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之「朱棣篡位」
明太祖朱元璋杀了许多位高权重的功臣以后,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有的藩王还建立了军队,各占一方。本想这样一来,所有政权都在朱家掌握之中,明朝的统治就可以巩固了。谁知后来,就因为封了藩王,导致藩王势力不断扩大,才引起统治者内部大乱。
明太祖六十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得了大病,太医把全部本领都拿出来也没治好太子的病。朱标死了以后, 他的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历朝历代,皇帝传位都是传给太子,太子一般都是皇帝的长子,谁被立为太子, 谁将来就是当然的皇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其地位也就与皇太子一样,明太祖一旦驾崩,他就是当然的皇帝。 各地的藩王多数是皇太孙的叔父,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皇位将由侄儿继承,心里都直痒痒,感到不平衡。其中最恨朱 允炆的要数明太祖的四儿子朱棣。朱棣长期带兵驻守北平 (今北京市),屡立战功,他认为朱允炆无功、无能,将来让他继承皇位,太叫人不服了。
朱棣是个比较精明能干的皇子,比朱允炆大不了几岁。他从小就看不起朱允炆。有一次,明太祖让朱允炆对对子,考考他的学问。明太祖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想了一会儿,很快对出下联“雨打羊毛一片 膻”。明太祖把脸一沉,说他对得不好。其实,朱允炆下联对得是很工整的,只不过是他忠厚不会说奉承话罢了。正好朱棣也在旁边,见侄儿倒了霉,他倒幸灾乐祸,跑上前来向明太祖献殷勤地说:“孩 儿也想对个下联。”
明太祖听了笑着说:“好哇,你说说看。”
明太祖一听,眉开眼笑,一个劲地夸奖朱棣对得好。
原来那“龙”字,自古以来就象征皇帝,朱棣对的下联不过是想讨明太祖欢心而已。从此以后,朱棣就更瞧不起朱允炆。
朱允炆虽然忠厚老实,但还是看出来朱棣瞧不起自己,可是他却无可奈何。有一天朱允炆一个人站在东宫东角门口,长吁短叹的,他的伴读老师黄子澄路过这里,见朱允炆愁眉不展,就说:“敢问太孙是不是遇到什么为难的事情了?”朱允炆说:“我老是在想叔父们现在都是一方藩王,有的手里还有很大的兵权,将来不知怎么能管得住他们。”
黄子澄听后吃了一惊,觉得这皇太孙还真有点儿心计,随即安慰朱允炆说:“这怕什么,太孙殿下是皇朝正统,还怕藩王造反吗?”接着又向朱允炆讲了汉景帝平定七国的故事,说:“当时吴楚七国那样强大,但等到他们造反的时候,汉景帝一出兵,就把他们打垮了,正统毕竟是正统。”黄子澄一阵安慰以后,朱允炆才放下心来。
到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上了皇位, 就是明惠帝,改年号为建文。朱允炆即位不久,京城里就传出一个坏消息,说几个藩王相互串联,准备造反。
明惠帝马上惊慌起来,赶忙找黄子澄来商量。他问黄子澄:“先生还记得在东角门说的话吗?”
明惠帝说:“那现在该怎么办呢?”
