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曹正文:淘书之乐

更新时间: 2025-09-23 19:50:50

阅读人数: 76

本文主题: 曹正文悬疑小说

买书与淘书,一字之差,意义大不同。

年轻时有买书癖,经过书店、书摊,两眼发光,不把囊中之钱花完,不轻易离开。因迷恋武侠,把金庸、古龙所著小说,全买了。古龙小说买了五六十部,后来发现《怒剑狂花》《那一剑的风情》《边城刀声》系其弟子丁情冒古龙之名所撰。结识台湾武侠小说家于东楼,于先生外号“天下第一枪手”,据其自述,他几乎替台湾所有的武侠小说家都代过笔,古龙有几部小说写至一半,或只开了头,由他代笔完稿。古龙小说良莠不齐,便是这个缘故。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作家西德尼·谢尔顿的《假如明天来临》一时畅销,随即兴起“谢尔顿热”,笔者见一本买一本,先后买了译林版的《众神的风车》、春风文艺版的《魔鬼的罗网》与《特殊使命的女人》,后来一读,是同一本书。《镜子里的陌生人》《明星的坠落》与《罪孽的诱惑》也系同一版本。

可见那时买书有点盲目,有点匆忙。至90年代中期,家中所藏中外名著、文史古籍、武侠侦探、散文小品等已逾16500册,单辞典类达七八十种。

静夜里,坐拥书屋,一本一本细细打量,不由得顿生感慨:有位好书者曾引笔者观其书斋,藏书规模伟哉,问其最喜哪几本?再问该书妙处?回答支支吾吾。扪心自问,我也不如此吗?家中藏书精读仅五分之一,实在愧对满屋藏书。由此想到:一是把应读的书尽量补读;二是把不常读的书与名家签名本捐赠出去;三是今后买书一定要仔细掂量后才出手。

以后二三十年里,我变买书为淘书,所谓淘者,即精心挑选,斟酌再三。先读目录,再看前言后记,挑出一两篇文章仔细品味。凡有新观点、新史料,或视角新颖或文采斐然,可反复诵读,并值得珍藏者,才带回家。

有的书揭示大家认同的史实背后的谜底,如《汉朝被掩盖的真相》;有的写人体的历史学别出心裁,如《身体的媚术》;有的写小人物命运,如《活在洪武时代》;还有的文字精致而布局巧妙恰似苏式园林,如《寻芳记》。好书各有其妙,妙趣各不相同。

淘到的好书,自然不止这些,若一一道来,怕诸君读而生厌,就此打住。总之,淘到心仪之书,仿佛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出望外,此谓淘书乐也。(曹正文)

曹正文:淘书之乐

《三口棺材》读后感

《三口棺材》是我读约翰·迪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之前就了解了卡尔是推理小说黄金时期一位重要作家,和艾勒里·奎因、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黄金时期三巨头”。其他两位巨头都是我比较欣赏的作家。

卡尔先生独以密室题材的构思见长,一生共设计出五十余种不同类型的密室,故有“密室推理之王”的美誉。以上这些都是网络上随处可以搜到的信息。国内在新星出版《午夜文库》之前翻译出版卡尔的作品并不多,相对于阿婆的多个版本和之前奎因出版过的全集。卡尔被中国读者熟悉确实是三巨头里最晚的。甚至连当年曹正文老师出版《世界侦探小说大观》里都几乎忽略了这位巨头的存在。倒是最近陈思诚的《唐探》电影系列里重点提到了卡尔先生的密室分析。

在具体评价《三口棺材》前也有必要交代下背景。卡尔先生创作出版《三口棺材》是1935年,在这之后有无数的推理侦探小说家们都创作了无数的密室诡计,以至于现在的作品再去写密室都快黔驴技穷了。但在卡尔先生当时的时代,他创作的无数密室成为一个标杆和代表,推动了本格推理小说的重要一个分支。也因此他能被称为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既然他是密室诡计的鼻祖,很多之后的作品是受了他的启发和影响的,因此看他的作品不能认为是他是过气的设计了,真正抄袭的是后人。

