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吃饼:盘点古代各种美味的“饼”食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盘点一下古代的“饼”。古代对“饼”的概念和现代是有些不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烤饼、蒸饼、油炸饼外,还有水煮的饼。
首先是胡饼。听名字就知道,这不是本土的饼。胡饼始于汉朝,是由西域传入的饼,用炉子烤制,表面撒上芝麻,类似今天的馕或烧饼。
》,里面有一句“胡麻饼样学京都”。当时胡饼是流行的主食。
然后是烧饼。烧饼是魏晋后流行起来的。它以面粉烤制,常常夹肉或糖。《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羊肉烧饼:“烧饼用面一斗,羊肉二斤”。
接下来还有光饼。这是明朝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饼,其实是一种军粮。光饼的中间有孔,穿绳穿挂,便于携带。至今,福建地区仍有吃光饼的习俗。
蒸饼早期指的就是蒸制的面食,后来演变为馒头。
晋朝时期,蒸饼改为“炊饼”。这个名称大家应该很熟悉,《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就是炊饼。
到了元朝,就有了乳饼。这是一种加了羊奶或牛奶的蒸饼,在游牧民族饮食中很常见。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种饼称为“粔籹”,是用在米面里活蜜,搓成细条后扭成环形,用油煎熟。
《楚辞·招䰟》里就有记载:“粔籹蜜饵,有粻餭些。”意思是:甜面饼和蜜米糕作点心,还加上很多麦芽糖。可以从中看出楚国的饮食文化。
到了汉朝,出现了类似做法的饼,称之为“环饼”,又称“寒具”。宋朝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这种饼是市井小吃。
唐宋时期出现了“油饼”。它是由面团直接油炸而成,常被当做节庆食品。
唐朝时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饼”,也就是饆饠。这也是西域传入的饼,由波斯语音译而成。饆饠是一种夹有馅料的煎饼。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载的“天花饆饠”指的就是用菌类作馅的一种饆饠。
这就是始于汉朝的汤饼了。说是“饼”,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面条或面片汤。
从魏晋开始,汤饼是被当做生日食品的。唐朝的《新唐书》中提到,王皇后为唐玄宗烹制“生日汤饼”。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中也提到,唐朝人生日,大多会吃汤饼。
直至今日,我们还有吃长寿面的习俗,这就是一脉相传的传统。
除了按照烹饪方式来分类,古代的“饼”还可以按照功能和节俗来分类。
北魏时期有“髓饼”。据《齐民要术》记载,这是一种用动物骨髓和面烤制的饼,主要用于祭祀或贵族宴饮。
宋朝有菊花饼。这是重阳节特制的饼,加入菊花瓣制作而成,有着“祈福”的寓意。
还有我们熟悉的“月饼”。中秋赏月时大家会吃月饼,饼内有各种馅,不过最初大多是糖和果仁等馅料。
月饼是明朝的时候普及开来的,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
此外,“春饼”也是流传至今的节俗美食。从唐朝开始,人们习惯在立春时用薄饼卷上时蔬或肉类,这是“迎新”的意思。杜甫在《立春》一诗中提到“春日春盘细生菜”,指的就是春饼。
豆餈最早出现在周朝。《诗经·大雅》中记载,“餈”就是用糯米或豆粉制成的饼,主要用于祭祀。
神仙饼在明朝时出现。它加入了茯苓、山药等药材,是一种养生食品。
云南有“饵块”,这是由粳米蒸舂制成,可烤可炒。早在汉朝就已有类似记载。
从“饼”的历史来看,汉朝以前,“饼”泛指的是所有面食,包括汤饼(面条)、蒸饼(馒头)、其他面团制品。
到了唐宋之后,“饼”逐渐特制为那些烘烤或煎炸而成的扁圆形面食。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饼”史的内容~

跟着古人吃饼:盘点古代各种美味的“饼”食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盘点一下古代的“饼”。古代对“饼”的概念和现代是有些不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烤饼、蒸饼、油炸饼外,还有水煮的饼。
首先是胡饼。听名字就知道,这不是本土的饼。胡饼始于汉朝,是由西域传入的饼,用炉子烤制,表面撒上芝麻,类似今天的馕或烧饼。
》,里面有一句“胡麻饼样学京都”。当时胡饼是流行的主食。
然后是烧饼。烧饼是魏晋后流行起来的。它以面粉烤制,常常夹肉或糖。《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羊肉烧饼:“烧饼用面一斗,羊肉二斤”。
