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宝典:《冰心诀》《清心诀》《静心诀》《养神诀》投资必看!
来源:雪球App,作者: 大礼拜是最好的运动,(https://xueqiu.com/2382283367/119590883)
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
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
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故静字诀,乃为修道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
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
而一以心静为头脑。静则定,定则得。
白玉蟾祖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
而老子之学,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
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
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
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
要作仙作佛作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
神,指心力、心劲。神是身体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要做到主动养精气,应保持精 神愉快,心情舒畅,遇事不怒,思想宽广,饮食有节,起居正常,劳逸结合,锻炼至上,增 强抵抗力。
《内经》 云: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 ’ 浓郁之味, 不能生精; 惟清淡之味, 乃能补精也。 万物皆有味,调和胜则真味衰矣。淡煮之得法,自有一段冲和恬澹之味,益人肠胃。故淡食 可以养精,可以益寿。 ”
《七部语要》说: “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 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志气者, 五脏之使候也。 耳目诱于声色, 鼻口悦于芳菲, 肌体舒于安适, 则精神弛骛而不守; 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 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

道家《静心咒》和《清心诀》,每天一遍,驱除烦恼
静心咒又称宁心咒、清心咒。众生皆烦恼,烦恼皆苦。烦恼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形者,生于无形,无能生有,有归于无。境由心生。若持诵静心咒则不会被情绪左右,有利于碰到问题时能立刻冷静下来。
静心咒(道家):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清心诀(道家):清心如水, 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 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 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 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 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 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 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 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 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 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 大道天成
太上老君静心咒: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家静心咒。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 动者,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惟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毒欲,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
《静心诀、清心诀、冰心诀、定心心经》原文欣赏道家.静心诀
静心诀出自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静心诀:冰寒千古,万物犹静,心意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大道无多子,唯在清静一法门。故静字诀,乃为修道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而一以心静为头脑。静则定,定则得。白玉蟾祖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而老子之学,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要作仙作佛作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 故永嘉禅师尝谓:「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以两俱不可堕也。心迷则心生,心悟则心寂。心生则念生,心息则念灭。我息一切心,即无一切念。我无种种心,即无种种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