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懂了就懂了生活

更新时间: 2025-09-21 22:33:19

阅读人数: 985

本文主题: 推母三部曲是哪三部

91年的《推手》、93年的《喜宴》、94年的《饮食男女》,皆为李安开始向电影界大发力的出炉之作,三部电影的核心在于家庭关系,比如父子、比如父女、比如父母亲与子,通常被观众称为李安电影的“家庭三部曲”。

这是李安非常集中的探讨家庭关系的系列影片。

三部曲里面的父亲,又同为演员郎雄一人所演,所以又被广泛称之为“父亲三部曲”。

每部电影各有滋味,和现在相比,确实算得上是老电影了。回过头来这三部老电影,就是越看越有味道,这是一口气看完“家庭三部曲”最大的感受。

从拍摄及上映时间上来看,《推手》是开篇之作。它将父子感情摆在明面上,实则是要表达处于晚年的父母们,与子女共同生活的隔阂。这边有太极拳教授朱老先生和电脑博士儿子晓生、美国儿媳妇玛莎的憋屈,那边有陈太太和她女儿、女婿共居一室的不如意。

不是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而是远赴重洋,在语言不通的美国环境下。

儿子晓生在父亲和玛莎的无法沟通之间左右为难,经过一番思考,还是站在了妻子玛莎的身边,决定要把来美国一个月的父亲从自己家里赶出去。

说实话,看到这一部分的情节,替父亲把这个儿子养大感到不值。

也许,老一辈的人还保留着很传统的思想,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退休之后的朱老先生被儿子接到了美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住在同一屋檐之下的玛莎对他的态度日渐冰冷,老人提前自动离家,在一家华人餐馆里受着气洗碗打工。

本来在国内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太极拳大师,怎么倒了美国反而成了被儿子、儿媳嫌弃、租住在破旧小屋的人了呢?那么大的年纪,在荧幕上看着都为朱老先生感到寒心。

朱老先生映射的正是日益突出的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相处问题,在国内很多家庭存在着。

子女尚小之时,父母觉得照顾孩子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责任。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本该转换过来照顾父母亲,却因为种种琐事嫌弃父母,陈太太哭着对朱老先生倾诉过:“我老了,嫌我不中用了”,有多少父母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啊。

《推手》,在家庭三部曲中,个人认为传递出来的是中式传统家庭的“孝“,它的 ,住在自家儿子的家里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痛楚,实在令人揶揄。

《推手》的格调偏于沉闷与压抑。

三部曲中看的第二部是《饮食男女》,看完之后回味了有大半天的时间。因为李安高深的“埋雷”功夫,真的被惊到了。

不像一般的影片那样,剧情的高潮点通常在中间部分表现,《饮食男女》打破了这种常规,当了一辈子大厨的老朱宣布他与大女儿同岁的锦荣在一起的事情,是在影片将近结尾的部分,高潮直达燃点。但凡看过的观众们,没有人不为之惊得合不拢下巴吧。

《饮食男女》借中国人常用的饮食之道来表达感情,就像老朱表达自己对三个女儿的关爱,就是通过周末必须团聚的家宴席。他对锦荣的爱,是通过变着花样给她的女儿姗姗做好吃的便当来表现。

还有和老朱一样爱做菜的二女儿家倩,表达开心与分享的方式就是迫不及待跑到情人西蒙那里做一大桌菜。

老朱代表的是传统的大家庭,社会大众都需要饮食生活,饮食之外,还有感情,亲情、爱情、友情、乡邻之情等等,“食色性也”,简单四字,道出平凡大众的生活全况。

饮食即是人人平等的,那感情也是如此。所以《饮食男女》特意让老朱选择和小他一辈的锦荣在一起,而不是和与老朱同龄的梁伯母。结局处,还又特别让锦荣有了身孕,放在电影里面,是一种理想化的结局,因为在爱情和婚姻上,老朱是和三个女儿平等的姿态。

两个女儿都有了感情归宿,老朱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连失去的味觉都回来了。

事业顺利、感情还没有归宿的家倩,成为第二代家庭的守护者,依旧是团圆饭,有家的味道。

《饮食男女》是和平、是恋爱、是平等的传递,很值得回味。它有反传统的一面,又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守卫者,这就是李安的特点,善于制造矛盾冲突,由善于做一个平衡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要的东西,就都留下来就好了,这也是李安执导的电影魅力所在之处。

《喜宴》其实是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这次对任务剖析的重点是以高伟同为代表的子女。依然是在讲新式与传统、父母辈与子女辈的矛盾,还有再次让人惊掉下巴的高潮和结局。

男同性恋高伟同有一个同性恋人塞姆,两人相爱有加,却被父母不断的安排相亲、催婚、抱孙子给打乱了节奏。在塞姆的建议下,高伟同和独自在美国艰难生活的华人女孩威威假扮夫妻、但是在接来了父母之后真办了“喜宴”。这场喜宴是在纽约举办的,然而按照的还是中式传统的吃喜酒、闹洞房的方式。

