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晚清四大名臣,一生功勋卓著,你知道是哪几位吗?

更新时间: 2025-09-23 19:49:56

阅读人数: 174

本文主题: 晚清十大名臣一览表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期风雨飘摇,先有太平军起义,然后是八国联军,就想一座风雨中要坍塌的房子。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晚清各地争相分割的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对清帝国忠心耿耿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晚清四大名臣。

第一位是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李鸿章一生争议不断,有人指责他丧权辱国,也有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也常被人提起。慈禧评价,“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伊藤博文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梁启超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识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晚清内忧外患屈指可数的重臣,同时他也作为清朝代表签订了一些不平等的条约,对此,你怎么看他呢?

第二位,张之洞,贵州人,也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性格怪异,夜晚办公,通宵达旦,白天睡觉,这让下属苦不堪言。世人对张之洞的评价甚高,《清史稿》评价,公忠体国,廉政无私,提倡新政,利国便民,张之洞临死给亲人留下遗言,“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

第三位,曾国藩,湖南人,在晚清政坛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平定太平天国,是曾国藩身上最大的标签。同时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有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毛主席也曾给予曾国潘很高的评价,在打仗时期也不忘看《曾国藩日记》。但是,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期间无数次屠城,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他因此获得了“曾剃头”的称号。

最后一位,左宗棠,湖南人,民族英雄,立下收复新疆不世之功。左宗棠一生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镇压捻军,收复新疆等,他曾与李鸿章就新疆问题当庭争辩,最终成功说服慈禧让他领兵西征,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是对左宗棠最高的评价,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在晚清即将破裂之际,幸得有这些忠臣能人,晚清才得以苟延残喘延续了一段岁月。而这些名臣,也名留青史,成为历史长河中值得铭记的一朵浪花。

晚清四大名臣,一生功勋卓著,你知道是哪几位吗?

晚清中兴四名臣均为抱憾而终,晚清的衰败并非人力可扭转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晚清政府得到了30余年的喘息时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重用汉臣、大力改革,努力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的乱局中摸索前进,使得国内环境基本安定、洋务运动蓬勃发展,让封建社会出现了最后一次“中兴”气象,后世称之为“同光中兴”。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就是为“同光中兴”的出现和延续做出巨大贡献的4位朝廷重臣,一般认为他们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其中,曾国藩被评价为“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李鸿章被慈禧太后赞颂为“再造玄黄”;左宗棠则是“勋名之盛,秦汉以后,谁与比伦”;张之洞更是被清廷评价为“公忠体国,廉政无私”,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教育改革做出了绝对不容磨灭的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4位晚清重臣还有一个颇令人无奈的共同点,那就是无一例外,全部“抱憾而终”。

“天津教案”以后,被朝野上下评价为“中兴名将”、“旷代功臣”的曾国藩,从神坛之上重重跌下。据时人笔记记载,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被冠以“卖国贼”称号,朝廷赏赐给曾国藩的赞颂匾额被愤怒的国人“悉数击毁”。湖南乡绅甚至还召开大会,公开宣布削除曾国藩名籍,即不再承认他的“湖南人”身份。

“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曾国藩,灰溜溜地返回两江,不到两年便病逝于南京官邸。曾国藩死后,朝廷虽然给予了至高待遇;《清史稿》也罔顾历史,记载有“百姓巷哭”的字眼;但这都无法掩盖曾国藩“抱憾而终”的事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代表晚清政府同英、法、美、日等十一国外交代表于北京签订《辛丑条约》,确定了“人均一两,以示侮辱”的4.5亿两白银赔款。继《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尤其是《中俄密约》签订以后,再签订《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彻底戴稳了“卖国贼”的帽子。

李鸿章在晚年的总结和自我反省中,称自己只是“糊裱匠”,“练兵、海事,都不能实在放手办理”,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是,就像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李鸿章在晚清诸多外交事件中,尤其是在签订《中俄密约》期间被坐实的纳贿卖国表现,也足以让他落得“大口吐血、旋即而终”的下场。很明显,李鸿章也是带着一肚子的遗憾离世。

