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原创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那是相当的煎熬,从座上宾成为鸡肋

更新时间: 2025-09-20 20:21:49

阅读人数: 229

本文主题: 我在军统的日子小说

1938年,对张国焘而言是命运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转身投靠了老蒋,被安排在军统工作。

由此,张国焘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条道路,他也从座上宾逐渐成为鸡肋,前后境遇的差距,令人唏嘘不已。

张国焘刚到军统的时候,待遇和地位还是很不错的,他在军统的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担任主任。给他的军衔也不低,是个少将,那会在军统里面只有两个中将,一个是戴笠,另一个是郑介民。在军统局,拥有少将军衔的人寥寥无几。

对于张国焘的到来,戴笠一方面是抱有很大的期望,毕竟他在我军中的地位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时刻提防。军统局的所有重要会议,一律都禁止张国焘参会,这就很说明问题了,毕竟戴老板是个疑心很重的人。

除此之外,被派去照顾张国焘的勤杂人员,都是经过军统局精心挑选的,这些人在张国焘身边,不仅只是照顾他的生活,更重要的任务是监视着这个人的一言一行。

对于这些特殊照顾,张国焘心里也很清楚,他也不气恼,也不去找麻烦。而是从各种细节上来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譬如,他在家里的会客室和客人谈话,门是敞开着的,谈话间隙还会故意加大音量,大声说着话。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表明一个态度,就是自己没有隐瞒的,你老戴完全可以信任我。

当然,这些也只是一厢情愿,能让疑心重重的戴老板放下戒备,比登天还难。

军统局的“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是专门给张国焘组建的,而且,对于张国焘的经费需求,也从不卡脖子,十分的慷慨。这就能看出来,不管是老蒋还是老戴,对张国焘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只可惜,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张国焘是一个理论高手,他刚到任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准备在军统局大显身手。他在特研室开展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办了一个特务训练班,并且自己亲自上课,给那些特务们讲授,如何从思想和理论上对我军进行攻击、瓦解。

张国焘很看重这个训练班,下足了功夫备课、上课;可惜,那些特务们本来就没啥文化,素质也是良莠不齐,面对枯燥的理论课,一个个都是无精打采。学生们的这些反应,让张国焘心里很是失望,只能重点培养几个有潜质的学生。

这几个被他看好的学生,毕业之后,拿着张国焘的亲笔信潜伏去根据地,找那些过去和老张熟络的人,但这些人去了之后都是杳无音信,一个没回来。

第一期训练班一点成效没有,后来又勉强办了第二期就没了下文。

训练班没搞起来,张国焘转头开展了新的工作,就是搞策反。他派人去根据地建立策反联络站,结果是,非但没有把人策反过来,被派去建立策反联络站的人,有的还被抓了。和搞训练班一样,张国焘的这项工作也是没有成效。

张国焘在军统局百事不顺也很正常,他的人脉全都不在军统局,他一个空降而来的人,在利益错综复杂的军统局毫无根基。他能凭借的工具,就是自己之前在我军当中的地位,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仅剩的这点优势,也被磨得消失殆尽。

起初,戴老板对张国焘还抱有很大的希望,但张国焘亲自搞的两个项目都没有成效,戴老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

张国焘也明显的感觉出来,自己由座上宾,逐渐沦为了鸡肋;戴老板给他配备的小汽车,也以经费紧张的理由给收回了,这还是缩减待遇的冰山一角。种种迹象表明,倘若自己再不有所行动,将来的日子会越发的窘迫。

这回,他直接找到老蒋,给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去找那些社会上很有名望的人,让他们在报纸上发表言论,说一些对老蒋有利,对延安不利的言论。并且,把这些言论整理出版,进行舆论宣传。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按照张国焘的建议,老蒋找了几个人,都吃了闭门羹。打这以后,老蒋也对张国焘失望不已,而戴老板更是对其不屑一顾,这个座上宾彻底成了鸡肋,也成了军统局的一个包袱。

同为江西省萍乡的老乡蔡孟坚,眼瞅着张国焘在军统局的窘境,就伸了一把手,把其引荐给了组织部长朱家骅,在组织部谋得了一个主任秘书的职位。虽说这比在军统局的窘迫是好上了许多,但无功受禄的张国焘,也让身边的同僚和下属十分不服气,几乎没有人听他的。

由此,他也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光杆司令。遥想刚过来的时候,那是风光无限,如今的境遇天差地别,也难怪张国焘和友人闲聊的时候,不无感慨自己是一个身家不清白的人,才落得如此地步。

原创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那是相当的煎熬,从座上宾成为鸡肋

原创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逐渐被戴笠嫌弃

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从一开始的座上宾变成鸡肋,食之可惜,弃之无味境遇很是尴尬。

1938年,张国焘正式加入了军统局,还特意给他设立了一个职务,叫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主任,并且授予他少将军衔。起初,给他的待遇是相当好的,要知道在军统局里面,也就只有戴笠和郑介民是中将,其他人最高的也只是少将级别。

对于张国焘的加入,一开始戴笠也是抱以很大的期望,但同时呢,对他也有一定的戒备心。譬如说,军统局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戴笠都不会让张国焘去参加。而且,他还特意挑选了一些勤杂人员去照顾张国焘的生活,这些所谓的勤杂人员其实也是去监视他的。

张国焘也聪明,知道自己的境遇,沈醉回忆当时的情况,他说,张国焘在自己的办公室和别人会面的时候,从来都是敞开着大门的,而且他还会故意加大音量说话,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嫌,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光明磊落,心坦荡。

刚进入军统的时候,张国焘也很积极的表现自己,毕竟他在军统里没有任何的根基,他只能通过自己的表现站稳脚跟。

于是,按照他的要求,组建了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这个研究室的主要工作就是训练特务,由张国涛亲自授课。

