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文学邯郸课程中心教职工分享杨炯《从军行》学习心得
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 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 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炯的《从军行》一诗写了一位书生投笔从戎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写书生是如何投笔从戎的,又是如何挥别高堂妻儿的,也没有描述一路上行军的场景,作者反而是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如第三句刚写辞京,第四句就已是战斗打响围住了敌人,紧接着又描述了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又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同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并且使该诗具有了一种鲜明的节奏,如同瀑布自九天之上飞流直下给人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的凸显了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军士气壮山河的铁血风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战狼》,之所以成为我国电影票房的新高度,我觉得并不是国人头脑发热,而且每个人心中那份炽热赤诚的国家归属感和荣誉感,至今记忆犹新冷锋高举五星红旗的画面。
前几天,一段香港专业进修学院校长怒斥“港独”学生的视频在两地的网络上火了。校长一段训话,让人由心钦佩。“港专作为一个爱国爱港的学校,必定高举爱国旗帜,这个是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即使殖民地时代都没有退缩过...你们如果连这件事都不知道,那就是你们选错了学校!”
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十八周年。回顾澳门这个南海明珠的历史进程,我们不得不感慨处在复兴大潮中的中国人,对于祖国统一的热切期望,历史已经证明,国家富强,每一寸土地都会被坚决守护,而国家羸弱之时,想保卫每一寸山河也只能是有心无力。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让我们牢记历史,缅怀为祖国统一而牺牲的英烈们,同样对祖国统一充满自信和希望,愿国家强大,民族复兴。
杨炯作品以五律见长,其诗格律严谨,风格大气。杨炯与王勃一样也是神童。虽然其一生未上过战场但其边塞作品成就很高。著名的有《从军行》与《战城南》。写出了青春应有的热血沸腾。
《从军行》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杨炯的代表诗句,也是杨炯立志报国的真实写照。
但我更喜欢这两首的颈联,分别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以及“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画面感十足,写出了战争的苍凉。
我们了解杨炯,大部分都是通过他的一首诗《从军行》开始,这首诗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弃笔从戎,实现他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所以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所处朝代历史背景,这些是相当重要的。
杨炯小时候是个神童,正所谓“学而优则仕”,他和大多数多数人一样,通过科举考试当了官,但是偏偏他的自傲,得罪了很多人。杨炯在经历了十六年的等待之后,终于在二十七岁等到了朝廷的召唤,安排了一个抄写和校对的工作。这对于我们的杨神童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杀鸡焉能用牛刀?于是他在盂兰盆节,写了一篇《盂兰盆赋》呈给当时的皇帝武则天。洋洋洒洒一大篇,里面尽是对武则天的称颂,还希望武则天能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武则天那是相当开心啊,要知道当时满朝文武尽是对她的不满和诋毁,于是乎决定给杨炯升官,从校书郎升为崇文馆学士。最后,他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史书没有记载他的死因,但大家都猜测这是他脾气暴躁造成的。而且,他到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将军梦。
乌鸦惊起,霎时间天空被染成墨色
兵器的摩擦声,士兵的撕叫声,战马的悲鸣声,谱写成一支悲壮的行军曲。它充斥着整个雪域高原,久久不得休止,直到人亡曲才终
军旗残破,大雪漫天,留下的只是我的叹息:百无一用是书生!

《从军行》杨炯
今天跟大家分享杨炯的五言律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从军行》本来是乐府旧题,写军旅生活。但是呢,杨炯这首诗却不是乐府的古体诗,而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咱们之前说过,律诗又叫“沈宋体”嘛,到武则天后期才基本定型。而杨炯呢,是唐高宗时代的人,早于武则天时代,却已经能够写出这样成熟的五言律诗,真是非常了不起。但是呢,这首诗最了不起的地方还不在于格律严整,而在于内容的壮阔。杨炯是所谓“初唐四杰”之一呀,“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个人。这四个人诗风不同,但是呢,都反对浮华艳丽的宫廷诗,也反对上官婉儿的爷爷宰相上官仪所倡导的典雅、空洞的“上官体”,主张刚健骨气。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诗歌从宫廷转到了市井,从台阁转向了边塞。给唐诗奠定了一个浑雄、阔达的基调。杨炯这首《从军行》,正是这种浑厚之气的典型代表。那他怎么写呢?
