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清朝曹雪芹与明朝吴承恩,文学名著创作者的时代背景

更新时间: 2025-09-28 15:51:21

阅读人数: 193

本文主题: 清朝小说名著

说起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和写《西游记》的吴承恩,这两位可都是咱们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你说巧不巧,他们俩隔了好几个朝代,一个在明朝,一个在清朝,写出来的东西那风格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这背后啊,其实跟他们那会儿的世道有着天大的关系。

先说说吴承恩老爷子吧,他生活在明朝中晚期,大概是嘉靖、万历年间。你知道吗,那时候的明朝,有点像个走下坡路的壮汉,看着还行,内里却虚得很。朝廷里呢,皇帝要么忙着修仙,要么就躲在深宫里不出来,大臣们拉帮结派,你斗我我斗你,把好好的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就说嘉靖皇帝吧,整天琢磨着怎么炼丹长生,把国家大事都扔到一边去了,你说底下的人能不急吗?

不过啊,那时候的社会倒也有些新鲜事儿。商品经济慢慢活泛起来了,江南一带的 towns 里,买卖人多了,戏台子也多了,老百姓茶余饭后总有新鲜玩意儿看。吴承恩老家在淮安,那地方靠着大运河,南来北往的人多,各种奇闻异事就跟长了翅膀似的往他耳朵里钻。你想啊,他年轻时肯定也爱凑个热闹,在茶馆里听个说书先生讲段神神怪怪的故事,说不定就是从那儿攒下了写《西游记》的灵感呢。

而且明朝那会儿,思想上也挺有意思的。王阳明的心学慢慢传开了,好多人开始琢磨 “人该怎么活”,不再一味地被老规矩捆着。这种风气一起来,文人写东西也更大胆了。吴承恩写《西游记》,表面上是说唐僧取经的事儿,可你细品,里面孙悟空大闹天宫,不就是在跟那些死板的规矩叫板吗?他写这些的时候,说不定一边写一边笑,心想这猴子可真敢干,把自己心里那些不敢说的话,都借着猴子的嘴说了出来。

再转头看看曹雪芹,他生活的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清朝那会儿,国家倒是挺稳定的,尤其是 “康乾盛世”,到处都透着一股 “国泰民安” 的样子。可这盛世底下,藏着不少憋屈事儿。就说文字狱吧,文人写东西得提着心吊着胆,一不小心说错句话,就得掉脑袋。曹雪芹他们家,原本是江南的大官,后来犯了错,家道中落了。你想啊,从锦衣玉食一下子跌到穷困潦倒,那种滋味儿,怕是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那时候的社会,等级规矩严得很。满人是主子,汉人就算再能干,也得看人家的脸色。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贾家的排场,写那些丫鬟仆人的小心翼翼,其实都是他亲眼见过的。他写林黛玉葬花,写贾宝玉不想考科举,不就是觉得这世道太压抑,连花谢了都可惜,人活着怎么就不能随心所欲呢?

有意思的是,虽然都是写世态人情,吴承恩和曹雪芹的笔调却差太远了。吴承恩写《西游记》,带着股子放浪不羁的劲儿,好像再大的困难,孙悟空一棒子就能打跑;可曹雪芹写《红楼梦》,就跟在剥洋葱似的,一层一层剥开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最后露出里面的眼泪和无奈。你说这是不是跟他们那会儿的世道有关?明朝虽然乱,但人心里还有股子闯劲儿;清朝虽然稳,可那股子压抑劲儿,能把人的灵气都磨没了。

其实啊,不管是吴承恩还是曹雪芹,他们写的都是自己心里的那个世界。那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欢喜,有他们的委屈,还有他们对这世道的一点点念想。要是能穿越回去,真想跟他们坐下来喝杯茶,听听他们聊聊写书时的那些事儿,说不定还能知道些咱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要是觉得我说的还有点意思,就请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哦,说不定就发财啦。

清朝曹雪芹与明朝吴承恩,文学名著创作者的时代背景

人世间的冷暖,“四大名著”全说清了

查了一下,这套定价586元的大部头,在各大购书平台单独购买需要400多元。现在开通/续费知识年卡+数字刊年卡,我们免费送!

