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康铁岭“古城三部曲”创作的意义:中国文学本土化回归的扛鼎之作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46:44

阅读人数: 801

本文主题: 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史

在当代文学创作普遍受西方叙事范式影响的背景下,康铁岭的“古城三部曲”(《书院门1991》《马道2001》《民乐园2011》)以300余万字的规模,构建起一部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部作品不仅以市井生活为底色,更通过语言、叙事与文化精神的双重回归,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成为破解当代文学“欧化痼疾”的典型样本。

一、创作历程:以生命丈量时代的文学长征

康铁岭的创作轨迹本身即是一部传奇。这位年逾七旬的作家,在2018年放弃年薪六十万的总经理职位后,以“伏枥”之姿开启文学征程。每日清晨在浐河边写作两小时,或于出差途中、饭局间隙捕捉灵感,这种“碎片化创作”模式却孕育出结构严密的百万字长篇。其创作过程呈现出三大特质:

1. 生活淬炼的深度:在书院门经营影楼的失败经历,使他深入接触书法家、煤老板、下岗女工等三教九流。这种“在群众中”的沉浸式体验,让《书院门1991》中赵先生、张大圣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其言行举止皆源自真实生活场景。

2. 时空压缩的张力:三部曲以1991、2001、2011三个时间节点为横截面,通过书院门、马道、民乐园三个地理空间,构建起改革开放的立体坐标系。这种“以点带面”的叙事策略,使《马道2001》中宫宝塬的保安生涯与玄一大师的清一汤形成时空对话。

3. 语言锤炼的执着:为捕捉秦地口语精髓,康铁岭深入商洛山区收集方言,将“猪往前拱,鸡往后刨”等俗语融入文本。其创作手稿显示,每页平均修改痕迹达7处,这种“咬文嚼字”的功夫,使作品语言既保留三秦大地的粗粝质感,又具备现代叙事的流畅性。

二、风格溯源:古典小说基因的现代激活

“古城三部曲”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对明清话本小说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具体表现为三大维度:

作品虽未采用传统章回标题,但内在结构深得《三言二拍》精髓。每部作品均以核心人物串联多线叙事:《书院门1991》围绕晏子敬的仕途沉浮,穿插煤老板金胖子的暴富轨迹与书法家张大圣的艺术挣扎;《马道2001》则通过宫宝塬的保安生涯,辐射出黑虎拳协会、汉服表演队等亚文化群体。这种“蛛网式”结构,与《喻世明言》中“一事数人”的编排方式异曲同工。

康铁岭创造性地将商洛方言与网络用语熔铸一炉,形成独特的“陕普”话语体系。在描写民乐园夜市时,“老板儿,来碗油泼面,多放辣子!”等对话,既保留关中方言的尾音上扬特征,又融入“老板儿”这类北方口语变体。这种语言实验,暗合张恨水在《春明外史》中“以京味写市井”的成功路径,却更注重地域文化的精准传递。

作品继承了古典小说“以形传神”的塑造手法,通过标志性动作与语言定格人物本质:煤老板金胖子“永远夹着鳄鱼皮包”的细节,暗示其暴发户心态;玄一大师“手持紫砂壶念经”的矛盾行为,揭露伪宗教的商业本质。这种“符号化”处理方式,与《二刻拍案惊奇》中“市井细民各具面目”的笔法一脉相承。

三、范式突破:破解当代文学的欧化困局

面对建国后文学创作普遍存在的“翻译体”痼疾,“古城三部曲”通过三大创新实现突围:

作品摒弃新文学以来对意识流的过度追逐,转而采用《儒林外史》式的“白描”手法。在刻画官员王处长受贿场景时,仅通过“手指在红包上摩挲三下”的动作,便完成对其贪婪心理的揭示。这种“以行写心”的技法,有效规避了欧化小说中冗长的心理独白。

不同于西方小说将环境作为独立意象的写法,康铁岭的景物描写始终服务于人物塑造。在描写书院门古玩市场时,“阳光在青铜器上折射出绿锈的光斑”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暗示市场中赝品横行的现实。这种“景为人设”的笔法,延续了《聊斋志异》中“环境即性格”的叙事传统。

作品对话占比达60%以上,且严格遵循“谁说话谁行动”的原则。在宫宝塬与同事的争执场景中,通过“攥紧保安棍的手背青筋暴起”这一动作描写,使对话具有视觉冲击力。这种“声形一体”的对话处理方式,解决了当代小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常见缺陷。

四、文化价值: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

“古城三部曲”的文化意义,在于实现了三大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作品通过晏子敬这一知识分子形象,重构了“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传统。当其从政府官员沦为茶楼掌柜后,仍坚持为下岗工人提供就业信息,这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精神境界形成跨时空呼应。

书中详细记录了关中地区的婚丧习俗:从民乐园的秦腔班子到书院门的古玩行规,从马道的黑虎拳谱系到城隍庙的庙会流程,构成一部动态的民俗志。这种“以文存俗”的实践,延续了冯梦龙编纂《挂枝儿》时保存民间文化的初心。

通过煤老板金胖子与茶楼老板王掌柜的对比,作品探讨了“君子爱财”的伦理边界。金胖子“用矿难赔偿金盖别墅”的暴富路径,与王掌柜“坚持用渭河水煮茶”的经营理念形成鲜明对比,暗合《东周列国志》中“义利之辨”的永恒命题。

五、文学史定位:新大众文艺的里程碑

在“新大众文艺”思潮兴起的背景下,“古城三部曲”展现出三大开创性:

