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以作家的名义做一个记录者
视频自江苏公共新闻频道《通天下》
方方,原名汪芳。女,1955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西。现为湖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6年开始发表诗歌。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现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六十余部。不少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短篇小说集《方方文集》五本。中篇小说代表作有《风景》、《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等。《风景》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琴断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万箭穿心》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初见方方,爽朗的笑容,坦率的眼神,直白的个性,你会很难把她与那个文风坚实犀利的作家联系在一起。
出生于南京,成长于武汉,高中毕业后当过装卸工人,大学期间发表过小说以及诗歌,毕业后曾在电视台做过编剧……而现在,方方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身份在不断改变,经历在渐渐积累,方方却始终觉得,“我本身还是一个作家” 。
首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于南京召开之际,荔枝新闻记者对与会作家方方进行采访。为何倾向于深入到生活事象的内里写作?历史事件的外在表象如何被揭露?创作中的焦点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先锋”作家——方方的写作人生。 说到底 要做历史的回溯者和记录者
她创作的中篇小说《风景》,被评论界誉为拉开“新写实主义”的序幕;她创作的《武昌城》,以攻城和守城两重角度回首1926年那场鲜为人知的围城战;同年推出的《民的1911》,全景式再现百年前辛亥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的波澜壮阔……
在方方的笔下,没有历史的生活很单薄,当然方方并不满足简单地将历史做平面化的铺陈。在长篇小说《武昌城》中,她将攻城方和守城方各自的窘境、各自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各自怎样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方方来说,无论攻城方还是守城方,他们都是自己人,而敌人却是战争本身。
“我写历史小说只写这个历史事件中的人,但是不写具体的事。” 不囿于历史事件本身,方方更注重将事件中人物的各方面都摊开来放到读者面前,这对于理解和认识历史进程中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到底是怎样的状态,意义颇深。
去年方方出版的长篇小说《软埋》,讲述了一个被“土改”彻底改变命运的女人的故事。面对敏感的历史事件题材,读者评论之多她早有预料。不过,方方无意对某个社会历史事件作出评判,“
历史从来都不应该被遗忘,经历也值得被回溯和记录。 教导人们去记忆或忘却,这都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做的事情。 在方方看来,这些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才是最值得关注和记录的事情,“我只是想通过人的命运或那些导致命运转折的细微事件,来提醒人们,我们曾经历过什么。我只是尽量来还原一段生活。”
如果用季节来作比,方方的写作似乎大可以归入冬季。反讽、质疑、反思,是一种站在生活和人性背面的写作姿态,致力于洞察生活的荒谬和人性的残缺。这些年,方方笔耕不辍,用写实的手法毫无掩饰地面对生活和社会本身,“换一种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锋的做法。”方方笑着说。
她笔下的“女扁担”李宝莉,个性坚忍顽强,感受着生活的温暖、苦痛与无奈;她描绘的涂自强艰辛奋斗一生,到头来“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她写出的 水上灯,是典型的有个性、有主张、有想法的非常“武汉”的女性……方方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外在因素与个人局限进行探源,直面现实的叩问,也难掩时代的悲伤。
方方从历史中找寻“忠告”,也从现实中求得“慰藉”。艺术源于生活,对于作家来说,现实的生活经历是自己不可或缺的写作素材。“你经历过的事情,会触发你延伸开来想很多的事和理。”什么东西触动了你的心绪,什么事情引起你的思考,什么场面激起你的悲欢,这些在你心里有深刻痕迹的经历,都是现实生活浓缩成的纯粹与极致,在方方看来,这些当然也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础。
如果说阅历和作品是米和饭,那想象力便是让米煮成饭的火。“ 一个作家失去了想像力,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 ”方方说道,“当然光想也不行,还要通过文学的手法表述出来。”
有如一个会做菜的厨子,生活阅历是原材料,而他将这些原材料相互搭配的过程便是他的厨艺,而做成什么样的菜,却得靠他的想像力。现实生活给了方方丰富的原材料,而她,用纸笔缓缓描绘出或是放之历史事件的人物,或是囿于想象中但带着现实色彩的故事,也成功地为大家上了一盘精致的好菜。
就这样 不刻意“突破” 保持随性创作
三十年的光阴,方方把它用来创作。诚然,“苦行僧”这几个字在她的写作字典里并不存在 ,“对我来说,就是件很享受的事。我只在乎我自己想要写什么,我想表达什么。 ”方方直言写作给她带来的快感。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方方鼓励所有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同她喜欢写作,才有毅力在写作的道路上一路奔波。关于当下如何阅读,方方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阅读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你喜欢,所有在阅读中遇到的事都不是事,都是可以克服的。 就像很多人喜欢打麻将一样,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她会心一笑。
