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真的教过张三丰武功吗?原著里是这样记载的?
在金庸先生所作的《神雕侠侣》中大多讲的是以杨过为主的故事,看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是了解此人的,作为杨康的儿子,他的德行却是令人称赞的,而且杨过也是一位武林高手,本人的自学武功能力也是一流,他在少年时,便在古墓派门下,接受小龙女的教诲,后来闯荡江湖时,又跟了许多高手交过手,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武功。
比如他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得到了欧阳峰的传授,学得了蛤蟆功,后来,又是在桃花岛上得到了黄药师弹指神功的教导,也学到了洪七公教于的打狗棒法,因此可以看的出来,在经过了众多武林顶尖高手的教导,再加上杨过本身就有学武的天赋,他最后集所学武功之长,自创了一门黯然销魂掌。
此掌法的威力曾得过黄药师的大加赞赏,天下能与之匹敌的屈指可数,就算的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也难以讨得好处,这一点从杨过用黯然销魂掌对战练就十层龙象般若功的金轮法王可以看出,因为郭靖对上法王时,亦觉得颇为吃力,但是杨过却是应付自如,可见此功十分厉害,后来大结局时,小龙女和杨过便退隐江湖,不问武林之中的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有一位日后成为一派开山祖师的人物受到过杨过的指点,从另一层意义来讲,那个人是杨过一生中唯一的徒弟了,此人就是创立了太极一功,武当派的开山鼻祖张三丰。
在另一部小说中记载了张三丰的事迹,说他的武学成就达到了前所未及的地步,比杨过的成就还要高出许多,他创立的阴阳相济的太极,至今被广为流传,刚柔并济,十分了得,那么张三丰是如何跟杨过牵扯到的呢?
这件事就要从追缴九阴真经说起,那时的他还叫张君宝,奉命和觉远一道去逮捕偷走九阴真经的潇湘子和伊克西,在华山之巅遇到了杨过,那时的张三丰还是个少年,但是他的练武资质被杨过看出来了,引起了他的爱才之心,打心里喜欢这个骨骼精奇,加以善诱,日后必成一位武林宗师,于是杨过就细心的教导了他。
得到了当时身为武林高手的教导后,张三丰自身也学过九阴真经,有一身的内力,成功的打败了伊克西,这次也是仅此的一次,是他和杨过待在一起的经历,在他们分别后,张三丰再也没有与杨过有过接触,他因为接受了郭襄的建议,打算去投靠郭靖,可是在路途中,忽然顿悟一些武学大道,遂改变了想法,来到了武当山,建立了一个新的门派。
张三丰虽然只得到了杨过不多的指点,但也算是受了教导之恩,虽说没被杨过收为徒弟,但是却是有了师徒之实,而他自己后面通过努力也是得到了举世仰慕的成就。

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怎么练?
太极拳的招法就是太极拳的技术和动作,也就是技法。太极劲就是劲道、内劲。劲力,或者说是太极劲,是离不开招法的,而招法也离不开劲力,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沾、连、随、粘是练内家拳者,特别是练太极拳者最基本的和特别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沾、连、随、粘也是练太极拳者在推手或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的技术手法。
沾、连、随、粘这四个字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沾,即沾得住,沾贴在一起;连,即连接,连系在一起,不断开;随,即跟随对方,顺随对方,要哪儿给哪儿,不丢不抗,舍己从人,逆中求顺;粘,就是如胶似漆,粘粘糊糊,使对方无法摆脱自己:而且,只有粘,才能与对方沾贴在一起。
不会沾、连、随、粘,就无法“听劲”,所以沾连随粘是“听劲”的方法。不会沾连随粘就谈不上“知劲”、“懂劲”,所以,沾连随粘又是“知劲”、“懂劲”的手段。
沾连随粘可以度量出对方招法的变化和劲力的大小、方向、快慢、长短、刚柔、虚实,所以沾连随粘又是知己知彼的手段。
推手中谁粘连随粘使用得好,谁就掌握了取胜的主动权。沾连随粘不仅在对方平和的态势下运用,就是在其来势迅疾凶猛的情况下也要运用;不仅在我顺人背时使用,而且在彼顺我背,彼力大,我力小的情况下更应该使用。
沾、连、随、粘是“知己知彼”、“以小胜力大”、“以弱胜强”等独特的技击劲力和方法,贯穿在太极拳练推手的全部过程中。
那么怎样在推手中运用好沾连随粘呢?那就是必须把太极拳松、柔、圆、活的特点融入在沾连随粘之中。
所谓松(是用意不用力的表现);是指全身内外各个部位都充分地放松,没有拙力与僵劲;但是松绝不是松垮、疲沓、松懈。
所谓柔,是说身体各个部位都要柔和,柔顺,不可僵硬、死板。柔不是萎软无力,而是柔中寓刚,即外表柔软,内含坚刚,积柔成刚,化刚为柔。
所谓圆,即环而无间,周而复始,连绵不断。圆藏太极生化之道,其阴阳相生,虚实渗透,开合相寓,刚柔互运,动静浑然。
所谓活,即周身无滞、轻灵圆活,意贯神舒、活灵活现。 那么,如何练好太极拳的招法和劲力呢?
