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生母是熹妃钮祜禄氏,还是地位低下的宫女?两道圣旨给出答案
清朝的皇帝中,乾隆皇帝的身世比较扑朔迷离。 按照官方说法,乾隆皇帝的生母是熹妃钮祜禄氏,出身世家大族。
但是在民间传说和野史中,乾隆是雍正皇帝一夜情的产物,雍正喝了鹿血酒,在热河行宫临幸了一个宫女李金桂。 可能是因为李金桂长得五大三粗,容貌上实在欠缺,雍正并不承认李金桂的身份,即便李金桂生了儿子弘历,也只是将这个儿子养在行宫里。
第三种说法则是乾隆的生母本是王府一个不受宠的格格钱氏生的,后来过继给钮祜禄氏,这才有了继承大统的资格。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四阿哥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的身世,将民间野史的传闻和第三种说法结合了。弘历本是热河行宫里的宫女李金桂生的,一直低调地活在行宫里。后来甄嬛回宫需要更尊贵的身份,雍正便给甄嬛冠以钮祜禄氏,还将四阿哥弘历给甄嬛做养子。
有了甄嬛,再加上弘历本身就聪明伶俐,很快就受到雍正的重视。在斗倒了皇后和齐妃所生的三阿哥之后,四阿哥居长,本身又优秀,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一个宫女叫李金桂,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弘历登基是为乾隆皇帝,皇太后便是雍正皇帝的熹妃,这一点是公认的。
那么熹妃,究竟是格格钱氏,还是钮祜禄氏呢?
雍正皇帝还是王爷时,有嫡福晋乌拉那拉氏,侧福晋年氏和李氏,此时有记载钱氏的身份是格格。
雍正皇帝继位之初,颁布的圣旨如下: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耿氏封为裕嫔,格格宋氏封为懋嫔。
嫡福晋乌拉那拉氏自然是皇后,通过圣旨我们可以知道,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李氏封为齐妃,
而在乾隆六年,整理的《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中,这道圣旨变成了: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同一个封号不可能出现在两个妃子身上,所以只有一个解释, 便是格格钱氏和格格钮祜禄氏,是一个人。
这明显是个非常大的错误,妃位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后妃了,是有品级的。 那么清朝是怎么修复这个错误的呢?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亲自下圣旨,封格格钱氏为熹妃;第二年,又下圣旨告诉大家,是允裪误写妃姓,所以圣旨错了,将允裪直降三级。
四阿哥弘历的生母,是母族强大,地位尊贵的钮祜禄氏,而不是钱氏。
但是,这道圣旨里不只有熹妃,还有贵妃和齐妃,更何况既然要册立为妃,就不只有一道圣旨,还会有分别的册宝,难道别的也都写错了?而且一道圣旨要经过重重部门的审核,难道没一个人看出来?
另外,我们还要再看雍正皇帝还是王爷时,几位福晋的身份。
除了嫡福晋乌拉那拉氏,侧福晋年氏、李氏都是汉人。
据《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后妃》记载: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
按清朝官方的说法,钮祜禄氏入府是格格,这就很不合理了 ,即便官方的解释是当时钮祜禄氏的父亲官职比较低。
钮祜禄氏毕竟是世家大族,是满族八大姓之一, 康熙一朝的一等公遏必隆、皇后、贵妃都出自钮祜禄氏家族。 钮祜禄氏在入雍亲王府时是康熙四十三年,即便钮祜禄氏父亲的官职低,也是八旗子弟,而且家族鼎盛。
再说侧妃李氏,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内关于李氏的记载为:“侍妾李氏,李文璧之女”,这说明李氏不仅是汉人,还是没入旗的汉人,并且父亲连官职都没有。
如果熹妃真的是钮祜禄氏,她不应该久居李氏之下。
熹妃真实的身份,应当是钱氏,只是在雍正一朝,为了提高四阿哥弘历的身份,才冠以钮祜禄氏。
也只有这个说法,才能解释为何熹妃在王府时只是格格,而雍正登基后变成了熹妃。
钱氏十三岁入王府,但始终不受宠,直到当时还是王爷的雍正得了一种传染病,满府的姬妾都没有人敢前去照料,只有钱氏站了出来,悉心照料,最终得以康复。
之后,钱氏就在康熙五十年生下了儿子弘历。
康熙四十三年入府,康熙五十年才生子,这说明自她入府,起码六年无宠。
即便生下了弘历,钱氏依旧不得宠,因为这个时候大家熟悉的年氏入府了。
自年氏入府便是专宠,她是康熙亲自指婚,康熙五十四年首次生育,之后包揽了雍正皇帝十一年间所有子嗣,其它嫔妃在这十一年里都没有生育,足可见雍正对年氏的宠爱。
在这种情况下,钱氏还能被封妃,还能冠以满族大姓钮祜禄氏,就不得不感慨钱氏生了个好儿子。
弘历十岁时,康熙在圆明园宴会上见他聪明伶俐,举止有礼,对他大加赞赏。又见了弘历的生母钱氏,连说三句“有福之人”。 ,可以说雍正能登基,还是沾了这个儿子的光。
雍正自然不傻,看到儿子得康熙喜爱,他自然不会亏待钱氏。但是由于对年氏的喜爱,钱氏依旧没有宠爱。
