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最美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在经典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说:“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很有张力,也很有意境,唯美,大气,浪漫,婉约。
她把心中的“你”比作四月春景。树上有嫩绿、鹅黄、花开,蓬勃的生命是希望;天上有云烟、风暖、细雨,是爱的滋养;梁间有燕呢喃,是传递温暖的语言。“暖”有日,“望”有月,这样的高度,深度又超出了季节,与时光同在,与日月同存。
四月,当薰风盈盈在陌上微矄铺陈时,那一树树快乐开始生发;当斗转星移在浩渺天宇变幻时,那月移着花影风动着霓裳;当苏醒的生命在枝头舒展筋骨时,那黑黝黝的土地就会敞开心扉,把希望的种子丰盈成全色的梦田。
就像林徽因所说:“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时光多像个智者,在四季递嬗中,因为心中有大爱,如佛前圣洁的白莲散发着慈悲的光辉,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爱。
四月,莺飞草长,生机盎然,一派旖旎好风光。爱花、爱草,爱人,爱世间万物。人事纷纷,迎来送往中,但凡是入心,愿意交流的人,一定是秉承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靠近,相互地吸引才能走到一起的人。
林徽因还说:“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四月里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笔下,都如亲人、友人、爱人般美好,每个文字都充满了温情,世界也因此和谐安谧。
林徽因又说:“你是我种下的前因,我又是谁的果报。”花有重开日,人无少年时,在这怡人的四月天,莫负春光,莫负年华。就让我们温柔的灵魂,在春天发嫩绿的芽;在夏天开慈悲的花;在秋天结良善的果;在冬天飘洁净的雪。
四季有轮回,人却只寄居在尘世几十年而已,生老病死无人可避。幸而我们有亲人陪伴、知己理解、爱人呵护。每年的四月都如约而至,正如林徽因所写:“你曾经千里迢迢来赶赴一场盟约,有一天也会骤然离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1955年四月,林徽因因病离世。徐志摩曾经这样写到:“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金岳霖的挽联最贴切她的一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如今,我们重温她的诗句:“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意蕴悠长深谙人世百态,引起无数人共鸣。此时,惠风和畅天气朗清,透过时间的长河,仿佛看见那朵娉婷女子临花照水,盈一抹淡淡笑意,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人间四月天
徐志摩二十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岁的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因。林徽因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带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回国追寻林徽因,乍抵国门时,却听闻林徽因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他恩师的 一梁思成。这对徐志摩而言无疑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林徽因虽选择了梁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无法淡忘与徐志摩的感情;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已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的渴望,因而快速的呼应了诗人的热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从一个封建婚姻中解救出来,开创出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不稳定的感情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梦想幻灭,诗作枯竭,乃至为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
徐立功;李少红;邱顺清;韩三平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朗诵)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演奏曲)
1、出于电视剧拍摄的需要,伊能静扮演的剧中人物陆小曼,是一个情感丰富、擅长昆曲表演的票友,而剧组却只给伊能静两天学习表演时间。伊能静学习的非常认真并一一照着做,最终顺利完成拍摄
2、在伦敦拍戏时,刘若英开车迷迷糊糊地找地址,结果出了连环车祸,撞上前面三辆车。
该剧取材于诗人徐志摩,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
该剧不仅牵涉到对真实历史人物的改编这样一个艺术再创造问题,其中蕴涵的实际文化历史内涵更让人深思。