张国焘很看重这个学习班,但是呢,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社会上的闲散人士,对于这种枯燥的理论课,完全是不感兴趣,反应很冷淡。没有办法,张国焘只能挑选几个自己看中的学生重点培养,等他们毕业以后,就拿着张国焘的亲笔信,去我军根据地找自己曾经熟识的人。

结果这些人都是有去无回,毫无消息。

这个学习班只办了两期,就再也没有办了。

学习班这条路子走不通,张国焘又想到了别的法子,他的想法是,在我军根据地设立策反站。他辛辛苦苦设立了策反站,但是收效甚微。不但一个人都没有被策划过来,而且自己派去的人基本上也是一去无回。

他后来又建议在汉中建立一个特别侦察站,在边区重新组建几个策反站,最后的结局也是毫无收获。

如此这般一顿操作下来,戴笠对他由最初的期望转而失望。而且也因为他的这些操作,戴笠在老蒋那边受到了不少责骂,他自然把怨恨转移到张国焘头上了。由此,军统局里,张国焘在戴笠的眼中变得一文不值,并且把他冷落在一旁。

张国焘本来在军统就没有任何根基,如今还受到戴笠的冷落,军统局的那些人自然而然也就不和他往来,也不搭理他,军统局的张国焘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光杆司令了。

原创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那是相当的煎熬,从座上宾成为鸡肋

1938年,对张国焘而言是命运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转身投靠了老蒋,被安排在军统工作。

由此,张国焘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条道路,他也从座上宾逐渐成为鸡肋,前后境遇的差距,令人唏嘘不已。

张国焘刚到军统的时候,待遇和地位还是很不错的,他在军统的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担任主任。给他的军衔也不低,是个少将,那会在军统里面只有两个中将,一个是戴笠,另一个是郑介民。在军统局,拥有少将军衔的人寥寥无几。

对于张国焘的到来,戴笠一方面是抱有很大的期望,毕竟他在我军中的地位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时刻提防。军统局的所有重要会议,一律都禁止张国焘参会,这就很说明问题了,毕竟戴老板是个疑心很重的人。

除此之外,被派去照顾张国焘的勤杂人员,都是经过军统局精心挑选的,这些人在张国焘身边,不仅只是照顾他的生活,更重要的任务是监视着这个人的一言一行。

对于这些特殊照顾,张国焘心里也很清楚,他也不气恼,也不去找麻烦。而是从各种细节上来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譬如,他在家里的会客室和客人谈话,门是敞开着的,谈话间隙还会故意加大音量,大声说着话。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表明一个态度,就是自己没有隐瞒的,你老戴完全可以信任我。

当然,这些也只是一厢情愿,能让疑心重重的戴老板放下戒备,比登天还难。

军统局的“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是专门给张国焘组建的,而且,对于张国焘的经费需求,也从不卡脖子,十分的慷慨。这就能看出来,不管是老蒋还是老戴,对张国焘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只可惜,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张国焘是一个理论高手,他刚到任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准备在军统局大显身手。他在特研室开展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办了一个特务训练班,并且自己亲自上课,给那些特务们讲授,如何从思想和理论上对我军进行攻击、瓦解。

张国焘很看重这个训练班,下足了功夫备课、上课;可惜,那些特务们本来就没啥文化,素质也是良莠不齐,面对枯燥的理论课,一个个都是无精打采。学生们的这些反应,让张国焘心里很是失望,只能重点培养几个有潜质的学生。

这几个被他看好的学生,毕业之后,拿着张国焘的亲笔信潜伏去根据地,找那些过去和老张熟络的人,但这些人去了之后都是杳无音信,一个没回来。

第一期训练班一点成效没有,后来又勉强办了第二期就没了下文。

训练班没搞起来,张国焘转头开展了新的工作,就是搞策反。他派人去根据地建立策反联络站,结果是,非但没有把人策反过来,被派去建立策反联络站的人,有的还被抓了。和搞训练班一样,张国焘的这项工作也是没有成效。

张国焘在军统局百事不顺也很正常,他的人脉全都不在军统局,他一个空降而来的人,在利益错综复杂的军统局毫无根基。他能凭借的工具,就是自己之前在我军当中的地位,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仅剩的这点优势,也被磨得消失殆尽。

起初,戴老板对张国焘还抱有很大的希望,但张国焘亲自搞的两个项目都没有成效,戴老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

张国焘也明显的感觉出来,自己由座上宾,逐渐沦为了鸡肋;戴老板给他配备的小汽车,也以经费紧张的理由给收回了,这还是缩减待遇的冰山一角。种种迹象表明,倘若自己再不有所行动,将来的日子会越发的窘迫。

这回,他直接找到老蒋,给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去找那些社会上很有名望的人,让他们在报纸上发表言论,说一些对老蒋有利,对延安不利的言论。并且,把这些言论整理出版,进行舆论宣传。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按照张国焘的建议,老蒋找了几个人,都吃了闭门羹。打这以后,老蒋也对张国焘失望不已,而戴老板更是对其不屑一顾,这个座上宾彻底成了鸡肋,也成了军统局的一个包袱。

同为江西省萍乡的老乡蔡孟坚,眼瞅着张国焘在军统局的窘境,就伸了一把手,把其引荐给了组织部长朱家骅,在组织部谋得了一个主任秘书的职位。虽说这比在军统局的窘迫是好上了许多,但无功受禄的张国焘,也让身边的同僚和下属十分不服气,几乎没有人听他的。

由此,他也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光杆司令。遥想刚过来的时候,那是风光无限,如今的境遇天差地别,也难怪张国焘和友人闲聊的时候,不无感慨自己是一个身家不清白的人,才落得如此地步。

标签: 座上宾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