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如何理解佛教说的涅槃

更新时间: 2025-09-28 15:49:23

阅读人数: 789

本文主题: 涅槃如何翻译成英语

寺院所供奉的佛像,一般有立姿、坐姿、卧姿的不同。卧姿又称涅槃像,表示福慧圆满、动静一如。所谓圆满,就是了生脱死、超越时空、泯灭人我对待、自他融和一体之义。所以,涅槃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死亡,而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

根据《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大毗婆沙论》说明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杂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灭除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清净无染,也是物我双亡、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

在佛教各经论中,对‘涅槃’有种种不同的异名诠释,如《法蕴足论》的‘无为、无边、无漏、无住、无生、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以及《四谛论》的‘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爱、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等’,这是分别从否定与肯定来诠释‘涅槃’的意义。

此外,《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华严经》说,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般若经》说,‘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严经》说,证实了‘理绝动静’就是涅槃;《维摩经》说,‘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胜鬘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

鸠摩罗什大师将涅槃译为‘灭度’,就是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的意思。玄奘大师则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寂’指静寂;具足一切功德,泯除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等,就是涅槃的真义。

涅槃的诠释,虽然诸经所用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此自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方等般泥洹经》卷二说,涅槃具有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等八种法味。

此外,涅槃具有十大特性:一、涅槃如净莲;二、涅槃如水、三、涅槃如解毒药;四、涅槃如大海;五、涅槃如食物;六、涅槃如虚空;七、涅槃如摩尼宝珠;八、涅槃如赤旃檀;九、涅槃如风;十、涅槃如山峰。

涅槃是证悟的境界,它有层次上的区别,各宗派对涅槃的分类也有不同。天台宗依体、相、用,认为涅槃可分本自具足的‘性净涅槃’、透过修行证得的‘圆净涅槃’、为教化而示现的‘方便净涅槃’。法相宗将涅槃分为: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等四种。

涅槃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当我们不再受制于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是一种涅槃解脱的境界,所以涅槃乃人人可证,当下可得。

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具体而言,涅槃是一种无生的境界、无住的境界、无我的境界、无缺的境界。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无法透过人生表相的见闻觉知获得,必须自己下真功夫,从修行内证中,渐渐体悟它的存在。从历代证悟涅槃的圣者教示中,可知欲求证涅槃,必须:(一)依于戒行;(二)依三法印而修;(三)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因此列为三法印之一,称为‘涅槃寂静’。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但是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们自己清净的本性,是真实的自我,是宇宙之源、万法之本。求证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净的自性,能够证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等种种无明所束缚而流转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证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脱。

如何理解佛教说的涅槃

原创“涅槃”究竟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很容易闹出笑话的!

“涅槃”是一个神秘而深刻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佛陀所教导的解脱之道,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但涅槃的含义非常丰富多彩,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灵性的内涵。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涅槃的各种含义和起源,以及不同宗派对其理解的差异。

涅槃这个词汇最初起源于梵文,原本用来描述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在古印度的宗教中,涅槃成为了一个通用的术语,指代通过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佛教创立后,它吸收并发展了这一概念,使其成为佛教教义中的核心内容。

佛教教义中的涅槃有其独特性,与其他印度宗教有所不同。它强调了解脱、超越生死轮回和达到内在的平静。佛陀本人的涅槃经历成为佛教历史上的关键时刻,也奠定了这一概念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涅槃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反映了其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性。它有多种翻译,包括“灭”、“圆寂”、“寂灭”、“安乐”、“解脱”、“不生”以及“无为”。每一种翻译都突显了涅槃的某个方面,但无法完全捕捉其整体含义。以下是对这些不同含义的解释:

涅槃最基本的含义是“灭”,这指的是消除了一切的烦恼和欲望,而涅槃也是摆脱苦难和痛苦的最终状态。

涅槃也被称为“圆寂”,意味着圆满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佛陀最后的时刻,他在涅槃中圆满地超越了生死,进入了永恒的状态。

这个词汇表示涅槃是寂静和安宁的状态,超越了痛苦和烦恼。

涅槃也被解释为快乐的状态,它代表了解脱和内心的满足,超越了尘世的纷扰。

涅槃是从一切烦恼中解脱的状态,它是摆脱生死轮回的最终目标,获得内在的自由。

这个术语强调了涅槃中不再续生的特质,涅槃是超越轮回的状态,不再受到生死的束缚。

涅槃与“无为”相联系,表示不再被无明和妄念所驱使,不再制造因果和烦恼。这些多重的含义共同构成了,涅槃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它既代表了解脱和超越,也反映了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内在和谐与平静的精神之旅的终点。

