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民国“宛西自治”善终副司令陈重华回忆别廷芳

更新时间: 2025-09-26 19:21:42

阅读人数: 296

本文主题: 民国特工我善终

民国初年,宛西地区盗匪猖獗,据1926年的统计,仅河南省南阳镇平县内,土匪的数量就达到一万多人。土匪的活动方式,由过去的夜聚明散、暗偷明抢、勒索富豪,发展到了明火执仗、贫富不分,甚至攻城掠寨。民无安宁之日。社会混乱,广大人民不堪其苦。另一方面,军阀混战,频繁更换驻军,或收编土匪扩充实力,或勾结土匪而分其利,或以“剿匪”为名抄家抄村,造成了河南民国史上兵匪不分的现象。很多土匪也把“拉竿做匪”当做升官的途径。拉的土匪越多,官府收编你的时候给的官职就越大,地方政权特别是贪官,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已经无力履行对社会起码的功能和职责。1930年编修的《内乡县志》载“从古乱局,未有如此之甚者”,普通民众对现状极端地不满,那么对军队和地方政权彻底失望。

在这种背景下,宛西各县的地方精英包括内乡(含今西峡县)的别廷芳、邓县的宁洗古、淅川的陈重华与镇平的彭禹廷,这些“内为良心所驱迫,外受民众之请求”,挺身而出,凭借民间自发的武装从应付土匪开始拨乱求治。1930年9月27日,他们齐集内乡县杨集举行会议,成立自治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十条公约”和“五不法则”,明确了自治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目标,以及“三自”方针。

宛西四县联防发起人之一,淅川县民团司令陈重华,1979年6月25日在台北接见外国学者时,对此事作了详述:

宛西四县未联防前,地方既受匪害又遭官军骚扰。民国十六年后,各路官军你来我往,在那个有枪就是王的时代,驻军可随意委任地方官员。这年内乡县半年时间六易县长,闹的地方不得安生,白日怕官军,夜间怕土匪。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联防,大家联成一片,过路官军就不敢轻易骚扰,土匪来了还可合力共剿。

1929 年秋,镇平县自治学者彭禹廷先生,到百泉村治学院任院长。聘请一批著名的村治派学者任教,学生达数百人。次年,内战又起,宛西一带匪乱尤烈。彭受地方人士力请归里,8月辞去院长职务,9月14日只身返回镇平,意欲四县联防。他知道我同别廷芳是朋友,先写信于我征求意见。信中曰: “目前中原战事又起,匪患遍地,动则千万,决非一县之力所能清剿,官府既不保民,军队多不剿匪,弟有意与兄和香斋联合,使宛西四县联防,有匪合剿,以保宛西之安宁,兄如赞同请速与香斋商议。” 别廷芳亦表示赞同。鉴于镇平县长反对自治,我们建议会议在内乡召开为宜,遂集会杨集,共商大计。

淅川人陈重华开封师院毕业,在匪盗横行时,受乡绅杨树芳等人之邀,公推为县民团团总,率众剿匪保境救黎民于水火。1923年他与内乡别廷芳因联合剿匪而一见如故。1949年7月,政权即将更迭,陈重华一个地方的土司令,竟然凭着读书人的敏感,离开淅川到了汉口,从汉口坐飞机到了广州,最后坐飞机朝东到了台湾。他带走了不少金条,在台湾日子过得还算是富足。1982年去世,活了92岁。1982年过春节,陈重华感到自己生命到了尽头,对自己的儿子说:“咱们老家有个西峡口,西峡口有个别廷芳,1933年彭禹廷死了,别廷芳说我的命大,朝东还有几十年的寿命。别廷芳读书不多,我的命却让他算中了。他是司令,活了58岁,得病而死,算是善终。宁洗古是副司令,活了24岁。彭禹廷也是副司令,活了41岁。都是被暗杀的,不能算善终。三个副司令里,我排在最后一个,我也死在最后一个,也算是善终。别司令说,都是命啊,一辈子都在自己命的圈子里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死在命的圈子里。我命的圈子有个豁口,今年就圆了,我今年就要死了。”1982年9月,陈重华在台北家中去世。最后几分钟,他看见别廷芳拿着一个毛笔,把一个圈子的豁口涂抹的很圆很圆。然后,吐出最后一口气,死了。

此文章为中原子曰(入驻一点号的媒体名称)原创,特此声明!