一、招与劲相辅相成,劲力藏于招法之中
太极劲力是通过招法来练习的,也通过招法来体现。《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里讲述了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太极拳的练习有四个阶段。一是招法练习要做到形正,就是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做到立身中正。形正了,神意才能舒展。因此,形正,是太极拳练习的基础,是太极拳劲力的外在表现。二是招熟,就是动作熟练。动作经过千锤百炼,熟练了,才能体现出内里的劲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拳打千遍其理自现”。
熟练了以后,才能达到懂劲。三是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达到懂劲,也就是懂得合理地使用劲力。用现代生理学来解释,就是该用力的肌肉用力,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这就是巧劲。四是神明阶段,所谓的神明,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会贯通以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无论什么样的动作都合乎规矩。这样在推手实战中就能出奇而制胜。
《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在太极拳动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虚实。太极拳的动作离不开虚实、刚柔、进退、含展、开合等等,要在动作开合、虚实上体会太极拳的拳势动作,然后进一步体悟动作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阴阳相济的太极拳劲力。
武禹襄讲“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劲力“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讲的就是太极拳合理用劲的方法,这样才能发出整劲。太极拳的劲儿,一个是巧,一个是整。所谓巧,就是能够引进落空,蓄而后发。所谓整力,就是周身能发出整体力量。
要练出整力和巧劲,要由松入柔,由柔入沉。初学太极拳,容易出现的毛病一个是软塌无力,没有劲;另一个就是僵硬拙力,以为自己在体现太极拳的劲。这两种情况都是没能正确地使用太极拳的劲力。
现在,很多人没能练出太极劲,甚至说练的是太极操、太极舞,我认为这是由于没有练好基本功。如何练出太极劲呢?就是在外形动作规范正确的基础上,练习基本功法,比如桩功、步法、平衡、弹抖发劲等等。太极拳不仅仅是柔的、慢的,它是练时慢,用时快;有的太极拳,比如陈式太极拳,是有很多发力的动作的。
因此,练习太极拳也要练习力量,要加强肌肉的力量。比如武术专业运动员,都有力量训练的内容,专门训练身体的力量、速度、柔韧等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动作中的劲力。太极拳的下肢负重比较重,长期练习能够增强功力,上肢运动量不够,就要进行一些辅助功法的训练,以提高上肢力量。
太极拳训练,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身体素质的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功力。传统武术中有许多练习基本功的方法,有练习腿功的踢腿、摆腿、压腿、耗腿、溜腿,也有练习腰功、臂功等,我们都可以采用。
太极拳的劲,不仅仅是蓄劲和发劲,还有听劲。听劲就是侦查对方的动态,了解对方劲力的虚实、大小和方向等等,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在推手中,要很 好地体验“引进落空合即出”。只有引进落空了,才能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
人的本能是遇到力量就抵抗,推手训练的是化解对方的劲力,以柔克刚。通过推手训练,学会柔化,练出活力巧劲。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柔克刚,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圆破直、随中求变、边化边发。太极拳吸收了其他拳种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以柔克刚的风格,而要实现以柔克刚,就要能够听劲,做到沾连黏随、不丢不顶。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处理或删除。【太极拳学习者】平台意在分享,感谢作者支持!
