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曲唐代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诗中明显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阴晴的神女峰。而“阳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毋宁说来自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出“阳台”二字,兼有启下的功用。经过巫峡,谁都会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没有什么比“但飞萧萧雨”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于那本有“朝云暮雨”情节的故事情境中去的。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逢雨与楚王畋猎逢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来写神女。
关于“阳台神女”的描写应该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主笔有差,余笔皆败。”(刘熙载《艺概·书概》)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传说“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

“巫山云雨”是什么?看唐代大诗人孟郊的权威解读,美得令人心醉
长江三峡有一座最美的山,叫做巫山。巫山雨雾缭绕,传说是神仙恋爱的地方!中国古代的神仙谱系中,有不少可歌可泣的爱情。其中曹植《洛神赋》、屈原《九歌》中约会的湘君与湘夫人,都是美到极致。而在巫山,神女与楚王巫山相会,也是历代文人竞相传颂的佳话。由此还催生了一个词“巫山云雨”。
说到这个词,恐怕不少人要觉得羞人答答,其实大可不必!唐代大诗人孟郊对这个词有权威解读,孟郊关于巫山云雨之诗,名曰《巫山曲》,可谓句句细腻缱绻,美得令人心醉。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在孟郊之前,古代第一帅哥宋玉曾经写过两篇最得意的赋,一是《高唐赋》,一是《神女赋》。然而啰啰嗦嗦,却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看来帅是没有用的,寒门孟郊,虽然不帅,却用56字,就轻松打脸宋玉。这56个字,就是《巫山曲》。
之所以说宋玉被打脸,是因为,宋玉在创作中,虽然经历了由《高唐赋》而《神女赋》,但最终意境都仍未达到孟郊的水准。
先说《高唐赋》,神女“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然而楚王却不懂爱,居然拒绝了神女!楚王的理由是只要能够进用贤才,就会精神通畅,不必去与神女相会。可以说,《高唐赋》就是一个令后人无限遗憾的作品。神女离开后,楚王又对她无限思念。这样做作的楚王,确实不大可爱。那个大胆的神女,又太悲哀。《高唐赋》的巫山没有云雨,令人觉得无限怅惘,悲伤。
再说《神女赋》,楚王“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看的出来,楚王更主动追求神女,然而还是没有能够在一起!
孟郊《巫山曲》没有让这个遗憾继续下去。孟郊弥补这个遗憾的方法,就是“巫山云雨”。因为人和神女,注定是不能在一起的。于是,神女化作暮雨和朝云,环绕楚王,以传达神女的爱意;楚王高丘独眠,梦见神女,在梦中传达对神女的爱。这暮雨朝云,夜卧高梦,就是巫山云雨。那么美,那么动人,撩动后世无限情人的心弦!
《巫山曲》首句写巴峡的曲折回环与壮丽气势。“重复重”言巫峡曲折回环,“阳台碧峭十二峰”写巫山壮丽,巍峨。第二句写楚王与神女的相遇。荆王巫山遇暮雨,夜卧高山上梦到了神女。最后神女化作行云,在月明星稀的夜空,划过天际,不见了。
楚王梦醒,“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无限怅惘,寻之不见,只听得断肠的猿啼之声!这种忧伤和遗憾,《洛神赋》、《湘君·湘夫人》都有同样的笔触。这是文坛最细腻的情思和缱绻之意。
古人为何要用云雨形容男女之事?“云雨”到底是什么意思?
云雨一词,是古人常用来形容男女欢好一事的。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会用“云雨”来描述这房中情事呢?
