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你不知道的遗传真相?!
生活在东北的林阿姨,二十二年前,她的母亲查出糖尿病,林阿姨也在十年前,45岁时查出来患有糖尿病,然而病魔没有收回它的魔爪,她的女儿今年刚满三十岁,也在不久前诊断患有糖尿病……
为何林阿姨一家三口都患上了糖尿病?难道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有关系: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比没有家族史患者的 在正常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5%, 但对于双亲均患糖尿病的人来讲,其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超过50%。
在我国,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一般高于60%。 不过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要低于60%,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的遗传度更强一些。
但糖尿病并不是遗传病,它并不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也与环境、生活习惯(肥胖、少运动、饮酒、吸烟)有关。家里有糖尿病直系亲属的朋友,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一定要调节生活习惯,保持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10个人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 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糖尿病前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糖尿病发病率仍呈增长趋势,且18~29岁人群患病率已是20年前的4倍!
糖尿病一旦确诊,需要终身与之斗争。 但在某个特定时期,是可以将其进程逆转的,这个时期就是糖尿病前期!
刚刚我们提到了1型和2型糖尿病,这主要是糖尿病的两种分类, 1型糖尿病多为遗传性疾病,2型糖尿病多为生活方式不当导致, 在2型糖尿病发生之前,有个时期患者血糖虽然比普通人高,但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叫作糖尿病前期。
过了进餐时间未吃饭或餐后2~3小时经常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软, 特别饿特想吃东西,吃过后症状缓解,焦虑情绪平复。
健康腰围标准:成年男士≤90cm,成年女士≤80厘米。
血糖比正常人高,但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在6.1~7.0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
颈部、腋窝部位皮肤发黑、增厚,摸上去细细软软的像天鹅绒, 这种患者多为肥胖体型的年轻人。
注意: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超重或肥胖人群、代谢综合征患者、曾有妊娠糖尿病或巨大儿分娩史者、年龄大于45岁的成年人 等这些高危人群如果出现上述四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测定,根据情况还会有身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血脂、尿常规、心电图、视力及足部、神经病变等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来采取正确的干预方式进行调理和治疗。
做好这六件事儿,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可逆转。
多吃新鲜蔬菜,少吃含糖饮料、冰淇淋、果汁、巧克力少吃大鱼大肉及油炸食品。
每天至少抽出半个小时健身、散步,多做有氧运动, 消耗脂肪和能量,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不仅降血糖,还可以改善血压、血脂、尿酸和脂肪肝。
4.学会减压:长期精神紧张会刺激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分泌, 升高血糖。平时要劳逸结合、自我减压,放松心情。
5.不熬夜: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 作息规律,睡眠过少、作息混乱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高。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不见效果,就需要咨询医生,如需要通过服用降糖药物来干预糖尿病前期,必须遵照医嘱用药。
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干预,有90%以上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 一旦罹患糖尿病,就需要终身用药、终身控糖。处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根据上述六种方式进行操作,是有可能逆转糖尿病进程的!
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遵照医嘱,严格控糖,只要遵照医嘱,将自身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是不会影响身体的。但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则会有非常严重的危害!
王林(化名)今年41岁,26岁那年查出糖尿病后已经与它斗争了有15年,但是他有时候就是管不住自己,血糖控制也不好,就在不久前,他的左脚小脚趾出现破溃,经历多次诊治,仍没有控制住,不得不在当地医院实施左下肢小腿中段截肢术……
糖尿病患者脚上一个小伤口,最终发展成了截肢,这里所说的,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足。这种并发症反映着糖尿病人的血液循环状况, 别看只是一个小脚趾坏死,后面可能意味着整条大血管堵塞。
无痛性心梗、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 等相关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危害极大,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千万别灰心丧气,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它的这些并发症只有在后期才会这么严重,咱们只要遵照医嘱,做好血糖控制一样可以照常生活。没有得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减少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远离糖尿病患病风险!

不要碰!不要捡!厦门突然大量出现,正集中清除!
