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刘姓始祖及后人改姓“御龙氏”“豕韦氏”等(图)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48:48

阅读人数: 247

本文主题: 御龙一族姓氏

刘累是有史记载的刘姓始祖,然而他和他的后人先后改称御龙氏、豕韦氏、唐氏、杜氏、司空氏、范氏等,其本氏“刘”反倒不常见。

后来,刘累后裔士会的一支子孙,生活在当时的秦国,才又复称刘氏。刘氏是在什么背景下“复兴”的?“复称刘氏”的始祖是谁?

浙江财经学院副教授刘佑平在《中华姓氏通史·刘姓》一书中说,在刘姓的早期历史中,除了刘累之外,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士会。刘累是有史记载的刘姓始祖,而士会的一支后裔,则是刘氏后人公认的“复姓始祖”。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就是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之战。

当时,楚国联合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出兵十余万,晋国派出的军队,只有五万多人。这场战役实力悬殊,楚军志在必得,而晋军采取了“退避三舍”的战略方案,最终大获全胜,从此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这场战役也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当时,士会在军中代任戎右之职,作战十分勇猛,在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战后,他受到重用,先后辅佐了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成为晋国的股肱之臣。

因为功勋卓著,士会在原有封地随(今山西介休西南)的基础上,又加封了范邑(今河南范县)。所以,他不仅是刘姓的显祖,也被范氏、随氏后人尊为得姓始祖。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为了国家命运,大臣们商议后决定废太子,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士会与先蔑出使秦国,迎接在秦为官的公子雍回国继位。

不料,士会和公子雍返回晋国的途中,晋国政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士会被迫出逃到秦国避难,开始了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儿、族人也先后逃到秦国与他会合。

士会在秦国也很受重用,成为秦军的谋士,帮助秦国夺取了晋国多座城池。公元前614年,晋国大臣集会商议后,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并最终请他回到了晋国。

《左传》记载,士会返晋后再受重用,后来更执掌国政。在他的治理下,晋国“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国力日益强盛。后来,士会在范邑去世,谥号为“武”。

士会归晋后,他的一部分子孙留在生活了7年的秦国。这支子孙没有自己的领地,也没有任何官衔,便去掉了杜氏、士氏、随氏、司空氏等称号,复称祖先刘累的刘氏。至此,刘氏才算最终固定下来,但已经不复显赫,在秦国的地位几乎与普通百姓没有两样,同样要承担秦国繁重的徭役。直到400多年后,这一支刘氏子孙中的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刘氏才又重新辉煌起来。

河南商报记者看到,在中华刘姓始祖苑的世界刘氏纪念馆里,士会的塑像赫然在列,旁边的牌子上注明为“累公三十六世裔孙”。

刘姓的宗族文化,有一种王者风范

每个中华姓氏,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宗族文化。比如,朱姓尚武崇学,孔姓崇文重礼,黄姓看重孝道和开拓精神,蔡姓的家规一半与读书有关,等等。

刘佑平认为,与其他姓氏不同的是,刘姓的宗族文化中,透露的是一种王者风范。

如今,不少刘氏族谱上,都会写上“御龙精神”4个字,相当一部分刘姓望族以“御龙堂”为堂号,刘姓子孙常被教导:“你是干大事的人。”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而刘氏则以“御龙”自居,这种自命王者的霸气便可概见。

如今,刘姓的“王者之风”和“御龙精神”,早已脱离了王侯将相思想的桎梏,成为刘氏子孙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河南商报记者发现,不少刘氏族谱上的“祖训族规”中,都誊抄着三则祖宗的遗训,这就是“三祖遗训”。

这些遗训中的一些名句,其实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这些遗训的“作者”,在历史上全都赫赫有名: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广文地者荒,务文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善惟德,可以服人。

另外,刘姓著名的“祖训”,还有明初刘基的《传家宝》,其中的一些语句,在民间流传极广。

刘姓始祖及后人改姓“御龙氏”“豕韦氏”等(图)

从御龙后裔到天下共姓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上,刘姓的崛起堪称最富戏剧性的案例。这个原本记载于《左传》的古老氏族,在先秦时期仅是普通士族,却在两汉四百年间完成了惊人的蜕变。据《元和姓纂》记载,至东汉末年,刘姓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7%,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姓。这种跨越式的扩张,既非自然繁衍的结果,也不完全依靠军事征服,而是与秦汉帝国的政治建构形成了深刻的同构关系。

刘姓的早期历史与上古传说紧密交织。《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这段看似神话的记载,实则暗含重要历史信息。刘累作为御龙氏族的传人,其族徽"留"(后演变为刘)本为斧钺之形,象征军事权柄。西周时期,刘氏作为王季之子,受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建立刘国。《竹书纪年》记载其国君刘康公在周定王八年(前599年)朝见天子,说明此时刘氏仍保持着诸侯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刘氏逐渐分化。晋国大夫士会一支改姓刘氏,形成"范刘同源"的特殊现象。《史记·晋世家》记载士会"更其族为刘氏",这种政治性的改姓行为,为后世刘姓的扩张埋下伏笔。至秦统一前夕,刘氏已分化为十余支,散布于中原各地。

