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太强势儿子变"伪娘"
■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性问题:性身份的确定。为了防止性身份障碍或性倾向问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母亲与婴儿(尤其是男婴)的接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孩子稍大一些以后,就应当适当地少抱,对男孩来说,可以为他提供对父亲认同的机会。如果没有父亲,就应为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男性进行来往接触,以帮助男孩性别认同。这要比一个男孩接触、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强得多。
■有些男孩发生性身份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病不是没有父亲的缘故,而是家庭里父---母---子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使,父亲言听计从,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局面。
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性问题:性身份的确定。这个问题在出生的头两三年里,同母子关系的性质密切相关。为了防止性身份障碍或性倾向问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性的成长阶段,以保证性心理的正常发展。母亲与婴儿(尤其是男婴)的接触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正如需要建立母子联系一样,逐步地解除这种关系也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顺利地脱离母亲的直接庇护,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孩子稍大一些以后,就应当适当地少抱,多让孩子自己活动,以便孩子独立和正常成长。这种母子相对脱离的状态,对男孩来说,可以为他提供对父亲认同的机会。如果男孩与母亲之间“发生”关系延续过长,势必会阻碍对父亲的认同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父亲,就应为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性的男性进行来往接触,以帮助男孩性别认同。这要比一个男孩接触、效仿女性化的爸爸要强得多。
有些男孩发生性身份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病不是没有父亲的缘故,而是家庭里父---母---子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使,父亲言听计从,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局面。因此,成员各自遵守自己的性身份和角色,对孩子性别身份的确定,会起好的作用。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才有可能细细观察、用心体会父母如何完成其性角色行为,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特征,以符合自己的性身份。
从转归看,像“假小子”的女孩,一般在青春期以后都能表现出几分温柔与稳重,不出现性身份的问题。男孩则不同,男孩跨性别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往往是日后异性症或同性恋的前兆,必须尽早地加以纠正、矫正,切不可认为这是个会自行消失的现象而任其拖延发展。
培养孩子情商 3-5岁是父爱"介入"最好时期
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男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缺席”,孩子就会缺乏可以认同的男性对象,不知道自己言行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他就想什么做什么,这实际上是在试探一个边界,看看在什么地方有人会喊“停止”。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 父爱母爱须互补
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0-12岁之间的教育中缺乏男性(包括父亲和男教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畸形的,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产生潜在的危险。男孩女孩性格趋同,会产生更多的“贾宝玉”。

感恩母爱传承家风|杜明燕委员:在母亲的教诲下我一直坚持读书
原创 人民政协报 人民政协报 收录于合集 #感恩母爱 传承家风 8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母亲在家教、家风和家庭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家庭是否具有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在很大程度上系之于母亲的修为、智慧和品格。
母亲节到来之际,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与人民政协网联合推出“感恩母爱 传承家风”主题策划,邀请各位委员撰文,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具体小事讲述母亲对自己成长带来的影响和母亲影响下的家风。具体而言就是母亲对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做人品格、家庭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政协委员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相信他们的回忆能够再次提醒今天的家长们,时代变迁中,有一些恒久的东西能够成为孩子一生的重要支撑,也因此会被孩子主动传承,值得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坚持和弘扬。
今年是母亲离开我的第十个年头,想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话语,就如同我此刻的心情,眼泪与文字一起陪同我追忆我的母亲。
1947年农历二月初八,母亲出生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中,外祖父是远近闻名的大夫,祖传的中医绝活和高等学府的西医技术让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尊称一声“先生”,但是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中,二丫头母亲是个不受欢迎的角色。
