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啥样的月饼?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自古以来,赏月、吃月饼就承载着人们对于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这个中秋节,让我们从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几件馆藏文物中,看看古人吃的月饼是啥样。
清代木刻“中秋明月”月饼模子。北京民俗博物馆供图
在北京民俗博物馆,有一个清代木刻“中秋明月”月饼模子。这件月饼模子呈圆形、雕刻精美,内圈居中图案为月宫仙阁,高悬的匾额刻有“中秋明月”四字,门口的嫦娥亭亭玉立,门外一侧为玉兔捣药场景,另一侧为月宫玉桂,外两圈以吉祥花卉纹饰装点。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月饼是应时应景且具有文化特征的“食用艺术品”。清代《燕京岁时记》中提到“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古人将金蟾、玉兔等寓意丰富的各样图案雕刻在模具上,让图案在月饼上“活”起来。
清代木质“振记稻香村”糕点模子。北京民俗博物馆供图
另一件清代的木质“振记稻香村”糕点模子更加妙趣横生,它既能制作月饼,又能制作其他糕点。模子内刻有“稻”“香”“村”字样以及桃子、石榴、莲子、鱼等图案,这些图案蕴含着长寿、多子或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这时便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料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了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逐渐流传。清代时,中秋吃月饼更加普及。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的习俗。月饼模子是月饼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一般选取结实耐用的硬木,如枣木、梨木等,模子内大多刻有“福、禄、寿”等字样或玉兔、莲花等吉祥图案。
清代木雕朱地彩绘“中秋月饼”招幌。北京民俗博物馆供图
据了解,清代糕点店卖月饼会挂招幌。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清代木雕朱地彩绘“中秋月饼”招幌,上半部分形状恰似一轮圆月,寓意家庭团圆和满;下半部分的莲花底座生动精美,寓意富贵吉祥、年年有余。另有“中秋月饼”字样,来说明店铺在售的商品。
据介绍,招幌源自2000多年前的酒旗,随着商贸的发展与繁荣,店铺招幌推陈出新,形式有了变化,内容也逐渐丰富,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见一斑。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需要活态传承。据了解,北京民俗博物馆在今年中秋节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观众搭建“兔儿爷山”,为中秋祈福、增添喜庆气氛;再现传统拜月场景,使观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礼仪,沉浸式感受传统节日氛围;开展月饼制作、中秋灯谜互动等中秋传统习俗互动体验活动,让观众多方位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原标题:古人吃啥样的月饼?)

网络中国节左手月饼右手酒,连宵赏月夜听曲,来看看古人如何过中秋
日升月落,亘古不变,而人却一代代不同。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总是会想着让这个佳节过得更有仪式感。那么,在没有网络,甚至连电都没有的时代,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中秋之夜吃月饼,有专家考证,现代月饼的雏形应出现在宋代。至于月饼与“中秋”的结合,大致是从元明时期开始的。比如,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见,明代的中秋节不仅吃月饼,而且月饼蕴含“团圆”之义,人们还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
古代的月饼花样十足,明代还出现过一种直径二尺的超大月饼。明末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径二尺”说明月饼直径达到了六七十厘米。
到了清代,月饼的形制逐渐定型。清代美食家李化楠父子在《醒园录》里曾提过月饼的制作方法:外皮,每白面一斤配猪油四两,滚水四两搅匀,用手揉至越多越好。内面,每白面一斤,配猪油半斤,揉极熟,总以硬不软为度。才将前后二面合成一大块,揉匀摊开,打卷切作小块,摊开包馅,比如核桃肉一类的馅料,之后下炉熨熟。这原本是制作饽饽的方法,文中最后提了一句:月饼同法。
除了月饼,古人的中秋夜宴也需要其他的美食来点缀。比如成书于晚明的《酌中志》记载:宫中中秋八月十五日供月饼瓜藕,候月上焚香,即大肆饮啖,多竟夕始散。说的是皇宫里用月饼和瓜果祭月,然后再进行宴饮。古人中秋赏月,除了月饼,还必须佐以瓜果等美食。
具体有哪些瓜果呢?宋代的《东京梦华录》里倒是提到过一些中秋时节的瓜果美味:“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桲、梨、枣、栗、孛萄(葡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说的是螃蟹、石榴、葡萄等新鲜上市,作为赏月的佳品,在中秋家宴上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美味佳肴,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美酒。《东京梦华录》里对中秋的酒也有相关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宋代时,到了中秋那天,刚到中午,市面上的酒家的酒就基本上卖完了,不得不放下酒旗。
