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村里来了年轻人①丨趁年轻,去支教!她想在乡村种下一颗种子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21:47

阅读人数: 565

本文主题: 我在乡村支教的快乐

编者按:青春该如何度过?这是亿万中国青年都在不断发问的话题。在衡南这样一个祖国一隅,无数青年人在用实际行动描摹着自己最绚烂的青春。他,选择回乡创业;他选择下乡支教;他选择扛上脱贫攻坚的大旗......他们的青春意味着一份坚守,意味着与山河为伴与泥土为伍,他们的青春不迷茫!红网、衡南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为青春发声,邀你一同见证青春的力量,从细微处感受思考青春的意义和价值。

33岁的喻霞独自背上行囊来到湖南衡南县栗江镇檀市中学,成为了小学部一年级的一名数学老师。

出生在农村的喻霞最理解村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在她走出大山,看到更精彩的世界时,她想到的,是让更多人来领略世界的万种风情。

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喻霞选择支教的最大动力。

红网时刻 衡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敏 欧超 全咏 衡阳报道

这是喻霞一直以来的心愿。今年5月,她终于成行。

刚满2岁的儿子交给爷爷奶奶、刚上一年级的女儿交给老公,33岁的喻霞独自背上行囊来到湖南衡南县栗江镇檀市中学,成为了小学部一年级的一名数学老师。

校舍与农田仅一墙之隔,年久失修的教室设备简陋。

“我的青春是一腔热血。”条件再艰苦,喻霞都觉得不要紧,“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始终觉得自己仍然才刚刚走出校门、站上讲台的年纪。”

喜欢喻老师么?“喜欢!”孩子们的呼声满载着笑容涌进记者的镜头,一旁的喻霞满面羞赧。

主动报名参加支教 33岁的她不想给青春留遗憾

2007年,喻霞大学毕业,21岁的她选择去大城市看看。半年后,她从大城市“逃离”,回到老家湖南宁乡成为一名小学代课老师。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喻霞最初的梦想是希望走出大山,去外面、去大城市看看。而正是去过后,她才发现自己的舞台不在那里。在哪里?在讲台。

出生在农村的喻霞最理解村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在她走出大山,看到更精彩的世界时,她想到的,是让更多人来领略世界的万种风情。

之后,她来到衡南县明德小学教学,在这里结婚、生子。但是去更偏远的乡村支教的声音一直响彻在她的脑海。

萌生支教想法的时候,喻霞的女儿才刚出生,家人都不太支持她放下年幼的孩子下乡支教,后来女儿慢慢大了,她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今年五月,她转身背过孩子,选择面朝理想。

“我对我两个孩子真的很愧疚。但是,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喻霞语带哽咽。

她希望在这里播下一颗种子 给孩子带来“另一种可能”

初到学校,喻霞意气风发,但总是自信满满走进教室、失落走出教室。

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简单数学反复教导、只会手指算数、文字题讲解练习后又是一无所知、家庭作业因为没人帮忙念题乱写一通……喻霞挫败感十足。

正当她无助之时,办公室的一位老教师点醒了她:“喻老师,或许你之前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这里的孩子!”喻霞随即明白,城镇的孩子都是经过了系统的学前教育,而这里的孩子有些从未上过学前班,“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他们一切系统知识的开始都是从我这里。”

于是,喻霞开始反思、改变方法。她把每个孩子都当做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绘画”。因为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多都是从具体的图画中延伸,教室又没有电子白板,没办法多见识各类型的图、题。所以喻霞常常自掏腰包购买教育用具,以更直观的方法帮助孩子们理解。

慢慢地她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越来越强,解题能力也有大幅度提高。她又购买了一大批奖状,用来奖励给单元考试中表扬优秀的孩子,孩子们拿着大大的奖状时幸福表情也让她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希望我们走了之后,孩子们心中能种下一颗读书的种子。”喻霞说,“希望他们能够像我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

衡南县:让农村学校留得住优秀青年教师

“喻霞老师为我们这所乡镇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檀市中学校长苏卫兵告诉记者,她不仅给教师队伍带来了有力补充,还带来了先进教学理念,带动了教研风气变化。

目前,在衡南县,和喻霞一样从中心乡镇到偏远乡村支教的教师有近20名。

近年来,衡南县大力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努力办好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学校。

