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真正有返老还童的功夫吗?
“自本自根”,大道是“自本自根”,我们每个人也是“自本自根”,怎样在“自本自根”之中立脚于自己?所以从古到今,很多老师父都说,自己就是五脏庙、五行庙,这一百多斤就是自己的根本道场。修道就在这一百多斤上修,炼道在这一百多斤上去炼,悟道也要在这一百多斤去悟,得道也要在这一百多斤中去得。离开了这个根本道场,其他的如昆仑山也不是你的道场,极乐世界也不是你的道场。只有这个地方,从这里入。
在《庄子·大宗师》里还有个故事,南伯子葵问女偊:“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南伯子葵,旧注曾疑他是《齐物论》里面的南郭子綦,他问女偊,听说你已经是三五百岁了,但是看你的脸色,就像十多岁的娃娃一样,为什么是这样?真正有返老还童的功夫吗?女偊就很骄傲地说:“吾闻道矣。”现在我们在座的或者在社会上,或者寺观里,哪个师父敢说自己“吾闻道矣”?闻道可能还好说点,得道,可能没有人敢说。
南伯子葵就问:“道可得学邪?”道可以学得到吗?女偊就说:“恶!恶可!”不行,不行!道不可得,为什么?“子非其人也。”你不是那个料。所以,我们说, 学道的人要有学道的那种格局,要有那种气象,要有得道的因。 你本来是当官的,那些因缘把你缠起,让你放下富贵去修道,那你可不可能?酒色财气一肚皮的人,你让他去学道,行不行?他不可能去。所以,道在得人。你是那块料,就可以学道、修道、悟道、得道。
女偊继续说:“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道的传授,需要条件,第一需要有圣人之道,本身是得了道的;第二需要有圣人之才,有善巧方便,才能够接引众生。你去超度众生、度化众生,还是要有本事,还是要有种种神通妙用,什么语言三昧,什么知过去未来,或者是医术高明、起死回生等本事。所以,在禅宗里面叫宗通说通。什么叫宗通?就是悟了道的,悟得深,得了深般若;什么叫说通,就是广般若。而且要辩才无碍,知识非常广泛,他可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像孔夫子一样。因为孔夫子是站在中华文明的最高峰,在他那个时代是最高的,没有超过他的。老子和他同时代,但老子主要是在道上,不像孔夫子是入世的学问。女偊说我有圣人之道,但无圣人之才,卜梁倚有圣人之才,无圣人之道。“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如果因缘投合、啐啄同时,以圣人之道来教有圣人之才的人,那么这样的教授就可以完成。下面是入道的几个程序。
“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第一,我有圣人之道,我传授的对象,他有圣人之才——就是能举一反三的,心是很灵动的,而且一心一意修道的人。面对这么一种殊胜因缘,我花三天时间使他能够“外天下”,什么叫“外天下”?就是把社会性放弃。我们现在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打开电脑看新闻。以前是看报纸,现在网络很发达,首先就把新浪打开,看新闻。新闻看得不过瘾,你还要去其他地方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你放不下。在外面旅行,电脑没有带上,要把手机微博打开,在微博上看各路新闻。这些都是社会网络、社会信息,你放得下不?我们每天忧国忧民、关心朋友还有自己的家庭、父母、老婆、娃娃,这一系列的都称之为“天下”。天下事无所不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一切都放下?死了心,敢于干干净净出了门到山上去住,不带手机,断绝一切信息,甘心情愿做个野人,没有社会性的人,这个是第一。 佛教里面称之为发“出离心”,出离世间,在道家里面称之为“外天下”。 通过了三天的强化性培训,卜梁倚就达到了“外天下”的这一层境界。