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点亮生活
——第三届“百花文艺周”暨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即将启动
人民政协网9月12日电(记者张原 李宁馨)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第三届“百花文艺周”暨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将于2023年9月19日盛大启幕。本次活动由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天津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承办,围绕“让文艺点亮生活”主题,以线上线下十余场文化活动,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奉上一场文韵书香的精神盛宴。
以文惠民,传承中华文脉。自2021年12月首届“百花文艺周”举办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其一系列文艺活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持续关注和一致好评。“百花文艺周”立足天津、放眼全国,通过凝聚各方力量,繁荣文艺创作,在扶持服务作家、普及文学阅读、丰富市民生活、搭建文化桥梁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掀起文学阅读热潮,让爱读书、读好书在津沽大地蔚然成风。第三届“百花文艺周”由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影视和网络文学论坛、名家讲座、新书发布会、文学期刊文献展等活动构成,充分呈现中国文艺的力量与魅力,为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推广和跨界融合搭建聚合平台。
以文聚力,荟萃百花齐放。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是第三届“百花文艺周”的重磅活动,39部作品分获7类文学奖项,近百位知名作家、评论家及文学编辑齐聚天津,他们以精品力作汇聚文学之光,立体展现了当代文学发展成就和昂扬风貌。这不仅是一场汇聚文学大咖的盛会,也是读者与作家共享文学荣耀的盛宴。在夜游海河、点亮天塔等富有天津特色的文艺采风活动中,获奖作家们将与广大民众共同见证新时代文学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崭新气象。活动期间,主办方与央视网阅读频道联合打造的“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特别节目将闪亮登场,与嘉宾张炜、东西等的访谈节目一起,在央视网阅读官网、央央阅读抖音号同步直播,让知名作家与广大网友共同追忆过去、见证当下、畅想未来。
以文化人,文艺论坛进高校。第三届“百花文艺周”期间,影视文学论坛和网络文学论坛分别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举办。何弘、吴然、周志强、蔡晓江、欧阳友权、陈定家、月关、徐晨亮、班宇等作家、学者面对面,与高校师生共同探讨“文学与影视如何相互赋能”“新时代网络文学的经典化”等热门话题。
以文载道,生花妙笔记录新时代。名家主题讲座是本届“百花文艺周”的突出特色,“汉语的前世今生——2023书香天津·读书月活动”“我眼中的乡村振兴——天津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文学名家主题讲座”“历史的真实与现实的可能——兼谈《马陵道》的创作”“从家风传承到家族成就——以《梁启超家书》《中国建筑史》为例”等主题讲座,将在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农商银行、天津市职工宣传教育文化中心职工图书馆、梁启超纪念馆等地同步开展。著名作家韩少功、胡性能、卢一萍以及学者刘运峰、丁垚将分享自身的创作经历,并与现场读者交流互动。
以文弘业,让书香溢满津城。成立65年来,百花文艺出版社牢记使命担当,萃精择优、聚沙成塔,出版了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的书刊佳作,推动新时代文学书写和艺术表达。百花文艺出版社最新推出的“满天星计划”丛书、科幻文库本、《奇遇集:我的目的就是漫无目的》新书发布会将于津读书苑、茑屋书店、安里甘艺术中心举办;同时,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将在全国21个省市地区,100余家新华书店、文艺书店陆续展销。同时,还有“百年风华,潮头追光——中国文学期刊文献展”共襄盛事,引领文艺爱好者们穿越时光,追溯中国文学百年历程。

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在津揭晓
新华社天津9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19日在天津举行,39部作品分获7类奖项。
经读者票选和评委会终评,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共评选出短篇小说奖10部、中篇小说奖10部、长篇小说奖2部、散文奖10部、科幻文学奖3部、网络文学奖3部、影视剧改编价值奖1部。
据介绍,《河马按摩师》(邱华栋)、《小野先生》(金仁顺)、《事情不是这样的》(裘山山)、《飞来飞去》(东西)等作品获短篇小说奖;《爱的川流不息》(张炜)、《巴桑的大海》(海勒根那)、《妈妈不告诉我》(肖克凡)、《通往天堂的夜航船》(樊健军)等作品获中篇小说奖;《下一站不下》(许春樵)和《我的喜马拉雅》(石钟山)获长篇小说奖。
《十字街,与钉婆婆》(王晓莉)、《我的夏德尔,我的泽库》(辛茜)、《少年挽歌与永远的乡愁》(徐鲁)等作品获散文奖。《逆旅浮生》(凛)、《来自近未来的子弹》(任青)和《画壁》(王诺诺、羽南音)获科幻文学奖。《北斗星辰》(匪迦)、《长乐里:盛世如我愿》(骁骑校)和《我们生活在南京》(天瑞说符)获网络文学奖。《我用一生奔向你》(骆平)获影视剧改编价值奖。
