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历史
四月底的时候,栗子小姐送了一套《慈禧全传》。足足有十本,拿到手里死沉死沉的。虽然沉点儿,倒也没有觉得怎么了。不想这一看,竟然从草长莺飞的五月,一直看到一叶知秋的十月。时光如水,悄然而逝,近半年的光阴就这样在高阳的文字中忽忽而过。慈禧就像一个管家的老太太,虽然恋权,但确实有能力。而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破败大家庭,也确实离不开她。唯一可惜的是光绪,他差点就改变了历史。光绪真可怜。慈禧赖以中兴的曾国藩死了,还有他青出于蓝的学生李鸿章。李鸿章死了,还有一个张之洞可以凑合着过。慈禧死了,张之洞也死了,大清就没人了,剩一口气了。到这里故事就完了。 在这之后,来了一群人,来来往往的,热闹极了。有保皇立宪的,有闹共和的,有的压根儿就是跟着瞎起哄的,唯恐天下不乱。就这样把个大清折腾亡了。这里面最能嘚瑟的是一个叫孙文的,然后就真的共和了,有了中华民国。共和之后没过几天安静日子,窝里斗还没有完,又开始了抗日。等抗完日,竟把个江山给弄丢了。江山易手,就这样到了天朝。然后才有我坐在这里感慨:这书真他妈的长,里面人物实在太多了,事情实在太多了。多到我一边看,一边忘。看完一遍竟然还稀里糊涂的。高阳讲故事就喜欢随着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就讲到哪,就没有他不知道的。这都怪他历史掌故知道的太多了,书读杂了。用他自个儿的话说,有点“尾大不掉”。经常是天南海北一顿狂晒,正事没说几句,就开始跑偏,很多次都绕不回去了。高阳这点不如我,我就很少跑偏。看来,真要想知道这部书里说的是个什么意思,至少得看2-3遍。 妈蛋。辛辛苦苦看了五个月,白看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边读边写,不是书评,字数超了
稍微有点墨迹,不过把人物刻画的很好,尤其是对话和内心,一句话怎么说才能恰到好处,古人这种随机应变真是厉害。接续,中国真是人情社会,而且这真是喜欢讲面子,会敷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当好官和揽财并行。再接续,这书是不不是一起写完的,怎么每一部的文体和用词都有不同?而且这真是我读过错字最多的正版书了,多到像盗版。再接续,读完第六本了,这书把正史野史道听途说全都柔和进去了,磨磨唧唧的长到不说啥了,但把人物的的性格和脾气都整扭曲了,前后不连贯,这点真是失败。再接,读到第八本,太磨叽了,太磨叽了,太磨叽了,故事书里讲故事里的人在讲故事里的人还在讲故事,反反复复,各种民间野史,一点规律都没有拼凑出现,看的累,不看完还闹心。胭脂井两本简直逻辑不通,就为了把盗听的野史故事都编排进去结果弄得乱七八糟。比如端王带义和拳进宫居然两次?第一次都杀了几十人下旨荣禄非召进宫不管谁都宰,怎么还能出第二次?还拍太监宫女脑门子?而且以后每次进宫也都没奉召,这两部慈禧是老年痴呆了吗?智商跳楼式下降。
帝国政界往事
记得李亚平出过几本《帝国政界往事》的书,记性不好,虽然读过没多久,已经忘了内容。也看过唐德刚、张鸣、蒋廷黻等人写的晚清民国史,读的时候感觉受益匪浅,无奈也是过目即忘。如今,断断续续读完高阳的这部《慈禧全传》,同样也是读时兴奋不已,读完全无记忆。
全无记忆当然主要是自己记性实在太差,基本是出门即忘想出门去干什么了,很有些老年痴呆的前兆,所以每读完一部书就尽量回忆内容,希望锻炼一下仅存的记忆,迟些年头再出现老年痴呆的现象。不过,看样子效果不大,这部书还是基本忘了里面的大部分故事了。
当然,除了记忆不好,也是篇幅实在太长的缘故。像这样一部十卷本的小说,有时候真佩服自己能有勇气去读。印象中,除了网络连载的小说,只有姚雪垠的《李自成》是读过的篇幅最长的小说,而这部《慈禧》,在篇幅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部《慈禧》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逃往热河行宫开始讲起的。讲到了咸丰皇帝的死,慈禧和恭王密谋诛杀肃顺等顾命大臣,然后两宫垂帘,恭王辅政;讲到了同治皇帝婚姻的不幸,及至微行,到染疴殒命;讲到了慈禧恋栈权力,扶持光绪继位;讲到了慈禧为除隐患,暗中除去东太后;讲到了慈禧弄权,使恭王几起几落;讲到了慈禧好享乐,大兴土木建颐和园;讲到了慈禧的昏聩,迷信义和拳导致庚子之变;讲到了慈禧的狠毒,最终让光绪先行一步……总的来说,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同样因为这一点导致枝节的事件叙述过多,反而主线不太清晰,读起来连贯性反而降低了。
记忆中,写的最出色的应该是第一本,写的咸丰皇帝驾崩到慈禧垂帘听政那段,读起来情节连贯,叙事娓娓道来,同时又充满紧张的气氛,很有临场感,突出描写了政治人物的内心和手腕,让人拍案叫绝。当然,后面也有很多的相似情节,作者总是能把波澜诡谲的政治斗争,描写得合情合理、入木三分,无怪乎有人评价这部书是从政的必读书目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人人情事故的教科书之一。
令我比较遗憾的是作者对于晚清的一些重要人物着墨不多,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只有寥寥几段记述,感觉特别不过瘾。当然,这可能是他们都是疆臣,而这部书主要描写的是京城的政治人物。不过,在惊鸿一瞥的描写中,也能对公忠体国的曾国藩、左右逢源的李鸿章、好发高论的左宗棠有些基本的印象。
最后,说说对晚清的印象。大清朝没有办法继续下去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人丁不旺,从同治皇帝开始就没有办法做到父死子继,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血统的延续是最为重要的,晚清连这点都做不到,当然没法续命多久了。还有就是中央权力的逐步丧失,从洪杨之乱起,八旗和绿营靠边站以后,汉人的督辅权势愈重,只是曾国藩过于克己,否则晚清可能早就变成曾家的天下了。就算最终曾国藩没有取爱新觉罗氏而代之,督辅的权势愈重,中央的权力愈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到了庚子年,慈禧远遁避祸,而汉人督辅确实东南互保,说起来也是很讽刺的事情。不过更讽刺的是旗人们还看不到汉人权势的变化,在慈禧末年和死后,还想着收权,简直是不知死活,无怪乎小说最后一句话是“不是汉人益孤,是旗人益孤!”
下篇:将军,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