接下来还有光饼。这是明朝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饼,其实是一种军粮。光饼的中间有孔,穿绳穿挂,便于携带。至今,福建地区仍有吃光饼的习俗。
蒸饼早期指的就是蒸制的面食,后来演变为馒头。
晋朝时期,蒸饼改为“炊饼”。这个名称大家应该很熟悉,《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就是炊饼。
到了元朝,就有了乳饼。这是一种加了羊奶或牛奶的蒸饼,在游牧民族饮食中很常见。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种饼称为“粔籹”,是用在米面里活蜜,搓成细条后扭成环形,用油煎熟。
《楚辞·招䰟》里就有记载:“粔籹蜜饵,有粻餭些。”意思是:甜面饼和蜜米糕作点心,还加上很多麦芽糖。可以从中看出楚国的饮食文化。
到了汉朝,出现了类似做法的饼,称之为“环饼”,又称“寒具”。宋朝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这种饼是市井小吃。
唐宋时期出现了“油饼”。它是由面团直接油炸而成,常被当做节庆食品。
唐朝时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饼”,也就是饆饠。这也是西域传入的饼,由波斯语音译而成。饆饠是一种夹有馅料的煎饼。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载的“天花饆饠”指的就是用菌类作馅的一种饆饠。
这就是始于汉朝的汤饼了。说是“饼”,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面条或面片汤。
从魏晋开始,汤饼是被当做生日食品的。唐朝的《新唐书》中提到,王皇后为唐玄宗烹制“生日汤饼”。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中也提到,唐朝人生日,大多会吃汤饼。
直至今日,我们还有吃长寿面的习俗,这就是一脉相传的传统。
除了按照烹饪方式来分类,古代的“饼”还可以按照功能和节俗来分类。
北魏时期有“髓饼”。据《齐民要术》记载,这是一种用动物骨髓和面烤制的饼,主要用于祭祀或贵族宴饮。
宋朝有菊花饼。这是重阳节特制的饼,加入菊花瓣制作而成,有着“祈福”的寓意。
还有我们熟悉的“月饼”。中秋赏月时大家会吃月饼,饼内有各种馅,不过最初大多是糖和果仁等馅料。
月饼是明朝的时候普及开来的,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
此外,“春饼”也是流传至今的节俗美食。从唐朝开始,人们习惯在立春时用薄饼卷上时蔬或肉类,这是“迎新”的意思。杜甫在《立春》一诗中提到“春日春盘细生菜”,指的就是春饼。
豆餈最早出现在周朝。《诗经·大雅》中记载,“餈”就是用糯米或豆粉制成的饼,主要用于祭祀。
神仙饼在明朝时出现。它加入了茯苓、山药等药材,是一种养生食品。
云南有“饵块”,这是由粳米蒸舂制成,可烤可炒。早在汉朝就已有类似记载。
从“饼”的历史来看,汉朝以前,“饼”泛指的是所有面食,包括汤饼(面条)、蒸饼(馒头)、其他面团制品。
到了唐宋之后,“饼”逐渐特制为那些烘烤或煎炸而成的扁圆形面食。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饼”史的内容~
我是美食主义者柏松,关于百卉千葩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问我吧!
我是美食主义者柏松,关于百卉千葩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问我吧!_澎湃新闻_ThePaper
民以食为天,华夏大地上,古老的东方农业文明催生了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历经千年,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积累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饮食民俗,从食物种类、食物制作,到炊具餐具、餐饮礼仪、饮食审美,中华饮食文化个性十足,在人类饮食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并产生巨大的影响。 筷子里面含方圆、藏阴阳?大宋官员为何要戴花参宴?周八珍中的烤乳猪用到了哪些烹饪技法?重阳糕上为何彩旗飘飘?我是《食见中国》的作者柏松,勇于研究的美食主义者,对中华美食感兴趣,想探究古代饮食文化奥秘,欢迎与我交流!
相关资讯
古人吃啥样的月饼?
提供最权威、最快捷、最全面海南新闻和海南资讯,成为国内各大网站转载海南新闻主要来源。是海南省唯一重点新闻网站和海南新闻中心及海南在线媒体领军网站,也是海南省最具影响力综合门......
上篇:建议提案
下篇:直播算命,豪门跪求我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