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晚清狂士王闿运:当时名臣都不放眼里

更新时间: 2025-09-23 19:49:55

阅读人数: 985

本文主题: 晚清十大名臣一览表

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从弱冠之龄到寿终正寝,王闿运交结天下豪俊,常为王侯将相的座上宾。他痛恨胁肩谄媚之徒,浑身铮铮傲骨,在权贵面前,从不摧眉折腰。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天下士子宗仰他为泰山北斗,趋之若鹜,唯恐不及,以能成为其门生幕僚为极大荣幸。他们谋想的是进身之阶,是平坦的仕途,是亨通的官运。然而王闿运与曾国藩交集,始终以宾客自处,唯其独立不羁,潇洒来去,曾国藩才对他格外高看一眼。

江宁之役告捷,王闿运前往湘军帅府道贺,此时曾国藩志得意满,已非昔时临渊履冰、独撑危局时的苦瓜相,对老朋友远不如先前那么礼貌周全。王闿运见曾国藩无回访之意,心下大感不平,他打点行装,立刻走人。恰巧这时曾国藩派幕僚来召他前去宴饮,王闿运不满而且不屑地说:

我大老远赶过来,难道是为了吃大帅两顿酒饭吗?

于是他浩然归棹,连一个当面转圜的机会也不肯留给对方。曾国藩去世后,曾家印制门生故吏名册,竟自作主张,将王闿运列入曾文正公的弟子行,别人求之不得,王闿运却嗤之以鼻。他为曾国藩撰写挽联,联语中暗含讥刺,其词为:

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勘定只传方面略;

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征而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恨礼堂书。

曾国藩不曾入值军机处(相当于未登相位),没有留下专著(按老规矩,奏折、日记、书信不能算数),乃是他人生的两大遗憾,均被王闿运信手拈出,这就叫哪壶不开提哪壶。难怪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乍见此联,即忿然作色,斥责王闿运“真正狂妄”。

王闿运与左宗棠交往,依然显露其狂狷不羁的素性。左宗棠比王闿运年长二十一岁,王闿运“唯以丈人行事之,称其为‘十三丈’”。左宗棠一向自视甚高,对王闿运的姿态感不以为然,他对别人说,王闿运“太过狂悖”。王闿运风闻此评,立刻投书问罪,词锋相当锐利,他责备左宗棠:

将兵十年,读书四纪,居百僚之上,受五等之封,不能如周公朝接百贤,亦不如淳于之日进七士,而焦劳于旦暮,目营于四海,恐仍求士而士益裹足耳。

意犹未尽,他还写道,“节下颇怪闿运不以前辈相推,……如闿运者尚不怪节下不以贤人见师也”。王闿运的逻辑很简单:左宗棠功勋盖世固然不假,但他未能礼贤下士,就该大打折扣。我猜,左宗棠读了这封信,两个眼珠子都可能气绿了,甚至掉在地上。

循情推理,王闿运布衣傲王侯,那股子狂傲劲头是以自身超强的实力为基础。他若学识谫陋,心胸狭窄,徒有狂傲的性情而无可狂可傲的资本,曾国藩牛气十足,左宗棠虎气冲天,才懒得搭理他,又岂肯忍受这种目空一切的讥诮和责让?

既然王闿运连曾、左两位大神都敢睥睨,其他等而次之或相差甚远的达官贵人,在他眼中,能算老几?有一回,湖南巡抚端方拿出一只珍藏多年的异形古瓷器,请王闿运鉴赏。王闿运把玩一番后,即兴调侃道:

这古瓶的确年深月久,已见过不少世面,可它的形状既不端又不方,真叫人拿它没办法!

此前数年,另一位湖南巡抚陈宝箴也跟王闿运打过交道,某次,这位江西籍的封疆大吏设宴请客,谈及湖南盛产人材,再三表示歆羡。王闿运环顾四周,神秘兮兮地说:

别看这些下人现在卑贱,穿布衣,干粗活,一旦行时走运,也可以做总督当巡抚的。

王闿运的讽刺既不显棱,又不露角,而是绵里藏针。听了这话,陈宝箴的脸色“唰”的一下就红了。

湖广总督张之洞敬重王闿运的才学,曾用讨好的语气对后者说:

我为博学,君为鸿词,合为一人,始可应博学鸿词考试。

古代的博学鸿词科极难考中,考中的人真能名副其实、又博又鸿的少之又少。张之洞是择其难处而言。王闿运笑道:

若必定如此,又从何处得同考之人?