而被问及是否会寻求写作领域的突破,方方保持了她一贯随性的问答画风,“我根本不会去想‘突破’这些字眼,这种改变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 《软埋》出版了,方方又在进行《花满月》的写作,并且还有其它写作准备,“ 我是一个作家,当然会一直写下去。 ”这是方方今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接下来作家方方又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近日知名作家刘震云做客某平台直播间,他长相普通,穿着随意,不认识他的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他是一位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的作家和编剧。在直播间里他幽默风趣,网友直呼“笑不活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直播间介绍了刘震云老师的作品并引出他在文坛写作的创作历程。1989年至今,他完成了10部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4部文集以及7部编剧作品。2011年其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获得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许多人评价他是天才作家,年少参加高考一举成为河南省的高考状元。然而他却常常说自己是笨人一个,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写作,一个是跑步。
1958年,他出生在河南延津一个普通的家庭。八个月大的时候被姥姥抱回乡下的刘家老宅养活。姥姥不是亲姥姥,但却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他五岁时,村里开办了一所小学,姥姥二话没说卖掉了自己的银发簪,给他凑够了上小学的学费。
姥姥一辈子给地主打长工,每次割麦子都是头把镰,他问姥姥为什么你比别人都快?姥姥说我一哈下腰就从来不直腰,因为你直一次就会直十次,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时候割的快一点。姥姥没有解释为什么不直腰,只是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我是个笨人啊。
他有个“哲学家”舅舅,舅舅是个木匠,他做的柜子在方圆几十里卖的最好,舅舅的顾客都说他做的箱子柜最好。为什么好呢?不仅仅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舅舅花六天,还因为舅舅打心眼里喜欢,他喜欢做木匠刨出刨子花的味道。仅仅因为喜欢,三天的活精细的做了六天,舅舅也是个笨人。
受到身边亲人的影响,他自称“全村最笨”,14岁的时候由于长得高,他参军去了甘肃,虽然生活环境不好但是有一点比较好,就是有时间可以学习。
在没有娱乐项目的戈壁滩上,他一头扎进书堆,一个人在煤油灯下研究代数、方程、函数。他的战友都十分不理解他的举动,但是他依旧坚持每天都看一点书,他觉得有朝一日或许能够用到。原本想通过当兵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结果复员回家后在塔铺中学的乡村教师代课。
他人生转折点是高考,高考恢复的第二年,20岁的他参加了考试。当年的考试与现在不同,没有好的教育环境,大家的数学基本上都考个位数,然而他考到了89分,一下子拉开了差距,一举成为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
很多人都说他是天才少年,只有他自己知道,戈壁滩上,煤油灯下,一个又一个夜晚经历了怎样的时光。也正是因为高考,他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从此踏上了文学之路。
从14岁当兵开始,他养成了晨跑的习惯,每天跑两个小时,十公里,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几乎跑遍了世界的主要河流。
四十年前,北大中文系的同学人人都在写作,他也跟着写,四十年后,全班同学都不写了,就剩他一个人还在执着。在最初写作的几年,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名气,他的稿件基本上都被打回来了,偶尔出版的几篇也没什么水花,稿费也没有多少,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用心沉淀,坚持写作,努力的人总会获得回报的,时间的沉淀也是作品的成长,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的多部小说受到大家的喜爱。2011年,他写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那一年他已经53岁,坚持写作已经29年了。
他的友人在办公室里曾发现一本硬皮封面十六开的大笔记本,一问才知是一篇长篇小说的初稿,每一遍都密密麻麻的写着,又有些改动的符号,他会将思路文字理清之后再向电脑上移,然后再在电脑上改,这样的写作他坚持了八年多。
在文坛时兴传媒热潮的时代,他耐得住寂寞,从笔记本到电脑,耐心沉淀,耕耘了八年多。在他很火的时候,他谢绝各种约稿,专注于长篇小说的写作,他的表现不得不说是一个“笨”人。
他的作品文字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他在文字中很少用形容词、也不写废话,即不把精力放在没有用的事上,他以简洁白描、反讽幽默、本土口语为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将创作笔触伸向社会最底层,展现底层人物平凡黯淡的人生。他所运用的纯态叙述模式,冷静客观的叙事视角以及讽刺幽默的文学语言,成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
他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这次新作《一日三秋》距离上一部作品隔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他总是评价自己说话慢、脑子慢,也因为“慢”,他选择了写作之路。“因为写作允许慢,好作品都不是速成的。
