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凉城版块
西邻静安区大宁板块,东邻曲阳板块 ,比较安逸,区域内相对大宁板块的都市感来说是
这里位于中环和内环之间,板块内多条主干路通过, 西侧距离中环共和新路立交桥距离约2公里,东侧板块边缘是大柏树立交桥 ,可去往各大核心商圈。西侧大宁板块的商业繁荣和19号线、20号线的规划同样为凉城板块带来极大的便利。 凉城板块到大宁商圈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住在凉城板块可享受大宁活力。
凉城是虹口成熟的老城区腹地,价格上对比周边其他内环板块又颇具优势,可谓是老城区的“潜力股”。
凉城板块第一批商品电梯房,小区户型佳,绿化率高,曾获得鲁班奖。80万精装修,随时入住,挂牌价格就是小区同户型成交价,业主诚心出手,看房方便
凉城板块第一批商品电梯房,小区户型佳,绿化率高,曾获得鲁班奖。业主亲自设计品质精装修,随时入住,家具家电全是品牌
凉城板块第一批商品电梯房,小区户型佳,绿化率高,曾获得鲁班奖。一梯两户小高层,85%左右的得房率,前排是小区叠加别墅,全天视野无遮挡
凉城板块第一批商品电梯房,小区户型佳,绿化率高,曾获得鲁班奖。虹口中环内叠加别墅产品,自带双车位,适合家庭人多的自住
金茂系列房源,全天候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恒温、恒湿、恒氧。5年内次新房,管家服务,高区直看东方明珠三件套

汪曾祺短篇小说:市井人物李三的烟火人生
李三是一个地保,又是一名更夫。他的家在土地祠里,土地祠是每个坊都有的。坊的名字后来改成了保。每当有人去世,和尚会放焰口,写疏文,记录死者的籍贯。这些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文,显示出人们对生死的重视。
土地祠的正式名称是“福德神祠”,庙门上四个字蓝底金字,显得神圣而庄严。虽然庙宇不大,但它承载了人们的信仰与希望。李三住在东边的耳房,西边则租给了卖糜饭饼子的。糜饭饼子是用米粥发酵后在平锅上烙成的,外焦里嫩,味道独特。
每到初一、十五,李三就会打扫土地祠,准备迎接信徒们的进香。过年时,他还会挂上“灯对子”,让庙前显得热闹非凡。每当香期,信徒们络绎不绝,李三在收香钱的柜子前忙得不亦乐乎。偶尔也会有两家因小事争吵,来这里赌咒,李三则在一旁默默看着,心里暗自得意。
李三最开心的时刻是有人来还愿。坊里若有老人病重或孩子生病,家人便会到土地祠许愿。待病愈后,李三便会热切地等待着,知道自己又能吃上美味的猪头肉了。
作为地保,李三的职责是处理孤寡和无名尸体。他负责募化钱款,为孤寡老人买棺材,埋葬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李三也会利用这笔钱来喝酒,心安理得。这样的人生,似乎有些无奈,却又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李三瘦小干枯,似乎总是没睡醒,白天忙着工作,晚上打更。每当有火警发生,他就会飞奔而去,声音洪亮地敲锣报警。虽然他希望火灾不成灾,但心里总有些期待,毕竟火灾过后,自己总能拿到相应的酒钱。
李三还负责管叫花子。那些趁着庙会的花子,往往能在信徒的施舍中得到不少钱。而李三则只管那些在街上赖着不走的。他提着竹棍,驱赶那些乞讨的花子,虽然有时也会与他们讨价还价。
李三的生活充满了琐碎与忙碌,年末时,他更是要在打更时提醒大家“小心火烛”。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习惯。他在黑夜中,穿街走巷,拉长声音,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人们听到这声音,心中总会感到一丝温暖,毕竟李三的存在,让这个小坊显得不那么孤单。
然而,李三的生活并非总是顺利。有一次,他在河边抽了根船篙,结果被船家当场抓住。这是李三第一次被罚,心里虽然不甘,却也无可奈何。生活的无常,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是地保,也要遵守规矩。
李三的故事,反映了普通人生活的真实面貌。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与无奈,正如李三在庙里、在坊间,默默守护着这一片土地。