交代了背景后,独立来看《三口棺材》。首先说整部作品情节十分紧凑,相关人物关系和调查的线索基本交代清晰。密室诡计的悬念贯穿始终,牢牢吸引着读者阅读下去。当然一部出色的本格推理作品这也应该属于标配了。案件的调查过程到真相揭露节奏把握也比较好,不是太突然,也没有很拖沓。三大部分组成了整个故事:第一起案件的发生与调查,第二起案件的发生与调查,最后的线索整合与真相揭露。这其中我觉得第一部分的情节开展创作的最好,反而最后的收尾稍微有点欠缺。

这部作品的核心是密室诡计,最后的揭示不能说有什么明显的漏洞,但相对来说稍有牵强。不是说一定要有杠精精神去讨论这个问题,但最后进入密室这个环节总觉得可操作性不那么强吧(为了评论不剧透只能点到这里为止了)。

整部作品作案动机这块是合理的,不过小小的缺点是配角人物描写的干扰线不够强。虽然我阅读时没有破解密室之谜,但对于谁作案的排除法倒是都做了。因此最后看到结论虽然不是我意料中,但也没有觉得太大的反转震感效果。这点上《三口棺材》是不及阿婆和奎恩的一些优秀作品的。如果要整体对此作打分的话,我想只能给到80分最多了。

下一本打算阅读的卡尔的作品是《绿胶囊之谜》等读完5部作品后再整体对卡尔做个综合评价分析吧。

横沟老师的接班人!

很多人把三津田称为横沟的接班人,但是在看完《如无头……》之后,感觉除了题材和横沟的大部分作品一样,都是讲战后一些偏远山村里发生的案件之外,其它的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横沟老师算是大陆比较早接触的日本本格名家了,虽然被曹正文那老家伙误导了好多年横沟老师是变格大师,但是事实证明,横沟是真真正正如假包换的本格大师。在日本推理发展到现在,各种风格和流派混杂,但是感觉和横沟老先生风格相似的属实不多(仅从目前看过的部分中文版译作中判断的,未必正确),所以有一个风格稍微有些相近的后辈(三津田),立刻被大肆宣传成横沟的接班人。 相比起三津田的名不副实,在日本的彼岸中国,却有一个年轻作者尽得横沟老师的衣钵,完全继承了他老人家的风格,这个人就是周浩晖。 早年曾在QQ群里和周浩晖聊过几次,算是认识,但并不熟,他的作品我也仅仅看过两部,就是本书和前作《凶画》。 个人觉得两部作品足可以看出一个作者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了。周浩晖的作品虽然称为推理,个人觉得其实还是偏重悬疑更多一些,但是里面又有一些推理的成分,所以可以称为是悬疑推理吧。作品中基本没有什么诡计,逻辑推理方面也比较简单,其特点主要是剧情比较曲折,气氛和悬念营造得非常好。这些特点都和横沟老师很相似,而且不光是我,很多看过他作品的朋友也都说他的风格和横沟老先生非常相似。 本书就是最标准的荒岛模式,因自然或其它原因在一个外人无法进入,里面的人也无法出去的封闭环境(一般都是海岛或则偏僻山村)里发生连续杀人案。虽然是荒岛模式,但是并不是无人生还模式,这点就和横沟老师的作品《狱门岛》《恶魔的拍球歌》等很接近。 因为不是诡计流,所以本书里没什么诡计,逻辑推理方面也仅仅是最基本的‘调查-获得新线索-再调查-再获得新线索’模式,推理的地方不是很多。相比起这些‘缺点’,本书的剧情可以算是个亮点,最起码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堂堂正正的推理‘小说’,而非那些只注重诡计无视剧情的‘长篇推理迷题’。再有就是本书在气氛营造和悬念的制造上都非常出色,动机方面也算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带有一些社会性,颇让人深思。 总的来说,本书的就是吸取了各种横沟元素,再配合本土的人物和剧情的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可能看了几十上百本推理小说的推理爱好者会觉得一般,但是那些没怎么系统看过推理小说的普通读者应该会觉得很好看。至少本书在悬念和气氛上能够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在解答和真相方面也比大部分恐怖悬疑小说来得合理和让人满意。 因为本书是作者3年前的旧作了,属于初期摸索阶段的作品,姑且三星半推荐吧。

标签: 手机新民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