先看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这一联诗啊,起得就头角峥嵘,峥嵘在哪?在烽火和西京的奇妙组合。众所周知,烽火就是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呀,那西京呢,西京是唐朝的首都啊!唐朝有东西两个都城,东京在洛阳,西京在长安,长安作为西京本来应该是帝国中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呢,现在却被战争的烽火照亮,这是何等紧急的军情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一直激荡在中国人的心中啊!首都告急,壮士的内心岂能平静,这就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内心不平又能怎样呢?看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荀子讲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啊,既然内心不平,就要投军报国。那投军报国这件事儿应该怎么表现呢?你看诗人没有写“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也没有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所有这些战争之前的准备一律略过,直接就给出了一个最经典的出征场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一联写的真有气象:牙璋对铁骑,凤阙对龙城,辞对绕,对仗非常的工整。其实不光是这两句诗之间彼此对仗,在一句诗之内,牙璋和凤阙,铁骑和龙城也是一一对应的呀。什么是牙璋啊?所谓牙璋是古代发兵的兵符啊,皇帝一半将军一半,调兵遣将的时候,两片牙璋能够咬合在一起才能生效。那既然牙璋是将军的信物,当然可以代指将军。而凤阙呢,是汉朝的宫阙啊,当然可以代指皇帝、代指京城。咱们之前讲王维的诗不就有“云里帝城双凤阙”嘛。那这样一来,所谓“牙璋辞凤阙”是什么意思呀?那就是将军提兵辞别皇帝,奔赴疆场。这个意思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呢,以牙璋对凤阙多高贵、多典雅呀!一下子就把官军出师的气象渲染的非常庄严。那“铁骑绕龙城”呢,所谓“龙城”是古代匈奴的祭天之所呀,当年汉武帝的时候,卫青出击匈奴,直捣龙城。所以历来都用龙城来代指少数民族的牙帐(牙帐指中国古代将帅所居营帐,也指边境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的“首都”。),沈佺期不是也写过“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 良人咋夜情。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那这样一来,所谓铁骑绕龙城,也就是说官军已经把敌人包围的水泄不通。一个绕字,尽显合围之势。那如果说牙璋对凤阙是庄严,那么铁骑绕龙城就是威猛啊!
颔联儿已经从开拔写到了合围,非常紧凑。那颈联呢?颈联该写打仗了吧,怎么写呀?“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两句诗写得非常漂亮,漂亮在哪呢?你看他是在写打仗,但是并没有写白刃鲜血正面格斗,而是宕开一笔,用战场的景致来表现战斗。什么景致呢?军旗和战鼓,两种最有代表性的战场象征。旗是给人看的啊,所以前一句“雪暗凋旗画”是视觉效果。大雪纷飞,遮天蔽日,让军旗上的彩画都为之黯然失色。而鼓呢?鼓是给人听的呀!所以后一句“风多杂鼓声”是听觉效果,北风呼啸风声满耳,中间还夹杂着咚咚的战鼓之声。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规矩是击鼓进兵、鸣金收兵,所以才会有“一鼓作气”这样的成语。那既然风声中夹杂着鼓声,说明什么呀,说明士兵正在冒着风雪进攻啊,大雪之中旗帜就算暗淡,仍然是方向;大风之中,鼓声就算微弱,仍然是动力。环境的恶劣不更凸显出战士们壮怀激烈、舍生忘死的豪情嘛。“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根本没写正面战斗,但是战斗的画面却已经跃然纸上,这就是本事。
那正是被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精神感染,尾联自然而然的也就出来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联对的也好,本来律诗的尾联是可对可不对的,但是呢,杨炯选择了一对到底,用“百夫长”对“一书生”,对的真是工整巧妙。什么是百夫长?百夫长就是管一百个人的嘛,就是下级军官哪,这不是人们通常会羡慕的职位。但是呢,大敌当前,诗人宁可以小军官的身份战死沙场,也不愿终老书斋。书生报国投笔从戎,这正是盛唐之音哪!你看祖咏讲“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唐代祖咏《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杨炯讲“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朝大量的边塞诗,还有边塞诗中充满的这种豪气干云之志、拳拳报国之心,本来就是盛唐之所以成为盛唐的重要理由啊!让人千载之下,仍然会心生感慨。这样的尾联儿收的雄壮豪迈,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虽然浅近,但是并不浅陋,让整首诗神完气足,气壮山河。明朝人陆时雍写《诗镜总论》的时候评价“初唐四杰”他是这么说的:“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就以这首诗而言,杨炯确实当得起雄厚这两个字。
杨炯的《从军行》古诗文赏析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注释】 ①烽火:战火。古代设烽火台,举火以传递信息。②牙璋:古代指挥军队的符契,分两片,分由朝廷和前线主帅保管,相合处犬牙交错,故曰牙璋,犹虎符之类。凤阙: 泛称朝廷宫殿。③龙城: 汉代柳城,晋时前燕慕容皝曾建国于此,改称龙城,其地在今辽宁朝阳境。不过唐诗人笔下的龙城,一般为 “边塞重镇”之泛指。④百夫长: 最低级的军官。
【诗大意】 因敌人侵犯边疆而升起的报警烽火照耀京师长安,将士们报国的热血沸腾,无法平静。将军奉朝廷命令率领部队奔赴前线; 战士们跃马横戈,严阵以待,抗击进犯之敌,保卫边防重镇。(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 大雪弥漫,使战旗上的彩画黯然失色; 旷野中呼啸着的朔风夹杂着阵阵战鼓声。我多么渴望投笔从戎,担任一名军曹,到战斗第一线冲锋陷阵,报国杀敌;那岂不比做舞文弄墨的文人强得多么!