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什么是“外物”?“外物”就是自然性的事情,你能不能放下?只要一个人存在,他就有他的精神世界,有他主观的喜怒哀乐和外部客观环境。到山里面住起,当然是一个人住,还有一个老师在调教你,就你们两个人没有其他的社会干扰,没有社会信息来往了。那么,天热了怎么办?天冷了怎么办?没有米下锅了怎么办?有米下锅,没有柴火怎么办?蚊子多了又怎么办?老虎豹子来了怎么办……这个就叫“外物”,要把主观和客观打破, 要把身外之物和心内之物统统放下,内无己外无人,把这些都要放下。 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达到“法空”境界,花了七天工夫。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尽管“外天下”了,又“外物”了,但是自己的生命还存在,自己的生老病死还是如影随形,哪天肚子痛了,要去挖点草药来吃,熬点药水,山里面不小心摔下岩了,腿摔断了,痛苦不堪。因为自己的生命存在,本身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活一辈子,不管在社会上也好,是修道也好,与你相随的是你的生命,是你的精神。怎样在“外天下”“外物”的情况下,能够把你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包括精神性——放下。所以叫“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你达到了“外天下”“外物”,到“外生”,马上奇迹出现——朝彻!在黑洞洞的天,突然晨曦吐透,太阳喷薄而出;一灯能灭千年暗,朝彻,顿悟了。并不是只有禅宗讲顿悟,庄子早于六祖之前就在谈“顿悟”。朝彻,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
“朝彻而后能见独”,什么叫见独?佛教讲的是“不二法门”,道家讲的是“万法归一”。归一就是“见独”,不二法门也是“见独”,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是“见独”。达到了这么一种体道的崇高境界。
“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这个就达到了佛教说的“涅槃”境界。在最初的佛教里面,入涅槃的只有释迦牟尼佛,阿罗汉还没有资格入涅槃,但是在《庄子·大宗师》里面,已经提到了这样的境界。“见独,而后能无古今”。什么叫无古今?——过去、未来打成一片。用《金刚经》的话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庄子》里面也有这个了,叫“无古今”。既然都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了,那生死还有吗?也就谈不上生死在其中了,所以就“能入不死不生”。什么不死不生?什么叫无古今?我们有形的肉体,生生灭灭,上有父母,下有儿女,我们居中;过不了多久,我们的儿女也会像以前我们送自己的长辈举行告别仪式一样,向我们告别。我们肉体肯定是生死之中的。这个是大道之行,任何人也免不了。
除了这个肉身之外,什么是不死不生?只有道才不死不生。那么,我们悟了道,又“朝彻”,又“见独”,又能“无古今”了,那是不是还有一个和我们肉身同在又不同在的一个东西,它不死不生,或者不生不死。大家要去得这个,要去悟这个。悟它、得它的前提,首先是外天下,然后外物、外生、朝彻、见独…… 大彻大悟才行,脱胎换骨,易经洗髓,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达得到。
本文选自《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道德经精讲》
冯学成先生:“无心”,才能活的轻松自在
微言博语: “饥饿”是留有余地,尚有大的可发展空间!