说完,黄子澄就退了出去,找到明惠帝的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商量对策。
齐泰说:“所有藩王中,要数燕王朱棣兵力最强,而且野心最大最骄傲,先从燕王下手,削减他的兵权,以后再逐个收拾其他藩王。”
黄子澄一听连忙摆手说:“这不行,燕王早有准备, 稍有点儿风声,就会打草惊蛇。不如先从周王开刀,周王在开封,容易同燕王策应,如果先除掉周王,等于砍掉了燕王的一只胳膊,下一步消灭燕王也就容易多了。” 两人计议已定,就来回奏惠帝,惠帝表示赞同。找了个茬儿把周王抓到南京,削去了王位,充军到云南。之后接连削了三个藩王的王位。
燕王得到这些消息,也不敢轻举妄动。为了麻痹明惠帝,他整天装疯卖傻,胡说乱讲,有时候一连几天躺在地上不起来,人家都说他得了精神病。明惠帝听说燕王得病,就派使臣去探望。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使臣却看到燕王蹲在火炉边上烤火,一边烤一边还叫喊着:“我冷死啦,我冷死啦……”使臣把这一情景告诉明惠帝,明惠帝还真的相信燕王得病了。
黄子澄和齐泰却始终怀疑这是假的,燕王一定是装病。于是他们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眷都抓起来,同时秘密命令北平指挥使张信带兵捉拿燕王,并通知燕王府内一向忠于明惠帝的官员做内应。不料张信是燕王的亲信,把这些秘密一报告了燕王。
张信告密以后,燕王很快就把那些做内应的官员都抓起来了,随后宣布起兵造反。燕王知道明惠帝是合法皇帝,如果公开造反,会招来众人反对,弄得不好,不仅造反不成,反而会被大家剿灭,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说要帮助明惠帝讨伐奸臣黄子澄、齐泰。
燕王长期带兵,打仗有丰富的经验,又早已暗中练兵,手下都是精兵强将。此番他起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了,明惠帝真的害怕起来,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心想燕王是冲着黄子澄和齐泰来的,撤了黄子澄、齐泰的职,兴许燕王会退兵。想不到燕王还不罢休,步步紧逼,明惠帝也只有派兵抵抗了。
1402年,明惠帝的朝廷军与燕军在湘北相 遇,打得十分激烈,燕王下死命令说:“只能进,不能退。”燕军越战越勇,阻断了朝廷军的运粮通道,战了数日,朝廷军大败。
燕军仗仗取胜,很快兵临南京城下。明惠帝见情况危急,一面紧闭城门,要将士们拼死守城;一面派人同燕王议和,以割让土地、分疆而治为条件,要燕王立刻退兵。 燕王拒不答应。
京城被燕军围了好几天了,守城军士已疲惫不堪,守城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向燕军投降。燕王率军冲进城里, 只见皇宫起火,浓烟滚滚, 大火熊熊,赶紧派兵救火。待大火扑灭,已经有不少人被烧死了。燕王派人四下查明惠帝下落,都没找着。一个宫里人说,城门没开之前,皇上就下令焚烧皇宫,着火以后,皇上和皇后一同跳到大火里自尽了。
燕王夺了京城,安了民,就在南京登了皇位,他就是明成祖。#历史##知识##苏州头条#

明成祖朱棣和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关系如何
1398年,朱允炆继承了他爷爷朱元璋的皇位,史称建文帝。史书对朱允炆有这样的评价“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朱允炆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温文尔雅,温和顺从。因为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已逝,嫡长孙又早夭,乖巧的朱允炆作为嫡长子次孙,受到了朱元璋的青睐。但是身为一国之君,他缺乏了自信、坚毅的性格。
在登基后,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大刀阔斧地实施“削藩”政策。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在封地内深得民心,势力强大,对他的皇位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朱允炆与亲信大臣密谋逮捕朱棣。朱棣雷厉风行,有勇有谋,像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有着过人的胆识与气魄,怎么能忍受自己侄子如此的做法。朱棣趁势,以八百骑兵举事,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占领金陵,推倒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江山易主,朱棣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与毫无治国经验的朱允炆相比,朱棣更具备了成为帝君的才能。在长达22年的在位期间,朱元璋支持郑和下西洋,抵御外患入侵,巩固领土版权,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为明朝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平常百姓家,朱棣与朱允炆只是叔侄关系。但是,生于帝王之家,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家天下”的环境中,朱元璋的子孙们摩拳擦掌,对皇位虎视眈眈,渴望成为一家之长,一国之君。在这场斗争中,朱允炆不幸地扮演了牺牲者的角色。
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
先帝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巩固疆土,将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藩王势力日积月累,成为朱允炆登基后的巨大阻碍,其中燕王朱棣的力量一直是朱允炆的心头之患。
建文帝朱允炆毫不手软地向他的叔叔们举起了屠刀,几位势力较小的藩王先后被削,被贬庶人。与此同时,朱允炆和亲信大臣密谋逮捕燕王朱棣。采取逮捕行动的张信是朱棣的旧部,将消息偷传与朱棣。
朱棣得知,装疯以自保,并训练死士,积聚力量,准备反攻。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打着“诛齐黄,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攻占金陵,而朱允炆也在皇宫大火中不知所踪。朱棣即位,江山易主。
建文帝书生气十足,毫无治国经验,并不具备一国之君的才能。相反,朱棣有勇有谋,与明太祖朱元璋颇像。《奉天靖难记》中记载,太祖谓“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朱元璋一直对朱棣寄予厚望。朱棣在看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后,心有不甘,一直隐忍,在封地培植自己的力量,等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总而言之,朱棣造反,就是为了自己登上皇位。
朱棣对朱允炆恨之入骨,为何晚年找到他却没有杀他?