等到雍正登基后,弘历几乎已经是内定的下一任继承人了。下一任皇帝,必然要有高贵的血统,钱氏的身份显然还不够。于是便给钱氏一个钮祜禄氏的身份,弘历的外家便成了钮祜禄家族。
乾隆皇帝登基后的做法也是太后本身是钱氏女子的佐证。
我们也都知道,乾隆登基后,奉生母钮祜禄氏为太后,对太后极尽孝顺,六次南巡,前四次都有太后,对外说法则是太后喜爱江南美景。
乾隆登基后,大肆封上皇太后的母族,其中提到:太后的母亲,是京畿宝坻县的汉人彭秀才之女;高祖母龙氏,早佩女箴,夙咸内则;曾祖母乔氏,赋性柔嘉。
如果太后真是钮祜禄氏,当时满汉不能通婚,钮祜禄氏这样的世家大族没有理由世代都娶汉家女子。
因此,乾隆的生母,应当就是那个不受宠的格格钱氏,后来为了提高身份才冠以钮祜禄氏。
不过不得不说,这女子确实是有福气的人,她生了乾隆,自己在八十六岁高龄上寿终正寝,享了四十多年清福。 而且据记载,钮祜禄氏的父母享年都在八十岁以上,乾隆皇帝也享年八十九岁,在古代都是寿数相当高的人,不得不说也是家族基因强大。

探秘李氏砭法:提升刮痧技巧的五天课程实录
在参加成都的李氏砭法实战提高班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曾有助教老师告诉我,光是讲解一条手臂的刮痧技法便需一小时。从那一刻起,我立誓一定要参与这一学习,关注每一条课程信息,看到招生消息立刻报名。
在临床实践中,我对刮痧的理解和技巧一直不够深入,常常因为努力过度而感到筋疲力尽,缺乏气力。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息后,我决定重新审视刮痧的学习,但发现自己陷入了瓶颈。怀着解决这些疑惑的期待,我参加了提高班。
这五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传授的技法简明易懂,真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理念。在理论方面,李老师的案例分享与陈军老师对经络的讲解,让我意识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刮痧的关键。
助教杨德娟师姐对我来说如同偶像:她严谨、认真、负责,总是在我犯错时给予及时纠正,并让我领悟到何为“谿谷论”和“徐而和”。我明白了,刮痧不仅是技术,还是功法与心法的结合。通过学习每条经络的重点穴位与相应病症的处理方案,我在刮痧的道路上感到前行更有底气。
倾听李老师的授课是一次愉悦的享受,他从儒释道的角度传授刮痧技法,教会我们做人之道,同时也是在传授保命之道和救人之道。他不止一次地提醒我们:“好好学习,才能有一碗饭吃。”这种话语让我深受触动。 在人工智能时代,手动操作的专业技能依然不可替代,这让我倍感鼓舞。李老师的一句话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AI,你们并不要看不起自己,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是从基层开始!”老师的仁爱之心、慈悲和技法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每位弟子指引方向。
老师常说,面临的挑战不论多大,我们都需在白天努力工作,晚上认真学习。这种教诲让我在每次听到时,都似乎要泪目。倘若没有老师的引导,我这样愚钝的人,怎能领悟到这些。我发誓,定将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深入探索功法、心法与技法的结合。在这条执砭的路上,我们共同成长,逐渐实现自身的提升。
李氏砭法的弘扬是我为实现老师愿景努力的一部分——“让李氏砭法走进千家万户”。
正如我在《童子谒青城》中所吟咏的:“手握铜砭柄,问痧青城峰。”五天学习的重温,每个清晨都伴随师长们的指导,穿山破石法的阐释让我明白了意念与心态是刮痧过程中的关键。助教的演示让我深刻反思,解决复杂问题需用简化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李氏虎符铜砭是打开健康大门的钥匙,而我们是何其幸运。
李氏砭法在持续创新中不断传承经典,注入新的活力,令我们倍觉责任重大。“刮痧易学难精”,这条真理在每次的实战中都被反复强调。只有按照老师的教诲去实践,才能真正领会砭法的奥义。通过此次课程,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回去后我会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践行“白天干活,晚上读书”的理念。
我期望能为李氏砭法的推广贡献力量,帮助更多人实现“藏医于民,民不疾困”的美好愿景。
高阳李氏家族(六)
遭此挫折,李霨深感恩威不测,却又不敢为自己强辩,只得上疏谢罪,杜门引咎。过了三月,他又奉旨官复原职,仍入阁内事。
清政权入主中原后,其在关外时期简陋的旧律已明显不适应新的形势。为此,摄政王多尔衮在顺治初年下令制定较为完备的法律,颁布了《大清律集解附例》。但是, 《大清律集解附例》沿袭了大明律的全部形式和内容,不啻为大明律的翻版,与清初的现实情况仍相去甚远。顺治在亲政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试图再行纠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四月,李霨受命和大学士觉罗巴哈纳等校订律例。他们对外关时期的定例、上谕中的指示、各部院衙门条例历加分析,将应入律各条款录成满、汉文册,进呈与顺治。
