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的传说(下)
作者:口述/张嘉国 裘世良 王舜祁 王月曦 整理/方林泉 王衡山 那一年,奉化岳林寺扩建大雄宝殿,急需大批木料。方丈决定派契此到福建武夷山募化木料。 途经“天华寺”歇息,契此被天华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吸引:北枕青山,南濒海湾,近傍神奇无比的旗螺山,海雾山岚,忽隐忽现……“真乃世外桃源,修身福地!”布袋和尚边走边看,赞口不绝。 布袋和尚募得大批海杉运回岳林寺。两年后,气宇不凡的大雄宝殿及禅房佛阁,如期落成。奉化岳林寺在外名声也越来越大,远近施主、香客接踵而来。 但是布袋和尚却辞别方丈和寺内众僧,杖荷一只青布袋,袒露着大肚皮,嘻嘻哈哈朝天华寺赶去。当天日落时分,布袋和尚拜见了天华寺方丈,说明了自己欲在此静修的来意。方丈对这位会吃苦能办事的大肚和尚印象很深,吩咐知客僧安顿好这位新来的佛门弟子。 赶了一天的路程,布袋和尚似乎感到有点累,一摸到床沿,便“呼呼”睡着了。就在布袋和尚入寺当夜,天华寺附近的海况和天象都发生了怪异。 那夜该是当地人所说的“小潮水”——潮位低平,奇怪的是潮水一反常态,潮声嗡嗡作响,潮头咆哮着席卷而至,形同当地农历八月十八的大潮汛。到子夜时分,天华寺上空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跟着便是一声霹雳,响彻四方。时值隆冬,这霹雳声令人惊讶不已。第二天清早,和尚和当地村民对昨夜的怪异现象议论纷纷,但谁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有老方丈心中有数:这一切“怪象”恐怕与这位大肚和尚光临有关。 没过多久,本地乡人、香客信徒,甚至经常过往这一带的各地商人旅客,都知道天华寺新来了个生相特异、性情温和的僧人,大伙非常乐意跟这个大肚和尚聊天,并改称他为“笑和尚”、“欢喜和尚”、“咪咪菩萨”。 晚唐时,岳林寺旁边有个三岭村,村里有个叫蒋宗霸的,曾官至明州(当时的宁波)评事。宗霸素来信佛,每日口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人称“蒋摩诃”,自称“摩诃居士”。他听闻岳林寺布袋和尚名声,便来到岳林寺,诚心拜布袋和尚为师。布袋和尚欣然接受。一段时间相处后,师徒俩脾气十分相投。几乎是日日一起论经,一起用斋,徒不离师,师不离徒。 第二年,师徒俩一起游方到福建温泉。那天布袋和尚忽感浑身奇痒难熬,便脱下僧衣,一头扎入温泉洗澡。摩诃也如法泡制。师徒俩越泡越开心,摩诃还主动替师父擦起背来。刚擦了两三下,忽听摩诃“啊”地一声叫了起来,原来他看到师父的光背上,有一只又圆又大的眼睛。再一细看,只觉得明亮似镜,金光四射。 摩诃又惊又喜,说:“师父,你背上开眼,果然是天上下凡的真佛!” 布袋一听,默默无话,马上穿好衣服,与摩诃一起急急忙忙赶回岳林寺。摩诃见师父一路上不愿说话,以为是什么地方得罪了师父,跟在后面不敢多问。到了岳林寺,进了禅房,布袋和尚取过一领袈裟、一只净瓶、一根九环锡杖和那只随身携带的布袋,告诉徒弟:“我被你看破真身,天机已泄,不能久留于此。这些物件,就此留存于你。”说罢,布袋和尚就坐在寺内东廊上的一块磐石上圆寂了。那日,正好是三月初三。 摩诃含泪将师父的遗体和交给他的这些遗物小心地放入荷花缸,安葬在锦屏山东北面的中塔。 数月后,奉化有人去四川峨眉山,竟与布袋和尚相遇,那人大吃一惊,而布袋和尚却面带笑容对他说:“烦你捎个口信,叫徒儿摩诃好好保重,告诉他,我们师徒相见之日不远了。”与此同时,有人又在天台国庆寺看到布袋和尚挺着大肚露着光头在佛堂诵经。此后又有人看到布袋和尚游方到福建南少林,还口念:“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这才明白布袋和尚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 不过,摩诃听到后仍将信将疑,叫来小和尚打开中塔的荷花缸,一看,哪里还有师父的肉身,只有一领袈裟,一杆锡杖和一只净瓶仍原封不动放在缸中。蒋摩诃此时才深信不疑:师父果真是弥勒佛转世。 从此,摩诃诚守师父教诲,在宁波小盘山筑庵一座,吃素念佛,不久也坐化在那里。 原载《宁波档案》2013年3月3日第39期

怡藏法师:以弥勒菩萨的快乐精神化解焦虑
2024年10月15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在中国浙江宁波盛大启幕。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出席论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雪窦山资圣禅寺住持怡藏法师在在“焦虑与解压”分论坛,以《欢喜自在 解压有方——以弥勒菩萨的快乐精神化解焦虑》做主题发言。全文如下: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人们往往被各种烦恼与焦虑所困扰,仿佛置身于无休止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此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那位笑口常开、慈悲为怀的弥勒菩萨,从他那无尽的快乐与阳光中汲取力量,学习如何化解焦虑,实现心灵的解脱。弥勒菩萨,作为佛教中的未来佛,不仅以其慈悲的形象深入人心,更以其大肚能容的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欢喜自在的人生境界。
在佛教故事中,弥勒菩萨以无尽的慈悲心广度众生,无论贫富贵贱,皆能受到他的庇护与指引。这种慈悲不仅体现在对众生的关怀与救助上,更体现在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上。弥勒菩萨的慈悲三昧,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爱与关怀,使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获得温馨的抚慰和精神的力量。
弥勒菩萨,其内在蕴含的不仅是无尽的慈悲,更有穿透时空的智慧之光。这智慧之光,源自他对宇宙浩瀚、人生百态的深邃洞察,使他能超越表象,直指万物背后的真谛与法则。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让人们相信,无论面临何种境遇,只要我们勇于放下内心的执着与束缚,顺应自然之道,便能在生命的旅途中逐步实现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心灵的圆满与解脱。因此,弥勒菩萨的智慧之光,不仅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更点燃了我们内心对于未来的希望与信心。它告诉我们,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保持一颗平和、开放的心,就能在智慧的引领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宁,这就是心想事成。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焦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现实,并冷静地进行分析。弥勒菩萨的大度与智慧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它们。