在古代是十分在意身份地位的,不同的出身决定不同的命运,大多数人一生的命运在出生时基本就已经决定走向了,尤其是皇室成员的谪庶尊卑更为明显。所以我们看到的宫斗剧中,那些皇后、妃嫔们为了上位,几乎都是不择手段的,可以说,很多坐上那把龙椅的人,手上都染满了鲜血。明朝作为汉族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自然也不例外,尤其在明朝初建时期,为了巩固江山,朱元璋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在封建王朝统治中,立谪立长是亘古不变的祖训,尤其在皇室这一点更加讲究根红苗正,朱元璋打下江山后,自然是立与自己一起同甘共苦的马氏为皇后,而马皇后的大儿子朱标顺理成章成为了谪长子而立为太子,但朱标命短竟然先父亲而去,朱元璋在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后,因为谪长孙夭折便立了谪次长孙朱允炆为太子,由此而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要知道朱元璋还有那么多儿子活蹦乱跳、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的,朱允炆被立为太子,诸王心中多有不服,但屈于朱元璋的皇威之下不敢造次。但朱元璋死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虽然朱允炆顺利登基,但同时也面临诸王造反,而其中的一个王叔朱棣脱颖而出,成为造反中最强大的势力,最后在朱允炆在位的第四年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自己的侄子撵下皇位,自己坐上龙椅。
朱棣坐上龙椅并不十分光彩,也许是心虚作祟,为此他销毁了一切与朱允炆有关的信息,让自己的皇位显得“名正言顺”一些。可以说朱棣虽然登上了皇位,但对朱允炆恨之入骨,面对朱允炆的失踪他派大量人马去搜寻,然而在朱棣晚年终于找到朱允炆时却没有杀他,这又是为什么呢?
朱棣登基后仍然沿袭父亲勤俭节约的传统,把江山治理得有模有样,历史上有名的“永乐盛世“就是出处他的大手笔,《永乐大典》更是流传后世为人所称赞,在《明史》中记载,“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可以看出,朱棣在皇位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朱棣勤勤恳恳打理朝政,但被他撵下皇位的侄子却杳无音讯,朱棣可能知道自己的出身被世人所“诟病”,只是碍于皇帝的威严不敢捅破而已,所以他一面巩固自己的江山,一面派人查找朱允炆的下落,自己是造反登基的,他也害怕侄子造他的反呀!
在朱棣晚年时终于找到了侄子朱允炆的下落,按朱棣的性情是必然要杀他以绝后患,但朱棣在得知手下查到朱允炆消息后,与手下聊了个通宵,由此看出朱棣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而又纠结的,但最后可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战胜了朱棣的冷血,由此而放了朱允炆一马,也算是对九泉之下的父亲朱元璋有个交待了。
皇室的背后永远充满着理性、冷血与无情,每个在位的皇帝都会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不择手段,可能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有朋友还知道一些其他故事,是否能来一起分享下呢?
相关资讯
朱棣兵临城下之际魂穿朱允炆?
氛趋剑拔弩,蒋超赶紧:“燕王勿急,殿准确,确宜专注展,需展产,提基础业建设。” 段蒋超疾苦深,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