不俗的《流俗地》,平凡又壮阔的市井生活集锦
很久没有遇到这样的一本小说,光是让我想到又有空闲时间来阅读了,就兴奋不已,然后快到结尾又怕早早读完而舍不得结束。《流俗地》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本小说,也应该是我年度最喜欢的书了。
巧的是,在阅读这本书的半个月前,我才去了一趟马来。槟城充斥着的那种鲜活生动市井气息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对马来也有了很大的好感,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也有了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流俗地》描写了很多平凡的人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按部就班,生活平淡得没有什么戏剧性。但是作者写作功底实在是太让人敬佩,偏偏就可以写出这些普通生活背后的波澜,写出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挣扎,写出那些女性的独特。
被黑暗像浓重的雾一样笼罩着的银霞;去华文学校念书也能念到第一名的很聪明的印度人拉祖;因婚姻所迫走出自己的道路但最后也不得不向岁月低头的马票嫂;或早逝、或无赖、或庸懦的细辉一家的男性,但母亲何门方氏、媳妇蕙兰、婵娟、小姑莲珠,还有第三代春分、夏至等女性,各自活出命运的际会。母亲的顽固、蕙兰的空虚、婵娟的刻薄、莲珠的风流,无不跃然纸上。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形象生动,甚至让人觉得很难说谁是这本书唯一的主角,他们都很重要且不可或缺。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觉得这好像不是一个小说故事,那些人好像都真实地存在。想起来作者在后记里说,不想被看出来故事有斧凿的痕迹,有太重的技巧性。这也很让人佩服,所以那些人,他们的行为、经历,好像都是随着故事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像是作者编排的。
这是我读完,最感慨的一点,书中的时间跨度从银霞与拉祖细辉相伴长大的童年时光,延展到了几十年后的中年。读完让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沧桑感,以及难过——有人远走,有人死去,锡都也逐渐不复往日。
拉祖问,长大了是怎么回事呢?银霞回答他说,就是世故了,怕雨打风吹,怕会变成落汤鸡,怕感冒,怕生病。
聪明的拉祖终于成为有名气的律师,但却惨死在他事业前景一片大好、家庭生活美好的三十四岁。我反复想起来,银霞和拉祖去看九皇爷诞的花车游行,银霞被人流推搡着往前涌动,拉祖用瘦小得像鸡爪的手把她从人群揪出来然后连声对不起,替她擦去眼角的泪水:我反复想起来,在梁金妹去世的时候,拉祖风尘仆仆干到锡都,对银霞说我来了,银霞抬起的下颌就像小时候他们仨一起下棋时她抬头看墙上的象头神。
拉祖曾今因成绩出众而登上报纸被许多人夸赞,死的时候就像小石头平静地沉入水面,没有一丝波澜。
因为眼盲,银霞从小时候开始日复一日在家里织网,这也像是一个隐喻,她也被黑暗网罗在其中。后来,她去盲人学校学习,然后因为聪明也登上报纸,被不少人熟知,再到进入的士公司当接线员,把锡都整个城市的脉络牢牢印入脑中,调度着的士司机。在她身上能看到一些困境,但更能感受到一片茫茫的黑暗之中的奋力成长。
第一次阅读马华文学作品,里面那种有点熟悉又陌生新奇的感觉让我痴迷。华人保留着许多与中国的习俗传统,但又和当地的马来族、印度族又着巧妙的融合。想起来在槟城和吉隆坡,经常在大街上看到潮汕宗祠、穆斯林教堂和印度教寺庙同时出现在一条街的前后,文化的交融呈现出来的多元性真是奇妙。这也体现在这本书中,所以我觉得马华作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既能体现出许多能引发民族共情的东西,又能体现出一种宽广多元的世界性。
太爱这本小说了,很久没有读到这么让人意犹未尽、不能自己的当代中文作品了。虽然互联网时代冲击着文学产业,重新塑造故事创作的逻辑,但好在还有这样的好作品可以让人窥见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