“童心三部曲”:却把辛酸化成了一缕温情
从“童心三部曲”《童年河》《渔童》《黑木头》到最新的《树孩》,赵丽宏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万物有灵,生生不息”不仅是《树孩》的主题,也贯穿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故事里,无论孩子还是动植物,所有的生命都有其尊严,所有的苦难都会被爱超越。而他,正如自己诗集《疼痛》中写的,“那个忧伤孤单的歌者,曾经历尽人间的苦难和沧桑,却把辛酸化成了一缕温情”。
这几部小说或隐或显都有成长小说的核心主题。《童年河》是一部类自传体的小说,作者在后记中坦言有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作品以孩子的视角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面貌和人情世态。《渔童》的主题更加集中,故事围绕着一尊珍贵的明代德化瓷雕渔童展开,童大路和韩教授在危难之中成为忘年交。《黑木头》的成长主题蕴藉在小男孩童童与流浪狗黑木头的相处中,童童在试图驯服黑木头的过程中了解了它倔强聪慧不受束缚的个性,黑木头也在被救治的过程中接受了人类的关心。《树孩》是大自然的拟人化,经历一场森林大火的松树奄奄一息,雕刻家将其中一段重塑成了孩子的模样,而它仍然具有生命,树孩开始了在人类社会的冒险经历,最终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涅槃重生。这部小说仿佛一曲古老悠扬的颂歌,诉说着大自然的慷慨悲壮,万物的生生不息。主人公们经历了各种磨难,而这也是孩子们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作者将自己丰富广阔的生命体验化作简明易懂的故事,传递给孩子善意和良知。
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我们如何书写童年,如何理解儿童,如何传递出真正的尊重,首要的或许就是把自己置于孩子的立场,而不是单纯地说教。林格伦说,如果为儿童写作,“那就必须撕下成人的面具,与儿童心心相印,必须让孩子在作品中看到自己”。赵丽宏曾感慨:“创作儿童文学让我有返老还童的感觉,不是在文字里装腔作势取悦小孩,我又真正变成了一个孩子,这种快乐是以前写作时所没有的。”这几部小说都是孩子的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细腻地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童年河》中的雪弟性格敏感好强,从乡下来到上海,在与妈妈的相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碰撞,在妈妈特意为他粉刷干净的墙壁上,雪弟用蜡笔画出了乡下的大千世界,妈妈的责怪让他倍感颓丧。尿床之后被妈妈逼着去晒台晾被单,等于将他的难堪公之于众,雪弟“两只脚被钉住一样,含着泪,好像在哀求什么,却说不出口”。孩子的委屈脆弱不仅能够引发儿童的共鸣,也可能唤起很多大人的回忆。《黑木头》中,童童怕黑木头逃走,特意想把圈绳在手腕上多绕两圈,结果没抓稳,绳子落地,但是狗狗站着没动,只是抬头凝视童童,“仿佛在用行动表明:我的流浪生涯,已经到此结束,新的生活开始了”,充满童真与趣味。而黑木头从拒绝被人类驯服到最后为救独居的童童外婆而死,它的生命际遇显得更加勇敢悲壮,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羁绊给予读者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儿童文学作品充满了人类最古老的浪漫思维,即幻想和想象,《树孩》是这几部小说中最具有想象力的作品。作为诗人和散文家,赵丽宏以富有节奏性和音乐性的语言为这部小说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伤痕累累的树孩一路漂泊冒险,历经森林大火、人类世界、洪水的各种磨难,最终疲惫地躺在了湖滩上,数不尽的动物在它身边歌唱舞蹈,千万棵芦苇在风中合唱,生生不息……大自然治愈了树孩的伤痛,也让它涅槃重生变回一棵树的形态,树孩的脸上、脚底、肚皮、背脊、肩胛、手臂上都长出了根须,它终于变回了本该有的样子——“你应该是一棵树”。作者传递出的“万物生生不息”,是大自然最朴素的生命哲理,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仅是对人类,万物有灵概莫如是。(作者:胡笛)
有什么词语可形容重生
劫后余生、浴火重生、涅盘重生、卷土重来、周而复始、天道循环、返老还童、返璞归真、九死一生、大难不死、劫后重生。
1、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2、卷土重来:指遭到失败以后再组织力量;
3、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4、返老还童:扭转衰老,回复童年。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的健康或精神;
5、大难不死:形容幸运地脱险。
1、凤凰涅磐: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比喻一个人在漫长的时间里 ,经历了人世间的苦痛后,从浮躁、消沉、死灰一般,变得成熟、稳重而坚强。
2、浴火重生:经过火的燃烧后重生,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种坚强的意志。
3、改邪归正: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4、改过自新:指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5、脱胎换骨:现在常用来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
融化、融资、融合、融和、融洽、融入、融流、融光、融贯、融为一体、融会贯通、融合为一等;
心融神会、熙熙融融、闻融敦厚、神融气泰 、民族融合、贯通融会、贯穿融会、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
金融、交融、通融、其乐融融、消融、水乳交融、暖融融、乐融融,情景交融、熔融、雍融、一彻万融等。
相关资讯
上篇:如何理解佛教说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