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人生,该如何勇敢前行?
今年我看过两本关于“记忆”题材的作品,一部是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记忆记忆》,另一部就是威廉·博伊德的《凡人之心》了,两部作品都非常优秀,一问世都拿到很多的大奖,相比较我个人更喜欢威廉·博伊德的《凡人之心》,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讲述“洛根”的一生,作者的文笔很生动,犹如散文一般的,让人能沉浸下来去阅读,但是又在阅读后又发现好像自己侦破了某种的人生真相:你一生最终的结局,将你经历的全部幸运和霉运加起来。
《凡人之心》一出版就获得很多荣誉:入围布克奖,进入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获得让·莫内欧洲文学奖等奖项,而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博伊德是与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在书中威廉·博伊德写出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可能经历的琐碎日常,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从6岁到85岁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出生于遥远的乌拉圭,年少轻狂,写了几本书,但是又不足以被人们所记忆;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成为了皇家海军情报员,当卧底,战争中被出卖,被监禁;监禁两年后回来发现自己在人们的记忆中已经死去,并且二婚妻女也被炸弹击中而离世;在新世界的首都纽约重新开启人生,但总有些格格不入,不过最后还是得以安享晚年。
作者写的太过真挚和真实,好像这就是生活在20世纪万千人中平凡的一员,因为作者连索引都考虑进去了,所以让我们时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而忘记洛根·蒙斯图尔特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角色,当然这也是作者的“阴谋”,因为他就是为了寻求真实性和合理性,才考虑在作品中加入了诸多引以为真的小细节,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停止怀疑。
相比前半部分,我认为《凡人之心》的后半部分更精彩,或许是因为岁月沉淀后的洛根·蒙斯图尔特让我觉得更完整,或者更有魅力,特别是晚年部分,洛根·蒙斯图尔特的思考深邃而且又带着某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我想是不是所有人经过自己平凡的一生,再回头看看,是不是也能有很多哲理的人生哲学在。
《凡人之心》是写日记的形式记录,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大多数小时候都会被要求写日记,但是大多数的日记也会被父母偷窥,所以看《凡人之心》的时候,总有一种窥见他人人生的乐趣,不过威廉·博伊德这部作品处理的太过于完美,他与我们的哪些私密日记不同而语,书中小小的琐碎看起来都是必须的,都 是洛根人生所必需经历的,但是个体的命运被时代裹挟,身不由己,有经历两次世界大战,那些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消隐与死亡,成为了洛根也甚至是你我,都会遇到的生命命题。
但是洛根和我们又有所不同的,为什么呢?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受到了战争的诅咒,那场“大冒险”硬生生中断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鼎盛时代。它持续了那么久,将我们的生活不可逆转地一分为二——“站前”和“战后”。每当我想起一九三九年的自己,又想起一九四六年我变成什么样子时,我不禁为自己可怕有悲惨的遭遇感到心碎......” 因为战争,在那种时代下的生活的个体被时代所影响,被时代“强迫”着过身不由己的生活。
这本厚达729页的长篇小说《凡人之心》,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生活在动荡年代洛根·蒙斯图尔特的一生, 那么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安安稳稳的一生,还是大起大落的一生。

在迷茫中坚强前行
在迷茫中坚强前行 ——《平凡之路》
距离2017年9月3日到律所上班正好4个月,从我跟的律师(律所一般叫师父,不过她比我小几岁,没好意思叫她师父,在此就以“老板”来称谓吧)手里正式拿工资2个月。每天早九晚五的上班下班,从没地方办公到临时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卡座;从一整周无所事事到零星做一点琐碎的跑腿工作;从外卖小哥说前台没这个人到前台知道我叫什么;从办不了门禁卡不能随意进出到有了自己的门禁卡…… 似乎情况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是,90后的小律师们都直呼我的名字,在她们并不忙的时候安排我给她们扫描复印文件,时不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被老板教训教训……这4个月好像把我这30多年都没有受过的冷遇好好感受了一把,而我知道,这些才刚刚开始。