一座人文乌托邦,400万用户的知识圣殿。在“效率至上”“知识变现”等风气大行其道的今天, 三联中读仍在坚守人文主义、“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固执腔调。

邓小南、李零、许宏、韩昇、李山、张大春、马未都、马伯庸……都是三联中读的主讲人

原创建国之后,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被淘汰的两部人人皆知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因为文化产品能够最大程度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潜意识,一个国家需要通过文化产品来统一思想。

我国的四大名著久负盛名,从古至今,这四本书经久不衰,其中蕴含的思想一直被后人推崇,《红楼梦》甚至还延伸出了一个学科——红学。

在建国之前,是没有四大名著的说法的,那时候叫六大名著,建国以后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专门淘汰了两部。

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做“ ”的概念,他表示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相同的叙事理念,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团结起来,最终达到“共同理想”。

这是什么意思呢?顾炎武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他认为中华民族最强大的部分,或者说最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部分就是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屹立几千年不倒。

要想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是用家国叙事的大情怀来感染每一个人是可行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平日里可能会互相打架,但是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却团结得可怕的原因。

其实顾炎武的这一想法,孔子早就提过了,《论语》就是孔子用来统一弟子们思想的武器,所以儒家思想这么深入人心。

四大名著的意义也在于此,建国以后,我国各阶级的组成比较复杂,有数量最多的老百姓,其中有坚定的革命者,也有老实巴交的农民,有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城市里有民族大资产阶级,也有小手工业者。

这些人的生活状态不同,生活水平不同,家世背景和教育经历也不同,面对建国之后的经济建设大业,所有人都要拧成一股绳去奋斗,那么,如何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呢?只有通过文化产品的介入。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题材涵盖了神魔志怪到现实主义,文学性方面,有《红楼梦》这样的严肃文学,也有《西游记》这样通俗性较高的小说。

若将这四本书作为推广,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还能让大家产生共鸣,达到顾炎武所说的“共同理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大名著的入选意义非凡,《西游记》中有佛教和道教元素,也有古代妖怪的描写,其反抗的内核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特点;

《红楼梦》说尽了封建王朝下的家事,将儿女之情的描写提升到了九重天之上;《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东汉末年的枭雄纷争;《水浒》则通过108将的故事论述了体制对于人的影响。

可见,这四本书缺一不可,从文学观念到封建主义,从家国情怀到笑看风云,熟读四大名著,真的可以提升我们的内在。

其实在建国之前,民间是没有四大名著的说法的,那时候人们都叫的是六大名著,除了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两本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作为蒲松龄先生的巅峰之作,《聊斋》通过批判的笔调,描写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大都是以女妖精和人的相恋为主题,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深刻的人性画卷。

《聊斋》大部分都是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故事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顾社会的偏见,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毅然决然地走在一起,就算是死也在所不惜。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蒲松龄先生之所以这么写,主要是因为在清朝,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女性甚至没有离婚的权力,要知道明朝的时候都是有的,所以在很多读书人看来,清朝是在开倒车。

女性地位低,就会受到剥削和压迫,自然也无法拥有真正的爱情,蒲松龄先生笔下的故事,给了黑暗中的人们一点点曙光。

除此之外,《聊斋》中还有很多很多抨击科举制度的故事,以及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人民的故事,可见《聊斋》是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大作,通过研究《聊斋》,对清朝历史的认识也有推动作用。

《儒林外史》也是清朝的小说,由吴敬梓写就,虽然跟《聊斋》是同时代的作品,但是《儒林外史》完全不同,本书的核心就是讽刺,吴敬梓将每一个人都暴露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之下,并通过复杂的情节来考验他们,逼迫他们去做选择。

看完本书,给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如果进入书中,或者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诱惑,我们是否能做得更好呢?

从六大名著到四大名著,《聊斋》和《儒林外史》被淘汰了,并没有成为官方认定的四大名著,为什么这两本书没有入选呢?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聊斋》和《儒林外史》的文笔精巧,想象力丰富,情节设置合理,可读性非常高。

并且由于是短篇小说,在老百姓中的传播很方便,甚至从艺术性和批判现实的角度而言,这两本书也不输四大名著,国家的考虑是什么?

其实,这两本书落选的原因并非是不够好,而是不太适合大面积推广,不管是《聊斋》还是《儒林外史》,这两本书精彩的点都是因为批判腐朽的清朝统治。

但新中国建立以后,已经是新时代了,再回过头去读这些书,读者并不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两书中批判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和腐败问题,在新中国初期都不存在,我国的高考是一视同仁的,我国的婚姻是平等的、自由的,女性可以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不需要看别人脸色。

在这样文明进步的国家,人们感受到的都是生活的美好,要想理解《聊斋》和《儒林外史》的深刻思想,必须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自然不适合大面积推广。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