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徐志摩、朱自清……这位学者给现代著名作家一一“画像”
交汇点讯 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到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林语堂、徐志摩等颇有建树的新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人生都在时代的大潮里留下了独特身姿与印痕。今年6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的新书《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与读者见面。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王富仁先生用30多篇现代著名作家的“印象记”,给读者描摹出一部“微型现代文学史”。9月26日,“为现代文学剪影——《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新书座谈兼怀王富仁先生”活动在线上举办。
王富仁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一直以鲁迅研究蜚声中外。从思想革命的视角探讨鲁迅小说的意义,王富仁先生创立了鲁迅研究的新范式,在鲁迅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是王富仁先生生前为一家报纸写的专栏文章首次结集单独出版,收录了他30多篇作家印象。这三十余位作家按年龄排序,从侧面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脉络。
“一种文化也像一个人的肌体一样,需要肌肉,也需要骨骼。没有骨骼,肉越多,越撑不起它的全部架构,是一堆死的东西。中国现代许多作家都给中国现代文化添了肉,但撑起它的骨架的却几乎只有鲁迅一人。”在《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中,王富仁先生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对不同的作家,常常以鲁迅为参照系,进行一些意想不到的对比,不发灼见。如他说,“胡适的文章是温和委婉的,从来不急不躁,重于说理,条理清晰;陈独秀的文章是激切决绝的,丁是丁,卯是卯,从不含混苟且;钱玄同的文章是热情洋溢的,汪洋恣肆,一泻如注……但不论他们的文章的个人风格如何,都还给人一种底气不足之感,若与鲁迅的文章比较一下,这种感觉便愈加明显。这只从文章的技巧上是讲不通的。我的解释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中国新文化重视的还主要是它的‘肉’,鲁迅则更重视它的‘骨’。鲁迅好说一句话:骨子里还是依旧的。”
中国现代文化的剪彩人——胡适印象、俗人和雅人——刘半农印象、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郭沫若印象、我们的好老师——叶圣陶印象、现代才子徐志摩——徐志摩印象、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朱自清印象、文学界的老黄牛——郑振铎印象……在《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中,王富仁先生着眼的并不是巨细无遗的作家生平,而是着力刻画他们文学人生的重要特点,宛如一幅幅别出机杼的作家小像。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说,“王富仁的文章,思想深刻而沉重,文体冗长而厚实;没想到在这本印象记里展示出意外的一面:短小篇章里的精辟见解,如匕首,如速写,如小夜曲……”
活动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李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庆利,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等王富仁先生学生即兴发言,回忆了从学中的点点滴滴,并与读者分享了阅读《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一书的体会。“王先生希望和普通读者建立连接的学术追求。”张莉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一书为现代作家做了栩栩如生的描画,将他们带离历史深处,带到读者面前。”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A.本文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
B.文章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干,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C.我们透过语言文字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某种颓废、消沉之情。朱自清因岁月流逝无法遮挽而扼腕叹息,只能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D.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的无奈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朱自清作品新编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园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本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各臻其美,蔚为大观。“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序跋、日记、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作家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这后一种文字,虽不是文学园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出真面目与真精神来,是解读、体悟作家作品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各有千秋、各擅胜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领略中国现代文学难以企及的博大气象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