1. 媒介融合的先行者:作品通过方言录音、市井照片等多媒体素材的嵌入,构建起“可听可看可读”的立体文本,预示着纸质文学向全媒介叙事的转型。

2. 价值重构的实践者: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作品通过宫宝塬“拒绝参与拆迁暴力”等情节,重申“富贵不能淫”的传统价值观,为物质时代提供精神坐标。

3. 语言革命的推动者:其创造的“陕普”话语体系,既区别于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又不同于老舍的“京味小说”,开辟出地域文学的新路径。据统计,作品中使用的商洛方言词汇达1200余个,其中300余个为首次见于文学创作。

康铁岭的创作实践证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不必以割裂传统为代价。“古城三部曲”通过对话本小说精神的复活,对欧化文风的矫正,对地域文化的深耕,构建起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文学桥梁。当我们在民乐园的夜市中读到“三个假和尚”招摇撞骗的情节时,不仅看到了当代社会的众生相,更触摸到了《三言二拍》中“市井众生皆有佛性”的哲学温度。这种在传统资源活化中实现的创新,或许正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真正路径。(作者系原陕西工人报总编辑、高级记者)

康铁岭“古城三部曲”创作的意义:中国文学本土化回归的扛鼎之作

网站维护中

: Undefined array key "HTTP_USER_AGENT" in /www/wwwroot/xb2-yz.com/index.php : preg_match(): Passing null to parameter #2 ($subject) of type string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xb2-yz.com/index.php

时代巨变的生动描绘:读龙平平《觉醒年代》

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关注与热评,“觉醒”成为贯穿全年的热词。百年前,一群觉醒了的中国人,成为为劳苦大众自由解放而激昂奋起的革命者,成为深邃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先进知识分子;百年后,他们的作为广为传颂,使百年历史融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薪火相传。最近,编剧龙平平根据剧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再续热点,与读者见面了。

小说再现了历史巨变前夜的思想萌动。作者以全新视野,回溯百年前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革,塑造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寻找出路而艰辛探索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蔡元培、鲁迅、胡适等觉醒者为唤醒民众觉悟所做的文化探索、学术研究以及文学创作上的努力,表现了这一群体在思想、文化和现实斗争中不懈奋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品格。作品引入新旧文化人物的对垒、争论、斗争及适度的理解、通融,叙述了他们在社会斗争中的壮怀激烈,个人命运上的曲折多变。作品深入人物灵魂,描写新旧文化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痛苦,叙写他们为国家、民族和大众付出的牺牲与代价,这种代价里有现实生活中的清贫辛苦、爱情婚姻上的隐忍服从,更不乏至亲之人的生命付出。

小说敏锐、准确地抓住了历史转型期的关键词。翻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觉醒”二字出现频率很高。一代先贤或留学日本、欧美,在比较中感知东方大国的沉睡与沉沦,或身处灾难深重的中国,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现状揪心、痛苦。最早的觉醒者追求的不是自救,不是以逃离的方式去寻求个人安逸,而是通过苦苦求学获得知识和真理,探求民族解放之路。他们是革命者,也是牺牲者,他们勇敢无畏,同时又不乏自我冲突和相互间的矛盾。龙平平依靠深厚的学养、精深的研究、精巧的构思,用“觉醒”这个关键词概括历史转型期的思想萌动,展开一幅新旧观念、中外文化在激烈碰撞中引发的社会巨变图。

小说紧紧围绕影响历史的人物展开叙事。将政治风云、文化变迁、社会变革、军事斗争融为一体,站在新的时代方位回溯百年前的历史,既做整体观照,又为具体人物确定相应位置,既非简单按人物后来的政治地位定位,也决不跟风去做“民国范儿”的逸闻趣事表达。小说中的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观念互有差异,观点时有冲突,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为黑暗中的旧中国寻找新路,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和炽热的家国情怀。即使是旧文化阵营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他们的顽固也一样被活化出一副“忘我”的固执。新旧两个阵营的斗争,同一阵营里的冲突,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在小说里穿行交织,将“五四”新文化大潮中的中国文化阵痛描绘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开了一幅丰富立体的社会生活图景。军阀之间的明争暗斗、割据混战,“五四”游行的鲜活情境,都写得活色生香。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的充满戏剧性的场面描写,令人过目难忘。这种将纪实性、戏剧性、小说性融为一体的写法,缘自作者对史实的熟稔、情感的投入和技巧的成熟。小说还在人间烟火中凸显时代风云。赵纫兰之于李大钊,高君曼之于陈独秀,江冬秀之于胡适,以及虚构的青年女性柳眉之于陈延年,无论她们的出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斗争参与度有多大的差异,无一不提供了在生活中观照时代的有效视角。此外,对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性格的刻画,陈氏父子代际冲突的化解,反派人物张丰载的塑造等,都强化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动感强度。同时,小说努力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对饮食、服饰、书画、语言的精确把握,让一百多年前的社会图景更加丰富、立体。

小说在宏阔的描写中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主题。《觉醒年代》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以及在思想上、文化上、政治上的充分准备。人物的主次层级,故事的详略铺陈,戏剧化情节的开合收放,均在这一主题框架的统摄之下。各种主题变奏和故事插曲和大小情节的枝蔓丛生,并不影响读者获得一种整体观。从痛感国家落后到为唤醒民众觉悟而呐喊奔走,从《新青年》的创办到实现组织建党,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力量,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感受青春热情、感悟责任担当、接续奋斗精神的激情之作。(作者阎晶明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标签: 古城三部曲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