他的文字“笨”,由文字描绘的小说人物也有“笨”人,在他的新书《一日三秋》中,从一个民间花二娘的传说讲起,花二娘在长江边上等她的心上人花二郎三千多年,却迟迟没有等到,她等成了一座望郎山。在尝尽相思之苦后,她决定去延津人的梦里找笑话,若是讲的好就拿出自己篮子里的柿子赏给说笑话的人,若是讲不好她就变成一座大山把讲笑话的人压死。
在小说中,真的有人不会讲笑话,也有人曾经会讲笑话,但是越来越不会讲笑话了,有些人曾经不会讲笑话,但是越来越会讲笑话了。因此她每天都在听各种各样的笑话,但她不知道自己才是延津最大的笑话。这个人物在《一日三秋》中非常重要,但她并不是一个聪明人,甚至笨的可笑,她的笨是有反讽意味的。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他对师弟师妹们说千万不要相信,世界上没有近路可走,是有的,千万别相信事情不可以投机,是可以投机的。世界上成功的人,百分之八十走的都是近路和投机的路。但是主要的区别就是,他们得到的利益只是针对他们自己。
有许多人精于算计,总想着走捷径,却发现世间没有捷径可走;一些肯下“笨”功夫的人,反而会被命运眷顾,能成就大事。生活中,笨人凭着“愚人”精神,或许会在一条路上摸索到天黑,但是更能行稳致远。
在许多采访视频中他常常会说永远别占别人的便宜。他坦言人和人之间的聪明程度是差不多的,你占了别人的便宜,别人是知道的,就是不说罢了,没有必要洋洋自得,另外你都到了占别人便宜的地步,就证明你这个人能力已经达到了最低劣程度。
世间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也没有轻轻松松的获得,正如没有春的播种、夏的辛劳就不会有秋天沉甸甸的果实一样。永远不占别人的便宜或许会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笨人,但是大巧反成大拙,大愚则成大智,不如做个聪明的“笨人”。
除了“笨”,也许“大智若愚”这个词更适合形容他。不求非分之福,不贪无故之获。或许正是这种慢慢沉淀,慢慢向前的笨功夫成就了此时的他。
河南籍作家刘震云获国际大奖
昨日从长江文艺出版社获悉,11日,在第23届卡萨布兰卡国际书展上,从河南走出的作家刘震云被摩洛哥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最高荣誉奖”,以表彰他的作品在摩洛哥和阿拉伯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也是刘震云继2016年获得“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阿拉伯世界重要的国家级奖项。
摩洛哥文化部设立的“摩洛哥国家文化最高荣誉奖”,兹在表彰对摩洛哥文学阿拉伯文学有巨大影响的其他语种的作家。
据了解,河南籍作家刘震云的《塔铺》《头人》《手机》《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刘震云小说选》等作品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后,在摩洛哥和阿拉伯语世界拥有众多读者。他的作品分别被摩洛哥、埃及、黎巴嫩、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突尼斯等阿拉伯语国家同时出版,这在中国作家还是第一次,在世界其他语种的作家中也不多见。
据海外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小说《手机》以悬念迭起、诙谐洞察的黑色幽默风格在阿拉伯语读者群中反响尤为热烈。据长江文艺透露,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和《我不是潘金莲》等作品,会被更多的阿拉伯语国家同时出版。
摩洛哥文化部的颁奖词中说道:“刘震云用最幽默的方式写出了最深邃的思想,用最简约的方式写出了最复杂的事物,用最质朴的语言搭建出最奇妙的艺术结构。”刘震云在答辞中首先感谢了阿拉伯语译者将他的作品带到了摩洛哥和阿拉伯世界,他接着表示:“获奖是对作者的鼓励,我写得未必有那么好。阿拉伯世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我有深刻的触动,阿拉伯文学切入生活的独特角度,对我的写作也有深刻的启示。对多种文化接触越多,越知道自己写作的不足。我会以一个初学写作者的心态,写好下一部作品。”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被更多翻译推介到海外,除了主流的英美市场,也开始多个语种全面开花。此前,作家麦家的小说《解密》西班牙语版在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等24个国家上市;赵丽宏的诗歌散文集、陈村的小说分别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出版发行;格非、迟子建、孙甘露等作家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郑州日报)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省延津县。 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
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 《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对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日常权力关系。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1993年发表“故乡”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相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 (华艺出版社1999年初版)。《故乡面和花朵》体现着他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结构的庞杂、技巧的多变、语言的繁复、意义的含混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也引起了一些争议。2007年推出小说<<我叫刘跃进>>,并改编成电影。2009年出版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引起轰动。 2012年,由其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反映河南灾荒、民族历史的 2016年1月,取材于刘震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