百花文学奖前身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创立的《小说月报》百花奖,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一以遴选当代文学佳作为使命的文学奖,以读者投票评选为特色,凭借自身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得到一致认可。
当代文学的制度生产、理论论辩与人事斗争
洪子诚老师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借用韦勒克概念)著称,在本书中,这一特色也有较充分的体现。书中较少论及具体文学作品,更不必提《再解读》一般的文本细读。与之相对,洪老师把论述重心放在文学制度与文学生产、文艺理论论争和文艺界人事斗争这三方面上。这三个方面相互纠缠,随着政治变动左右摇摆,但总的走向是愈发极端,愈发“一体化”。
具体而言,就文学制度与文学生产来说,洪老师强调会议和刊物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央层面的各类会议以其决议、讲话、精神等,决定文学发展总的走向。如《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双百方针”等等。其次,文艺界内部的会议,如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作协创作委员会小说组和诗歌组就创作问题展开的研讨会等,从理论层面为当代文学创作确定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会议不局限于国内,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及苏共二十大等北方邻居在文艺界的动向,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刊物则通过设置讨论议程和选择刊发稿件,在具体实施的层面影响文学发展的进程。就前者而言,《文艺报》和《人民文学》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两刊组织的专栏如《文艺报》就典型问题、《人民文学》就“干预生活”等,为创作提供理论支撑。就后者而言,《人民文学》刊发“一系列的、后来被称之为‘百花文学’、或被称为‘创作逆流’的那些代表性作品”,向广大创作者展现了“写真实”、“干预生活”的可能性。
就文艺理论论争来说,本书主要围绕“写真实”、“干预生活”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三个较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由于篇幅及性质所限,本书并未完整论述这三个理论问题的讨论全过程,而是将重点放在理论论争呈现出的文学场中的权力结构及权力纷争。就理论问题本身,可参考阅读陈晓明版《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及第二章。
其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整个左翼文坛理论论争的核心。“写真实”和“干预生活”,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两个具体表现,它们的存在,都依托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只不过在具体实现过程上有差异,而对于现代派,总的来说是持反对意见的。因此,把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与之相关的“现实主义”、“两结合”等,是理解所有理论问题的核心。
文艺界人事斗争则贯穿了本书的全过程,并在第六章集中呈现。对于这个年代的斗争,最恰切的比喻大概是“萝卜蹲”,胡风蹲完冯雪峰蹲,冯雪峰蹲完丁玲蹲,丁玲蹲完邵荃麟蹲,邵荃麟蹲完张光年蹲,张光年蹲完周扬蹲……真正的“一个都不能少”,哪怕是“文艺沙皇”周扬,或者著名文痞姚文元。
实际上,文艺界人事斗争内部,又可以拆分成几个问题:其一,政治裹挟下的理论论争,如秦兆阳、钟惦棐等人被批斗;其二,左翼文坛内部派系斗争。如周扬和胡风、周扬和丁玲、陈企霞等;其三,出于私人恩怨。如周扬和冯雪峰、夏衍和冯雪峰(“四条汉子”事件);其四,权力再分配。如张光年和侯金镜等;其五,听将令式。如郭小川、刘白羽、康濯等。不过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文学场中争夺“位置”,进而通过这种争夺,在政治上站稳脚跟。
综上,洪老师以极度严谨乃至有些滞重的笔法,通过文学社会学的视角,观照1956年前后的中国文坛,将那个时代的困惑与坚持、动荡与混乱,不无惋惜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一,极为扎实的史料占有。洪子诚老师的学术风格无比扎实严谨,在本书中有充分体现,通过每章后密密麻麻的参考文献便可见一斑。
其二,客观、平实的笔调。对比《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同样涉及姚文元,《批评史》中可谓“痛打落水死狗”,而在《1956》中,只是单纯地提到了姚文元的理论文章,并未提及他的为人;另一个典型是周扬,《批评史》里对他多少有些“理解之同情”,在《1956》里,并没有这种情感倾向。
当然,本书仍然是“有情的历史”,洪老师的情感,是投射在整个时代之上的,是困惑、是不解、是惋惜。
其三,对文学生产的制度条件的重视。对比《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中的当代文学部分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不难看出差别所在。《新编》和《批评史》的重点放在批评家个人的经历和创作之上,而《1956》则更多地从制度上下功夫。我无意比较两种路径的好坏,但我自己更欣赏洪老师的思路。
当然,本书也并非尽善尽美。首先,对文学创作及文学文本本身,洪老师几乎毫不理睬,这是有些遗憾的。其次,正如洪老师自己所言,本书以北方文坛,或者说以北京文坛为中心,对南方文坛的作用和影响叙述不足,特别是上海(柯庆施、姚文元、张春桥等人的作用),理应得到重视。
但是,总的来说,本书依然值得所有现当代文学学习者认真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