图为住宅小区内的非洲大蜗牛。(厦门日报记者 林岑摄)
前天午后的一场大雨刚停,市民林阿姨来到金榜公园散步时,看到路边的灌木丛下有几只拳头大小的蜗牛。“这么大的蜗牛还是第一次见,壳都有鸡蛋大小了。”林阿姨好奇地用树枝拨弄了几下,没想到这一举动却引来了公园绿化工人的及时劝阻。
专家提醒,这种蜗牛携带寄生虫和病原菌,千万不要触碰,更不能捡回家吃。
目前,一场针对非洲大蜗牛的夏季歼灭战正在全市范围内展开。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各部门深入农田、果园、森林、湿地、村庄、道路、公园绿地、住宅小区等重点发生区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清除行动。
图为住宅小区内的非洲大蜗牛。(厦门日报记者 林岑摄)
此外,从今年5月开始,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第三方机构在我市非洲大蜗牛暴发区、高风险区设置10个监测点,连续开展5个月的监测,并试点试验种植群落阻断带、生物制剂等防控措施。
截至目前,各部门发现并清除约1200处蜗牛聚集点,清除非洲大蜗牛640余公斤。
集中清除行动期间,我市还结合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日常检疫监管等工作,全面排查港口、机场、进口货物存放点等区域,厦门口岸未截获非洲大蜗牛。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非洲大蜗牛本身具有快速繁殖、适应性强、缺乏天敌等特性,下一步要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相结合的准备。
非洲大蜗牛喜欢在公园的阴冷潮湿处安家。前天下午,记者从金榜公园北门入园,在园内的小叶榕、旅人蕉、凤凰木等树木的树干上,都能看到非洲大蜗牛的身影。
抓住雨后非洲大蜗牛的活跃期,公园绿化工人正根据工作安排分片巡树,拿起夹子娴熟地将这些非洲大蜗牛收入袋中。在几棵大王椰树干上,爬着十几只蜗牛“仔仔”,由于树干太高、蜗牛数量也多,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便在树下撒药。
图为绿化工人往蜗牛多的树下撒药。(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摄)
据金榜公园管理所所长李富栋介绍,他们前期已做好排查蜗牛聚集点的工作,并按照“边摸边除、治早治小”的原则,采用“药物+人工”的防治方式,晴天采用药物集中投放,雨后采用人工抓捕。药物选用的是四聚乙醛的杀螺剂,效果还不错,他们会在投药后进行统一清理,以防天气太热散发臭味。
“作为外来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繁殖速度快,尤其夏季雨水多,它们数量也多。”李富栋表示,公园管理方将加强提醒广大市民游客如果发现非洲大蜗牛,不要用手触摸。
绿化工人用夹子捕捉树上蜗牛。(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摄)
而在莲前街道瑞景公园小区里,7岁的扬扬一等雨停便迫不及待跑出家门。“听说下雨过后,非洲大蜗牛会爬出来,可以用食盐杀死它。”出门前,他“偷偷”去厨房拿了一包剩余不多的食盐。
绕了小区一圈,他在石阶旁发现一只非洲大蜗牛后,兴奋地将食盐全部往蜗牛身上撒。扬扬的妈妈高女士笑着说道:“今年在小区看到的非洲大蜗牛确实比较多。我专门查了相关知识,叮嘱孩子不要用手抓,还教了处理它们的方法。”
瑞景公园小区绿植多,还有两个湖。负责小区卫生工作的物业主管余先生介绍,为了防止非洲大蜗牛繁殖过多,啃食树木和嫩芽,破坏小区绿化,物业人员每天都会巡逻进行捕捉,并定期撒药清除。
瑞景公园小区物业联合社区志愿者开展清除非洲大蜗牛行动。(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 摄)
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又名非洲巨螺、菜螺、花螺等。其身上带着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雷氏菌等致病菌,在其黏液或粪便里携带了一种广州管圆线虫,经皮肤、口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病情严重可致残或致死,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
非洲大蜗牛“能生”,繁殖速度快,一次可以产下30粒至300粒卵。在我国南方,非洲大蜗牛每年可产卵2次至4次,平均寿命3年至6年。它还吃得多、不挑食,从蔬菜到花卉,从农作物到草本植物,500多种植物都进入它的食谱,其摄食量很大,每日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
