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谁要出手教训以色列?中方预感到什么,我使馆要求中国人尽快撤离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21:46

阅读人数: 703

本文主题: 我在中东协助在伊华人撤离

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近日调整了以色列的旅行风险等级,并建议部分地区的人员尽快撤离。自2025年5月16日起,以色列的旅行风险等级已被重新划分为红色(极高风险)和橙色(高风险)两个级别。具体来说,红色地区包括:纳哈里亚至采法特以北,加利利湖以北及以东,阿什克隆以南,内提沃特以西的区域。中国外交部特别提醒,在这些红色地区的中国公民应避免前往,已在当地的人员和机构需尽快撤离或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建议及时报警并联系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其他地区则被划为橙色风险区域。

这一警报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以色列的华人和华侨对这一消息感到特别敏感。同时,其他国家也开始猜测以色列是否将迎来剧烈的政治或军事波动。众所周知,以色列的局势对中东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若以色列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势必会引发整个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很多人开始推测,中国使馆此番大规模的举动是否意味着中东地区即将爆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从调整的风险区域来看,红色区域包括与黎巴嫩接壤的纳哈里亚至采法特一带、与叙利亚接壤的加利利湖北部,以及以色列与埃及接壤的阿什克隆至内提沃特一线。从这些区域来看,距离以色列边境较近的地区有可能成为冲突的热点。若在这些区域不及时撤离,可能会错失最佳的撤离时机。因此,当前局势非常紧张,暗示可能有重大的军事行动即将展开。有分析认为,是否会有人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美国已经显露出撤退迹象的情况下,美国军方在迭戈加西亚空军基地的KC-135R加油机也开始大量撤离。

最近,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在致联合国秘书长和安理会主席的信函中强调,伊朗核设施需要得到特别保护。他在信中警告以色列的任何冒险行动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并指出美国对此应承担法律责任。伊朗明确表示,将依据国际法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其公民和设施免受恐怖活动和外部攻击的威胁,并警告以色列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将进行果断回应。

此外,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阿里·沙姆哈尼向国际社会发出了重磅声明,称伊朗将“永久放弃核武器”,销毁高浓缩铀库存,并将铀浓缩限制在民用级别,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监督。这一声明标志着伊朗在核政策上的重大转变,表面上看似是为了换取美国解除经济制裁,但背后其实涉及复杂的经济压力和地缘政治博弈,尤其是在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的长期“极限施压”下,伊朗的处境日益艰难。

如果以色列决定打击伊朗的核设施,伊朗的立场将变得更加复杂。伊朗此前已承诺放弃核武器,这使得以色列若继续威胁军事打击,可能会使伊朗陷入困境。如果以色列真的采取军事行动摧毁伊朗的核设施,可能会造成伊朗“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美以两国的联合行动,通过制造压力诱使伊朗作出错误反应,但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变数,具体是否会发生将取决于美国与伊朗之间的谈判结果是否能够满足以色列的要求。

目前,伊朗正处于近几十年来的最弱时刻。以色列曾在早前动用战斗机轰炸伊朗的导弹生产设施,但伊朗的回应较为有限。此外,美国近来也通过双航母打击伊朗“代理人”胡塞武装的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损失。而即使如此,美国的评估显示,以色列目前依然无法独立摧毁伊朗的核设施。鉴于此,以色列可能会继续保留采取单方面军事行动的选项,尽管这种行动也仅可能暂时挫败伊朗的核计划,而不能彻底终结其核能力。

谁要出手教训以色列?中方预感到什么,我使馆要求中国人尽快撤离

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加剧,我驻以色列使馆提醒在以中国公民加强安全防范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6月13日表示,当天凌晨以色列对伊朗相关目标发动袭击,导致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加剧。目前,以色列政府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关闭领空,并暂停工作和学校活动。当地安全形势复杂严峻。

使馆特别提醒在以色列的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形势变化,保持冷静,务必提高警惕,做好防范导弹、火箭弹、无人机等各类袭击的准备,全面加强安全措施。非必要不外出,避免前往军事单位、敏感机构等周边区域。保持联络畅通,切勿大意。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报警并与中国驻以色列使馆联系。

以色列报警电话:+972-100 医疗急救电话:+972-101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86-10-12308/+86-10-65612308 驻以色列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972-3-5459520

原创特朗普:我无法想象中方会介入,美军中东开战前,试探中国立场?