民国“宛西自治”善终副司令陈重华回忆别廷芳

民国“宛西自治”善终副司令陈重华回忆别廷芳

民国初年,宛西地区盗匪猖獗,据1926年的统计,仅河南省南阳镇平县内,土匪的数量就达到一万多人。土匪的活动方式,由过去的夜聚明散、暗偷明抢、勒索富豪,发展到了明火执仗、贫富不分,甚至攻城掠寨。民无安宁之日。社会混乱,广大人民不堪其苦。另一方面,军阀混战,频繁更换驻军,或收编土匪扩充实力,或勾结土匪而分其利,或以“剿匪”为名抄家抄村,造成了河南民国史上兵匪不分的现象。很多土匪也把“拉竿做匪”当做升官的途径。拉的土匪越多,官府收编你的时候给的官职就越大,地方政权特别是贪官,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已经无力履行对社会起码的功能和职责。1930年编修的《内乡县志》载“从古乱局,未有如此之甚者”,普通民众对现状极端地不满,那么对军队和地方政权彻底失望。

在这种背景下,宛西各县的地方精英包括内乡(含今西峡县)的别廷芳、邓县的宁洗古、淅川的陈重华与镇平的彭禹廷,这些“内为良心所驱迫,外受民众之请求”,挺身而出,凭借民间自发的武装从应付土匪开始拨乱求治。1930年9月27日,他们齐集内乡县杨集举行会议,成立自治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十条公约”和“五不法则”,明确了自治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目标,以及“三自”方针。

宛西四县联防发起人之一,淅川县民团司令陈重华,1979年6月25日在台北接见外国学者时,对此事作了详述:

宛西四县未联防前,地方既受匪害又遭官军骚扰。民国十六年后,各路官军你来我往,在那个有枪就是王的时代,驻军可随意委任地方官员。这年内乡县半年时间六易县长,闹的地方不得安生,白日怕官军,夜间怕土匪。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联防,大家联成一片,过路官军就不敢轻易骚扰,土匪来了还可合力共剿。

1929 年秋,镇平县自治学者彭禹廷先生,到百泉村治学院任院长。聘请一批著名的村治派学者任教,学生达数百人。次年,内战又起,宛西一带匪乱尤烈。彭受地方人士力请归里,8月辞去院长职务,9月14日只身返回镇平,意欲四县联防。他知道我同别廷芳是朋友,先写信于我征求意见。信中曰: “目前中原战事又起,匪患遍地,动则千万,决非一县之力所能清剿,官府既不保民,军队多不剿匪,弟有意与兄和香斋联合,使宛西四县联防,有匪合剿,以保宛西之安宁,兄如赞同请速与香斋商议。” 别廷芳亦表示赞同。鉴于镇平县长反对自治,我们建议会议在内乡召开为宜,遂集会杨集,共商大计。

淅川人陈重华开封师院毕业,在匪盗横行时,受乡绅杨树芳等人之邀,公推为县民团团总,率众剿匪保境救黎民于水火。1923年他与内乡别廷芳因联合剿匪而一见如故。1949年7月,政权即将更迭,陈重华一个地方的土司令,竟然凭着读书人的敏感,离开淅川到了汉口,从汉口坐飞机到了广州,最后坐飞机朝东到了台湾。他带走了不少金条,在台湾日子过得还算是富足。1982年去世,活了92岁。1982年过春节,陈重华感到自己生命到了尽头,对自己的儿子说:“咱们老家有个西峡口,西峡口有个别廷芳,1933年彭禹廷死了,别廷芳说我的命大,朝东还有几十年的寿命。别廷芳读书不多,我的命却让他算中了。他是司令,活了58岁,得病而死,算是善终。宁洗古是副司令,活了24岁。彭禹廷也是副司令,活了41岁。都是被暗杀的,不能算善终。三个副司令里,我排在最后一个,我也死在最后一个,也算是善终。别司令说,都是命啊,一辈子都在自己命的圈子里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死在命的圈子里。我命的圈子有个豁口,今年就圆了,我今年就要死了。”1982年9月,陈重华在台北家中去世。最后几分钟,他看见别廷芳拿着一个毛笔,把一个圈子的豁口涂抹的很圆很圆。然后,吐出最后一口气,死了。

此文章为中原子曰(入驻一点号的媒体名称)原创,特此声明!

俞珊:气质太出众,半个文坛为她争风吃醋,追求者几乎皆不得善终

你可能不知道,有这样一位民国美女,她既是才华横溢的话剧演员,又成为那个时代男性文人竞相追逐的对象。她的名字叫俞珊,她的一生如同民国风云的大戏,极具戏剧性。但令人震惊的是,与她纠缠的男人们,大多结局凄凉:徐志摩坠机、闻一多遇刺、田汉死于狱中,连她的丈夫都因她自尽。这究竟是命运的偶然,还是美貌的诅咒?俞珊的故事,既令当时人疯狂,也让后人深思。到底是这些男性难以自持,还是她游走暧昧的选择酿下悲剧?今天我们从头说起,看这场悲剧背后的真相。