顺治去世后,康熙帝玄烨即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鳌拜等人引用顺治遗诏中自责之语,强调行事要遵循清太祖、太宗时期的旧制。于是,内阁又改为内三院,李霨改任弘文院大学士。因康熙即位时年龄尚小,所以康熙初年朝廷机务都由辅政大臣秉持。在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性情庸儒,鳌拜则意气骄横,与苏克萨哈政见多有不合。李霨身为阁臣,既要与辅政诸臣商议政务,又不愿卷入他们之间斗争的漩涡,委实要费些心思。他自有一套应付之规:每当鳌拜与苏克哈萨议政时发生了冲突,李霨总会先在一边默然静观。待一番争辩将息,他才缓缓谈出自己的简要观点,谋定是非。若见到票拟有所不当,他不会直接去要求改正,而是于谈笑间旁引曲喻,使他人渐渐醒悟,然后再慎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更正之策,这样辅政诸臣每每能听取李霨的意见。
康熙六年(公元1667),康熙亲政,但鳌拜等人继续佐理政务。次年十二月,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正杨光先、监副吴明恒推算的历法中有明显错误,请求举行实地测验,明辨是非。康熙并不保守,派李霨等人主持测验。李霨博学多识,对天文、历算并不陌生,因而主持测验胸有成竹。各项测验结果表明,南怀仁推算准确,杨光先、吴明恒则几乎一无是处。康熙得到 杨光先、吴明恒的职务,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 副。此后,康熙对西方自然科学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
康熙八年(公元1669),康熙以果断的行动摧垮了鳌拜集团,将朝廷大权揽在自己手中。翌年,内三院再次改为内阁, 李霨改任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这年三月,由于康熙的命令, 李霨等人取得了与满族大学士相同的品级。至此, 李霨已算是一个较有资历的阁臣了。他熟悉朝中各种典章掌故。有时,内阁中遇事要检索案牍, 李霨吩咐属员取来某年某月的某份文卷,查之便得,令阁僚不能不叹服。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十月,“三藩”之乱爆发,清王朝的统治面临严峻考验。不久,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趁清军主力南下之机,起兵反叛,威胁京师。康熙心急如焚,急调兵马北上御敌。一时,李霨等阁臣煞是忙碌。李霨为康熙起草谕令,谋划时务,常常忙到深夜才退出就食,有事就留宿于内阁。间或有人向他提及机要,他要么回称不知,要么默然不应。康熙对他这种勤慎表现深表满意。布尔尼被击垮后,李霨对平定“三藩”亦陆续提出了一些主张。
在平定“三藩”的进程中,康熙于康熙十三年(公园1674)诏令臣员荐举素有情操者。李霨响应号召,推荐了元布政使王舜年、原参议道俞之炎、副贡生杨始亭。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朝廷征召博学鸿儒,吸引明朝遗老和各种人在参政,李霨又和大学士杜立等八人。第二年,各地应征博学鸿儒的人员到京参加御试,李霨奉命担任阅卷大臣,从中把握优劣。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正月,“三藩”之乱已然荡平,康熙在乾清宫大宴群臣,李霨受赐座于殿上,君臣赋诗酬唱。在康熙朝,李霨还曾两次任会试正考官,先后充任纂修《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世祖实录》、《明史》、《大清会典》、《平顶三逆方略》等典籍的总裁官,得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衔。需要指出的是,清朝廷实行“首崇满洲”的政策,汉官地位比不上满人。比如,清代大学士例兼各部尚书或管理某部事物,而六部实权长期操纵在满族尚书之手(六部长官设满、汉复职),委管部务的汉族大学士难以驾驭,在这种背景下,李霨自然无心亦不必终日沉溺政务。理正之暇,他和阁僚冯 溥、王熙等人一样,喜欢结交名士,竟尚诗文。不过,他在交际中胸襟磊落,严于自律,从不随便受他人馈赠,也无徇私废公之举。他居于相位多年,所获赏赐可谓优厚,但他向来生活简朴,不营货利,不置产业,亦不近声色之娱,倒是时常以个人俸禄周济族人和贫寒之士。在他的督导影响下,家人也都衣着朴素,不事张扬。时人礼部侍郎赵士麟非常推从李霨的言行风范,认为可以作世人楷模。
相关资讯
高阳李氏家族(六)
遭此挫折,李霨深感恩威不测,却又不敢为自己强辩,只得上疏谢罪,杜门引咎。过了三月,他又奉旨官复原职,仍入阁内事。 清政权入主中原后,其在关外时期简陋的旧律已明显不适应新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