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题集锦(二)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19:20

阅读人数: 699

本文主题: 悲剧的名词解释

巴赫1721年任职克滕期间,为勃兰登堡选帝侯而作的一组管弦乐作品,共6首。乐曲多为“快一慢一快”三乐章形式,每首有不同的乐器配置,其中第3和第6协奏曲没有突出的独奏乐器,属于乐队协奏曲,第1、2、4、5首以合奏组和独奏组进行竞奏对比,属于大协奏曲类型。《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管弦乐作品登峰造极之作。

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于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一种键盘乐曲体裁,肇始于16世纪的意大利,在管风琴和古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早期托卡塔运用在礼拜仪式中,17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无穷动式的乐曲,类似练习曲,并进人世俗性的古组曲,常以即兴部分与赋格部分多次对比。巴赫的键盘音乐使得托卡塔体裁达到其艺术高峰。

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较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乐曲。起源于16世纪即兴演奏的传统,在17世纪上半叶时接近利切卡尔、坎佐纳和随想曲。18世纪以后,幻想曲在古钢琴和管风琴领域获得广泛运用,呈现复调和主调风格交替的特点,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是巴洛克时期幻想曲创作的范例。

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一库朗特一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体裁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法国作曲家库洎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巴洛克时期法籍意大利作曲家,1664年始与莫里哀合作一系列芭蕾戏剧,如《贵人迷》,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联合创作“抒情悲剧”,成为法国歌剧的创始人,他改变意式宣叙调,减弱咏叹调的作用,突出合唱队和芭蕾舞的地位,并创立慢一快一慢的法国歌剧序曲模式,代表作有《卡德莫斯与埃尔米奥纳》、《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巴洛克时期丹麦作曲家和管风琴家,对17—18世纪德国北部的管风琴音乐影响巨大。主要以教堂音乐闻名,作有弥撒曲、康塔塔、圣母颂歌等,管风琴曲是他最重要的器乐创作,大量运用众赞歌前奏曲、托卡塔与赋格等体裁,直接启示了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创作。

巴赫为键盘乐器而作的两套曲集,第一集1722年左右完成于克滕,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集1740年左右在莱比锡汇集编纂。每集各有24首前奏曲和赋格,用遍24个大小调写作,每一首前奏曲与赋格置于同一调性上,但主题间没有联系。前奏曲形式自由,赋格曲显示了巴赫卓绝的对位创作技艺。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是巴赫键盘作品的最高杰作。

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形式,由乐队演奏的协奏曲,没有独奏部分或任何附属的部分,托雷利1692年写作的6首乐队协奏曲开此体裁先河,1720年后逐渐与早期交响曲的发展合流。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3和第6首是出色的乐队协奏曲。

巴洛克晚期出现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类型,由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小提琴是当时最常见的独奏乐器。1698年托雷利写作了最早的独奏协奏曲,并开创快一慢一快三乐章的协奏曲套曲形式。巴洛克时期最多产的独奏协奏曲作曲家是意大利小提琴家维瓦尔第。

巴洛克时期法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和音乐理论家。1722年出版《和声基本原理》,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基础;1741年出版《羽管键琴音乐会曲集》,50岁以《伊波利特与阿里西埃》开始其歌剧事业,成为继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主要的舞台作品还有歌剧一芭蕾《华丽的印度》。

”,查看2018近期教师考试信息

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题集锦(二)

酒神精神的名词解释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这两个术语解释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特性。这两个术语在希腊悲剧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的原则与阿波罗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相关联。

阿波罗(日神)原则讲求实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俄尼索斯(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戏剧表演中,合唱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使得孤立的阿波罗式的个人,成为整个欢乐的酒神群体的一部分,这个群体赞美生活,接受生命的反复无常。希腊悲剧达到两种气质的平衡。通过这种调和作用,希腊悲剧使得希腊人和希腊文明格外与众不同。尼采往往用这个典范来衡量后来文明的不充分成就。

人类社会历史似乎总是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一是对个体内在情绪的抒发,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一是对外在理性所标画的超越世界的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观: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在尼采之前,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已经用酒神崇拜来标志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雅可比、布克哈特、荷尔德林、弗·施莱格尔、瓦格纳也都谈到过作为一种审美状态的酒神现象或醉的激情。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倡酒神精神说。他很为他破天荒把酒神现象阐发为形而上学而感到得意,自称为"酒神哲学家"。事实上,酒神精神也的确是尼采哲学的特色之所在。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

“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人生的悲剧性方面,本是一切人生哲学不应当回避的方面。肤浅的乐观主义回避这个方面,虚假的乐观主义掩盖这个方面,适见其肤浅和虚假。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承认人生的悲剧性,这是它比上述乐观主义深刻和真实的地方。但是,同时它又屈服于人生的悲剧性,得出了否定人生的结论。尼采第一要承认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肤浅的或虚假的乐观主义相反对;第二要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相反对。为此他提出了酒神精神。他自己认为,他的酒神精神是超越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空洞论争之上的,是同时反对两者的。酒神精神所要解决的,正是在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前提下,如何肯定人生的问题。它旨在确立一种对待人生悲剧的积极立场,但是尼采首先从悲剧艺术着手。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索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什么是公用地悲剧公用地悲剧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

题目:请解释“公用地悲剧”的概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选项:A. 公用地悲剧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短期利益而过度使用公共资源,导致资源最终枯竭的现象。B. 公用地悲剧是指由于缺乏明确的产权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进而损害了公共利益。C. 公用地悲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度消耗公共资源,导致资源环境恶化。D. 公用地悲剧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无节制地消耗公共资源,最终导致资源匮乏。

A选项:此选项部分正确,但未涵盖公用地悲剧的完整概念。公用地悲剧并非仅指个人或团体过度使用公共资源,而是由于缺乏产权和监管机制,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

B选项:正确答案。公用地悲剧是指由于缺乏明确的产权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进而损害了公共利益。这种情况下,每个个体都有动机去尽可能地利用资源,但同时又没有动力去保护资源,因为资源的耗竭对个体的影响是短暂的,而保护资源的收益却难以衡量。

C选项:此选项描述的是公用地悲剧可能产生的一种后果,但并非其定义。公用地悲剧并非特指企业过度消耗公共资源,而是强调由于产权和监管缺失导致的资源过度利用。

D选项:此选项与A选项类似,同样只描述了公用地悲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其定义。公用地悲剧并非特指个人无节制地消耗公共资源,而是强调由于产权和监管缺失导致的资源过度利用。

综上所述,B选项是关于“公用地悲剧”的准确解释。公用地悲剧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缺乏产权和有效的监管机制,这导致每个个体都有动机去尽可能地利用资源,但同时又没有动力去保护资源。这种情况下,公共资源最终会因过度利用而枯竭,损害了公共利益。

公用地悲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公用地悲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公用地悲剧,保护公共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