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再读高阳(慈禧全传(六卷八册))书评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20:33

阅读人数: 257

本文主题: 慈禧全传是正史吗还是伪史

昨天开始重新读慈禧全传。这套书是我在10年以前买的,当时全套大概80多块还是90多块的样子。最后一本瀛台落日,我有2本,书店给多了一本。 劳工对此很不理解,说,你怎么看来看去就是这几本书,不是看过了吗,为什么还要重新看一遍? 呵呵,书如果看过一遍就不用再看,那还买下来干什么? 在我的印象里面,慈禧全传写得最好的是第一部慈禧前传和第三、四部玉座珠帘。最后两部写得不好,很粗糙。 高阳的好处是笔墨细腻生动,人情世故是他最爱津津乐道之处,所以小说对话尤其有神韵,值得回味。清史也是他最下功夫的部分,写来头头是道。 高阳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是枝节太多,严重影响主线。看慈禧传的人,想看的是慈禧一生的故事,而非把咸丰、同光编年史一块块硬生生拼接起来。二是作者的主观很强,对他自己喜爱的人物不免过度褒奖,对不喜欢的人物要么潦草带过,要么歧视有加。 总体来说,高阳大部头的作品,只有胡雪岩是整体水准较高的。慈禧全传和红楼系列都有尾大不掉、枝蔓不清、主观蔽眼的缺点。

再读高阳(慈禧全传(六卷八册))书评

《慈禧全传》以后不想再读了

《慈禧全传》。放下有种如释重负之感。读第一遍,感觉出乎意料的好:不仅熟悉了一段惊心动魄、波诡云谲的历史,更从另一个维度了解到同一件事的不同叙述的多种可能(我几乎没有把它当小说读)。而且,作者对朝章典故的引用如探囊取物,对历史细节现场感的感还原也让人身临其境,引经据典举重若轻,寻章摘句信手拈来,这不能不让我佩服。当然也因此有些地方读起来有点吃力。后来读第二遍(这一遍没从头读),仍被作者渊博的知识和宏伟的规模所震慑,而且惊异于对人情世故的深谙和通透,洞若观火,常让我掩卷沉思半晌才能理解,惭愧!可以说让我大开眼界。近期又读第三遍,除了上述好处之外,这次却让我读的颇为吃力。平时甚忙,我都是挤出碎片时间来读书,碎片时间不适合读大部头,但我没法子,因此不免不连贯。这次给我的感觉,作为历史小说来说,有不少白璧微瑕。首先,对一些“知识点”、人物生平介绍等多有重复出现,似无必要,也许此书是连载或者写的时间过长导致写作过程忘记前面已写过了?不得而知。其次,详略不当。感觉事无巨细不分主次,行文拖沓,有些无关宏旨的内容也荡开一笔铺陈一番,看得人昏昏欲睡;有的需要详细交代的,却又虎头蛇尾,像曹毓英,前面写的活灵活现,后面莫名其妙的“无疾而终”。再有,文字也算是典雅吧,但也可以说是平庸,谈不大上文学技巧。有人说高阳的历史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并称,这我倒是很认同:都算是通俗小说吧。但总的来说,我对这小说的评价不低(主要不是文学上),因为这种规模的历史小说,实在也找不到更好的。总比唐浩明们强太多太多了。当然,不能不承认,我读这书怀着功利之心。这应该是最后一次读了,卷帙浩繁,颇费脑筋。读两次是学习,再读就是消耗了,就像在浑浊的河水中随波逐流。

两点感受(慈禧全传(六卷八册))书评

一直以来很喜欢高阳的作品,除了这套《慈禧全传》,还很喜欢他的《胡雪岩》“红楼系列”《状元娘子》和《武 则天》。高阳的历史小说以他独有的风格和接近历史却又能让当代人看懂的语言既讲述了历史是什么,又让人明白历史上的人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中学时学历史课本,总觉得许多古人太让人不可思议了,明明是愚蠢错误的决定为什么还偏要那么做?而读了高阳的小说,我们就会恍然,就会明白古人在彼时彼地彼种情景下所做出的符合人情人性的选择,从而让我们明白历史的逻辑,理解什么叫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一句话,高阳的历史小说还原了古人的音容笑貌,让呆板的没有生命的历史成为活生生的人与事。至于慈禧,我倒认为单从对于大清朝来的影响来说,她倒比咸丰同治也包括后来的光绪强得多。换了那几位,大清只会亡得更快一些。慈禧确实考虑自己的得失多了些,少了一心为国、一心为公的襟怀和气度,但试问,自古及今,有多少帝王在自己的威权和帝位受到威胁时能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而一心为国呢?慈禧的贪婪和奢侈也是她的一条大罪状,但“太后以天下养”在前代甚至在当时都是一顶无大不大的帽子,无论皇帝还是恭亲王奕訢,抑或是满朝的文武,没有一个人能说敢说不该为太后修园子颐养天年,而只能迂回劝说。这也是慈禧虽然有很多倒行逆施的悍然举动,但却能使自己的威权长达半个多世纪,甚至在死后仍能保持余威的历史原因。在慈禧统治之下,晚清出现了一些能臣名臣,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 宗棠、张之洞等人,如果慈禧的所做所为像我们现在评论得那样不堪,她何以统驭上述人物? 从思想的保守与开放上说,慈禧应该倾向于后者,所以奕訢才能在她的支持之下开展一系列的洋务运动。在光绪皇帝厉行变法的时候,慈禧本来是支持的,但后来变法运动的矛头开始指向她自己,这是她不能容忍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她不惜废立皇帝,也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这是她的反动性所在,也是封建社会中每一个掌权者在自己权位受到威 胁时的共同选择。 在对外关系上,由于慈禧亲历圆明园被烧,皇帝被迫出逃的惨痛历史,所以她对于洋人是恨之入骨的,这在后来的对法宣战(并以此为借口撤了以奕訢为首的政府全套班子)以及利用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宣战的事件中可以看到端倪,只不过后来的与八国联军宣战不单是因为与洋人的宿怨,还由于洋人支持光绪而逼她归政。但至少也说明慈禧并不像我们以前所理解的 那样媚外崇洋。 说到底,慈禧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她自己的威权,在自己的威权不受到威胁时她能兼顾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而一旦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她便只顾维护自己的地位,哪怕 为此牺牲自己的亲儿子也在所不惜,更别说牺牲慈安太后、恭亲王和后来的光绪了。 这样看来,慈禧的反动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使然,只不过因为她是女性,所以在获取以及维护巩固地位和权力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罢了。和历史上的许多昏庸暴虐弱智的皇帝相比,慈禧英明多了。 慈禧这样的人只能诞生并逞威于那个时代,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土崩瓦解,慈禧这样的人物也只能成为历史了。 二、关 于恭王

因为醇亲王才具实在不足以统揽全局,也由于晚年的恭亲王因循保守,与慈禧的矛盾相对缓和,闲废了十多年的恭亲王又被再度起用,只是已无心无力也无锐气重振大清王朝的国威。 在心力交瘁中于戊戌变法前夕病逝。 综观恭亲王的一生,有许多英明睿智之处,也有不少失误因循之事。不过总体来看,我个人认为恭亲王功大于过,而他中晚期的因循畏缩有他个性不够坚定的原因,更是慈禧对他打压 的结果。 如果当初道光皇帝选择了奕訢而不是咸丰为继承人,那么晚清的历史肯定要改写,清朝的历史也许会再延续更长的时间。至于这改写对我们后人是福是祸,倒也难说得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