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以兵言兵语讲述兵情兵事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46:15

阅读人数: 481

本文主题: 强军纪录片排行榜

近年来,中国军网八一视频推出《强军之路》(6集)、《强军之路·向百年》(4集)、《热血与山河》(4集)等多部系列微纪录片,它们以质朴的镜头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新颖的拍摄手法,将来自不同军兵种、不同岗位战士的动人故事呈现给观众。

系列微纪录片注重细节刻画,聚焦平凡战位、普通一兵。微纪录片的视频时长短,虽然无法全面展现每个岗位上战士肩负的职责,但是抓住关键细节也能刻画出其独特之处。如《强军之路》中《追伞的兵》一集,以空军保伞员这一岗位为切入点,书写他们的工作日常。通过镜头,观众细致了解了保伞员的“叠伞”训练。而这一岗位为何被称为“保伞员”而不是“叠伞员”,正是该集刻画的重点细节之一。片中,大量镜头语言被用来表现叠伞的繁琐步骤。每一个折痕、每一次检查,都被镜头放大并进行细致的技术处理,使观众一目了然了解到保伞程序的精细性,对于保护战机和飞行员安全至关重要。保伞员的岗位职责重在一个“保”字。镜头缓缓推进,观众看到了保伞员严谨专注的工作情景,他们对每一道程序都充满敬畏,这些看似平凡的动作,凝聚着他们对职责使命的担当。正是这种无声的诉说,让观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保伞员在平凡岗位上抒写着不凡篇章。《强军之路》中《一把好枪》,讲述了陆军某部轻武器精度射手胡建设30余年的试枪经历。镜头下,胡建设用粗糙的双手轻抚着枪身,眼神中透露出对每一把枪的熟悉与敬重。无论是炎炎烈日下,还是凛冽寒风中,胡建设总是耐心地调试着每一把枪,不容许有任何微小误差。他那专注的神情,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每一把枪不仅是武器,更是他并肩作战的战友。这种深厚的情感正是通过细节刻画体现出来的。胡建设的经历,折射出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专研精进的战士的工作日常,他们或许不为大众熟知,却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系列微纪录片巧妙运用兵言兵语,立体诠释感人故事。创作者将采访内容重新整合编排,把主人公的受访语言,转化为逻辑严谨、生动感人的故事脚本,作为片中人物的情感线索。如《强军之路·向百年》中《方寸天地》一集中,整合编排了主人公陆军某旅坦克兵刘英康的受访内容。“把坦克开出车库我用了10分钟,但通过第一个崖壁,我费了2天,驶过第一个S弯我耗了7天,屡败屡战……”这句话是他在受访中对训练历程的真实表达。经过创作团队的精心改编,它成为该集的情感支撑和叙事脉络。这句话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坦克兵在训练中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而且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层次感和深度。同时,在细腻镜头语言的展现下,这句话被赋予了更强的情感张力。《热血与山河》中《巡天》一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主人公空军雷达兵赵桐基有一句台词:“我的工作是看天……一个响亮的名字‘海岛巡天人’。”这句话在开篇呈现,既展示出身为雷达兵的工作日常,又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雷达兵在孤岛之巅辛勤工作的常态,理解和感受故事背后的军旅情怀。

系列微纪录片采用多维拍摄手段,塑造精彩瞬间,增加了纪录片的观赏性与思想性。如《热血与山河》中《悍疆》一集,展现了炮兵发射炮弹的过程,在镜头下通过对战车内、战车外、炮弹着落点等多维度时空的呈现,完成对炮弹出膛过程的描摹。炮弹出膛的后坐力,采用摇臂拍摄技术呈现,炮身剧烈震动的力量感被捕捉,观众仿佛也能感受到地面在颤抖。同时,无人机从高空抓拍到炮弹划破天际的壮丽轨迹,与地面战士专注而坚定的神情相互映照,进一步强化了炮弹出膛的震撼力。此外,慢动作镜头捕捉到了炮弹弹壳出膛的瞬间,金属光泽在阳光下闪耀,尽显壮美。《强军之路·向百年》中《长剑之脊》一集展现火箭军某部“拆弹专家”何贤达修理导弹、排除故障的紧张场景,同样运用了多维拍摄技巧。镜头跟随何贤达穿梭于导弹发射井内,近距离捕捉他专注的眼神和熟练的操作,记录导弹部件被逐步组装的过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这一“大国重器”中。片中还运用高速摄影,定格何贤达冷静排除故障的瞬间来凸显其超凡技艺。镜头一转,夜幕降临,导弹发射井外一片静寂,而井内依旧灯火通明、紧张有序。何贤达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更显坚毅,这一幕成为对镜头之外“长剑昂首、直指苍穹”的写意化表达。

岗位虽小,但平凡中见伟大。中国军网八一视频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用兵言兵语讲述兵情兵事,以小切口故事诠释普通士兵的坚守,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让平凡战位熠熠生辉。微小之处见真章,镜头下的子弟兵既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也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梦想有追求的普通人。他们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坚持,都见证着对岗位职责的忠诚、对军人使命的担当。这些微纪录片正如创作者期许的那样,将观众带入到每一个平凡战位之中,去感受普通一兵的艰辛付出,让平凡战位上的不凡故事,传递出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

以兵言兵语讲述兵情兵事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近这几天,外媒正通过这面新的“放大镜”观察中国

向来喜欢通过《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观察中国的外媒,最近这些天,看上去又突然发现了“新窗口”——