只有当我们真正接受并理解这些现实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我们要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弥勒菩萨的开怀大笑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更是对当下每一刻的珍惜与把握。他教会我们要活在当下、专注此刻,不要让过去的烦恼与未来的忧虑占据我们的心灵。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时,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其实无处不在。这种专注与投入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焦虑与压力,更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弥勒菩萨作为未来佛,其庄严国土的愿景给了我们无限的信心与希望。他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使命,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未来。这种信心与希望是我们化解焦虑与解压的重要力量源泉。它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相信未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与压力都来源于内心的执念与纠结。我们执着于过去的错误与遗憾,或者对未来的期望与担忧过于强烈,导致自己无法释怀、无法解脱。弥勒菩萨的坦然精神告诉我们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内心的包袱时,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这种内心的平和与自在是我们化解焦虑与解压的关键所在,把快乐给自己这就是智慧。
弥勒菩萨开怀大笑的形象不仅是他慈悲心怀的象征,更是他无上妙乐的体现。他告诉我们快乐并非来源于外在的物质与名利,而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人的心情非常重要,当我们学会放下执着、珍惜当下时,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其实无处不在。无论是与家人朋友的相聚时光,还是独自一人的静谧时光;无论是工作中的小小成就,还是生活中的点滴温暖,都能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
快乐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强大的心灵力量。它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与压力,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当我们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在。这种轻松与自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更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鲜明特征不仅是他慈悲心怀的象征更是他包容美德的体现。他告诉我们包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和谐共处;它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宽容地看待他人的错误与不足从而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友谊与信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与情绪更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与生活质量。而包容则能够化解这些矛盾与冲突让我们在相互理解与支持中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包容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宽容地看待他人的错误与不足从而避免因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心生怨恨。
要实践包容首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难处与处境。当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时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与严重。其次我们要学会放下成见与偏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对他人产生偏见与歧视;而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与尊严,以平等的心态去与他们相处。最后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他人的错误与不足。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或者犯错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原谅与宽容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与抱怨。
综上所述欢喜自在的生活态度是化解焦虑的关键所在;而快乐与包容则是实现这种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从弥勒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中我们可以汲取到无尽的力量与智慧去学习如何化解焦虑、如何获得快乐以及如何实践包容。让我们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与困难;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与事。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这种欢喜自在的生活态度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与幸福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宽运大和尚:广结善缘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我们都知道,社会伦理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际关系和谐,社会自然和谐;人际关系不合,社会自然诸多纷争;那么,如何改善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令人人友善、和平地相处,减少意见分歧的诤斗,并发挥互爱互助的精神?佛教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就是广结善缘。
