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东西是本该用来怀念的
早两天我22岁生日,一个两年没见了的朋友在网上给我说,她想着要把我们的故事写出来然后给我做生日礼物,当然,最后搁浅了,这是我所意料之中的,以我对她的了解。我说,假如你真的写了出来,终有一天你会想着把它删掉,她说她不会,我说你会的。她是我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同一间学校的朋友,我的读书生涯里再找不出第二个如此同样轨迹的人。 我骗她说我会接着把这搁浅的故事写下去,其实我哪里会去写,我由来便是个如此不愿回头有时又是那般怀旧的人。那些清晰的模糊的记忆让他们随风而去不是更好,他在我摇摆不定的思绪和故作镇定的笔调下唯能变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无他。 《致青春》是一部好电影,虽然很多缺点或者瑕疵我也能一眼识破,比如电影后半段用力过猛,稍欠控制,每一个青春时期的人物的最终结局的轮番上演有明显只是为了展现物是人非的时间残酷感,显得不自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衔接也有些生硬,稍显人为痕迹。再比如佟丽娅与韩庚之间的线索甚至是韩庚扮演的这整个人物都游离在整个电影之外,毫无存在感。再比如人物关系变化太快,人物心理变化缺乏有效活动的堆积。整部电影有着明显的套路痕迹。但它终归算是部好电影,它比内地之前两年上映的同样以青春怀旧爱情逝去残酷等等这些介质为内核的《80后》、《岁月无声》好太多。因为它们整部电影都在意淫,透露出一股子人为做作的不适感和假装有情怀的虚假感。《致青春》与它们不同,尽管他在电影的后小半段时失去了些许控制,但它在处理怀旧以及青春这种直击人心怀的事物面前,没有显得那么慌手慌脚,也不曾感到太多地矫揉造作。就像是与一个美女上床,《致青春》算是做了很多前戏,一步一步来都很走心,但那些个没节操的,总是想着一股脑儿直捣黄龙,恨不能每一下都来个高潮,嗯,作为第一次,赵薇很有经验的样子。 其实这种商业青春片,之所以我叫它商业青春片,是因为这类型电影首先是为了照顾大众情绪而获得商业上的认可的。它与同样是讲这些人儿这些情感儿的娄烨的《颐和园》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样我也认为它和台湾早期的那些不曾背负着商业责任的青春片《蓝色大门》《九降风》等区别很大。在我看来,这种类型片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片种,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消费欢笑青春和残酷青春的酣畅即可。内地最为成功的当属筷子兄弟的《老男孩》,韩国的有《阳光姐妹淘》。台湾自然也能算上《那些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这些人物在年轻时,要极尽可能的二;无比疯狂的爱;要有荒诞古怪的行径;清新美好的故事,长大后,他们要无可附加的残酷;天翻地覆的改变;要有精神与现实的摩擦;朝九晚五的堕落。而这些故事被压缩在两个左右的小时之内,强烈的对比起来,让观众们如同坐了一次过山车,在欢笑与泪水里幸福的挣扎,躲到自我内心深处满足的自我疗伤,然后第二天拉上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花个百八十再一起疗个伤。 《致青春》比起韩国的《阳光》,台湾的《那些年》,稍逊一筹,虽然女主角郑微以及那些男配角张开等等在年轻时二的可以,爱的也淋漓尽致的疯狂。以致于喜剧效果做的还算不错,此为欢笑青春。但成熟后,改变、残酷以及困顿虽都有所表现,但不够自然,显得突兀和别扭,比如前面八九十分钟几乎没有戏份的韩庚扮演的林静突然跑出来述说衷肠,比如阮莞的转身突然过世,她虽给了人感官上的强烈刺激,但经不住细想。当然有些人物的改变描写的还是点到即止恰如其分,比如年轻时桀骜不驯的许开阳成熟后,平静的带着孩子去参加好记性什么的推广会(哥一看就觉得是坑爹的推销,是不是有点悲观主义了?),而其推销经理居然是年轻时纯真自然自尊强烈而今已然改名的朱小北。 电影《致青春》讲诉故事的手法是非常简单的,虽然它在许多地方埋有伏笔,并在电影尾部一一解释,但很多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一种恍然大悟的感受,反倒是觉着有些方枘圆凿并觉着多余。假若电影的整体是一席旗袍,一些手法或者一些细节便是其上的点缀,有些会成为亮点,有些会沦落为鸡肋。《致青春》这件旗袍上的亮点更多来自于道具以及大环境的还原,九十年代大学生活的还原的很好,我对那些年头莫名的充满好感。但一些细节也很动人,比如女生宿舍宿管房间的电视里播放着的《新白娘子传奇》,比如宿舍柜子上贴着的导演关锦鹏同时也是《致青春》监制的代表作《阮玲玉》的海报,《阮玲玉》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中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让我小小的欣喜了一把。 