王闿运当仁不让,居之不谦,张之洞便默然无语了。

到了民国,王闿运一度受关门弟子杨度误导,于八十高龄出任国史馆馆长,但他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后,立即挂印南归。有人认为,这是他晚年的人生败笔,毕竟像他那样的大傲哥就不该出山玩票。这可能是有些苛求了。王闿运过足了一辈子的狂瘾傲瘾,难免也会有打盹的时候。

*首发于《长沙晚报》2013-12-31,原标题:大傲哥王闿运

晚清狂士王闿运:当时名臣都不放眼里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李、张、左,谁的官职最高!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在近乎三百年的统治历史上,除了康乾盛世之外,国家的统治几乎腐朽不堪。尤其是到了晚清时期,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动摇了大清朝统治的根基,外有各国列强侵华,占领我国国土,直接威胁到了帝国的生存。统治者深深感觉到如果继续对汉臣持有偏见,这艘满载的大船恐怕顷刻间就会沉陷。所以清王朝开始实施自救,对有能力的汉臣进行提拔重用。

我们今天要提到的当然是最为出名的,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了。此四人都是晚清重臣,手中握有巨大的权势,因此不少人对他们的官职大小感兴趣,笔者今天就为大家详细分析一番。

曾国藩,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我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战略家,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分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膝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被誉为''东方的俾斯麦''。

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湖南湘阴人,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 了湘军平定人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最为著名的就是西征新疆时曾命士兵''抬棺出征''。官至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太子太保。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人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曾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官至军机大臣。

从上文看来,他们四人都是资历颇深的总督,官职其实都差不多,但是如果细究下来还是有差别的。

官职二字,并不是表面这样简单,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官与职常常是两张皮,并不是像人们想的那样,有多大的官,行多大的职。

清朝官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18级,官位由高到低排序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以及未入流的芝麻官。正一品中文官职位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所以从品级来看,他们四人不分上下,都为次一品的总督和正一品的大学士。

从职位来看的话,李鸿章为最大。清朝没有宰相,沿用明朝内阁制度,并在乾隆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格局。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相当于宰辅之臣,但地位高低不同,从低到高分别是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所以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最高;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地位仅次之;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地位更次;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地位最低。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对,根据《清史稿》中的相关记载:''明内阁主旨拟,承旨撰敕,其在唐、宋,特知制诰之职。以王命所出入,密勿献替,遂号为宰相。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所以在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逐渐成为了虚衔和荣誉称号,实权逐渐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而即为大学士又兼军机大臣身份的官员,才是当时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臣。而左宗棠和张之洞担任过军机大臣,又是大学士,所以他们的权势才大。

首先,军机大臣是没有品级的,其次,在晚清的时候,军机大臣的实权并不是很重要,而且左宗棠,张之洞是卸任之后才当上军机大臣,远比不上有实权的直隶总督,而且当时他们年岁已大,坐这个位置颇有朝廷让他们养老的意思。

而从他们所获得的爵位来看,则是曾国藩更胜一筹。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伯,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而张之洞没有爵位 。因为清朝汉臣的爵位一般来自军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曾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分别是湘军和淮军领袖,因此都有军功,都有爵位;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第一人,左宗棠还有收复新疆之功,两人功高盖世,生前就是侯爵;李鸿章军功略逊,生前是伯爵,死后追一等侯爵;张之洞没有军功,故而终生没有爵位。

另外,他们的谥号等级也不相同。按照《明会典》记载,文臣谥号除了等级最高的''文正'',之后是''文贞'',再往后依次是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而大家都非常熟悉,曾国藩又被称为''文正公'',所以他的谥号是等级最高的''文正'',大清一朝近三百年只有八人获此殊荣。

接下来是李鸿章,谥号''文忠'',排在后面的是左宗棠和张之洞,二人的谥号都为''文襄''。而且这四位都无一例外进入了贤良祠,不同的是只有李鸿章享有了在京师建祠的殊荣,不仅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位,并在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唯一一位建京师祠的汉族官员,这对于当时的汉族官员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幸。

所以说,尽管这四人的官职大小可能有些差别,但是他们作为当时权势显赫的官员,也都尽力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修补大清这艘将要沉毁的大船,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努力提升国力,想要拉近与世界列强之间的差距。但奈何大清早已腐朽,且国人还未觉醒,列强环伺,保守派阻挠,大清已无回天之力,难改被动挨打之局。

由此可见,落后就要挨打,其中落下得不是单单几个能臣就能弥补起来的。

晚清猛将僧格林沁,战败被一少年斩首

晚清朝廷已经形同破败的枯木,似乎随时都会土崩瓦解。此刻的八旗子弟早没有当年入关时的英姿勃发,他们经过数百年的腐化,已经不再具备马上功夫,反而遛鸟、斗蛐蛐的功夫一个比一个高明。

太平天国在这种情况下揭竿而起,准备给残破的清朝廷最后一击。却没想到,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

在晚清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清朝廷主要倚仗两位大臣,一个是曾国藩,另一个是僧格林沁。引用蔡东潘先生的话来说,

僧格林沁,出身贵族,血统来自成吉思汗的氏族博尔济吉特氏。由于他作战勇猛,又屡立战功,所以被清廷称为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北伐军气势汹汹直奔大清朝廷而来。僧格林沁临危受命,咸丰帝更是拿出努尔哈赤曾经用过的宝刀,亲自交给僧格林沁,以此来鼓舞僧格林沁的斗志。僧格林沁也不辱使命,多次挫败北伐军。

咸丰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全歼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残部,并且生擒林凤祥,活捉李开芳,要知道这二位可都是太平天国中的万夫不敌的猛将。僧格林沁凭借镇压太平天国的功劳,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被称为“僧王”。

