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升级?西方强国取消对乌克兰的军事供应限制,允许乌军打击俄罗斯领土!泽连斯基也在游说欧洲各国,争取获得更多的武器支援!
万万没想到!英、法、德、美四国取消对乌克兰的一切军事供应限制,允许乌克兰用任何装备打击进入俄罗斯领土。
这会使俄乌战争进一步升级吗?会让俄乌战争更加激烈,会让乌克兰遭受更大的苦难。 这是四国在安理会会议上通过的一项决议。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正在欧洲各国游说,想要获得更多的武器装备,英法德美四国在表面上为制衡俄罗斯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为了保住自己的经济命脉,想要继续打这场代理人战争,忽视了战争升级的严重后果。
他们忘记了,俄乌战争一旦升级,必然会影响全球的经济,必然会给全球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这个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了。
俄乌战争升级后,局势难以控制。哪怕是俄罗斯本土也会成为乌克兰打击的目标,这将迫使更多的俄罗斯民众站出来支持这场战争,他们的苦难远不止于此,更多地区也可能卷入战火之中。
现在就看泽连斯基能游说到什么程度,西方国家给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打击进入俄罗斯领土的,就意味着泽连斯基能游说到任何程度,想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那这场战争就会继续升级,那这场战争的苦难程度就会继续加深。
对于四国取消对乌军事供应限制这一行为,你认为是否会成为俄乌冲突升级的关键推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原创想出卖乌克兰?没门!德国封禁被打开了:俄罗斯中导火力惊动西方
德国在全球军事格局中的角色正经历剧变,标志着其长期以来受限的军事发展正在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德国不仅重新定义了自身的国防战略,还在经济、工业和外交政策上做出了大规模调整,试图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
德国在二战后受到严格的军事限制,其国防政策长期受制于北约和美国的军事领导。然而,俄乌战争的爆发和美国对乌克兰政策的摇摆不定,使德国意识到必须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以确保欧洲的安全自主权。
根据《明镜》周刊的报道,德国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军工产业,不仅增加军事预算,还将原本衰落的民用工业逐步转向军工生产。莱茵金属、克虏伯等传统军工巨头正在恢复生产,德国汽车产业也逐步向军工领域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政府计划投入高达4000亿欧元发展国防工业,并在未来几年内大规模生产155毫米炮弹、步兵战车和先进防空系统。
不仅仅是德国,整个欧洲的军事工业也正在经历复苏。意大利、捷克、挪威等国纷纷扩大军工投资,以确保欧洲防务能力的独立性。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联合订购豹2A8主战坦克,意大利投入50亿欧元升级步兵战车系统,而捷克的老牌军工企业也在迎来复兴,生产炮弹、火炮和防空系统。
同时,德国与瑞典萨博公司合作,升级金牛座350巡航导弹,使其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德国不仅在地面作战平台上进行升级,还在空中和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寻求突破,旨在形成多层次立体防御体系。
德国的军事扩张不仅仅是对乌克兰战事的回应,更是对全球战略格局变化的适应。在美国对乌克兰援助态度反复的背景下,德国与法国、英国等国正在寻求新的安全架构,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此次乌克兰问题峰会上,17个欧洲国家达成共识,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欧洲自身的军事能力,推动欧洲自主防务体系的建立。
德国正积极推动欧洲防空系统“天空之盾”项目,法国甚至考虑在德国及欧洲中部部署核导弹,以提升战略威慑能力。欧洲国家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使得全球安全环境更加不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增强自身军事实力,以确保地区安全。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的中程弹道导弹打击能力引发了德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担忧。俄军在库尔斯克、顿巴斯等地的攻势不断推进,使得欧洲国家意识到加强反导系统的紧迫性。德国正积极推进防空与导弹拦截系统的发展,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威胁。
如果俄军能够在2025年取得决定性胜利,俄罗斯将在未来的欧洲安全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如果战争在2026年仍处于僵持状态,届时欧洲军工生产能力的全面释放,将使战争变得更加持久和残酷。根据预测,到2027年,德国155毫米炮弹的产能甚至可能超过美国,届时欧洲的军事能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德国及整个欧洲军事力量的迅速扩张,标志着全球安全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德国的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其军事禁锢的彻底解除,也预示着欧洲将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建立更加独立的军事体系。