虽然在观看电影时,我没能条件反射般的想起一些往事,在散场之后,我也未曾刻意的去回想类似电影里自己过往的故事(当然我也认为这是很傻逼的事情),但我也想来说说青春这个东西,我说青春是一个神奇的东西,青春就仿佛是一瓶好看的染色剂,是一尾清澈的请泉水,无论啥jb龌蹉、颓废、残酷、狗屎的事情或者东西,只要是粘上这青春二字,就立马被青春染上了好看的颜色,浸染了清澈的气息。也就似乎变得美妙了起来。试想离开了青春,比如三十岁左右的男男女女去做十七八岁少男少女干的事情,那得多可怕多傻逼啊。隔壁老王偷偷摸摸暗恋他公司某女孩子一年了,天天夜里对着她的照片打飞机,我说什么?这货不是变态吧?对门家赵姑娘三十好几了,天天还幻想着真命天子突然就从天而降砸她头上,我说我草!没病吧;邻居刘大哥最近听说了有种颓废美,于是整天趿拉着拖鞋,留着一头长发也不洗,嘴里有事没事吐烟圈,我说what the fuck ,负分滚粗。假若他们只有十几岁,正当青春,我就只有这么说了,嗯,老王真是世间痴情荷尔蒙爆发奇男子,爱的既深沉又深刻;嗯,赵姑娘真是一朵天真自然萌好妹纸;嗯,刘大哥真有气质。你看,时间真真是残酷的,残酷的往往细水长流,让人忘记。 其实对于我的青春,我总是写不出一个字儿,不是因为她确实缺少内容,而是我总是向前走两步,回头看一眼,走三步,我看两眼。我不是在练习失去和告别,而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姿态不由自主的伴随着,我称之为成长。等到一天,青春终于飘散的无影无踪,我也终于长开了强壮的双肩,我想我不会笑,也不会哭。历史轮转,时间本就是这样走来的,也将走去,《致青春》说,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我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本该用来怀念的。

那些青春里的小事
整部电影的色调都非常清新,文艺。有种老电影的感觉。 距离当年我看原著已过去了六七年,电影情节和原著的差距,我早已没有什么印象。 然而,电影里的种种片段,却勾起了我很多关于青春的回忆…… 郑微、阮莞、黎维娟、朱小北……似乎她们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她们在宿舍的地板上喝酒的那一段,立马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那时,我们宿舍六个姑娘,经常会在周末去超市扫荡一堆零食,在宿舍几个人席地而坐,喝酒(虽然只是菠萝啤),谈笑,八卦。 那年,我和小羽分手,在宿舍不吃不喝躺了整整一天,眼里的泪就没有停过。 宿舍的姑娘们不探究,不八卦,也不吵闹,只安静地进进出出。等我从床上爬起来,发现桌上放着她们买给我的饭。 那年,我生病发烧,躺在床上虚弱无力。 还是她们,给我买退烧药,用湿毛巾敷我的额头给我退烧,去饭堂买来白粥,怕我没胃口还配了榨菜。 是她们,轮流帮我往家里打电话。我和同乡熬夜写策划筹款,她们义务帮忙。“头七”那夜,我流着泪在宿舍阳台点燃蜡烛,她们陪着我在晚风中流泪。 对于自己的事,我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哪怕是朝夕相处的她们,我也几乎不提起。偶尔夜谈,躺在床上,我才会略微提一提那些让彼时的我肝肠寸断的人和事。 如果我不提,她们也不问。只是在我难过伤心痛苦绝望的时候,给我一杯水,给我一个拥抱。 我抽烟,我喝酒,我逃课去旅行。我的种种怪癖她们都了然于心,却一直给予我最大的宽容和理解。 爱情真的就是青春里最难忘的事吗?为什么我看完这部电影,最怀念的,却是青春里那些友情。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看到老张念出这句诗,我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 那年蚊子哥哥和晋哥哥毕业,还读大二的我和宇欣姐姐去参加他们的毕业照,又和一帮老乡去吃饭。一桌子的哥哥姐姐对我们两个小师妹极为照顾。 那个星期,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饭局,我们经常喝得晕乎乎的然后去操场散步聊天。多少回,在校道上,在月光下,我的心里都回响着这句诗——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用诉离殇。从来痛饮别有肠。 还有宇欣姐姐,一直陪在我身边的你,对我的每一次挣扎和蜕变都看在眼里。 此刻的你,已经回到家乡的城市,那个曾陪你走过少年青春的人依然在你身边。 那些灿烂的笑脸,那些滚烫的热泪,那些真诚的拥抱,那些刻骨的人铭心的事,组成了不可复制的青春。 谢谢所有在我的青春里出现过的人和事。 我不后悔自己曾经历的所有。我也相信,青春会不朽。
我们的青春永不腐朽