“非洲大蜗牛堪称‘移动的病原体携带机体’,不要随便触碰。”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退休老师谢钦铭提醒道。谢钦铭在非洲大蜗牛的生物生态学方面有较长时间深度研究。他说,这种蜗牛的贝壳最大可达28厘米以上,因其生活于腐殖质多的湿润环境条件下,故其身上会经常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菌,其中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等人畜共患寄生病原物。“这种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轻则引起发热、头痛,重则可能导致嗜酸性脑膜炎。一只成体蜗牛体内可携带上百条寄生虫幼虫,徒手接触或食用未煮熟的蜗牛都极有可能感染。”
谢钦铭分享了捕杀非洲大蜗牛的技巧,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园艺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
在物理防治上,利用夜间、清晨或雷雨后蜗牛觅食时进行人工捕捉,也可投放青菜等食物进行诱集到晚上再进行定点查捕。
在化学防治上,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梅塔、巴丹、贝螺杀、密达等。另外,可以用生石灰粉进行毒杀,也可撒食盐和草木灰等对非洲大蜗牛进行脱水处理。
在农业防治上,放养鸡、鸭、鹅等家禽取食非洲大蜗牛,以控制其在田间繁殖扩散。
在园艺防治上,可以种植非洲大蜗牛害怕的辛辣刺激性植物来驱避之,如种植石蒜科、百合科等植物形成隔离非洲大蜗牛安全区域带。
在生物防治上,保护和大量释放利用步甲科和萤火虫等甲壳虫类的昆虫捕食非洲大蜗牛,也可以保护和利用蟾蜍和一些捕食非洲大蜗牛的鸟类如黄鹂鸟、鸦科鸟类、褐翅鸦鹃等来控制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
原标题:《不要碰!不要捡!厦门突然大量出现,正集中清除!》
大妈盗窃超市成瘾称梦到“偷东西不被抓能交好运”
林阿姨74岁,退休多年,独自居住在杭州南肖埠一带。虽然老伴走得早,但家中子女常能陪在身边,晚年生活也算得上安稳。
但不久前,子女们却接到了凯旋派出所打来的电话,“你妈妈因为盗窃被逮捕了。”
子女们简直不敢相信,因为林阿姨根本不缺钱花,而她盗窃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做了一个梦,听了梦境的召唤。
事情发生在12月9日,地点是凯旋路上的一家小超市。
这家小超市规模不大,但售卖的东西不少,门口甚至还摆着瓜果蔬菜,林阿姨平时是这里的常客。
这天一早,林阿姨和往常一样拿着一个大环保袋,先挑了一些蔬菜拿在手中,看看四周,趁人不注意,把超市里的饼干塞进自己的环保袋里。
这一举动被超市员工看到了,员工连忙上去制止:“阿姨,你刚才是不是往袋子里塞东西了?”
被抓了个现行,林阿姨也是羞红了脸。她没出声,把饼干从袋子里掏出,和手中的蔬菜一道往边上一放,落荒而逃。
超市员工一开始也没当回事。毕竟老人家年纪那么大了,感觉报警有些大动干戈,另一方面,一盒饼干也算不上大事。不过,这名心细的员工随后打开了监控,想看看阿姨有没有拿别的东西。
这一看,还真看出了一身冷汗。好几天的监控里,都出现了林阿姨往环保袋里塞东西的动作。等到付钱的时候,却是始终没打开过环保袋,只是把手中拿着的蔬菜结了账。这些被偷的东西倒是不贵重,都是红枣、饼干、味精之类,可耐不住天天来啊!
员工报了警,凯旋派出所民警继续研究监控发现,在一个月里,林阿姨一共进店12次,盗窃了12次。民警很快找到了林阿姨,一进门,就发现厨房里还放着一大袋红枣和饼干——都是林阿姨从超市里顺来的。
但是,林阿姨日子过得好好的,干嘛要偷东西呢?林阿姨支支吾吾,犹豫了半天才开口。她说,自己做过一个梦,梦里说,只要到超市偷东西不被发现,就能交好运,彩票中大奖。“我就去超市这么拿。一开始还很紧张,拿多了好像也不会被发现,就顺手了……”
目前,74岁的林阿姨已经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相关资讯
猫咪复仇记恶毒小姨著
精选热书《猫咪复仇记》是来自恶毒小姨著作的重生风格的小说,故事中的主角是林婉清珍珍,小说文笔超赞,没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结。下面看精彩试读:喵呜......意识消散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