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下面是小编的杨炯从军行原文及翻译,欢迎来参考!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注释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五言律诗是唐诗的主体,其形式与格律在初唐时已经完成。五律的一切规律和创作方法,可以通用到其他诗体,为此,这里我们再讲一首五律,顺便补充讲一点关于律诗的基础知识。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这首诗,先要讲题目。“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一般都是歌行体诗,采用律诗体的很少。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这里,必须补充一下,在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指能唱的曲词。一部《诗经》,三百零五首诗,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秦汉时期,古诗已失去了曲谱,这个“诗”字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名词。在东汉时期,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当时新流行韵五、七言诗,称为“五言”或“七言”。可以想见,“诗”是四言诗的传统名词,五、七言诗还不算是诗。刚才我说,能唱的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不能唱的称为“诗”,这是魏晋以后的文学概念。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此诗第二、三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增加。这正是律诗初形成时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度。

远方文学邯郸课程中心教职工分享杨炯《从军行》学习心得
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 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 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炯的《从军行》一诗写了一位书生投笔从戎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写书生是如何投笔从戎的,又是如何挥别高堂妻儿的,也没有描述一路上行军的场景,作者反而是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如第三句刚写辞京,第四句就已是战斗打响围住了敌人,紧接着又描述了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又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同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并且使该诗具有了一种鲜明的节奏,如同瀑布自九天之上飞流直下给人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的凸显了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军士气壮山河的铁血风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战狼》,之所以成为我国电影票房的新高度,我觉得并不是国人头脑发热,而且每个人心中那份炽热赤诚的国家归属感和荣誉感,至今记忆犹新冷锋高举五星红旗的画面。
前几天,一段香港专业进修学院校长怒斥“港独”学生的视频在两地的网络上火了。校长一段训话,让人由心钦佩。“港专作为一个爱国爱港的学校,必定高举爱国旗帜,这个是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即使殖民地时代都没有退缩过...你们如果连这件事都不知道,那就是你们选错了学校!”
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十八周年。回顾澳门这个南海明珠的历史进程,我们不得不感慨处在复兴大潮中的中国人,对于祖国统一的热切期望,历史已经证明,国家富强,每一寸土地都会被坚决守护,而国家羸弱之时,想保卫每一寸山河也只能是有心无力。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让我们牢记历史,缅怀为祖国统一而牺牲的英烈们,同样对祖国统一充满自信和希望,愿国家强大,民族复兴。
杨炯作品以五律见长,其诗格律严谨,风格大气。杨炯与王勃一样也是神童。虽然其一生未上过战场但其边塞作品成就很高。著名的有《从军行》与《战城南》。写出了青春应有的热血沸腾。
《从军行》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杨炯的代表诗句,也是杨炯立志报国的真实写照。
但我更喜欢这两首的颈联,分别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以及“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画面感十足,写出了战争的苍凉。
我们了解杨炯,大部分都是通过他的一首诗《从军行》开始,这首诗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弃笔从戎,实现他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所以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所处朝代历史背景,这些是相当重要的。
杨炯小时候是个神童,正所谓“学而优则仕”,他和大多数多数人一样,通过科举考试当了官,但是偏偏他的自傲,得罪了很多人。杨炯在经历了十六年的等待之后,终于在二十七岁等到了朝廷的召唤,安排了一个抄写和校对的工作。这对于我们的杨神童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杀鸡焉能用牛刀?于是他在盂兰盆节,写了一篇《盂兰盆赋》呈给当时的皇帝武则天。洋洋洒洒一大篇,里面尽是对武则天的称颂,还希望武则天能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武则天那是相当开心啊,要知道当时满朝文武尽是对她的不满和诋毁,于是乎决定给杨炯升官,从校书郎升为崇文馆学士。最后,他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史书没有记载他的死因,但大家都猜测这是他脾气暴躁造成的。而且,他到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将军梦。
乌鸦惊起,霎时间天空被染成墨色
兵器的摩擦声,士兵的撕叫声,战马的悲鸣声,谱写成一支悲壮的行军曲。它充斥着整个雪域高原,久久不得休止,直到人亡曲才终
军旗残破,大雪漫天,留下的只是我的叹息:百无一用是书生!
《从军行》
烽火台的狼烟照亮了长安城,我心中激荡着难以平复的豪情。 将军手持兵符辞别皇宫,精锐骑兵已包围敌军要塞。 大雪纷飞使军旗彩绘黯淡,呼啸狂风中夹杂着战鼓轰鸣。 宁愿当个统领百人的小军官,也胜过做个埋头书斋的书生!
1. 牙璋:古代调兵用的符信,分两半,朝廷与将领各持其一 2. 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代指皇宫 3. 龙城:匈奴祭天圣地,此处指敌军核心据点 4. 百夫长:古代军队基层指挥官,统领百名士兵
此诗作于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时突厥屡犯边境。杨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虽任校书郎文职,却身处尚武之风盛行的时代。当时朝廷推行'勋官'制度,文人可通过军功晋升,这种社会背景催生了大量边塞诗作。本诗既反映时代风貌,也暗含诗人对自身文官身份的不满。
此诗作于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时突厥屡犯边境。杨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虽任校书郎文职,却身处尚武之风盛行的时代。当时朝廷推行'勋官'制度,文人可通过军功晋升,这种社会背景催生了大量边塞诗作。本诗既反映时代风貌,也暗含诗人对自身文官身份的不满。
这首五言律诗以紧凑的笔触勾勒出盛唐的尚武精神。首联用'烽火''西京'的意象瞬间点燃战争氛围,'心中自不平'五字道尽书生投笔从戎的决绝。颔联'牙璋''铁骑'对仗工整,展现朝廷调兵遣将的威严。颈联通过'雪暗''风多'的环境描写,将战场肃杀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直抒胸臆的宣言,成为千古文人报国壮志的经典表达。
诗人用镜头式的语言构建出三个层次:长安城头的预警烽火,行军途中的庄严仪仗,以及前线战场的残酷景象。'凋''杂'两个动词精准捕捉战场细节,雪与旗、风与鼓的意象碰撞产生强烈画面感。最终在书生与武士的身份抉择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展现出初唐文人特有的豪迈气概。
相关资讯
杨炯《从军行》赏析
杨炯的《从军行》是初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以雄健的笔力、激昂的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现了书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及整体解读: 1. **“烽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