未来几年,欧洲军工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将极大改变全球军事竞争格局。面对这一趋势,俄罗斯、美国乃至俄罗斯都将调整各自的军事政策,以应对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军事竞赛已经拉开帷幕,而德国正站在这一变革的最前沿,准备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意大利:被低估的欧洲军事强国
近日,美国海军正式宣布其下一代护卫舰FFG(X)将由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设计建造,这将开启“美国军舰外国造”的先河。这家意大利公司战胜洛克希德-马丁等多家老牌军火商,中标美海军新一代护卫舰项目,展示出意大利军事实力的一个侧面。
其实,无论从人员规模、装备性能,还是国际影响上来说,相较于向来备受认可的英、法等国,意大利的军事实力都一直被低估了。
21世纪初,意大利军队总员额还有约26万,但由于多年来无重大战事,其员额如今已降至不到19万。受经济低迷的影响,意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在1.3%至1.7%之间低位徘徊。不过,意军各军种各有亮点,实力不容小觑。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外向型的半岛国家,意尤其重视海军建设。意海军有各型舰艇180余艘和飞机70多架,主力是2艘航母、20艘驱逐舰和8艘常规潜艇。目前,意大利与英国是欧洲仅有的两个“双航母”国家。
近年来,意海军装备全面更新换代。正在建造的“的里雅斯特”级两栖攻击舰,排水量达3.3万吨,可搭载10余架F-35B战机,首舰预计在2022年服役,以替换舰龄近40年的“加里波第”号轻型航母。后续的2、3号舰预计2025年前后替代3艘8000吨的“圣乔治奥”级船坞登陆舰。
计划列装的2艘“火山”级新后勤支援舰,排水量达2.3万吨,可有力保障“双航母”编队。加上现有的2艘“地平线”级驱逐舰,和将于2021年前全部入列的10艘“贝尔加米尼”级欧洲多用途护卫舰,意海军制空、制海与两栖投送能力将大幅提升。
意空军有各型现役飞机约500架。从美国订购的60架F-35A战机已到货20多架,2018年11月具备初始作战能力,意因而成为欧洲首个、全球第4个拥有西方4代机战斗力的国家。意空军麾下由欧洲4国共同研发的“台风”战机虽不多(96架),但可用率较高,且能与海、陆军通过数据链交换信息,从接令转进到战斗升空仅需6分钟。
意陆军有现役11万余人。因北部处于阿尔卑斯山区,意特别组建了一个山地作战司令部,下辖2个山地旅和1个训练中心,山地战装备和人员训练均属欧洲一流水准。
除陆海空三军外,曾为意陆军“第一部队”的宪兵部队于2000年独立成为“第4军种”,现有在编人员约11万,具有军警双重身份,业务上受国防部和内政部共同领导,是重要的反恐力量。
意大利国防工业体系较完整,现有300余家企业、8万多名从业人员。居核心地位的是占意国防工业产值约7成的莱昂纳多集团,其2018财年销售额达124亿欧元,几乎与同年意国防开支(138亿欧元)持平。该集团的代表军品包括奥托火炮、阿古斯塔直升机、白头鱼雷等军迷耳熟能详的装备。
意大利的武器装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归功于其国防工业清晰的革新与发展路径。
一是定位准。其两艘航母看似是航母家族中的“小个头”,却是立足地中海作战环境特点,根据本国海军使命任务量身打造,而不是一味地“贪大求洋”。“加里波第”号航母侧重反潜;海军新旗舰“加富尔”号航母则侧重强化指挥控制、制空及两栖作战功能。
二是重积累。多达6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过的奥托76毫米舰炮,其“常青树”地位可追溯至二战时大名鼎鼎的“意大利炮”,主攻反潜的“加里波第”号航母,与其在冷战时期的直升机巡洋舰血脉相传。承接自奥匈帝国的白头鱼雷,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鱼雷品牌。
三是善合作。因本国财力和市场需求有限,意大利军工企业颇具“开门携手做生意”的智慧:“地平线”级驱逐舰和“贝尔加米尼”级护卫舰是与法国共同打造的杰作,采用革新AIP(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技术的212A型潜艇得益于同德国联手。
在同他国合作的项目中,意大利虽然不一定掌握主导权,但其往往采用更具策略性的手段来保障自身利益。例如,意大利开设有美国境外首家F-35B总装配厂,使其能够实质性掌控项目的整体进度乃至总体预算,既为控制成本上了“保险”,其收益又可用于维系和改进本国的明星产品。
意大利与北非隔地中海相望,战略位置重要而敏感,其军事外交亦是务实而活跃。
作为北约创始成员国,意大利努力倡导北约的防务协作,积极支持北约的军事行动。意境内驻有北约南欧盟军司令部及众多北约军事基地,其军政要员也时常出任北约副秘书长、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要职,比例超过美国之外其他国家。
意大利对欧盟共同防务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也很高,积极参与构建和完善欧盟共同防务机制,以巩固其在欧盟中的地位,维护其在巴尔干、“非洲之角”等地区的利益。意高度认同欧盟用民事加军事“综合性手段”解决安全问题的理念,欧盟开展的低烈度军事行动也符合意军常年的训练目标,成就斐然的意大利国防工业目前也融入了欧盟军工体系。
在双边关系方面,意大利与世界各主要大国保持着密切良好的防务交流合作。意美防务关系密切。美国在意设有多处军事基地与设施,其第六舰队基地设在那不勒斯附近的加埃塔,撒丁岛附近的马达莱纳岛则是美核潜艇基地。中意两军关系也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军事对话和磋商机制顺畅,专业领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人员互访频繁。
上图:5月25日,意大利“三色箭”飞行表演队喷出代表意大利国旗的三色彩烟,从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上空飞过。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