生于2002年在《文汇报》发表《巧识顾廷龙先生》一文,正巧谈及此事。那是1994年4月,王先生去北京探望顾老,顾老虽略显苍老,但依然精神饱满,谈吐明晰。他说目前最想完成早在燕京大学时就已开始,但时断时续了几十年的《尚书古文字合编》,遗憾的是,手头缺一部商务印书馆版《文字学概要》作考查。王观泉认识商务馆汉语组的一位朋友,代为觅到。由此也可知,此信写于1994年。

蔡先生友朋信札多有散出,以收藏家、鉴定家论,坊间可见王世襄,朱家溍,史树青,杨仁恺诸位。

首提此事的是1933年11月3日鲁迅致郑振铎信:“但我只不赞成钱玄同,因其议论虽多而高,字却俗媚入骨也。”而对此间瓜葛说得最明白不过的,是同年12月27日夜鲁迅致台静农信。当时关于写序之事已有传说,迅翁对台静农倒是无话不谈,直言“金公”,也就是钱玄同,“夸而懒,又高自位置,托以小事,能拖延至一年半载不报,而其字实俗媚入骨,无足观,犯不着向悭吝人乞烂铅钱也”。

鲁钱当年已交恶若此,这就让身为弟子的魏建功很难办了。魏建功在北大读书时,曾因盲诗人爱罗先珂批评了同学演出的话剧,而写了一篇反批评的《不敢“盲从”》。当时他年少气盛,以标题而言,就大大地嘲笑了爱罗先珂的生理缺陷。这引来鲁迅大加斥责,写了《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刊于《晨报》副刊上,但后来并未收入杂文集。不过后来《鲁迅全集》连同魏建功的原文一并收入,让我们得悉此事。

老师震怒,魏建功想必极为过意不去。通过孙伏园引见,魏登门道歉,也就此开始了与鲁迅的交往。鲁迅日记中提到魏建功多达十六处。到了1932年鲁迅回北平小住,师生之间已熟稔,《两地书》中提到:“晚上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忙于翻检电码之台静农,一个是帮我校过《唐宋传奇集》之建功,同吃晚饭,谈得很为畅快。”此后写序,也是水到渠成。而魏建功抄录鲁迅文字也不尽于此, 1957年第二十九期《文艺报》曾发表魏建功《关于鲁迅先生旧体诗木刻事及其他》一文,他写到,“我依据景宋钞稿用朝鲜纸写成一个卷子……静农先期自青岛来住我家,录了一个副本,七七事变起,景宋不能北来,静农匆匆南行”,此事遂中断。“1948年我回大陆,由台湾经过上海,把手钞氏卷丢失了”,实际上这个卷子仍留在台湾,后来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印行《鲁迅先生诗存》影印长卷一册,就是以此为底本。

魏建功与钱玄同的关系,也许比他与迅翁更为密切。邓云乡有题为《钱玄同手札》的小文,言及他收藏了一部《先师吴兴钱玄同先生手札》,此手札底本即为魏建功提供,来熏阁书庄1947年石印,虽然只是薄薄一本,却是白棉纸影印了钱先生的二三十封信,连信封也影印了下来。第一封信就是谈为魏著《古音系研究》撰写序言的事:“建功我兄:大著古音系研究印成已多日,而拙序迄未交卷,可胜渐悚……目眚未瘳,精神仍惫,伏案不及一小时,辄觉头重,心悸手颤,暂时不能用脑,现在只好请兄见谅……弟病愈必当补作此序,得于大著再版时补印入册,则幸甚矣……”此信写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十四日,距当初郑振铎向鲁迅建议由钱玄同写序不足一年半的时间,鲁迅菲薄的“拖延至一年半载不报”,由此得知,想来更多是钱玄同身体不济吧。

鲁迅与钱玄同的交往,此处不再赘述,大约是1926年前极为密切,鲁迅南下厦门后疏于往来,乃至关系恶化。信札还是能提供最鲜活的素材,《两地书》中1929年5月25日致许广平,提到与钱玄同在孔德学校偶遇,鲁迅眼中的钱,已经是“胖滑有加,叨叨如故,时光可惜,默不与谈”。沈尹默的回忆更丰富些,钱玄同看到桌上“周树人”的名片,问:“你现在又用三个字的名片了?”鲁迅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从来不用四个字的名片。”钱玄同主张废姓,曾用“疑古玄同”署名,这一次老友重逢,想来“金公”本是搭讪,不想反击如此激烈,于是也不作声了。

《北平笺谱》历来被视作鲁迅抢救传统文化之典型,也常常用来称颂鲁迅与郑振铎的友谊,但鲁迅写给年轻人的信中对郑倒却不无牢骚。还是回到1933年12月27日鲁迅致台静农那封信:“《北平笺谱》竟能卖尽,殊出意料,我所约尚有余,当留下一部,其款亦不必送西三条寓,当于交书时再算账耳。印书小事,而郑君乃作如此风度,似少涵养,至于问事不报,则往往有之,盖不独对于靖兄为然也。”其中提到的“西三条寓”,查《鲁迅日记》可知为1929年4月29日租下的西三条胡同二十二号白木匠三间北屋,原来是郑振铎自作主张把盈利送到朱安那儿了,不算什么大事,但涉及家事毕竟不快。联系之前郑振铎建议钱序之事,“少涵养”言重了,欠思量倒是一定的。

钱、魏书法,究竟孰优孰劣?两人都是古文字、古音韵专家,都善于写这种字体,很难分雅俗,找两个圈内人的评价吧。黄裳在《天行山鬼》中说,“魏建功是学钱玄同的,但较健拔英挺,不像钱玄同那样肥得近于瘫痪,鲁迅的评论还是有道理的”。张中行也说,“钱先生继承邓石如以来的传统,用北碑的笔意写行草,飘洒流利;用隶笔而更像北朝的写经,功力都很深。魏先生是隶意而多于写经,更刚劲锋利,可谓青出于蓝”。看来鲁迅的选择,虽与臧否人物有关,但也不失眼光。

至于《北平笺谱》,几十年后已成文物。邓云乡提及曾欲观之,先找贾植芳,复旦大学图书馆没有,上海图书馆善本部也没有,心想鲁迅纪念馆一定有,打电话问,言明只在馆中看,能够看二三十分钟也好。不想回答十分干脆:不借,要有领导批示,展品一动便要消毒。最后找到了前头的受信人蔡耕,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资料室里,总算看到了这部“与唐版媲美”的宝书。世界就是这么奇妙,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本文承李东元老师辑录资料,outman修图,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文承李东元老师辑录资料,outman修图,在此一并致谢。

标签: 缅甸地震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