李安在喜宴上还小小的客串了一把,他对在旁边疑惑不解的外国宾客说了一句》:“这正是中国人性压抑了5000年的结果。“

喜宴是真的,贺礼是真的,以前就对高伟同有好感的威威爱上他也是真的。

本来是一出演给父母和众人看的假戏,却因为威威怀孕全乱了套。塞姆生气的要分手,高伟同对这个意外到来的孩子不知所措,他不爱威威,他爱塞姆。听到儿子高伟同坦白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后,母亲受到打击,却也坚持要自己的孙子。

看,这就是一出新旧相互交加产生的矛盾,中式的、西方的,年轻的、年老的,巨大的冲突展现在荧幕上,作为一名观众,简直替剧中人物该怎么收场感到发愁。

在你以为所有的关系都会破裂的时候,李安又让他们回到大和谐、大团圆的安排中来,所有我们能看到塞姆和高伟同重新和好,画画的威威也没有打掉孩子,威威和塞姆也没有闹翻,而是征求了塞姆的意见,让他当孩子的第二个爸爸。塞姆和高伟同依旧是甜蜜的爱人,威威也从之前无法住人的环境中转向条件不错的住所。

高爸爸知道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算是接受了塞姆,可是也得到了孙子,所以这些都很矛盾的、看起来不可能的组合,李安就是要让这些矛盾点和谐共处,这大概也是他天秤座个性使然吧,不喜欢破碎的不美好的结局,所以让剧中人物都有好的大团圆结果,是他内心追求的和平与美好。

至少在看完了家庭三部曲,李安这个导演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三部同属于90年代的作品,真的越看越有味道。就像美酒一样,越久越香。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懂了就懂了生活

母爱三部曲

《月光母亲》.《母爱似水》.《母亲的爱》

父亲去世后,母亲也过了花甲之年,但仍下地劳动。为了使她便于安排生活,我与妻子商定:每月的12日准时从南京寄给她赡养费。这钱估计在路上走三天,15日能到。那一天,她就不下地、不串门了,坐在家里专等邮递员那一声“老太太,拿图章来。”有一次我出差北京,12日这一天在首都给母亲寄去一份,妻子怕我忘了,从省会也寄去一份。结果,母亲同时收到从南北二京寄给她的钱,高兴地对邻里们说:“不光要有好儿,还要有好儿媳。”如今,好儿好儿媳都无能为力了。1988年1月11日,母亲在我们寄钱的前一天辞我们而去。天公不仁,竟把我们报答母爱的“12日”也给剥夺了。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母亲的爱如春天里飘洒的小雨,如青石中流出的甘泉,滋润万物,细微周到。

我老家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也难指望风调雨顺。那时我已有了三个弟弟,因生活清苦,很少吃到荤腥。一天,父亲笑着从外边提一条羊腿进家,说煮煮,喝顿羊肉汤。母亲忙活起来。待羊腿煮烂放进瓦盆里拆肉时,母亲叫我们过去帮她干事。几个孩子围了上去,母亲撕一块填在这个嘴里,又撕一块填在那个嘴里,像喂她的一窝小鸟。转瞬间,一条羊腿只剩下一盆羊骨头。母亲怕父亲发火,反倒埋怨他:“买的羊腿太瘦了,拆不出肉!”五十多年过去了,吃过的山珍海味都忘却了,惟独这次手抓羊肉,记忆犹新,恍若昨日。

母亲不识字,但她总喜欢一边为我纳鞋底,一边督促我:“写字去!”我写的字像她的针脚那样齐整。自从我学会走路,就穿她做的布鞋。鞋面是她织的粗布,纳鞋底用她纺的线绳。为了我一双爱动的小脚,常常熬红她的眼睛。直至以后,我出外上学了,工作了,还仍然穿她做的布鞋。子女走到天涯海角,也离不开母亲的视线,母亲的呵护。

母亲看着我们弟兄五人成家立业,生男育女。她心中装着儿子这一代,还装着孙子孙女这一代。我女儿断奶就送回家由她照看。夏天蚊子多,她让孙女睡在软床子里。所谓软床子,是用绳子编起来代替床板,人躺上去就如躺进网兜里。母亲睡在孙女身边,不停地用扇子赶着蚊子,嘴里还唱着动听的童谣。后来女儿告诉我:“奶奶睡在床框上,那床框就是一根木头。”

举家南迁后,每年我总要回老家看望她。有一年看她时正值秋天。返回时忽听身后有人喊我的乳名,回头一看是母亲用大襟褂兜着一兜金黄的玉米跑来,玉米上那粒粒金黄像母亲闪亮的汗珠。她说:“这是我种的金皇后,你们城里没有,捎去,给孩子们爆米花……”谁知一年之后她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一生爱着我们想着我们的母亲,却失去了记忆……

母亲离去后,每逢1月11日,那三个“1”字就像三枝流泪的蜡烛,点燃我们的祈望:让劳累一生的母亲安静休息吧。

母亲的忌日是1月11日。这三个“1”像三把尖刀插在我心里。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母亲的爱如春天里飘洒的小雨,如青石中流出的甘泉,滋润万物,细微周到。

