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涅槃,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是人类,天尊经常听到有人要做牛做马可以是动物。
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动物、人、尸体火化后,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
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为佛陀所定义的涅槃。
平时我们所以为的生灭,是以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边生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事实只是依着五受阴因缘相互影响而不断再改变,只是改变并未灭去。只有随五受阴因缘灭尽,才是灭,而"灭"无因缘可记说。生命的升起,是依种种因缘条件才有的现象,随着五受阴因缘和依无明和贪爱驱使之条件的变异,而不断变化生命型态。
只有随着无明和贪爱的灭除,驱使五受阴增长的因缘消除,无依此因缘影响的未来生命现象升起,是为灭。依因缘灭而灭,不能说去哪里或在哪里,只是无生命升起的因缘。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有什么。纯粹是探讨因缘的流转影响变异,并非有什么存在,也不是一切虚假,真真实实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变而变,依因缘灭尽而灭,灭尽不起,无因缘可记说。
分别说部这个名称来自第三次结集前阿育王和帝须尊者之间的问答:“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这个部派的现代承继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 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sā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涅槃是什么意思
寺院所供奉的佛像,一般有立姿、坐姿、卧姿的不同。卧姿又称涅槃像,表示福慧圆满、动静一如。所谓圆满,就是了生脱死、超越时空、泯灭人我对待、自他融和一体之义。所以,涅槃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死亡,而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
根据《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大毗婆沙论》说明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杂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灭除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清净无染,也是物我双亡、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
在佛教各经论中,对「涅槃」有种种不同的异名诠释,如《法蕴足论》的「无为、无边、无漏、无住、无生、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以及《四谛论》的「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爱、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等」,这是分别从否定与肯定来诠释「涅槃」的意义。
此外,《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华严经》说,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般若经》说,「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严经》说,证实了「理绝动静」就是涅槃;《维摩经》说,「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胜鬘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
鸠摩罗什大师将涅槃译为「灭度」,就是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的意思。玄奘大师则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寂」指静寂;具足一切功德,泯除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等,就是涅槃的真义。
涅槃的诠释,虽然诸经所用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此自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方等般泥洹经》卷二说,涅槃具有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等八种法味。
此外,涅槃具有十大特性:一、涅槃如净莲;二、涅槃如水、三、涅槃如解毒药;四、涅槃如大海;五、涅槃如食物;六、涅槃如虚空;七、涅槃如摩尼宝珠;八、涅槃如赤旃檀;九、涅槃如风;十、涅槃如山峰。
涅槃是证悟的境界,它有层次上的区别,各宗派对涅槃的分类也有不同。天台宗依体、相、用,认为涅槃可分本自具足的「性净涅槃」、透过修行证得的「圆净涅槃」、为教化而示现的「方便净涅槃」。法相宗将涅槃分为: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等四种。
涅槃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当我们不再受制于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是一种涅槃解脱的境界,所以涅槃乃人人可证,当下可得。
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具体而言,涅槃是一种无生的境界、无住的境界、无我的境界、无缺的境界。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无法透过人生表相的见闻觉知获得,必须自己下真功夫,从修行内证中,渐渐体悟它的存在。从历代证悟涅槃的圣者教示中,可知欲求证涅槃,必须:(一)依于戒行;(二)依三法印而修;(三)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因此列为三法印之一,称为「涅槃寂静」。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但是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们自己清净的本性,是真实的自我,是宇宙之源、万法之本。求证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净的自性,能够证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等种种无明所束缚而流转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证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脱。