中秋节的习俗和项目非常多,比如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赏月。《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北宋登临赏月的盛况:“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这种能让人们昼夜不休的节日,除了春节,似乎也就只有中秋了。
在南方,人们还有观潮的习俗,比如南宋诗人赵鼎在《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中所提到的“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便是写的中秋观潮。
此外,有些地区甚至还办起了“中秋晚会”。明代中期以后,民间戏曲艺术活动非常繁盛。每年中秋,在苏州的虎丘山还会举行隆重的“虎丘曲会”,这是一种以演剧与唱曲竞赛为娱乐的民间节日。每年的中秋佳节,当时的文人雅士、曲词名家、专业艺人、百姓群众等都会自发地在中秋之夜聚集虎丘,吟咏较艺、竞技演唱。
这种曲会从明代中后期兴起后经久不衰。许多知名的文学大家都曾经慕名前往苏州参加虎丘的中秋晚会。比如明代的文学家李流芳,他还写了一篇《游虎丘小记》,对虎丘的晚会进行了记录。他提到当时苏州的百姓几乎倾城而出,晚会开始后,歌声乐声谈笑声充斥着整个山林,如此彻夜不息。但他也忍不住吐槽:“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由于游人太多,人挤人,美丽的虎丘山也就成了酒场,实在令人遗憾。
其实,李流芳的吐槽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虎丘的晚会并不是一台有着精密组织的完整演出,而是几百个团体一齐集聚在虎丘,各自为战,只为求个热闹。晚明的文学家张岱也在中秋之夜和朋友们前往虎丘凑热闹,他在《虎丘中秋夜》里便提到了:到了八月十五,全苏州的人们几乎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等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吹拉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各种乐器大吹大擂,人们即便相隔很近也很难听到彼此的呼喊声。这样的场景下,人们自然无法真正欣赏音乐与演出,无非就是在中秋之夜里来凑凑热闹罢了。
直到深夜之后,游人渐渐散去,才逐渐能够开始欣赏演出。比如张岱就在夜深人静之时欣赏了一位男艺人的演出:“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他高坐在石头上,没有伴奏,开始时声音如游丝一般,后来变得像石破天惊一样,抑扬顿挫,字字清晰。最后还评价:“使非苏州,焉讨识者!”要不是在苏州,哪能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演出呢?
中秋节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明朝清朝时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但实际上,在唐朝,不仅有中秋节,还有千秋节。话说唐玄宗在位的时候,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每年千秋节,唐玄宗、杨贵妃都在京师长安兴庆宫内花萼楼,或在东都洛阳内广达楼前举行盛大宴会和乐舞表演,与文武百官同乐。
但想必唐朝人庆祝中秋节与庆祝千秋节的规模应该只高不低。后来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人戎昱就在八月十五大发感慨:“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八月十五日》)他在八月十五日这天回忆了从前的千秋节,那欢乐是沸腾的,万国来朝,普天同庆。谁知如今过节时,家人也难以团聚。诗人戎昱年少时遭遇安史之乱,所以他才会想到:“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唐玄宗时代的梨园弟子,想必现在都已经凋零了,就算在,也要落泪吧。
可以看出,古人在中秋节,也容易睹物伤情,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而清代的纳兰性德,则写过一首《琵琶仙·中秋》纪念的是自己故去的妻子:“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想起曾经中秋夜的那些欢声笑语,不禁伤感起来。
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中秋节终究是欢乐为底色的。比如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在中秋佳节之际感慨:“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心情愉快的他将飘落的桂花看作是嫦娥撒下人间的。
以上文字和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古人吃饼与惜粮
唐人赵璘在《因话录》里说“世重饼啖”。唐朝的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里还拿饼来做比喻:“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任用官员,如果他们的才能配不上职责,就像在地上画饼,只能看,不能吃。唐玄宗年间,鉴真和尚出访日本,粮食里就有“干胡饼两车,干蒸饼一车,干薄饼一万”。可见,饼在唐朝人饮食中的地位。
唐朝的饼,类型极其丰富。或许是因为唐朝人太喜欢吃饼了,导致许多和饼有关的传说都出现在唐朝,尤其是月饼的传说。但学者考证,月饼的雏形实际出现在宋朝。所以,唐朝的饼或许很圆,能令人联想到月亮,但和八月十五联系还真不大。不过,唐人的饼里却发生过许多与节约粮食有关的故事。
《新唐书》记载了一个故事,初唐时的宰相宇文士及上得朝堂、下得厨房,拥有一手好厨艺。有一回聚餐,唐太宗便让宇文士及割肉,他一边割着,一边用饼来揩拭手上的肉末和油渍。见这情况,唐太宗的表情也由晴转阴,瞟了他几次,宇文士及假装不明白李世民的意思,还在那儿傻笑,仍然慢慢地用饼揩手。切完肉之后,他就把那个饼全吃掉了。很明显,李世民崇尚节俭,不愿看到浪费粮食的行为,而宇文士及通过吃饼打消了唐太宗的疑虑。
唐朝人用饼揩油,应该很常见。中唐有个叫作李德裕的宰相,他在一本叫《次柳氏旧闻》的笔记里也记录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唐肃宗当太子时经常陪父亲唐玄宗吃饭。有一次,玄宗让太子切羊腿,太子也一边切肉,一边用薄饼擦刀上的油渍和肉末。本来开心吃饭的玄宗心情一下凝重了起来:自己未来的继承人这么败家吗?