【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唐代诗人往往沿用这一题目创作征战戍边题材的边塞诗。这首五律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它虽不是写诗人亲身战斗的经历,但却概括了当时广大爱国志士报国卫土、慷慨赴敌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也凝铸了诗人自己投笔从戎、到边塞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诗的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以明快的语言,写出在战争突然降临的时候主人公的心态。上句写边塞告警的信息 (烽火) 传到京师长安,使用一个“照”字,显示出形势的突变和紧迫,使读者感受到战火弥漫西北边境,连长安也笼罩在一片战争气氛中。下句写生活在战争环境下的主人公心态: 热血沸腾,情绪激动,无法平静。这种心态,既是当时广大爱国志士和出征将士精神风貌的艺术概括,也是诗人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写照。读来特别感到亲切动人。
中间两联,紧扣“从军行”题旨,具体描述出征和战斗两个场面,层次井然。次联写出征: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短短两句十字就写出将士由长安出发到边境御敌的全过程,内容丰富而语言简洁凝练。出句的“牙璋”是古代指挥军队的凭证,犹虎符之类,“凤阙” 则为朝廷宫殿的泛称,中间缀以“辞”字,就将朝廷调兵遣将,将军奉命出师,沉着应战情景,历历如绘地展现笔下。对句的“铁骑”指戍边健儿,“龙城”有多处,历来存在争议。有的同志引《汉书》有关匈奴、卫青等活动的片段记载,解作“匈奴名城”,笔者以为应是汉之柳城,晋时前燕(337—370)慕容皝尝建国于此,改称龙城,其地在今辽宁朝阳境。但唐人诗中 “龙城”一般均非实指,而只是与匈奴接壤的“边塞重镇”的泛称。例如“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虞世南),“鸳绮裁易成,龙城信难见”(乔知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去为龙城侯,正值胡兵袭” (杜预) 等,均资证明。因此中间缀的动词 “绕”,也不应解作“包围”,而是“护卫”、“保卫”的意思。这句表现戍边将士跃马横戈,严阵以待,抗击侵扰敌人的威武姿态和昂扬斗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三联层层推进,由次联的行军,布防写到双方交锋战斗:“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选材典型,剪裁巧妙。诗人没有片言只语涉及敌我拚搏冲杀、流血死伤场面,而只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向读者展现一幅发生在冰天雪地的北国旷野的鏖兵恶战的形象画面。出句匠心独运,从视觉角度构思,用 “暗”、“凋”两字来反衬,从而暗示出剧烈的战斗,使大雪弥漫的银色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鲜艳夺目的彩绘军旗也为之褪色,黯然无光。对句则从听觉角度着墨,用 “多”、“杂”两字写出透过席卷塞外荒漠的朔风的呼啸怒号,仍然传来频繁而急促的咚咚战鼓声,表示出征将士和扰边敌寇之间的拚搏、厮杀正在进行着。
末联以抒情“言志”作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收得遒健有力而又浑成自然,既与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遥相呼应,保持缜密结构,又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到边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唐人边塞诗初、盛、中、晚,代有名篇杰作,大体均具时代特点,展示作家精神风貌。杨炯的《从军行》与骆宾王等同题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报国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反映出唐王朝创建初期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的气象。这样的边塞诗,既不同于“城头角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王昌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的盛唐之音的气象万千,也有别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的晚唐篇什的感伤情调。这些诗对今日的读者也具有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上篇:经典微小说:飞扬跋扈
下篇:杨炯从军行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