在人们的脑海中,徐志摩是爱、自由和美的化身,把这样一个灵魂的人物搬到屏幕上,本身就是一个失败的创意。徐志摩的灵魂散落在他的那些轻灵飘逸的诗歌中,如果说郭沫若的诗歌意象是燃烧着的、赤裸裸的,艾青的诗生长在泥土中,是一种凝重的雕塑和深深的喘息的话,徐志摩那些写给大自然和女人的诗则是属于云中的,若隐若现、不可触摸、难以解读。这正如他描写女性之美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这样诗意的语言最令人遐思一样,如用画或音乐就无法传神表达。现在把徐志摩搬上屏幕,人物具象化了,这就如同把女人那种‘一低头的温柔’给解读出来了,是非常糟糕的。所以任何人都无法演好徐志摩。因为徐志摩的魅力是在人们的想象之中的。
戴上圆眼镜、穿上格子衣装的黄磊与徐志摩确有几分形似,但他身上恰恰缺少那种诗人的神采。在他的眼睛里看不到诗人来自内心的波涛汹涌的激情和对人生、对爱情的无尚真诚。相反,却是对角色无所适从的木讷和迟钝,这使得他念那些或富于激情,或饱含深情的台词时颇有几分勉强,也就谈不上动人。
几位女主角中,演张幼仪的刘若英对角色的演绎比较到位。她不仅外形上有着旧式大家闺秀的纤弱、典雅,重要的是她演出了幼仪内心的坚忍和抗争。而周迅饰演的林徽音扮相太过稚嫩,尽管当时徽音的年龄的确不大,但这种稚嫩不仅指长相上,也是演技上的。除了时不时挂两行眼泪,与看起来更像是哥哥的徐志摩念些连自己都打动不了的台词,从她的表演里,看不出一个内敛的才女于感情和理智之间的挣扎和痛苦,她的不得不选择和不得不放弃的煎熬。周迅显然更适合少年太平公主这个角色。林徽音的气质、才情、情感磨砺,不是一副含泪的脸就能诠释得了的。陆小曼,这个上层社会的交际花,激发起徐志摩无限激情的女人,应该是成熟的、明艳的、风情万种的,浓烈热情如一朵 ,而伊能静饰演的陆小曼,虽然在服装、发型、化妆方面极力显得很成熟、很艳丽,但给人的感觉似乎仍是学生味太浓而女人味不足,以至于听到剧中的徐志摩称呼她为“王太太”竟觉得很奇怪。这和伊能静本人的长相气质有关,更与她很不专业的演技有关。平时的场景倒也罢了,一些难度很高的情感戏,如和徐志摩雪夜促膝谈心,就大大暴露了她演技的幼稚和不成熟。
《人间四月天》是一部纯感情戏,没有更多的悬念,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吸引人。因此,流畅的剪裁和节奏的把握才更重要。它应该像徐志摩那些优美动人、朗朗上口的诗一样舒缓、抒情、错落有致。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这部戏却拖沓、呆板,如剧中反复出现的徐、林二人约会的戏,地点要么是荒郊古寺,要么是幽深的回廊边,构图美则美矣,不过这种缺乏创造力的重复配上演员千篇一律的表情和缺少感情的念台词,简直是对观众耐力的考验。情节的推进也没有任何节奏感,只是一味地慢下去,以为慢就等于抒情,淡而无味,好似一杯温吞水。(新浪娱乐评价)
当才女遇见才女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有前沿戏剧的舞台呈现,戏剧冲突
但它不会有小拳拳捶你胸口的撒娇
2018年11月10~11日 19:30
歌剧《林徽因》总导演是田沁鑫。从《生死场》到《狂飙》《四世同堂》《红玫瑰与白玫瑰》《聆听弘一》……田导对民国人物、作品的呈现手法、基调和尝新,大家心中了然。
于是乎,歌剧《林徽因》的开端并非一段音乐或歌词,而是找寻正版的林徽因。从总导演田沁鑫到作曲家金培达,从导演王婷婷到编剧庄一,歌剧《林徽因》的主创们,读她的诗歌、书信,读徐志摩、周培源、金岳霖、陈岱孙、李济……看《营造法式》,看梁思成和林徽因绘制的图稿,去林徽因曾经的考察地……
为了《林徽因》,陈小朵更是“魔障”了,她的微信头像是林徽因,家里堆满了有关林徽因的书籍,言不过三就是林徽因,她带着主创们前往佛光寺、独乐寺、隆兴寺,为了演好角色,她还体验从楼梯滚下来的瞬间……这都源自她对林徽因和这部剧的执念,林徽因对生命和志业的执着都融入了她的行为、处世。
她在策划案中这样概括歌剧《林徽因》的期许:
——向渐渐远去的中国名士精神致敬
——向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建筑学者致敬
这也是林徽因在陈小朵心中的存在。让她感动至深的是所在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他们共同期待一部有诚意有品质的新时代剧作的诞生。她几下江南,说动了正在紧张创作的田沁鑫和金培达,一起还大家一个
为了贴近真实的剧中人物和历史事实,剧组还反复向梁林两位先生的后人、亲聆过他们授课的清华老教授、佛光寺的研究人员请教,将学术的严谨注入歌剧创作。
田沁鑫总导演和王婷婷导演“抠戏”是出了名的,这一次,“抠戏”成了《林徽因》整个剧组的习惯。一次,有熟人看到主创们,脱口而出:“《林徽因》把你们都整老了!”
编剧庄一,连续三个春节都在改本子,几易其稿。作曲家金培达则在字句和音符前持续着 的思考、创作状态,为《寒战》《北京遇上西雅图》《七月与安生》等无数电影配乐时都不曾如此。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唱家和演员们,更是经历了没日没夜的排练,排练,排练。
曾经,田导的话剧《青蛇》、王婷婷的中文舞台剧《战马》、庄一的悬疑剧《山居》、金培达在《伊莎贝拉》里的音乐、陈小朵在当代音乐《蝶恋花》中的高音,都搅和在我的脑子里,不得头绪。直到走进彩排现场的那一刻,这一切浑然成了一体。
歌剧《林徽因》很现代,是“吃螃蟹”的中国原创歌剧;它又很古典,有逻辑,没有一言不合就开唱的桥段。
有的人在《林徽因》里看到了图米纳斯那样的“幻想现实主义”,有的人在当下的乐风中,听到了类似《布兰诗歌》、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乐思。歌剧,乃至艺术,每往前走一步,何尝不是这样?
它低吟浅唱着“剑外忽传收蓟北”,却让人为之攥拳;它没有用一个团的仗势来“震撼”你,却让人泪流满面。就像剧组所说的:
时间:2018年11月10~11日 19:30
地点:海峡文化艺术中心 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