南怀瑾先生:“涅槃”二字,很难解释
你看了这段“圆觉经”,可不要乱来,以为自己本来就是佛,就不用修了,那你就大错特错。 注意!普眼菩萨问佛如何修行?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如何开悟?佛则从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开始,然后心清净,一身清净,多身清净,一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一路下来,到最后才说众生本来成佛。
由于大彻大悟的缘故,菩萨不会被世法或出世法所束缚,也不去求一个解脱的方法。本来无缚,何须解脱?若有一法可修,若有一法可得,则法执犹在,被佛法困住,不算真解脱。
悟了道的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槃”。我们凡夫都怕生死,所以赶紧学佛修道,想求涅槃而不死,对不对?其实,我们人类很有趣,你为什么怕死?你死过?没有!既然没有,那有什么好怕呢? 庄子说过一个很滑稽的比喻,以前郑国(山西、陕西一带)有一位美女,皇帝想娶她当妃子。这位美女听说要离开家乡到皇宫,痛苦不绝,担心害怕不知到皇宫要过什么样子的日子。结果,进了国都,当了皇妃以后,日子过得舒适无比,想起当年痛苦,实在没有道理。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害怕死亡,万一死后,比现在更舒服,那么,现在的害怕不是多余吗? 我们学佛修道都怕生死,想求涅槃,什么是涅槃?涅槃很难解释,有翻译成寂灭,不很恰当,有翻译为圆寂,也不很适宜。佛在“涅槃经”说是:“常、乐、我、净。”这还是一面,再加上“清净圆明”,这便是涅槃的境界,也是悟道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一切众生自性的境界。 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槃”。若厌生死,则尚未解脱;若爱涅槃,则法执犹存。……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祗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佛再度告诉吩咐普眼菩萨,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觉性呢?很简单--观心。修习此心就可以有所成就,而最后明心见性以后,则无修亦无成就,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无所谓修与不修。亦无所谓得道与不得道,无所谓成佛或不成佛。“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此时到处都清净,处处圆融无碍。
悟了道以后,才知道一百、一千、一万、一亿,乃至不可说不可数等一切佛都在玩花样、玩把戏,示现种种方便。阿弥陀佛或是药师佛都如空中之花朵,“乱起乱灭”,此时,才有资格可以呵佛骂祖。但是,你可不要乱骂唷!你骂的话,嘴巴立即长疮。以前有位禅宗祖师把八十八佛写在裤裆里穿,他的徒弟也学他,结果,下半身都烂了。那么,这位祖师为什么把八十八佛的名字写在裤裆里穿呢?因为他看到这些人太着相了,一身佛味,满脸佛气,太令人受不了。他为了破这些人的执著,他可以这么做。但是,你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不要说得尊敬佛菩萨,连一个护法或是鬼神、土地公都要尊敬,甚至任何人、任何小孩,都得尊重。
对于一切事物及佛法,不去追求,也不刻意摆脱,“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当体即真。没有人绑住你,也不需要解脱。
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但是, 你看了这段“圆觉经”,可不要乱来,以为自己本来就是佛,就不用修了,那你就大错特错。注意! 普眼菩萨问佛如何修行?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如何开悟?佛则从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开始,然后心清净,一身清净,多身清净,一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一路下来,到最后才说众生本来成佛。
各位!如何解脱生死?生死不须解脱。什么是涅槃?涅槃只不过是昨夜的一场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这一切皆如昨夜之梦,所以应当知道生命无所谓生死,亦无涅槃可得,“无起无灭,无来无去”。“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谓之如来。”
一般所谓证道,证个什么呢?是不是有个什么境界可得呢?是不是要抓住一个境界呢?佛在此说:“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心经”上亦说:“无智亦无得”。 有人打完坐,哭丧着脸跑来向我说:老师,境界掉了,好不好笑?注意!无得无失,有得有失就不对了,表示你还没有悟。“无取无舍”,一般人学佛都想抓住一个境界,想抓住一个空或清净,这些都是有取,都是贪。 很多人学佛越学越烦恼,为什么?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拼命想要去除妄念,但是又去不掉,所以烦恼不已,痛苦不堪。 佛在此告诉你,无取无舍,妄念本来就留不住,何必去舍呢?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无所谓修,亦无所谓得定,亦无所谓任运自在,亦无所谓生生灭灭。
“无能无所”,能证者是道体,所证者是境界。于此真正的证悟之中,无能证者,亦无所证者,所以说“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上面所讲的是无修,这里所讲的是无证。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什么?无证的结论又是什么? 这非常重要,这是点眼之处,不可忽略过去。我在这里把这个秘密告诉各位,千万记住。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无证的结论是:“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好!你们就按照上面所讲的如是修行,就这样修行,这样一步一步有秩序有层次地修行,要如此反观思惟,要这样保持定在那个境界上,这个方便、方法都告诉你了,什么方法?观心,就这样开悟。
相关资讯
如何理解佛教说的涅槃
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具体而言,涅槃是一种无生的境界、无住的境界、无我的境界、无缺的境界。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无法透过人生表相的见闻觉知获得,必须自己下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