因缘法则是佛法最根本的道理,所谓有因有缘事易成,有因无缘果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经春风枝枝新,江边柳树尚须假季节的变迁,值遇春风才能吐露新芽;所以我们要得到好的果报,就必须种下好的因缘;善因善缘,是美好人生的首要条件。所以,我们希望获得美满、幸福的人生,就要学会惜缘与结缘。
佛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对修行人来说,修行成就与否,除自身努力外,尚需假外缘善知识的提携、指导;若对一般人而言,人际关系好的话,做事自然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无论修行或处世为人,广结善缘,实在十分重要。
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非汽车、洋房;最可贵者乃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共事共处;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成就;人与社会,乃至一切事事物物,都要有缘分才能完善圆满。
世界上有些人富可敌国,但没有人缘,到处受人批评;有些人贫无立锥之地,反而到处得人同情,这就要看他过往所造的善、恶业,和平常是否与人结缘。所以,结缘就是播种;不播种,将来又怎可能有收成?结缘越多,就好像银行里的存款越多;银行的存款多了,哪怕事业不能成就吗?世间上的一切功成名就,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靠因缘。
说到结缘,自然想到佛陀时代的一个阿难化爪的故事:
一日,佛陀带了迦叶与阿难两位侍者一同行脚,近中午时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佛陀见不远处有块瓜田,就请阿难尊者前去化缘西瓜让大家解渴。
阿难尊者听从佛陀的指示来到瓜田,见到田里有位年轻女子在看守西瓜,于是上前客气地说道:施主,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行脚到此地,又饥又渴,您可否布施个西瓜,让我回去供养佛陀?阿难尊者话未说完,那位女子便恼怒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并恶言恶语地要阿难赶快离开瓜田。
尊者失望地回到树下,向佛陀报告方才的过程,佛陀不但不惊讶,且微笑着对迦叶尊者说:迦叶,换你去化缘吧!阿难心想,那女子都已经不肯布施了,迦叶尊者又怎能化缘到西瓜呢﹖
迦叶尊者听到阿难尊者化缘不成的消息,自己心里也没多大把握,但因受了佛陀的嘱咐,且心知佛陀的一言一行皆有着甚深涵义,便起身前往瓜田。没想到,瓜田中的女子一见到迦叶尊者,就很高兴的站起来向尊者顶礼,并频频询问尊者从那里来,要往那里去?是否需要食物以供充饥?迦叶尊者还未开口化缘,女子即主动挑了一颗最好最大的西瓜供养尊者。阿难见迦叶抱着大西瓜回来,心中正感到纳闷的时候,佛陀即为迦叶和阿难说明两人过去生的因缘。
数万大劫以前,迦叶与阿难同为出家众时,两人经常结伴去行脚参访。一天,阿难走在前,迦叶在后,行经的道路上正好有只死猫,由于时值盛夏,死猫的尸体已出现腐臭的味道,且身上满是虫蚁,正在啮食着死猫身上的腐肉。阿难一见到这只死猫,立刻摀住鼻子,匆忙地离开;随后,迦叶看到死猫,即慈悲地为牠做三皈依,并在路旁挖了个坑洞,将猫尸埋葬,祝愿牠能早日超生善道。
说完过去生的因缘,佛陀便对两位尊者开示道: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过去的死猫投胎转世而来,因为当时迦叶为其皈依祝愿的关系,所以得为人身,因此她一见到迦叶就心生欢喜。而阿难因为一念嫌恶的心,所以不但化缘不到瓜,反而还遭受辱骂。听完佛陀的开示,两位尊者更对因缘果报的道理深信不疑。
以上这个故事说明了,菩萨欲普度众生,必须先与众生结缘;所以我们学佛第一步,首先就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但是许多人不识得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因为他心地上道德修养不够,多生累世不修慈悲,不修忍辱,心性不够柔和,因此,在修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障碍;所以我们必须将心性修养到柔,柔而达到祥和,如此就能人见人爱,这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真正的功德圆满。
从三宝的立场来说,广结善缘是指无差别的平等布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众生,有教无类,不论程度的高下、财富的有无、权势的大小、地位的尊卑、智慧的深浅,对他们都是有求必应。因此,出家人接受一切供养,绝不挑剔;任何人只要发心供养,不论数量多少,也不论财物品类,都是以慈悲心、欢喜心来接收。因此在佛陀的时代,出家弟子便是如此,他们每日托钵乞食,挨家挨户,贫富不拘,也不拘食物的的种类、质量,施主供养什么就接受什么,有多少就接受多少,直至满钵或适量为止。这就是以平等心广结善缘,又称为一钵千家饭,广度有缘人。布施他人固然是结善缘,接受布施也是结善缘。
不过由于一般人的财力、物力、体力、智力和时间都很有限,所以,原则性和重点性的护持三宝、布施贫病,也是广结善缘的方式之一。例如:成就一人成佛,佛能广度众生,这样也就间接地与一切众生结了善缘。正如《四十二章经》中所说: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初果圣人)。乃至饭一已至无修无证程度的大解脱人,功德当然更大,以此可类推而知。
结缘的方法其他还有很多种,例如对人行注目礼,就是用眼睛跟他结缘;对人友善地微笑,就是用脸容与人结缘;赞美别人的优点或好处,就是用语言与人结缘;或是用服务、用技术、用心意、用道理都能与人结缘。
与此同时,结缘更能化解嫌隙与仇恨,如果我们平日能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与人相处,做到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能与对方结下好因好缘。
人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所以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越多,成就越大。有时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都能为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所谓众生欢喜,诸佛欢喜,只要起一念利乐有情、慈悲利他之心,心通法界,众生都能获益,无明烦恼减一分,清凉自在即增一分。常行于此,灾难自然去除,暴戾之气自然消弭,社会必然安定,世界必然和平。
所以说,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前途更远大、光明;与人为善,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喜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