“僧王”对内作战勇猛异常,对外作战也很勇猛,在第二次天津大沽口战役中,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积极备战,构建防御工事,在面对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时毫不退缩,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获得一场胜利。在这次战役当中,英军战舰被击毁3艘,死伤人数也达到464人,最值得说道的是,英军的司令贺布也在这次战役中受到重伤,最后英军不得不选择灰溜溜撤退。

不要小瞧这次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清朝抗击外国侵略者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胜仗,要知道,第一次的天津大沽口战役中,清军损失近2000人的代价,才换来英法联军5人死亡的战果。

僧格林沁,凭借对太平天国和抗击侵略者的战功,一时间威名大盛,唯一能和他在军功抗衡的人,就只有曾国藩。

但是僧格林沁并不满足现状,他必须多立战功,成为清朝廷的第一功臣,不允许有任何人和他齐名。

咸丰十年(1860年),山东方向的捻军崛起,僧格林沁再一次带上他的“屠刀”前往镇压。

捻军其实与太平天国是同时期的农民武装势力,但是捻军却与太平天国有很大不同。捻军只是活动在皖、苏、鲁、豫四省范围内,虽然他们也有组织,分为黄白红蓝黑5个主旗,每个主旗都有旗主,在总旗下还设有大旗和小旗。但是他们互相之间又不是隶属关系,只是根据各个势力的大小划分,属于一个联盟。

在这种情况下,捻军遇到僧格林沁带领的清军,几乎就是不堪一击的状态,早前几次交锋当中,僧格林沁的清军如入无人之境,打得捻军四散溃逃。僧格林沁在这个时候,他认为捻军根本不堪一击,所以产生轻敌的念头,最重要的是,那边的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获得巨大成功,他希望自己能够早他一步镇压捻军。

僧格林沁做了一个错误决定,他选择用残酷的方式进行镇压,使当地的捻军因为恐惧屈服。但是僧格林沁错了,在他的铁血政策下,本来不堪一击的捻军,又聚集起来,这一次他们个个怒火中烧,打算跟僧格林沁拼命。

尤其是捻军盟主张乐行被僧格林沁处死之后,捻军走散的人迅速聚集到盟主张乐行侄子张宗禹身边,重新形成编制。而且这一次的捻军空前团结,不分彼此。曾经互有嫌隙的将领之间,也都暂时放下个人私怨,一起抗击僧格林沁。张宗禹是捻军当中为数不多的能人之一,他这个人能征善战,很小就跟着叔父作战,经验丰富不说,而且多谋善断。

张宗禹根据目前的形式判断,他的捻军不是僧格林沁的清军对手,只能智取。最终定下计策,采取迂回作战策略,让僧格林沁疲于奔命,再伺机反击。

僧格林沁是一位猛将,但是他对张宗禹这样的迂回作战策略十分头疼。张宗禹不断派兵袭扰他的清军,让他的清军得不到修整。清军一旦追击,他们立刻逃跑,绝不犹豫。

僧格林沁最终怒气冲天,带着清军主力誓死追击张宗禹所部,连续追了多日,甚至抓着马缰的手都已经麻木了,最终僧格林沁用束腕将手和马缰绑在一起,继续追击。(手疲不能举马缰,以布带束腕系肩驭马。)就这样,僧格林沁孤军追击,陷入埋伏之中。清军因为多日追击,疲惫不堪,导致大败。他本人带着亲信冲出重围,等他到一片麦田的时候终于坚持不住,最终坠马落地。

张宗禹打扫战场后没能发现僧格林沁的尸体,便组织大规模的搜索,有一位少年,正好遇到独自坠马在麦田的僧格林沁。他看到僧格林沁的穿着,知道这是一位高官,但是他并不知道他就是清军的“僧王”僧格林沁。

少年冲上去将疲惫至极的僧格林沁斩杀,将他斩首后带回去请功,见到张宗禹的时候,少年才知道他就是清军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估计到死也没想到,他身为一代猛将,最终被一名少年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僧格林沁为何这次如此鲁莽,不要命地追击,犯下兵家大忌呢?其实原因也简单,因为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而僧格林沁这边却迟迟没能结束战斗,相比之下,僧格林沁落了下风。

最重要的是,同治帝见僧格林沁陷入苦战,就想让曾国藩带兵前来支援。僧格林沁邀功心切,他想在曾国藩赶到之前,独自得到镇压捻军的功劳。但是他的战功没拿到,反而丢了自己的性命。

至于那位斩杀他的少年,因为害怕清廷报复,事后隐姓埋名,娶妻生子,过起安稳的日子。一晃时隔8年过去了。当年16岁的少年如今已成为24岁的青年,有一次醉酒他说出了这段往事,结果被清朝廷抓捕后凌迟处死。

僧格林沁死去以后,清廷给他举办了葬礼,厚葬。当时同治帝和慈禧都亲自到场祭奠,给了这位蒙古巴图鲁最后的尊严。

标签: 僧格林沁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