我老家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也难指望风调雨顺。那时我已有了三个弟弟,因生活清苦,很少吃到荤腥。一天,父亲笑着从外边提一条羊腿进家,说:煮煮,喝顿羊肉汤。母亲忙活起来。待羊腿煮烂放进瓦盆里拆肉时,母亲叫我们过去帮她干事。几个孩子围了上去,母亲撕一块填在这个嘴里,又撕一块填在那个嘴里,像喂她的一窝小鸟。转瞬间,一条羊腿只剩下一盆羊骨头。母亲怕父亲发火,反倒埋怨他:“买的羊腿太瘦了,拆不出肉!”五十多年过去了,吃过的山珍海味都忘却了,唯独这次手抓羊肉,记忆犹新,恍若昨日。

母亲不识字,但她总喜欢一边为我纳鞋底,一边督促我:“写字去!”我写的字像她的针脚那样齐整。自从我学会走路,就穿她做的布鞋。鞋面是她织的粗布,纳鞋底用她纺的线绳。为了我一双爱动的赤脚,常常熬红她的眼睛。直至以后,我出外上学了,工作了,还仍然穿她做的布鞋。

母亲看着我们弟兄五人成家立业,生男育女。她心中装着儿子这一代,还装着孙子孙女这一代。我女儿断奶就送回家由她照看。夏天蚊子多,她让孙女睡在软床子里。所谓软床子,是用绳子编起来代替床板,人躺上去就如躺进网兜里。母亲睡在孙女身边,不停地用扇子赶着蚊子,嘴里还唱着动听的童谣。后来女儿告诉我:“奶奶睡在床框上,那床框就是一根木头。”

举家南迁后,每年我总要回老家看望她。有一年看她时正值秋天。返回时忽听身后有人喊我的乳名,回头一看是母亲用大襟褂兜着一兜金黄的玉米跑来,玉米上那粒粒金黄像母亲闪亮的汗珠……她说:“这是我种的金皇后,你们城里没有,捎去,给孩子们爆米花……”谁知一年之后她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一生爱着我们想着我们的母亲,却失去了记忆……

母亲和我们永别了。1月11日,那三个“1”又像三只流泪的蜡烛,燃起我们的祈望:劳累一生的母亲,安息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曹乃谦新作《清风三叹》出版“母亲三部曲”收官

大器晚成的曹乃谦一直是文坛上的隐士。他以独特、质朴、充满“莜面味儿”的文字征服了读者,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的高度评价。马悦然亲切地称曹乃谦为“乡巴佬”,并将他与莫言一道列为中国当代一流的作家。

近期,曹乃谦的最新作品、“母亲三部曲”的终章《清风三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为该书作序推荐。《清风三叹》用自述散文体的样式,借以九题系列的章法结构,采取散点透视的笔法,述写着作者不同的人生段落。老母离世后,儿子在人生旷野中踽踽独行,回忆母子情深,回望人生之路的纯诚淡然,让人格外动容。

曹乃谦出生于1949年,山西应县马峪村人。当过装煤工、文工团器乐演奏员。1972年被调入公安系统,供职于大同市公安局,现已退休多年。曹乃谦透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源于一个有趣的缘由:跟朋友的“打赌”。一次,一个朋友参观了曹乃谦的藏书后对他说,你家的藏书很多,但是没有一本是你自己写的。曹乃谦听了很不服气,对朋友说:“我就写它一篇小说给你看看!”一年后,曹乃谦的处女作发表在当地文学刊物上,那一年他37岁。自此,曹乃谦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清风三叹》全书分三章展开,以作者与养母间的浓浓亲情为线索,讲述了1978年前后的生活细节和工作细节。陈文芬认为,作品“所有篇章其轴心是‘我’,而所有篇章实际都是在写母亲。”“母亲三部曲”的自传性色彩十分浓厚,采用雁北人叙述方式,语言简练幽默。文字中蕴含着中国式的留白,从简单的个体人生或家庭故事生发开去,折射出更大范围的历史关照和诗性意义。

去年2月,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曹乃谦的《流水四韵》,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同年推出他的新书《同声四调》。这两本书是曹乃谦此次新作的姊妹篇。据曹乃谦透露,“母亲三部曲”中的故事,都是从他的长篇小说《母亲》素材库中整理出来的。

这部长篇散文是曹乃谦“母亲三部曲”的终章,依旧以作者与养母间的浓浓亲情为线索,讲述在1978年前后的生活细节和工作细节。37岁时,曹乃谦因为与朋友打赌而开始了文学创作,从此便开始以自己充满雁北风情的写作,朴素而深情地描绘着真、善、美的人间真情。

曹乃谦的文字,蕴含着中国式的留白,裹挟着深沉质朴的传统情怀和对生命的真挚情感,诠释出永不过时的文化生命力。

老母离世后,儿子在人生旷野中踽踽独行,回忆母子情深,回望人生之路的纯诚淡然,让人格外动容……

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于山西应县下马峪村。退休前供职于大同市公安局政治部。1986年37岁时,因与朋友打赌而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篇小说选集《佛的孤独》《换梅》,短篇小说选集《最后的村庄》,散文集《你变成狐子我变成狼》《温家窑风景三地书》《安妮的礼物》《流水四韵》《同声四调》。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