和曾国藩、李鸿章不同,左宗棠在晚清时期是一个绝对值得后世敬仰的另类英雄。仅凭左宗棠“抬棺入疆”的霸气举动,就对得起后世对其“中国之光、民族之光”的至高评价。

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病在身的左宗棠向朝廷上呈了遗折。在这道遗折中,左宗棠的报国之愿,感人肺腑:“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遗憾平生、不能瞑目”,左宗棠临终仍怀爱国心、报国志,只是这遗憾确令世人心酸。

宣统元年(1909年),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的老臣——张之洞病重,时任摄政王载沣前往探望。对于张之洞以“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为由,不可轻易处置袁世凯的建议,载沣只是平淡地给予了“不怕,有兵在”的回应。

就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张之洞称载沣之言为“亡国之言”并无不妥,更难怪张之洞会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去世。

就此来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四位为“同光中兴”做出巨大贡献的朝廷重臣,或因晚节不保、或因国人咒骂、或因壮志未酬、或因哀叹国亡而抱憾离世。

只是,这几位凭借一己之力即可为晚清续命的国之柱臣,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呢?

或许,美国学者贝尔斯在其所著《左宗棠传》中对左宗棠的一段评价,最能解释这个巧合:“他对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到一条出路。”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4人中,虽然只有张之洞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但4人都曾受过极为系统、正规的传统教育,“忠君爱国”的圣人教诲早已经深入骨髓。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他们看来,为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奉献自己的力量就是“忠君”,更是“爱国”。

面对晚清时期的多灾多难,曾国藩平内乱是出于这个目的,左宗棠收复也是这个目的,李鸿章同帝国列强的周旋、张之洞主张的“实业救国”更是如此。只是,他们也只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尽人事、听天命”,晚清的衰败乃至灭亡,无法阻挡;帝国列强的船坚炮利,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更无法阻挡。

正是这种无奈,正是这种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烈对应下的无可奈何,才会有四人临终时的巨大遗憾。

晚清四大名臣的最后结局

作为大清国的脊梁,人们常常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称之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说他们为大清国的晚期发展做出了非凡又卓越的贡献。四人功勋卓著,位极人臣,显赫一时。但生前即使荣耀万千,死后也难说不被掘坟抛尸。

曾国藩死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3月20日。当时的曾还是两江总督。那天午后,他正和大儿子曾纪泽在总督署花园散步,突然感觉脚麻,大儿子忙把他搀扶回书房,曾国藩连话都不能说了,还一个劲的抽搐,没到一个小时就去世了。其实,曾国藩就是中风而亡, 曾国藩死后,朝廷辍朝三天以示哀悼,这荣耀不可谓不高。

究竟要给曾国藩安葬在哪里呢?为了给这个曾家牛哄哄人物找个合适的地方,曾家可没少费周折。从长沙府再到衡州府,选来选去,最终还是选定了长沙的金盆岭。曾国藩的灵柩由水路乘火轮运送至长沙,大儿子曾纪泽、二儿子曾纪鸿一路护送。其实金盆岭只是暂时安放地,第二年,曾国藩家人又将他的棺椁迁葬到岳麓的坪塘。这里可以直接与湘江对望,湘江是湘江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曾国藩创立湘军的起点。

同很多名人的墓一样,曾国藩的墓也经历了多次破坏。先是表面建筑被破坏,地上各种石头雕塑不是丢失,就是被人为砸碎,后又经历了两次炸墓,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火热又疯狂的年代,曾国藩被视为满清皇帝的走狗,要掘坟戮尸。幸运的是,年轻的小将们用炸药都没能炸开曾国藩的墓,据说他的墓是三合泥与碎石、糯米一起搅拌、浇筑而成,异常坚固。二十年后,曾国藩的墓再遭炸药炸墓,但盗墓贼仍没能打开棺椁。就这样,曾国藩的尸首没有遭到破坏,或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力量在保护着他。