阴阳开合一太极刚柔相济练功夫
太极者,开合也,开合虚实,即为拳经。阴动则合,阳动则开,开合转换,蓄变相生。太极拳法虽博大玄妙,但可言说,若遇有缘者言传身教秘授机宜,有三五载即可小成。观今太极江湖,口吐莲花者比比皆是,隔空打物者亦有之,然具太极真功夫者凤毛麟角也。
太极拳之开合,泛泛讲是形容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开与合,是由内动延伸及外的肢体表现形式,以腰脊为中心运动,左开则右合,右开则左合,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具体到每个点上来说,开合即是动作(虚实)、意识(阴阳)、呼吸三者相结合的综合体,合为虚为吸,开为实为呼,每个动作都是在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呼一吸中完成的。练习太极拳时的呼吸,是由意识主导下的呼吸,顺应招式中的开呼合吸,呼吸的力度要比自然呼吸绵、长、细、匀,频率稍慢。由于招法的需要,身体重心于虚实间不停的转换,并同呼吸配合,才导致了太极拳久练不疲的精神状态。心意一动,劲力则分发四肢,贯穿百骸,行于腠理,而后产生八种不同的劲力,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是为开。虽然也有招式不是一开一合,而是两臂同时螺旋(缠丝劲)打开,比如单鞭一式,但是因为有螺旋劲(缠丝劲)贯穿于始终,形成了两膊相系的矛盾劲儿,所以在开中也寓有合的劲儿,这是比较明显的大开大合。那么内里的小开小合,就不那么直观了,每一个招式的虚实转换,都会有胯的开合,比如重心实的一侧后胯开,前裆为合,身体的重量呈螺旋(缠丝劲)的方式传导至脚下,虚腿的一侧则反之,所以说一个重心的转换就是一个开合,等等。合为静为吸为蓄,返本还元复归无极,神气宜内敛合一,好似佛家禅修,空空洞洞如是,倘若稍有触及,即动即开即呼,开以掤劲为主,随曲就伸,圆转灵活。动分、静合的相互对立相互包容,即是相互矛盾相互辩证的虚与实,也是黑白两色太极图的立体展现。正如太极拳论所讲,“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太极功夫史称一招制敌,然而当今赛场多展示的是摔、拿技巧,并非太极功夫,那么一招制敌从何而来,我认为当从透骨劲而来。太极拳里的透骨劲少有人提及,如果沾、粘、柔、化是太极拳轻武器的话,那么透骨劲就如同太极拳里的重武器,是致胜法宝。透骨劲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透字,打出的劲力能够穿透对方身体,造成扩散性的疼痛,从而形成有效打击。透劲在打击发放之前,必需先把自己身体松透、松彻底,柔柔软软如同肉骨分离,在发放抖劲中体现出弩箭一样的透劲,这就是极柔软才可极坚钢的道理。平时练习透骨劲,要先从意识配合呼吸开始,遵从开呼合吸的根本要求,在意识的主导下,身体各关节逐节放松,松到全身上下都不能有一处僵点,倘若有僵硬之处,那就是阻碍劲力发放的结点,四肢有僵点出现,招法上就不能圆活顺随,即便是意识呼吸配合得当,劲力也很难发的出来发的通透,很难形成有效打击。平时训练要做到意远劲长、集中专注、一发而透,发劲需要呼气配合,呼气时半吐半沉,一半气下沉于小腹,一半气经中丹田发放于打击目标。意识下使自己招法形大于对方,有包裹笼罩之感,举手投足间力道都要透过对方,比如打击对方的前胸时,意识上打击的力点是在其后背,视对方等同于影子一样,气势上就如同苍鹰捕鼠,但无论什么位置什么方向击打,都要保持虚灵顶劲、立身中正的根本。散手搏击时要想打出透骨劲的拳头,除了平时严格要求、刻苦练功之外,还要遵从古训的诀窍,“去时散手,着时成拳”。放松手臂像赶马车的鞭子一样甩出,等离目标寸许,骤然握紧拳头击出。臂膀松松软软甩出的惯性重量,与开呼意识的真气导引,以及骤然握紧拳头的惊炸坚钢之力,三者相结合,打出的力量就形成了具有杀伤力的透骨劲。透骨劲是在松柔中瞬间聚合的爆发力,发劲速度远快于靠蓄劲弩力出拳的速度,其特点就是轻灵圆活、坚钢迅猛、有钻劲。由此不难看出,只有练出透骨劲,熟练掌握透骨劲的运用,才是太极拳推手与散手实战的根本。
练习太极拳首要在明理,还要有明师。此外,悟性也很重要,假如练习太极拳三年还没有质的改变,就应该深刻反省,找出自己停滞不前的原因加以完善,缘木求鱼必将是水中月镜中花。其实功夫和养生本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练了不出功夫的太极拳,只能是个健身娱乐项目,比如编个口令、配个曲子那类,也就不要奢求太极养生的境界了。
相关资讯
没想到吧?扬州竟有两本传承百年的武功秘籍!
目前,扬州体育届正在筹备一件大事—— 今天上午,在市体育局召开了扬州体育志编写协调会,市级的体育协会各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扬州体育志的编写工作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策划,......
下篇: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