6月的中东,战火如同未曾熄灭的烈焰,导弹依旧在漆黑的夜空中划出刺眼的光芒。尽管局势已经充满了紧张与不安,但这次,点燃冲突的却不是以色列的轰炸机,也不是伊朗的报复性举措,而是一个身处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总统,一个一贯口气强硬、言辞直接的政治人物——特朗普。

6月20日,在一次与记者的非正式交流中,特朗普被问到一个敏感问题:“是否担心中国可能在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中支持德黑兰?”他的回答简单而轻描淡写:“我无法想象他们会介入。”

然而,表面上的轻描淡写,实际上隐藏着复杂的外交意味。在传统的外交语言中,“无法想象”通常是一种强烈的否定句,它不仅暗示着对方若真的介入,将会是“不可接受”的敌对行为,更是在暗示,这种敌对行为的后果将可能是“难以承受”的巨大风险。

紧接着,特朗普补充道:“我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关系非常不错,走着瞧吧。”这句“走着瞧吧”,表面看似宽容,实则是一种充满试探的外交策略——它看似随意,但其实是在公开试探中方的反应。如果中方对此保持沉默,就等于默许了美国设定的框架;如果中国做出回应,则意味陷入了美国为其设下的对抗逻辑中。

这番“善意的试探”很快被白宫的官方声明进一步解读和拆解。6月19日,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利维特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向伊朗提供军事支持。”虽然这看似平稳的表态,但却隐含了一个危险的“前提设定”:当前的“没有迹象”被默认为默认的“底线”,一旦中国在未来提供哪怕是象征性的支持或技术协助,美国便可以迅速转变立场,将其视为“敌对行为”,进而以此为借口调整对华政策。

这种话术套路并不新鲜,恰恰是典型的美国式外交语言:首先树立一个“清白状态”,然后通过“我们在观察”的表态不断地牵引局势。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持续的舆论压力和外交高压锅,随时可以引爆。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言辞还围绕着另一个敏感话题展开,那就是有关“中国向伊朗派出航班”的报道。特朗普对此回应道:“据说那是为了撤离人员,我无可奉告。”这句话的背后,充满了特朗普式的模糊策略。通常,他鲜少在重大外交话题上使用“我无可奉告”这种表述,因为这既不是否认,也不是肯定,而是一种故意保留的模糊态度——它既可以解读为“我知道得很多”,也可以解释为“我暂时不想说”。

这种模糊性正是特朗普外交风格的独到之处:通过在言辞中留下期待,又在期待中掺杂威慑。在中东局势已经趋近极限的当下,哪怕是一场例行的撤侨行动,都可能被放大为一种“战略信号”。此时,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显然是一种舆论控制与外交布局的提前铺垫——一旦中国做出任何行动,即使只是提供人道援助或防御型支援,美方也能立刻改变立场,将其标定为“战争行为”。

目前,中东局势不断朝着失控的方向演变。以色列政府高层暗示“不再容忍下一轮袭击”,伊朗则释放出可能包括核反击的“极限选项”。这表明,未来的选择可能不仅仅是“打还是不打”,而更有可能是在“是否动用极端力量”的关头展开角力。

在这关键时刻,中国的沉默,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是一种被动的回避,而是一种主动的高位观望——既不随美方或以色列的逻辑转动,也不受伊朗情绪的牵动,而是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地缘立场。正因为如此,中国即便只是做出一次简单的撤侨行动,也可能被解读为态度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真正目的并非在于评判中国是否会介入,而是持续制造“介入可能”的话语空间。

当特朗普说出那句“我和中国关系很好”时,实际上,他已经在进行一种复杂的对华认知操作。他并不真正期待中国采取行动,也不要求中国做出回应。他真正想要的是全世界开始质疑:中国是否会介入?中国是否在为某个时刻做准备?中国是否值得信任?这才是特朗普语言的深层意图——通过一种看似温和的语气,设立了一道外交红线;通过“走着瞧吧”的话术,暗中设下了陷阱,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责任提前推给他人。

在这场由美伊冲突主导的地缘政治危机中,中国似乎被无形卷入了一场语言战争。一方面是白宫的“战略模糊”和道义设定,另一方面是特朗普带有深意的“话外有话”式冷笑。此时,中国的一举一动,正被全球放大审视。在这种高压的国际环境下,保持克制和冷静,恰恰成为了最为珍贵的战略资产。中国没有公开反应,也没有被动回应,而是巧妙地让对手的言辞陷入自我重复和舆论的疲态中。

或许,这正是另一层次的博弈:在炮火之外,用语言和沉默塑造现实;在战场之外,用克制与不确定性来拖延战争的启动。特朗普说:“我无法想象他们会介入。”然而,世界早已看透他真正的意图:他希望中国介入,这样他才有借口进行干预。而这一切,才是“走着瞧吧”背后真正的含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