相比之下,李鸿章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李鸿章死于1901年11月,终年78岁。 这个时期,中国与八国联军谈判还没有完成。11月6日,李鸿章咯血病逝。同样,李鸿章的死也震动了清廷,甚至一度将北京城戒严,以防发生内乱。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自然也要安葬回合肥。但他没有选择自己出生地,也没有与自己的祖宗安葬在一起。据说李鸿章比较崇拜包拯,于是,就将自己的百年吉地与包拯挨着。包拯墓就在合肥的大兴集,距离包拯墓三百米,即是李鸿章的墓。1903年初,李鸿章安葬在此。包拯代表着一种忠君爱民,铁面无私的形象,或许一直被骂汉奸的李鸿章希望沾沾包拯的光。

同样是疯狂的年代,李鸿章的墓也同样遭遇了炸墓的厄运,但没有被炸开。人们通过挖地道的方式,将李鸿章的棺椁拽出。李鸿章与夫人的尸体保存非常好,里边的随葬物品都被拿走,包括陀罗经被、金条、宝剑、眼镜、拐杖。随葬物品抢就抢了,人们还侮辱了李鸿章的尸体,只因他是“卖国贼”。人们将他的尸体挂到拖拉机上游街,很快,李鸿章的尸体就七零八落。堂堂一个“与世界争长短”的李中堂万万没想到,死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左宗棠死于1885年,终年73周岁。 左宗棠是含恨死于福州,临死时还在心忧国家,遗憾自己未能张国威。左宗棠也是湖南人,同样要归葬家乡。或许是左宗棠一直刚正不阿,得罪过不少人。为了怕以后有人掘坟,人们在出殡那天,选择三个棺椁同时发葬,以此迷惑世人。但左宗棠真正的墓穴还是在长沙。

一样是疯狂的年代,一群狂热分子用炮炸开了左宗棠的墓。左宗棠的墓被打开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值钱的随葬品。最特别的地方是,打开棺木后,一股香气直冲大脑。左宗棠的尸体遇到空气后迅速腐烂,人们将其抛尸荒野,尸骨散乱。一个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左宗棠也不会料到,自己死后八十多年,还会遭此厄运。周围的村民对左宗棠非常敬仰,夜晚偷偷将左宗棠的尸首重新收敛,再次安葬。

张之洞死于1909年,终年72岁。他的死距离清朝灭亡只有两年时间 。作为一个大清国的中兴之臣,或许没有看到满清政权的灭亡是幸运的事。否则,干了一辈子洋务,为清廷呕心沥血的他看到一代王朝灰飞烟灭的时候,那将是怎样一种悲凉的心情。

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人,但祖籍在河北南皮县。 他死后没有安葬在贵州,而是选择了南皮,那里有张家的祖坟。张之洞与三位夫人葬在一起。但张之洞仍然没有逃脱被掘墓抛尸的厄运。

还是那个狂热的年代,还是一群高喊口号的狂热分子,他们不顾阻拦,用铁锤、钢钎破坏了张之洞的坟墓,打开了棺椁。人们将“沉睡”的张之洞与夫人连同被褥一起被拖出,抢完几件随葬品后,直接将张之洞的尸体弃之荒野。在长达两个月时间里,张之洞的尸体任由捣乱的人踢踏。 也是在一个夜晚,张之洞的残缺不全的尸体突然消失。原来是被好心村民顶着压力秘密埋葬了。

四位晚清中兴名臣,四座坟墓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遭遇了炸墓。李鸿章的尸体被拽出拖行游街,左宗棠、张之洞的尸体被抛尸荒野。悲乎?惨乎?一个无法尊重历史,尊重先人,不懂反思的民族真的有未来吗?更讽刺的是,当年日本鬼子侵略南皮时,都没有挖张之洞的墓。

标签: 故事传记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