儿时的母亲渴求知识,拼命努力学习,可家总是不停地搬,从龙江搬到泰来,又搬到阿荣旗,越搬越穷,母亲勉强念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到生产队干活了。
在挨饿的年代,家里几乎没什么粮食吃,母亲每天要挖很多野菜、扒榆树皮,到了秋天,很多小朋友捡了黄豆、玉米都自己吃,可是懂事的母亲都一粒一粒收好,拿回家让大人做了分给弟弟妹妹吃。让母亲记忆深刻的是每天吃的美食是野菜团子,就是把野菜洗干净,用水焯好,放点盐,团成团子,再到麦麸子碗里滚一圈,轻轻拿到蒸屉上蒸十分钟。母亲觉得最累的活儿是“搂大耙”,由于怕冬天没有柴禾烧,就要提前准备好,拿着用铝线钉子做好的大耙到草甸子上搂各种野草的秆儿,再背回家,这就是一年的柴禾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母亲19岁那年,因为母亲从小眼睛不好,到了适婚年龄,给介绍的对象都很不如意,大姨家的街道主任是个热心肠的达斡尔族大嫂,二话不说就给介绍对象,于是父亲和母亲相识了。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顶着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冷,一路从牙克石到阿里河、根河再到伊图里河,辗转于父亲工作的各个工作站,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都是住在帐篷里。父亲工作的大兴安岭筑路队一直在修路,路修好了,又要搬到没有路的地方继续修路。这样的生活也没能维持多久,八个月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打成“右派”关入牛棚。母亲在惊慌失措中,一边克服着水土不服的生理障碍,一边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痛失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牛棚里的生活让父亲心灰意冷,也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父亲跟母亲说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头儿,你离婚走吧,不要傻等了,母亲不同意,最后折中的办法是母亲回老家养身体。母亲以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情第二次踏上宜斯坎村的土地,到了公婆家,还要瞒着父亲蹲牛棚的事儿,就说自己水土不服才回来的,由于语言不通,直到一年后父亲被放回来,母亲都过着哑巴一样的生活。
父亲因为户口在单位挂着,生产队是不给分口粮的,每年都要出去放排谋生,有时候能带回钱,有时候遇到风浪会血本无归。1976年,我出生的时候,母亲就是一个人在家生的我,自己剪断的脐带。这一年,一场空前的麻疹病席卷了这个小山村,村里50多个小孩无一幸免,7岁的姐姐、5岁的大哥、3岁的二哥都染上了麻疹。父亲为了给孩子们买药,大冬天天不亮就骑自行车去嫩江县城,晚上贪黑回来,往返70公里,到家后棉袄被汗水湿透都能拧出水来。
不管生活再苦再难,母亲都会想办法给我们做点美味出来,家里穷,没有油,她就用干锅小火煎小川丁子鱼,煎出来酥酥的当零食;奶皮子、奶油、奶豆腐没断过。最好吃的是糖稀,沾着馒头吃的那个美啊!
春天的时候,母亲会领着我们去采野菜柳蒿芽、山芹菜、明叶菜、野葱、野韭菜和山杏;夏天采蘑菇、稠李子、灯笼果;秋天采榛子,山丁子是用来做饼的山里红、野山楂冻在大缸里密封好,留着冬天吃。每天放学后,我们扔下书包就去喂鸭鹅,为的就是能吃到咸鸭蛋、咸鹅蛋。
我儿时更多的知识来源于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小学只有三个老师,教着五个年级的学生,我们一般都是复式班上课,老师讲完一年级的课再讲三年级的课。在母亲讲述的故事中,我认识了《三国演义》中最厉害的人是“赛赛”、《西游记》中有个精彩的情节“那托那海”。上学后,我经常回家大声背诵“日照香炉生柴烟”,母亲纠正说,那是“紫烟”,我才知道自己储备的知识可能有错误,逐渐发现原来三国里没有“赛赛”,那是曹操,西游中不是“那托那海”,是哪吒闹海,从此,我便沉浸在书中,开启了寻找“黄金屋”的旅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1岁时,母亲和舅妈带我出门探亲,我经历了人生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住楼房、第一次照彩照、第一次吃冰淇淋、第一次下馆子、第一次吃盒饭、第一次的人生价值的体现……从此,行走在车水马龙中的我,开始感受世界的博大。
母亲经常教导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改造我眼中的世界,我不要那低矮的草房与昏暗的油灯编织的世界。上初中后,我经历了同龄孩子没有过的艰辛的求学路,离家15公里的山路,要蹚过两条河、翻过两座山,这段艰难的路成了我们的梦魇,骑过马、坐过马车、牛车、四轮车、拖拉机,甚至划过船,但更多的时候是步行。甚至有一次放暑假涨大水,村庄道路被淹没了,爸爸划着船在水中逆行,我和比我大两岁的堂侄走在满是蚊虫蛇鼠的山上,手里拿着树枝不时地打落扑在脸上的蜘蛛网,足足走了14个小时才到家。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我上学的同伴从第一学期的14个人减少到了第二学期的3人,最后只剩下我自己。
每次放寒暑假,我进屋第一句话就是:“妈,我不念了!”母亲笑着说,人家不念是因为学习跟不上,你还是要念下去的。现在想来,是母亲的一次次教诲,才让我一直坚持读书,也有了后来的生活改变。
我的母亲与父亲一世情缘,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那一代人似乎无关于爱情有多深,但是他们的坚贞,可以一起经历风雨,也可以共享幸福。特别是母亲的勤劳淳朴、坦诚善良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品行,一直影响着我。
又到母亲节,我是多么地想念您啊,母亲!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 杜明燕
策划: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人民政协网
原标题:《感恩母爱 传承家风|杜明燕委员:在母亲的教诲下我一直坚持读书》
单亲母亲如何给儿子性启蒙
在母亲单独一人与儿子组成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缺少父亲的形象和来自他的教育,使得单身母亲对儿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颇为困难。
而在早年生活中缺乏父亲形象的儿子,如果母亲没有相应的关注,结果会使孩子在性别角色确认这一环节出现困难和混淆,表现出“男性女性化”的倾向,在性格上会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胆小、心胸狭窄、依赖性强等,这会给他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了让孩子的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单身母亲对男孩要在教育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些母亲在教育儿子时,首先将他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然后才将其当作独立的男子汉,甚至从未将其视为独立的男子汉。
