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向孩子写作军旅文学
《蓝海金钢》 陆颖墨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军旅文学是以战场和军营生活为主要反映对象的文学书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审美现象,其底色是阳刚雄浑的,焕发出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无穷魅力。军旅文学日渐丰富的现实主义内涵,加之民族性、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的美学风格,与铸就儿童文学基底的向光性不谋而合。然而,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专为儿童创作的军旅题材作品的数量极为有限,由此或也引入了一个话题的探讨,即军旅文学如何与儿童文学同构,如何面向孩子写作军旅文学。
海军大校、鲁迅文学奖得主陆颖墨的长篇新作、首部儿童小说《蓝海金钢》通过巧妙的成长叙事,构建了一个坚守着对英雄主义与崇高美的弘扬,坚守着对文学性弘扬的叙事空间,讲述了一个情节波澜起伏、充满感召力与明快色彩的军旅故事。
军犬金钢被海军战士钟金泽一眼看中,从北京带到了遥远的南海深处,成为守岛部队中的一员。一场南海的旅程,隐喻着军犬金钢、也是战士钟金泽的成长仪式。他们在完成生命的历练,也是在完成对自我认知的历练,最终完成成人礼归来。由此,军旅题材与成长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同构,两者同行呼应,丰富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审美空间。那辽阔的西沙海域,十四级的台风,恶浪、险礁,酷暑、高盐、高湿,蚀骨的寂寞,西沙南沙群岛守礁部队的日常与牺牲,也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了小读者的眼前,那是远离他们和平安逸的成长环境的另一种生活,是千千万万我们这个国家的守护者,以坚韧、信念、勇气、牺牲铸就的铿锵生命之歌。
陆颖墨是从部队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作品从始至终贯穿着属于军人所特有的那份情感,质朴纯净,洋溢着真实自然的感情,由此,读其作品非常的平易流畅,没有距离感。战士钟金泽、刘小洪、小周,牺牲了的“老海岛”王海生,还有他们不能说话的战友——军犬金钢、海虎,个个形象鲜活、个性鲜明,他们那种无怨无悔的理想主义,勇往直前的报国信仰,极大满足了小读者们的心理投射和情感投射。阅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与书中人同悲欢、共离合,完全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
《蓝海金钢》语言干净朴素,叙述节奏明快,其顺时性的叙述顺序,也契合儿童审美思维的线性特征。显然,这种简洁、单纯、有力的叙事手法,正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儿童是一个缺乏经验的感性阅读群体,所以,写给他们的作品的叙事手法应以描述性的、感官式的为主,由此也成就儿童文学单纯简洁的叙事本质。当然,生动性和可读性,并不是让作家放弃文学性和艺术性,让作品失去语言的魅力,让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漂浮在表面上,同时作品变得毫无结构可言。强大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如何与深厚的文学艺术性和思想内蕴并重,《蓝海金钢》给出了圆满的表达。
军犬金钢和海军战士钟金泽的成长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旅顺南下,经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的漫长旅程中,迎接晕船的考验,是金钢要过的第一道关口。而吐出了黄水的金钢,在听到“服从命令”的口令后,便像电击般地挺起身子,“下定了决心似的,大步走上了跳板”。刚到六号岛的金钢,连续几天的训练都落在最后,看到海沟,还会迟疑甚至停一会儿。在追被台风吹走的值班日志时,金钢没有下海。金钢真的能考核合格,独立执行任务吗?本是特种兵,因为受伤、两年内不能剧烈运动,退而求其次当上军犬训练员的钟金泽,萌生了回到老部队的想法。然而,老军犬海虎、即将退役回家的军犬训练员王海生的牺牲,却唤起了金钢和钟金泽的斗志,他们决心要接过同袍的职责,把小岛守护好。
作为从部队成长起来的作家,陆颖墨对驻岛部队日常生活、训练的谙熟,对军犬习性的谙熟,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谙熟,让每个细节、每个章节的描述都极其见其功力和生活经验,整个故事既扣人心弦,又让人信服。小说的亲历性和写实感极强,如此引人入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文本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新奇性和陌生化。作品语言简洁利落中又蕴藏着蓬勃的生机,与这个故事相得益彰。
(作者:陈香,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周大新评传:一位军旅作家的生存与创作之路
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河中,周大新是一颗璀璨的星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深刻的时代映射与民族情感的真实展现。魏华莹所著的《周大新评传》为读者揭开了这位茅奖作家的生平与创作历程,系统地梳理了周大新作为一名军旅作家的成长轨迹,值得阅读与思考。
周大新,生于中原,1970年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测地兵。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从一名军人到作家的蜕变,周大新用他的笔触记录着时代的脉搏,传递出对生命、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这本评传通过关键词的形式,详细梳理了周大新的文学特质。可以看出,区域写作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在他看来,地域不仅是外在的地理因素,更是文化的载体。他通过对中原土地的描绘,提炼出民族的品格和精神,试图让读者在平实的语言之中,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
书中提到周大新在新兵连的生活与历练,这一部分不仅显现出他的成长,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对个体的影响。在那些年里,战士们生活困苦,文化匮乏,但周大新却因母亲的影响,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他不畏艰难,通过阅读内部书籍来弥补精神世界的空虚。这样的选择不仅为他的未来创造了条件,也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对知识和文化的执着追求。
谈及创作,周大新最初只是模仿,写一些简单的文字,但随着对政治、经济、文学等各方面知识的渴求,他逐渐找到自己的声音。周大新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是书信体小说《前方来信》,它的成功为他的创作生涯打下了基础,正如书中所述,军报上频繁发表文章,是他迷上写作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反映了创作的良性循环,持续的写作与思考使得周大新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探讨周大新的创作主题与思想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反战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往往在描写战争残酷的同时,关注那些在战火中挣扎和生存的个体。尤其是在短篇小说《汉家女》中,他通过对战地医院的描写,展现出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厚度与温度,让人深思。