该县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改造计划,使该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能基本达到办学标准。在2019-2020年期间,总计规划投入16330万元,对全县薄弱学校进行改建改造、添置设备设施等,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同时,还投入约3080万元,启动9所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确保每一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幼儿园。投入850万元启动136套教师周转房建设,投入9051万元启动855套教师公租房建设及配套工程,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吸引人才到农村学校从教,让农村学校留得住优秀青年教师。

墙壁上的知识海报,黑板上的知识演练,教室里的知识传授,乡村里的知识蔓延,这是一派传承的景象,也是喻霞心中向往的场景。正是因为这一股股新鲜的血液,才让心中有梦的人砥砺前行。

村里来了年轻人①丨趁年轻,去支教!她想在乡村种下一颗种子

我的支教故事

在吉林省有这样一位支教老师,她的名字叫晓野,她知晓田野中的花花草草,用独特的有点小“野”的教学方式,让乡村孩子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这节美术课的内容是画蝈蝈笼,而这也是王晓野给大屯村小学的孩子们上的最后一节美术课,之后这6名孩子将到镇上的中心校上课。

上课之前,王晓野先带着同学们去田间找原材料,然后请当地村民给同学们演示编制的过程,再让同学们亲手编制,最后将编好的蝈蝈笼带回教室进行作画。这种将美术课堂搬到室外的教学方法王晓野已经坚持了多年。

吉林市龙潭区支教老师王晓野表示,生活当中一株小草,一个小蚂蚁,一个小石头,都会带给孩子很多灵感,他们都能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孩子说身边的鸡鸭鹅狗都可以画。从那会开始,她把课堂拓展开,在乡村真的是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可能。

王晓野出生长大在乡村,有着浓厚的乡村情结。2015年,当得知偏远乡村美术教师资源稀缺,很多乡村孩子没有上过美术课时,她便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请缨,来到吉林市龙潭区金珠学校、大屯村小开启了9年多的支教之旅。

王晓野表示,快乐的童年能治愈一生,因为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她想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孩子。现在她带孩子们做的这些活动,共创小游戏,都是她童年时玩儿过的游戏。

王晓野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稻田、玉米地、农家院,画庄稼、画花海、画农舍。通过田野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的气息,感悟艺术的魅力。

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野,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地点,更是教学内容。通过结合教学与生活,王晓野也把绘画变成了一个窗口,孩子们从中观察生活、体验人生。

支教的9年里,孩子们的作品飞向全国各地,因美术课堂得益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但是成长往往也伴随着离别,每一年,都有新的学生和晓野老师相识,也有同学与她依依惜别。前几天,大屯村小这6名孩子在分别之际和王晓野互赠了礼物。

为了尽可能让更多孩子走进美术课堂,也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乡村艺术教育,王晓野把自己的美术课堂搬到了网上,还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山里红美术教室”。

山里红耐寒抗风,生命力顽强。王晓野希望自己的美术课堂能做点染山里娃希望的那一抹“红”。一台电脑、一根网线,连接起了她和全国各地乡村学校的孩子们。6年多的网络教学中,“山里红美术教室”触达了全国17个省、60个县、224所学校、532个班级,受益孩子15000余人。

王晓野表示,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有故事,这个故事怎么讲、得讲出去,得让更多人来看到。她最初成立“山里红”公众号、视频号就是想让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艺术教育。这9年她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未来,她要领孩子们走出国门看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孩子的故事。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扮演乡村女教师安悦溪新剧突破“少女”标签

提起安悦溪,在观众既定印象里,是个古灵精怪、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她凭借不俗的演技,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角色,很多观众更是因为“糖宝”一角爱上了她,亲切地称呼她“百变精灵”。而在腾讯视频热播的主旋律网剧《在希望的田野上》里,安悦溪一改以往塑造的“少女”角色,她饰演的卞筱悦本是出身高阶知识分子家庭的“上海土著”,为了理想和爱情毅然追随男友下乡扶贫支教,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女教师。

作为一部展现时代群像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经上线便收获不俗口碑,其中支教老师卞筱悦一角更是凭借鲜明的个性圈粉无数。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纯洁的爱情,还帮助了许多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是大家心中的白月光卞老师。近日,安悦溪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与我们一同分享了角色背后的付出与感悟。