对孩子过分支配和保护,满足于儿子的顺从、依赖、怯懦、仔细,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例如,男孩子总是十分淘气,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母亲要求他讲卫生,不要把衣服搞脏,不要乱跑,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结果孩子变得处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
成年后,母亲对儿子的这种性格当然是“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主要是母亲本人教育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模仿的榜样,如果要培养孩子果断、自信、大胆、心胸坦荡等性格,就要有意识地对男孩子采取“内细外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符合男性性格特征,而不要培养出“脂粉气”。
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儿子自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多。有的母亲认为,与女孩子一起玩安全、文明、卫生,而与男孩子玩则容易出乱子。其实,这样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他们只对某些人有安全感,而对另一些人表现出胆小、退缩和敏感。因此,母亲应该多安排孩子与爷爷、舅舅、男性同事等交往,补偿父亲缺乏而造成的同性交往上的空白。
另外,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模仿了其他男性的行为,这是母亲那里所得不到的。
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例如,有的母亲将喂奶的时间不恰当地延长;允许儿子一直与自己同床而眠;对儿子过多的关心和爱抚等等,结果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习惯于依赖母亲,而不愿意独立,更有甚者会产生变态心理和行为。
有这样一个病例:有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和孩子同床而眠直至孩子十多岁。从小孩子就喜欢让母亲搂着睡,自己也愿意抚摸母亲的身体,母亲一直放任孩子的行为。
他到十几岁后养成一个怪毛病,特别渴望抚摸异性,后来将手伸向了年幼的表妹,虽然没有发生性关系,但给两人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一直被内疚、犯罪感和本能冲动所困扰,不能自拔。成年后,他对异性的兴趣只停留在抚摸的欲望上,而无性交的冲动,并想通过自残解脱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子最好在7岁以后就和父母分室休息,如果家庭条件不许可,至少也应分床。在国外,孩子一生下来就和家长分开休息。中国家庭因条件和传统等原因,没给孩子创造独自生活的环境。而单身母亲由于对孩子过分的爱,使得有些人在一定条件下分不清母爱和情爱的界限,也不了解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恶果,造成儿子在心理上永远不能“断奶”。
孩子一生下来本能地具有占有欲,他们吮吸母亲的营养,占有母亲的怀抱和目光,成为母亲生活的中心。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应该慢慢将注意力离开孩子,但是,许多单身母亲将全部时间都给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私生活,这其实对儿子性心理的发展是无益的。
母亲应该定期给自己安排时间,用来处理私人事情,包括同异性的交往,使孩子明白,母亲是爱他的,但他不能占有母亲所有的感情空间。否则孩子会变得放荡不羁,不服管教,或向母亲滥施命令,自私地反对母亲再婚等等。母亲给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
有些单身母亲在以往的婚姻生活或性经历中受到的 使她们对婚姻、异性都持有一定的偏见,并且将这种偏见灌输给孩子。例如,告诉孩子是爸爸不要他们了,男人都很坏,自己是如何不幸,等等,使孩子对人产生敌意、不信任感,同时也有不安全和被抛弃感。
还有的母亲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我就好过多了。”她们以为这样说,孩子就不会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实际上却造成了孩子忧郁、多愁善感、自卑、自责的心理,给未来的生活投下了沉重的阴影。
”,原因就是母子关系的异常造成的。他们总有“女性是痛苦的,自己是有罪的”潜意识,因此,在性生活中无法产生平等、共享的感觉。因此而导致性功能障碍。
在很多情况下,单身母亲是为了孩子不受苦才选择了不再婚,这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是不利的。由于家庭中缺乏男性形象,使得性教育中许多细节的具体实施受到限制,即使有其他男性亲属的帮助,也很难弥补父爱对于孩子的影响。
而孩子与继父关系的处理,以及母亲在生活中的处理技巧。而且,再婚对于单身母亲本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也是有益的,如果母亲的情感和欲求受到压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发展。当然,母亲是否再婚是其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则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总之,单身母亲对儿子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与一般意义上的性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许多具体差别,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革,离婚现象越来越得到公众的理解,但我们希望孩子受到越来越少的不良影响。
相关资讯
关于母爱的人生格言
1.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2.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3. 母亲是最伟大的人。——眼古 4.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