好在太子察觉到了父亲脸色的变化,切完肉之后就把薄饼卷起来吃了。玄宗看了,心中的石头一下就落地了,还高兴地对太子说:“对待食物,就应当像这样爱惜呀!”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太平广记》里也有两个。唐初名将李勣,战功赫赫,还被封为了英国公。有个老乡来京城办事,去拜访李勣。李勣设宴招待,桌上就有饼。饼的边缘通常比较厚,口感不好,而中间就比较酥软。这个老乡也挑食,就把饼的边缘掰掉再吃。
李勣见了,叹了口气说:“年轻人啊,这饼要犁地两遍,下种莳(shì)弄、收割打场、用磨来磨、用罗来罗,最后才能做成。你这样浪费粮食是什么道理?在我这我就忍着,如果在皇帝面前,你这样可能就要掉脑袋了!”这个年轻人的脸一下就红了。
中唐时还有个叫作郑浣的官员,为官正直清廉。他担任河南尹的时候,有个乡下侄孙找他,想给安排个工作。唐朝取仕主要是科举考试,但也可以举荐,就是一些高官能向上举荐人才。郑浣德高望重,名声也很好,推荐个人才并非难事,加上这个侄孙穿着寒酸,一看就是过惯了苦日子的,郑浣便答应了下来。
侄孙赴任前,郑浣召集晚辈们一起聚个餐,食物中就有饼,还是馅饼,估计里头包了肉。这个侄孙竟然剥掉饼皮,丢在地上,只吃里面的馅。郑浣见了大怒:“皮和馅有什么不同?我见你在乡下穿着破布衣裳种田,想必一定能体会农民的艰辛,所以推荐你去官府上班。不料你的虚浮不实竟然超过了那些纨绔子弟。”说完让他将饼皮捡起来。
侄孙惊慌失措,颤颤巍巍地将饼皮从地上捡起来,郑浣接过饼皮,自己全部吃掉了。最后,郑浣送了这个侄孙几匹缣帛,打发他回老家去了,工作的事自然也就泡汤了。
不独是唐人,对于宋朝人来说,吃饼也能体现他们对于粮食的珍惜。南宋的史学家曾敏行也编撰过一本叫作《独醒杂志》的史料笔记,里头记录了一则北宋宰相王安石吃饼的故事。话说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家公子到了京城,并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一起吃饭。
结果到了饭点,喝了几杯酒之后,饭桌上端上来两块胡饼,接着又上了四份肉块。一会儿就上饭了,另外只有一碗汤而已。萧公子平时骄纵得很,哪吃得惯这些粗茶淡饭。于是就拿起那个胡饼掏了个洞,只吃中间有馅的部分,把饼的边缘都丢在了桌上。王安石见了,啥都没说,然后把萧公子吃剩下的饼边儿拿过来自己吃了,萧公子顿时觉得羞愧难当,然后便告辞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人吃饼便能体现出来,我们应该将这项美德传承和发扬下去。(善俊)
相关资讯
跟着古人吃饼:盘点古代各种美味的“饼”食
你喜欢吃饼吗?当然不是这个“饼”↓而是这种实实在在的“饼”↓那么,古代究竟有哪些饼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盘点一下古代的“饼”。古代对“饼”的概念和现代是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