拍过不少青春题材剧的安悦溪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而这次挑战现实主义题材,对乡村支教老师的塑造算是一次成功试水。不少网友认为这个角色对她过去在荧幕前的形象有所颠覆,安悦溪自己也有同样的感觉,“这部戏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部跟大家见面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因为之前的角色还是偏少女类,古灵精怪很有元气,刷新大众的既有印象,也是我接拍这个戏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说起出演卞筱悦的感受,她侃侃而谈:“卞筱悦是一个离我较远的人物,像这种放弃优越的条件,直接到深山去奉献自己青春的人都特别值得尊敬。在我看来,卞筱悦和张楠都是那种灵魂泛着光的人,但也是真实的人。像这种特别理想化、特别浪漫的女生是我认为要去呵护,也需要让更多人看到的。”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如何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安悦溪也有自己的思考,“真实是一定要落地,一定要贴着地面,让大家认为是身边的人,不要让人物跟现实有差距、有悬浮感,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因为支教老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她也做了很多功课,不仅看很多新闻去了解支教老师的大致情况,私下还认真地去备课,体验老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但支教老师也有所不同,一般在学校都是身兼数职,“因为我在剧里需要上语文课、英语课,顺带还有一些文艺表演之类的,所以专门去请教了自己的老师如何备课。”

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挑战也在不断升级。不同于青偶或古偶,现实主义题材更注重纪实性,用生活流代替戏剧感。所以在片场,安悦溪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改变过去惯性的表演方式,“比如拍古装,会有古装特别的范儿在,之前拍的那些偶像剧,作为偶像剧里的女生,你的反应跟这个是绝对不一样的。”

另一个巨大的挑战莫过于与蛇“对戏”。在大结局中,安悦溪饰演的卞筱悦被蛇咬伤要回到上海静养,学生们追着车为她送别的场景感动了不少观众,也奉献了一场很感动所有观众的哭戏。

观众可能不知道,安悦溪私下最怕蛇。第一次和蛇拍戏,还要在剧中被蛇咬,可以预见她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第一次跟蛇拍戏,我现在一想头发都要立起来,因为剧里有很多剧情是要跟蛇产生冲突的,真的克服了很大的心理障碍。”不仅要战胜生理上的恐惧,她还要克服山区恶劣条件带来的困难。一个是因为拍摄地在山区,信号不好,进去之后便完全与世隔绝。还有些地方需要下车蹚水过桥,甚至有一天下大雨,必经的一条路都被水淹了。

对于这次充满挑战的拍摄经历,安悦溪感慨:“这种事情之前是不敢想象的,因为总是在影视基地拍摄,但到了真实的环境里,状态和感受完全不一样了。”

演员与角色之间从来都是互相成就,演员塑造一个人物,便会把自己的一部分灵魂注入角色,而角色也会把灵魂刻在演员身上。

安悦溪的真实与自然演活了一位乡村支教老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演员对角色刻画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这部戏也帮助她拓宽了更多戏路,安悦溪自己也感触良多,“因为过去总演少女角色,其实自己很早就有意愿转型,一直想挑战各种类型、维度和深度的角色。这次演乡村教师,就是希望大家能知道安悦溪也可以演现实主义题材,她之后也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演艺道路上,安悦溪一直在寻求角色的突破。譬如她想挑战反派角色,便主动走出古装剧的舒适圈,去尝试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谈及另一部待播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红旗渠》,安悦溪十分兴奋,“我这次饰演了一个当地的村民,后来成为村干部,为了找水,为了挖渠,跟家庭、自己的情感,包括信仰,有一个特别升华的过程。那个戏我们也是到了当地,在红旗渠开凿的现场实地拍的。那个戏挑战也很大,包括情感的部分戏,人物冲突都很大。”

这次的角色虽然收获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安悦溪对自己更多的是反思和内省,“如果10分的话,我给自己打6分,将将及格的样子。因为第一次尝试这种角色,在过程里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有需要去自己转变、润色的部分,但那个部分因为是第一次尝试,肯定有不足。包括看了剧之后,看了网友的弹幕,我会去自我总结。”

在经历了转变与挑战后,安悦溪对角色的精准把握,走心专注的演绎,不仅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接地气又真实的乡村教师,也看到了一个青年女演员身上的无限可能。文/记者 王磊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