由于我没有选择熟悉的刑事领域,而是从我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民商事领域归零起步,业务上的无知令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案源上的匮乏令我对未来无限迷茫。我的选择是愚蠢的冲动吗? 朋友推荐了这本《平凡之路》,我迫切的买来,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是一位叫张刚的律师写的自传,讲述他身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无背景无资源,35岁高龄从一位沈阳的小镇中学教师转行做律师,辗转北京、上海,成为盈科所高级合伙人的人生经历。作者的文笔一般,文字比较白话通俗,除了描写个人发展历程的部分,其余关于代理的案件以及与结识的当事人之间的故事,不算精彩。但是作者对于律师职业的思考与困惑,同我的想法很相近,因此还是有所受益。 熟悉的朋友都说我不适合做律师,劝我不要做。可能因为我性格耿直,说话不爱绕弯;做事老实,不爱夸口;从小生活优越,受不得委屈。我也一直不喜欢律师这个职业,认为律师社会地位很低,必须靠关系和人脉才能做案子,而我不擅长拉关系,所以做不了。作者也抛出了这个问题,认为自己是一个看似不适合做律师的人,如何却坚持了十二年能怡然自得?一个最初不愿意做律师又被迫选择律师职业的人,如何获得客户的信任和赞许?他总结了十四条经验回答这些问题。我在此就不“剧透”了,以我的理解就是——没有什么适不适合,路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被现实逼着走出来的。 不论是否适合,选择了律师这个职业就得走下去。因此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来了,我该怎么做?来这个律所之前想的挺好,就跟着老板的团队做,不用自己跑案源。即便是我从未涉及的民商非讼领域,也可以给自己一年时间去学习。可真正来了才发现现实并非我所想,所谓的团队其实极其松散,基本还是各自为阵。老板也不像我想的那样有很多非讼案子,且她不做刑事案件,所以我以前的所学毫无用武之处。为此我曾向她提出是否还需要我,如果不需要我会另谋出处,但她挺仗义的说既然来了就是团队的人,她会找事情给我做的。可我有2年的禁业期,不能代理诉讼案件,所以她能让我做的事也无非是跑跑顾问单位跑跑法院之类的沟通事宜。没有实际案件拿在手上做时,想学习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既不能出庭又不懂民商,我该做些什么?以前在未检的时候也是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但没有这么心慌过。现在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天天流逝,无所事事的心乱如麻,不懂的太多太多,多得无从下手学习。看了一段时间案例,翻了一段时间实物工具书,做了一段时间司考真题……还是杂乱无头绪,因为既无方向也无安定的心境。前一阵朋友推荐了一本民法和一本公司法,让我先不要多想,把这两本书好好看透再说。现在也只有硬着头皮看下去,至于其他,不必多想。 与律师朋友们聊天时,他们给我讲了不少自己的经验,总体说来,基本就是需要应酬和关系,真正需要法律专业和经验的不多。一位老友酒后反反复复跟我说“你要改变思路去做律师”,甚至有一位律师哥哥说“你以为还有什么公平正义?”我听了这些甚是惶恐,甚是惶恐!内心里的一点点清高让我几乎很少低头求人,现在做律师已经把那点清高抛诸脑后,把自己放的很低了,难道还要去阿谀奉承、苟且勾兑才能做好吗?何况我还没那个可以吃吃喝喝的身体条件!虽然家里条件还行,可父母已经年迈,孩子正在成年,早已不是一人管饱即可的年纪了,自然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时常质疑——我能做好吗? 作者以他自己的切身体会指出,法律才是律师最好的武器,而不是所谓的关系和人脉。诚信在律师人品素养中是第一位的,耐心和宽容是律师必不可少的,坚守道德底线,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性,事必躬亲、细致入微的处理每一个案件,不刻意追求结果,因为律师提供的是法律服务而不是出售产品。有了这样良好的心态,把当事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不斤斤计较金钱的回报,自然会走出一条路来。 在我未来的律师生涯中,这三个问题可能还会时不时从我脑中闪现,不同时期我可能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过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在困惑中不断思考,在迷茫中不断前行,坚强且坚定的踏上未知的征程!
佳句摘抄(跳上生活的马车,勇敢前行)
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静地对待欢乐和幸福。
只要自己诚心待人,别人也才可能对自己以诚相待。
即是受点磨难,只要能多经一些世事,死了也不后悔。
这不是因为虚荣,而是不愿遭受虚荣者的嘲笑,我想默默地、宁静地走自己的路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地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
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之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
他还应该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绷紧全身的肌肉,继续向前走
爱情,应该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