唐朝诗人李白在《清平调》中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从诗文中不难发现,古人在提及这类男女之事时不会使用直白的形容词来描述,而是会用“云雨”来含蓄传递自己的意思。
但是,最初“云雨巫山”的含义中是不包含男女情爱的。 原义是指巫山上的神女能够兴云降雨。天降雨露,促进了谷物的丰收,天下臣民才能过上富足安乐的日子。
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是不带有情色成分的。但是到了战国年间,这个词语被宋玉用在了《唐高赋》中。 自此之后,“巫山云雨”就引申出了男女之爱。
这篇赋描写了这样的一则故事,楚国的某位先王曾梦到了巫山上的神女。神女对楚王说,她愿意将自己的枕头献给楚王使用,这弦外之音就是神女愿和楚王行云雨之事。
于是乎,楚王就临幸了她。在欢好后,神女告诉楚王,如果想再见她就需要再到巫山来。而在早上神女会化作“朝云”,夜间则是以“行雨”的形象出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这句话。这也就意味着“巫山云雨”是神女所幻化的自然现象。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云雨变成了男女之事呢?这还要从古代的原始宗教观念开始讲起。
要知道,虽然是从宋玉的这篇赋中将云雨与男女欢爱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作者宋玉并非是这种文字含义联结的促成者。真正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还是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
在《老子》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古人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
但是未知却会催生出恐惧,古人为了安慰自己,于是就觉得任何的自然现象都是能够被人为感知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人类的主观意识和行事能够影响到客观事物的发展。
《老子》中记载的那样,男女在结合之后,就能化生出天地间的万物。
但是在古代自然规律中,推动自然变化的是阴阳,只有阴阳处于一种对立且统一的状态,天下事物才能运转变化。而人类被分为男女,男女有别,这是一种对立的状态。但是男女交合后却能繁育后代,这又是一种互化的状态。因此,男女也是这阴阳中的一部分。
《唐高赋》中的神女与楚王的交合,也就是宗教观念中的阴阳相交。 那么,他们结合会带来什么呢?会带来云雨!这就是为何在原始的宗教中就出现了“交媾致雨”的这个观念。
为什么两人交合会招致云雨呢?因为楚王与神女欢好代表的是自然界中的天与地的交汇,所以才会产生雨水,滋养世间的万物。
另外,这也是表达了原始先民的一种求雨方式。 除了进行祭天大典外,他们同样也希望在经过这情事之后,也能像神女与楚王一样带来久旱甘霖。
此外,在汉代学者班固的《白虎通义》中写着 “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 ,而在农事著作《夏小正》中写道“二月,冠子娶妇之时”。
古人为什么会认为二月春日是适合嫁娶的日子呢?这是因为 在古人看来,行云雨之事能够帮助庄稼五谷的生长, 这农事也正是从二月开始,假如此时的男女不能交合,地里的庄稼就不会生长。
从这里也就能看出在古人的心中,男女欢爱是能够生化云雨的,这云雨又是能促进世间万物的生长发育的。
随着时间的演化,古人对这种古老的宗教观念也逐渐陌生了,所以就将之前指代着神圣的国事转变成为男女情爱的私事。
除此之外,大家也都知道古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类能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状态。 而将云雨比作“房中事务”同样也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以至于到了后来,巫山云雨和神女及楚王直接没多大关系了,只变成用来描写男女之事的词了。
此外,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社会长期压抑在封建礼教观念之下,本就 无法将男女之事直白地宣之于口,只能利用这种隐晦的词语进行暗示。
云雨在被引申出了男女之事后,就频繁地出现在古代的诗词、戏曲、小说作品,就比如说在《说岳全传》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 “十二巫山云雨会,襄王今夜上阳台”。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这样的诗文。诗人在途经巫峡之时,想到了楚王与神女在梦中相会的故事。
李商隐想用楚王沉溺于旧日与神女的欢愉一梦来表达出他现在已无法再回到过去的心酸与悲凉。虽说楚王忆梦,但贪恋旧梦的何止是楚王,是天下所有那些有所图的人。
当然了,李商隐怀念的不是过往情爱,他怀念的是自己的理想,是自己的仕宦之乐。由于诗人不得帝王的重用,才会变得郁郁寡欢。
原本云雨中并不包含男女情爱的意思,但是在 宋玉的一文中写到了楚王与神女共赴巫山云雨,于是世人就开始对这“巫山云雨”想入非非了 ,就用它来表达男女欢好一事了。
毕竟在一切被礼教禁锢的古代,公开谈论这件事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所以,人们就去专门寻了一个词语来指代这件事。
相关资讯
上篇:屈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