小乘佛教对于"涅槃"的诠释,可概括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这一概念强调身体和心智的完全消逝,达到一种与生死轮回相对的深层宁静状态。在小乘佛教内,"涅槃"被细分为两种状态: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表示烦恼已经被根除,欲望已然消散,心智已经达到了涅槃的门槛,但仍保留肉体,生命仍未完结;而无余涅槃则是指身体和心智,都已经彻底超越生死轮回,从世间轮回中解脱出来。

相比之下,大乘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概念,但为了符合其学说,对"涅槃"的解释与小乘略有不同。大乘中观派强调"诸法性空",因此认为"涅槃"本质上也只是虚名,没有真实的实存。而大乘如来藏学说则坚信,"涅槃"是一个恒常存在,因为佛性本身就是无比真实的存在。

在佛教中,涅槃被视为最终的解脱和最高境界。它是佛陀教导的核心内容之一,代表着超越了生死轮回。涅槃不仅是宗教教义的一部分,还是佛教中的最终目标。它在不同的佛教宗派中有不同的理解和强调,但都反映了对解脱和超越的渴望。

常识|涅槃是什么意思?

涅槃是梵语,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称虽然不同但意义相同。

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也可以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

涅槃有两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

就小乘方面来说:证得阿罗汉果,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虽已断尽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业所招的生死果报身未灭(生命体犹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

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更不随业受生死,叫做无余涅槃(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换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烦恼业惑已经解脱,即众苦所聚的现实生命体亦同称解脱,此为无余涅槃。

就大乘方面来说: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变易的果尽为无余涅槃。此为大乘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就大小相对而言:小乘所证涅槃为“有余”,因为它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余”的尘沙、无明烦恼未断,变易生死未了,故曰有余。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则为“无余”,因为它是三惑全断,二种生死永灭,再“无”其“余”的烦恼可断,生死可了,故曰无余。此为大小相对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总之,二乘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见思烦恼永寂,偏空真谛理显现。菩萨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尘沙烦恼永寂,但中俗谛理显现。佛所证的涅槃,它的本体是无明烦恼永寂,实相中谛理显现。

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可是它已经能够了脱分段生死,因此,也可以称为涅槃,三德中仅具解脱一分。大乘所证的涅槃则是圆断烦恼、圆满解脱、圆证三身、圆获三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备,常乐我净的四德不缺。

此外还有性净涅槃、无住涅槃,加上前面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为四种涅槃。有余、无余是三乘共证,凡夫无分;性净涅槃是凡圣同具;无住涅槃是佛果独证。

“性净涅槃”是说诸法自体,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圣凡不二的理性。

“无住涅槃”是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它是福慧圆满,更无所求。体虽如如而能不变随缘,用虽生灭而能随缘不变。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视沉溺生死的众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无明所迷,业力所转),故云无住。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藏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痴绝道冲禅师

藏识|溪声淙淙出阁下——张岱在灵隐之岣嵝山房与冷泉亭

学处|同是一部《华严经》,为何会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之别

学处|除了三大译本 《华严经》还有哪些版本

观照|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是这两个字

观照|早晚课——一门自利利人的好功课

开示|虚云老和尚:何以一切菩萨发愿度众生,度来度去总度不尽呢

开示|倓虚法师:出家人当一个法师,说起来也很不容易

开示|太虚大师答问:既然因果不爽,那忏悔还有用吗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文殊菩萨能够加被我们金榜题名吗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物语|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物语|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

物语|七叶树花开——豪色参天七叶出 恰似七佛偈成时

常识|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

常识|佛陀成道后为世间烦恼众生开演的“第一堂课”

赏析|松广寺朝鲜佛画:华严经变相帧

赏析|来自大理国的易长观音立像

赏析|清代姚文瀚绘东方持国天王像

阅读|寄言世上荣豪者 岁月相看能几时——傅大士《浮沤歌》

故事|三次为色所诱 最终幡然醒悟

视频|百尺金身开凿壁 万龛灯焰隔烟萝

标签: 大毗婆沙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