一系列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纪录片,正为他们提供着观察中国的全新视角和素材。

从《法治中国》到《大国外交》再到《辉煌中国》,从《巡视利剑》到《强军》再到上周刚刚播完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而接下来陆续播出的还会有《中国这五年》等……

英国《卫报》将这波纪录片热,称为中国人的“全民电视盛宴”。

不仅是中国全民电视盛宴,也是外媒新的聚焦点

“几乎所有的中国公务员,从东北的邮政官员到到西南省份的税务审计员们,都在集体观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这样描述了从8月底到9月初在中国掀起的这股纪录片热潮。

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的话说,两个月来,聚焦中国改革发展、政论色彩浓厚的系列纪录片数量之多,播出频次之密集,收看人数之多,引发的反响之大,“实为历来罕见”。

而对于一向喜欢拿着放大镜检视中国的 ,《大国外交》等纪录片更前所未有地为他们提供了观察中国这5年的全新视角。

印度《经济时报》总结称,这一系列纪录片除了聚焦中国军事发展、社会改革外,还讲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上台后进行的铁腕反腐运动,“从上到下消除腐败分子的力量”。

《经济学人》还注意到,这一系列纪录片的制作方都很不简单,如《大国外交》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强军》制作方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而《辉煌中国》的制作方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

在对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强军》的报道中,俄罗斯《劳动报》网站指出,“除中央电视台以外,地方卫视也纷纷重播这部纪录片,它介绍了中国军队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在改革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

而新加坡《联合早报》则格外关注中国的“反腐”工作,除了披露大量巡视细节的《巡视利剑》外,报道还提到了自去年10月以来中纪委先后推出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和三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的关注侧重点在于“改革”,聚焦中国这五年改革成果的10集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与此同时,一部题为《光荣与梦想》的微型纪录片也在全国报刊、电台、网站和电影厅内得到展示。”

热衷纪录片细节,连翻译用词都不放过

可谓做到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哪怕是一处翻译或用词的微妙变化。

例如《经济学人》报道中就写到,在《大国外交》片名的对外翻译上,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回避了“伟大、力量”等直译词,而是使用了“大国”这一客观而相对温和的表述,因为“这个翻译听上去更为谦虚”。

在《经济学人》看来,如何恰当描述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是长期困扰中国对外宣传的难题,而“大国外交”这个措辞理想地寻找到了某种表述艺术上的平衡。

但报道同时也指出,《大国外交》并未回避中国近年来在外交政策上取得的成功,报道详细描述了纪录片中的两个“时刻”:2015年迎接中国领导人的国事访问时,津巴布韦领导人罗伯特·穆加贝称赞了习近平主席。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4月则在佛罗里达毫不讳言地表达了对习近平主席的称赞。

在对纪录片《大国外交》的报道中,英国《卫报》特意引述外交部翻译周宇讲述的细节:由于时间紧张,习近平主席在出访过程中有时无暇用餐,只能匆匆吃几块饼干。

专家:“中国客观上崛起,外媒不关注不行了”

在谈到近期一系列纪录片的变化时,《经济学人》总结表示,与过去纪录片常聚焦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通常主题相比,《大国外交》等显然更着眼于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力量的崛起。

“全球化的领导人,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中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所长克里·布朗如此描述这组纪录片试图向外界传递的信息。

这一结论似乎也暗含在他9月底刚刚出版的那本新书之中。在这本名为《中国的世界:中国想要什么》书中,布朗预测:“未来10年,中国在世界舞台的举动将影响我们所有人。”

,在对于官方纪录片的关注中,外媒视角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无法回避,那就是中国5年来的发展成绩。

而中国这5年的巨大进步也是支撑大量纪录片产生的基础:“我们确实有的说,因为这五年中国确实出现了很多变化。中国客观上已经起来,外媒不关注不行了。”

在金灿荣看来,《大国外交》等一批纪录片也同样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延续和拓展——去年,外宣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获得美国洛杉矶艾美奖最佳社会与法制类节目奖,这是中国主流媒体机构制作的纪录片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

(本文转载自参考消息。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纪录片《军工记忆

《军工记忆》摄制组历时十个月,行程数万里,先后赴北京、西安、呼和浩特等10余家军工厂所,采访栾恩杰、王小谟等近百位型号研制的亲历者,整理口述资料近百万字。该片宏大叙事与细节铺陈有机结合,完整清晰地展示了相关型号研制的决策背景和研制过程,深度挖掘了研制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充分展示了研制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催人奋进,感人泪下。有关专家认为,该片融史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了解军工历史和装备发展的重要窗口,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生动教材。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军工记忆》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捕捉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片中一组组人物故事见微知著,无一不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强国梦、强军梦”背后的“中国梦”深刻主题,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梦”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一脉相承,给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以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本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既生动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又深刻勾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卫星、导弹、军舰、战机研制过程中的科普知识,又真实再现了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同时,纪录片在拍摄手段和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种创新的努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我国首部反映国防科技工业三线建设历程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由国防科工局和11家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权威出品,以“中国梦、强军梦”为主题,以三线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及调迁历程为叙事背景,以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亲历三线建设老同志的难忘经历和相关专家、学者的采访为内容主体,通过“大山深处”“筚路蓝缕”“千里跋涉”“风起潮涌”“逆境转型”“弯道超车”“上下求索”七集的体量,再现了三线军工建设、调迁、脱困、重生的波澜壮阔发展历程,讴歌了几代军工人不忘初心、军工报国的爱国情怀和感人事迹,并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审视了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

标签: 工业战线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