与此同时,周大新的语言风格也值得称道。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通过生动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他将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角色们经过战争的洗礼,心灵与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精准的语言与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引发共鸣。
人物塑造方面,周大新赋予角色鲜明的个性与深刻的内涵。他善于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冲突,尤其是在职业军人与家国责任之间的对立中,他描绘了一个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形象。在这样的塑造下,读者不仅能理解角色所处的历史环境,更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困境与心灵成长。
从结构与叙述上讲,周大新的作品多采用多线叙事,这种叙事模式使作品更具层次感与复杂性。在长篇小说中,他能够灵活运用时间线与视角,使故事的展开更加跌宕起伏。这样的结构处理,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角色之间的关系与命运交织。
对于周大新的评价,可以说他的作品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仅是一位军旅作家,更是一位关注社会的观察者。他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时代变革中的人性与情感,并用文字为历史的伤痕抚平。他的作品不仅适合当代文学爱好者阅读,也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与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我个人看来,周大新的写作是感动与力量的融合。他以独特的视角与视听,在简练的语言中传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他对人物内心深处的剖析,令我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拷问。
综上所述,魏华莹的《周大新评传》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周大新文学思想的缩影。它不只是讲述一位作家的生平,更是通过周大新这一引子,探讨了历史、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那些关心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相信它会引发更多人的思考与共鸣。
军营生活是一座文学富矿
从初学写作到今天,我写的作品都是关于军营和军人的。说得具体一点,写的几乎都是戍守戈壁大漠的基层官兵。有时候,我也会感觉题材有些单一,想去尝试写点别的主题。可一旦准备动笔,脑海中浮现的,必定仍是那些伫立荒原的营盘,仍是那些熟悉的军人面孔,仍是漠风中的河西走廊和巴丹吉林沙漠。
作为一名军旅作家,身处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军队,应该去书写什么?我想,这不仅与时代有关,与文学有关,更与和平年代军队的意义与军人的价值有关。我一遍遍地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去思索、追问这些意义与价值。
从军30年,我先后在基层和机关工作过,带过几茬兵、见过许多人、走过不少地方,拥有无数难忘的回忆。军营的生活与记忆充实了我的生命,塑造了我的性格,也提供给我丰厚的写作素材。我想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更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生活。在我看来,辽阔的戈壁大漠不仅是很好的武器靶场和战术演训场,同样也是绝佳的文学现场和心灵试验场。在这样的环境里,更能清晰看到军人的相聚与别离、坚守与抉择,感受和平年代不为社会所熟知的军营生活与军人内心。我试图在作品里探究年轻军人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实现精神成长,如何在时光和风沙的磨砺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如何在不为人知的环境中坚守职责。这听上去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未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生活课题。
2019年冬天,我前往内蒙古某训练基地参加拉动演练,在草原上度过了难忘的几个昼夜。那几天我住在演习场的卡车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除了凌厉的风和翻涌的思绪,包括肢体、感官在内的一切似乎都被冻结了。身体受了一番罪,却带给我别样的生活体验。我后来根据这次任务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荒野步枪手》。开始写作的过程并不算顺利,主要是里面缺少一个真正的主人公,所以来来回回开了好几次头都进行不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年轻战士的形象,那个战士有点像我在演习场见到的几名战士,但又不全是,他身上似乎还有我在连队带过的兵或者在漫长军旅生活中接触过的那些士兵的影子。他们身怀绝技又朴实善良,身处集体又个性鲜明,换句话说,小说中的中士“庞庆喜”就是用我心里无数个士兵的侧影共同勾勒出的一个新的士兵形象。有了这样一个士兵的模样,我知道这部小说可以写下去了。
很荣幸,中篇小说《荒野步枪手》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让我再一次体会到,生活是时间之河的水流,是生命之树的枝叶,是历史长卷的注解,是时代影像的颗粒。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学的丰富性,每一种生活都适合文学生长,军营生活亦然,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融入并尝试去理解这种生活。只要肯沉下身子潜心开凿,军营生活永远是一座文学富矿。
军旅文学有着宏阔的创作天地。这两年,我一直把改革强军大潮中普通基层官兵的生活与情感作为书写对象,因为我觉得这是当下军旅生活中最有温度、最有质感也最吸引我的那一部分。当然,这些快速变化的生活常常溢出固有的经验,所以需要我尽自己所能地去处理看似零散但异常新鲜的素材,也需要不断在生活中感受、寻找和钻探。前不久,我又前往部队体验生活,置身火热的训练场,钻进轰鸣的装甲车,抚摸新型的战斗机,登上威武的驱逐舰,和年轻的官兵促膝交谈,让我深深感到改革强军大潮的澎湃力量和军旅生活的强烈脉动。生活就在此处,而文学也正在其中。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5日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