俞珊,一位天生具备明星潜力的贵族姑娘。她的祖父曾教导过鲁迅,父亲是铁路局局长,优渥的家庭加之西洋文化的熏陶,让她不仅美貌出众,性格还开朗洒脱。这样独特的光环,无疑为她引来大批仰慕者,包括那些在文坛叱咤风云的才子。但她的生命,如同一部莎剧中的女主角带有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感。戏剧生涯的开始,也成为俞珊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南国社的舞台上,她凭借美貌与演技脱颖而出,而一场吻戏让她一夜成名。但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她的生活多了几分混乱的色彩。徐志摩是她众多追求者中的一位,这个民国时期最具争议的浪漫诗人沉迷于她的美丽。徐志摩此时已经与陆小曼结婚,后者为了保住这段婚姻,与俞珊展开了一场暗潮涌动的“战争”。陆小曼的怒火是否点燃了徐志摩的婚姻倒计时?徐志摩为何频频深夜独坐,手捧俞珊的衣物发呆?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互动逐渐变成令人遗憾的悲剧。

徐志摩和俞珊的暧昧关系,很快让徐志摩的好友梁秋实也对她产生浓厚兴趣。梁秋实在一次聚会中初见俞珊后,甚至私下称她是“蛇蝎美人”,但这句评价并非带有贬义,更多是一种近乎敬畏的感叹。我们再看看俞珊的婚姻她的丈夫赵太侔为她如此痴迷,甚至与原配离婚。可谁又能想到,这段“以死相逼”换来的婚姻不过是另一场悲剧的开始。赵太侔的婚后生活无法承受俞珊与其他男子的若即若离,他选择投海自尽作为终结。与俞珊纠缠的男子越多,似乎越没有一个得善终。俞珊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是她的魅力超越了理性,还是这些男子本就习惯于“不理智”?每个人都有不同解读。历史并没有为俞珊“定罪”,但也没有完全为她辩护。落入她眼中的人似乎都像飞蛾扑火,结果不是被灼烧,就是因爱疯魔。闻一多年长俞珊许多,但在《奇迹》一书中,他对她展露出的情感却胜过许多年轻人的炽热。这种复杂感情让闻一多妻子心寒,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如何面对一个才气横溢的丈夫感情外泄的干涸?而闻一多的朋友却对他提出忠告:“该止了。”闻一多最终选择结束这段不伦之情,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平静无波,我们不得而知。许多人认为,民国文人对才女的痴迷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其说是俞珊的“过错”,不如说是这些文人对美的追求和权力的不平等塑造了这样的悲剧。

到了田汉这里,又是一场戏剧冲突。作为南国社的核心人物,田汉不仅欣赏俞珊的话剧能力,还陷入了情感漩涡。他对俞珊的女主角角色有着绝对的偏爱,甚至暗暗表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田汉的一生确实如他所愿,以悲剧收尾。曾认定俞珊是唯一撒哈拉玫瑰的他,也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这是不是俞珊的“诅咒”呢?不只是民国的男子对她痴迷,甚至连梁秋实这样的观察者,最终也被美色所俘获。俞珊的婚姻持续动荡,她的家庭已经濒临崩溃,而她选择面对这些男性的态度却显得从容甚至冷淡。难道美丽的代价,就是她注定要毁灭身边的热爱者?美人关能让英雄失足,但也让她自己的人生增添了无限的疮痍。随着俞珊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位民国时期的明星除了成为文人的“梦中情人”,似乎也被时代抛弃了。那些曾经热爱并追逐她的人,最终的结局都令人心痛。有人评价她是民国文坛的黑暗之花,可这种指控真的公平吗?徐志摩的滥情本就是命中注定,闻一多的浪漫无法填满现实落差,而赵太侔的最新悲剧则是个人心理无法承受的极端表现。俞珊是否真的要为这些人的不幸负责?后来她的职业生涯逐渐走下坡路,社会对她的态度也开始变化,她从耀眼的舞台上逐渐沉寂。那些曾经与她有关的风波并未消散。她的人生如同一场将故事都凝结在一起的话剧,表面平静但始终暗藏波澜。

俞珊的一生,既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也是一场浪漫与悲剧交织的生命旅程。若从反方角度俞珊的美和才华早就注定她站在聚光灯下,但她与众多男性的纠葛,却也暴露了民国时代对女性权力的苛刻限定。当这些男性被俞珊吸引时,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非俞珊的“邀请”。试问,美貌真的是唯一“罪责”,还是那些文人的难以自持才酿成了这些悲剧?或许,用美人关来解释这些故事并不全面,美貌本身并不带原罪,只不过它恰好成为一些人不幸的人生缩影。俞珊的故事难免让人唏嘘,但这背后反映的民国文人对爱情的执念更值得探讨。如果徐志摩、闻一多、田汉等人学会“收敛”自己的感情,与她保持舒适距离,是否能规避一些悲剧?又或者,这场风潮恰恰说明了人类无法抗拒美的吸引力?追逐美是本能,但如何赋予美以责任,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副司令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