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屈原的故事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52:36

阅读人数: 774

本文主题: 楚怀王的故事

说到屈原,都知道他是伟大的诗人,也知道现在过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历史上的屈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还是战国时期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但他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公元前321年,秦国入侵,屈原积极领导秭归乐平里的健儿们奋力抗击,从此崭露头角,踏上仕途之路。

春秋时期开始,楚国就是强大的诸侯国。战国时期,楚国大将昭阳大败魏国后,楚国就逐渐成为当时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楚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若不进行改革,很难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于是,屈原受楚怀王的任命,重视对贤臣才士的任用,坚定实施依法治国。屈原的这次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许多旧贵族因为此次变法利益受到损害,大家都对屈原心怀仇恨,都等待着时机破害他。后来挑拨的人多了,楚怀王便对屈原渐渐疏远,最后在奸臣的谗言下,楚王撤掉屈原官职,先后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楚怀王客死他乡,悲愤交加的屈原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杀身亡。

屈原一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主要有《离骚》、《天问》、《九章》等。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

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认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但是近年来却有日本专家认为,屈原的形象是一个理想化的忠臣,是后人根据需要而塑造出的传说人物,历史上没有屈原这个人。其实早在1912年,中华民族跌落到历史最低点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就想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技术挽救民族危机,中华民国政府也曾废除传统农历春节,屈原这种为封建帝王愚忠并殉葬的精神更加不能提倡,再加上楚国并没有屈原的原始“户籍”记录,所以,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就被一些人否定了。随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政府对传统节日的大力关注,屈原所代表的爱国情怀以及传统文化就永远不会丢失!

司马迁为屈原作传,评价他道:“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班固则认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屈原的故事

楚怀王和屈原的故事

原标题:你还记得郭沫若的《屈原》吗?

端午将至,除了粽子、龙舟等民间风俗,端午也曾短暂地拥有“诗人节”的身份。

1941年端午节,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的庆祝活动。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抗战以来,由于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 1942年1月,郭沫若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自元月二十四日起在《中央日报》连载十五天,四月二日起公演,引起巨大轰动,与今日之寂寥恰成鲜明对比。

在这个热闹的时代,让我们重读《屈原》,回望诗人的命运。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在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现在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七十余年后时代变迁、意识形态流转,这部一度被奉为历史剧经典的剧作,如今自己也躺在历史里,少人评说,更少有人想得起来去排演。它为什么被推上峰巅,又为什么被人冷落?让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历史的归历史——是时候用文学的目光重新打量郭沫若的《屈原》了。

剧本《屈原》中的故事极其简单:第一幕,屈原教育学生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KJ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愤怒被大家认为是疯了,于是乡邻为其招魂,屈原出走。第四幕,屈原路遇众人,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第五幕,婵娟找到屈原,误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汉北。

《屈原》最重要的戏剧性事件在第二幕,南后假装晕倒以陷害屈原,以达到“短期间内打破国王对于屈原的信用”的目的。此事件是全剧的枢纽,也是逻辑中心,其他场次都是此事件的铺排和延展。

但是,剧本里没有一句话直接说明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只是说张仪要选个美人进献给楚怀王,上官大夫靳尚还提到南后陷害魏美人夺宠,剧本似乎是暗示南后害怕张仪献美人会夺了她的宠爱,所以要陷害屈原。然而陷害屈原与南后专宠,与楚怀王改联齐为联秦的主张,实在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剧本的结尾,屈原又对太卜说,“请你相信我,我现在只恨张仪……是那张仪在作怪啦。”这意思是说张仪通过南后陷害屈原,从而达到楚怀王改变主张的目的。但是南后和张仪在陷害屈原之前从未见过面,剧中也没有张仪收买南后的描写,反而是南后派靳尚给张仪“送了一千五百个大钱”。