整场电影让我四度落泪,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我看过原著。 电影散场,走在我前面的女孩对同伴说:“比我想象中要烂诶。” 她大概也是看过原著的,所以才会在得到一个不同结局时有此感慨, 但是我很公平的讲,虽然电影没让郑微与林静在一起,赋予了朱小北完全不一样的命运,给了林静一个看似狗血的际遇,甚至还给默默无闻的老张贴上深情的标签,这依然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如果完全一样,那电影的编剧就应该叫辛夷坞,而非李樯了。 难道你没从那昏暗的走廊灯光里,食堂打饭长长的队伍里,违规用电宿管的骂声里,上课迟到跟老师撒的谎里,以及揣着情窦初开的小心思跟舍友买醉的夜晚里找到一丁点自己青春的影子? 如果有,那这部名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就还是紧扣着“青春”的主题,给我们上了一场生动的回忆课。 然而,凭我愚见,若将片名改为《致我们永不腐朽的青春》,跟电影的内容就更贴近了。 虽然年少时对算错一个建筑数据不以为然的郑微最终也成为一个做事严谨干练的秘书,虽然曾经憎恶抽烟,爱干净整洁的陈孝正后来也变成一个能穿白西裤坐在台阶上抽烟的落寞伤心人,这些信息的确告诉我们,属于他们的纯粹青春已然逝去,他们终于都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但是别忘了,故事里还有为了一份外人看来太不值得的爱一直坚守,最后连性命都为之失去的阮莞;还有对林静死缠烂打从一而终的施洁;还有虽然中途因为仇恨迷失过,最终确定自己心里一直装着郑微的林静;还有立志要走出县城变凤凰的黎维娟;以及以卑微的姿态一直默默爱着阮莞的老张;时光疏忽过去,他们依然没变呀,还保持着青春里的感觉,一直苦苦经营,妥善保管,他们不正向人证明了,青春这个东西,是永不腐朽的吗? 如果你电影看的够仔细,一定忘不了朱小北,这个因为辛大在另外的书里给了她大篇幅的番外,把其塑造成一个有良好出生背景的,优秀的女博士,一生都在追寻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所以看到她说那句我喜欢一个人很久,但是他不喜欢我时,居然会潸然泪下,而电影却给了她一个贫困出生,落魄长相的男子汉形象,通过她与许开阳勾肩搭背的一个特写,以及最后变成优秀讲师后与许重逢,不愿承认自己就是当年那个为了自尊而退学的朱小北来看,当年她在宿舍不经意的一句话,对象更像是许公子。恰到好处的证明了,小北的青春也不曾腐朽。 我想,很多人如果不接受电影,一定是受了过多书的影响,我虽然对电影的构造一窍不通,但是也知道,短短的两小时,一定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很多人喜欢小书,都是因为十几万字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真的太多了,而十几万字,足以将故事里的每个角色写活,让他们有自己的性格情感,最后共同组成了 一个主题明确的故事。所以书里的黎维娟,虽不甘平庸与贫穷,毕业不久还是回家乡结婚生子了,书里的陈孝正,直到最后都还想挽回他逝去的爱情,而郑微,埋葬了她爱的启蒙,终于选择了能带给自己幸福的人,还有许开阳,郑微也只是他青春里一个短暂的过客,并不像电影所拍的那么痴情。这样的青春,配上“终将逝去”,似乎才更有说服力。 而被很多人不接受的电影结局,却是我最赞同的一处改变,我们的青春里,大抵都会遇到陈孝正这样的人,他给过我们爱情的启蒙,初恋的甜蜜,幸福的梦想,最终,却不敌现实的残酷,分道扬镳,或许我们自己也充当过这样的角色,比起对方对未来的坚定,自己首先动摇,做了当逃兵的那一个。但是,这并能宣判,我们未来的人生就要以此为代价,只能与一个适合结婚的好对象过日子,而不可再拥有如青春般刻骨铭心的爱情了呀,郑微最后的选择,与其说是听了林静的故事,想成全施洁,不如说是因为林静那句:“在爱情里,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定论,她无法将自己的一生交给跟自己凑合过日子的人,她在为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的我们感到惭愧,她还想穷其一生,去追寻一个爱她胜过一切的人。 所以我认为,不用刻意的去将电影与原著做对比,何不将其当做两个故事来品味?电影有电影的深意,它给了故事里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遭遇,告诉我们,这大同小异的青春虽然是用来回忆的,但我们一生所有的行为,也必定以此为参照,如何过尽千帆,也会留下青春本来的样子。而原著,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感动便是当时阅读的那阵子,一本书宿舍轮番看,曾经一度的卧谈会都以此为话题,甚至还仿照书里的情节做了些傻事,但现在想来,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都构成了现在这弥足珍贵的青春回忆,每每在群里聊天,或是一个人在别的城市孤单打拼感到累和彷徨的时候,它们都会跳出来,提醒我们,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从不曾远离。 最后,很多朋友问我电影好不好看,我都不置可否,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投放的感情不一样,收获的感受自然也有所差别。不如我将微博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或许可以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看《致青春》不用去找所谓的笑点和泪点,回忆你的青春,它们便会翩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