刘邦建立汉朝后,刘姓的扩张进入爆发期。高祖九年(前198年)颁布的"复故爵田宅诏",首次将刘氏宗亲列为特殊保护对象。《汉书·诸侯王表》记载,西汉共封刘姓诸侯王六十二人,列侯三百余人。这种"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分封策略,客观上造成刘姓人口的几何级增长。

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更具深意。元朔二年(前127年)诏令诸侯王"分户邑以封子弟",将原本的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均分。据《盐铁论》记载,仅齐悼惠王一支就分出176个侯国。这种制度设计使刘姓宗室呈网状扩散,至西汉末年,刘姓已遍布全国83个郡国。

赐姓制度是另一重要推手。汉武帝曾赐匈奴降臣金日磾姓刘,开创异族赐姓先例。《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日磾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赐姓金氏。"这种政治联姻式的赐姓,使刘姓突破了血缘界限,成为凝聚多民族的符号。

永嘉之乱后,刘姓随晋室南迁,形成著名的"彭城刘氏""南阳刘氏"等郡望。《宋书·武帝纪》记载刘裕家族自彭城南迁京口,其迁徙路线折射出士族南渡的典型路径。唐代《元和姓纂》统计,当时刘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与汉代分封格局高度吻合。

族谱编纂强化了姓氏认同。现存最早的刘氏族谱《彭城刘氏宗谱》始修于南朝梁代,记载了自刘邦至萧梁时期百余代世系。宋代以后,民间修谱之风盛行,苏州《洞庭刘氏家乘》、江西《墨庄刘氏谱》等地方族谱,构建起纵横交错的宗族网络。

这种姓氏扩张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刘姓作为"国姓"符号,成为连接庙堂与民间、华夏与边疆的文化纽带。从匈奴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到沙陀刘知远建立后汉,异族统治者纷纷借用刘姓的政治合法性,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刘姓的崛起史,本质上是秦汉帝国建构过程的微观镜像。这个古老姓氏的膨胀轨迹,既折射出早期中国从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型的阵痛,也见证了大一统王朝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重塑社会结构。当我们在21世纪的中国仍然随处可见刘姓族人时,实际上正在触摸两千年前制度创新的余温。这种姓氏与文明演进的高度同步性,正是中华文化延续性的生动注脚。

刘姓源流考:从御龙世家到汉室龙兴的文明轨迹

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刘生盨",器底铸有"刘生作朕文考乙公尊盨"铭文,这件三千年前的礼器揭开了刘姓最早的实物印记。从陶唐后裔到汉家天子,刘姓的演进史恰如一部华夏政治文明的结构标本。本文以《左传》《史记》为本,结合甲骨金文与简帛文献,解析这个"帝王之姓"的文明密码。

刘姓始祖可溯至夏代御龙氏刘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这段记载在殷墟甲骨文中找到对应线索,编号YH127坑的卜骨刻有"龙来氐羌"的记载,印证夏商时期中原与西羌地区的龙图腾交流。更具深意的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其长64.5厘米的蛇形龙体,恰与《竹书纪年》"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的记载形成时空呼应。

西周金文中的"刘"字演化暗含权力密码。周原遗址出土的"作册夨令簋"铭文,"刘"字初作"戼"(卯)与"金"组合,象征杀伐之权;而"刘生盨"铭文已演变为"卯田刀"会意结构,折射出刘氏从军事首领向土地贵族的转型。这种字形嬗变,与《通志·氏族略》"刘氏,祁姓,帝尧陶唐氏之后"的记载深度契合。

清华简《系年》揭示刘姓西迁的关键节点。第18章载:"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适晋为士师",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形成互证。临汾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杜伯鬲",其器型融合周式蹄足与晋地扉棱装饰,实证刘姓支系在晋南地区的文化融合。

春秋青铜器铭文展现刘姓的军政实力。洛阳出土的"刘公簋"记载"刘公作杜祁尊簋",显示刘氏与祁姓通婚维系宗族地位。更具突破性的是,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刘侯"铜器群,其错金工艺与曾侯乙墓器物一脉相承,证实刘姓在汉东地区的早期封国存在。

尹湾汉简《东海郡吏员簿》中的刘姓集群,揭示汉代姓氏政治化进程。该文书记载下邳县令刘奉、海西县丞刘尊等二十三位刘姓官吏,与《汉书·高帝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形成制度呼应。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刘注"银印,其龟钮规制与《汉旧仪》"列侯黄金印龟钮"的记载完全吻合,展现刘姓的皇族特权。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中的赤帝崇拜,赋予刘姓神学合法性。帛书载"赤帝行德,天牢为之空",与《史记·高祖本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斩蛇传说形成天人感应体系。特别是武威汉简《仪礼》简背墨书"刘氏主天下",这种谶纬书写在洛阳东汉刑徒墓砖"永元二年刘氏"刻文中得到延续。

标签: 刘姓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