由此看来,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不足,而且是混乱的,对于剧作来讲这是核心性的硬伤。退一步讲,假设南后陷害屈原的动机成立,楚怀王看到屈原怀抱南后,便立即决心“一定要和齐国绝交,要同秦国联合起来,接受秦国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认为屈原道德败坏便不假思索地迅速改变了国策,逻辑上也实在有些牵强。你也可以说这正是楚怀王昏庸的表现,但是这样的塑造实在是过于粗糙、简单和幼稚了。

被楚怀王称为“楚国的大事大计、法令规章,都出于你一人之手”的屈原,被南后陷害了,并不急着辩解被诬的真相,而是反复说“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意思是说,屈原愤怒得“发疯”,是因为国家被出卖。然而他很快被挟持下场,没有机会听到楚怀王“绝齐联秦”的决定。也就是说,从屈原被罢官到他回家,再到他出走这段时间,其实屈原一直不知道“国家被出卖了”,直到第四幕钓者告诉屈原,楚怀王“决定和秦国要好”。所以这之前屈原的愤怒就显得莫名其妙。

但是屈原必须愤怒,而且必须愤怒得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疯得乡邻都“务必要替他招招魂啦”。这是张仪、南后们想要看到的结果,这样人们就不会再相信屈原了。屈原被陷害后的疯态描写还可以解释为愤怒,但是第四幕屈原披头散发手持宝剑颈戴花环的描写,给人感觉屈原的精神

提示一个风险

来源:雪球App,作者: 布衣书生走天下,(https://xueqiu.com/5720458993/174305787)

今天,分享一个《韩非子》中的小故事。

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

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

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于是假装比怀王更喜欢她。一切服饰珍玩,都挑魏女喜欢的送去。

(一个设计精巧,阴狠歹毒的局已经开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怀王看在眼里,说:“夫人知道寡人喜欢魏女,于是就比我更喜欢她,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一样啊!”

(怀王不断夸郑袖识大体、有格局。)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

郑袖知道怀王认为自己没有嫉妒心了,时机已经成熟,就开始设套。她对魏女说:“王上非常迷恋妹妹,但觉得妹妹的鼻子不好看。以后见到王上,妹妹可以用手把鼻子遮起来,这样王上对妹妹的宠爱一定可以长盛不衰。”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

魏女听信了郑袖的话,每当跟怀王见面时,总是用手遮着鼻子。

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

怀王奇怪地问郑袖:“新来的魏女每次见到我,总是用手捂着鼻子,这是什么缘故?”

郑袖欲言又止的说:“不知道。”(以退为进)

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

怀王见状命令郑袖必须回答,郑袖装作难为情的说:“她经常说讨厌王上身上的臭味,所以老是用手掩鼻。”

怀王一听,勃然大怒,说“把她鼻子割了。”

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郑袖事先叮嘱侍从说:“大王只要发话,你们就必须立刻办!”这会儿侍从听到怀王的命令,就马上抽出刀把魏女的鼻子割掉了。

郑袖的宫斗计策运用得不留痕迹,干手净脚地害了魏女。她鼻子都被割了,后宫生命已经结束了,以后再也见不到怀王,自然也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她到死都不知道是谁害了自己。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魏女错就错在,她根本不应该相信郑袖啊!做任何事,都要先分析双方的利益所在,如果根本利益有冲突,就算再努力也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就像巴菲特说的,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

股市中,情况要复杂得多,几乎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人总是死多或死空,目的是哗众取宠,稍微对一点就出来炫耀;有人常年看多,是为了饭碗,熊市谁会买他的基金呢;有人恨不得每天推荐个牛股,因为他要靠荐股来赚钱;还有美女主动加微信,每天跟你嘘寒问暖,那是盯上你的本金了。

欲行大善之事,必谙大恶之道,只有看懂人性的黑暗,才能知道光明有多么灿亮。

相信常识,大家都很忙,如果有人天天围着你转,最好留个心眼。相比于无私奉献,我更相信利益互换,想清楚彼此的利益,是一段关系的基础。

其实夫妻也一样,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夫妻,是最不容易离婚的。

时间不早了,今天就聊到这里,晚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