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索:我想呈现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灰色地带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仪式上亮相的苏菲·玛索又一次在电影节活动中现身。4月15日晚,由她担任导演、编剧并主演的电影《米尔斯夫人》在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放映,苏菲·玛索在放映后来到现场和观众交流,讲述她拍摄这部电影的经历。
苏菲·玛索是不少影迷心中的女神,她的电影《米尔斯夫人》在本届电影节中受到很多影迷的关注。电影中,苏菲·玛索饰演的是一位图书出版商,结识了有一点神经质的邻居“米尔斯夫人”并和她成为朋友,后来却发现这位“米尔斯夫人”其实是个有目的接近她的男人。由于故事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反转,放映时影厅里不时爆发出笑声。直到放映结束,观众们都没有走,而是用掌声迎来了女神苏菲·玛索。
苏菲·玛索不仅是主演,还担任了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身兼数职的她承认,写剧本是推出这部电影过程中最有挑战性的环节,“因为要从一张白纸开始,构建所有的情节。”剧中的女主角是一个非常孤独、只能沉溺在书本中、用故事中的浪漫情节麻醉自己的人,可她偏偏遭遇了一个男扮女装行骗的米尔斯夫人。苏菲·玛索表示,“日常生活中越是夸张的事情,大家反而越相信。”她说,曾有人宣称要卖埃菲尔铁塔,还真有人相信了,甚至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发生,“现实生活本来就非常古怪和荒诞。”
不过,对她本人来说,更想通过《米尔斯夫人》呈现“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灰色地带”。众所周知,苏菲·玛索在很小的时候就作为演员拍摄电影,“那些虚幻的情节在我生活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尽管电影中藏了很多反转和笑点,苏菲·玛索自己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喜剧电影,而把它归为作者电影,即展现她独特个性的电影作品。
苏菲·玛索还透露了创作电影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原本她在创作剧本时并没打算出演女主角,即出版商的角色。“后来写着写着,觉得这个角色不错呀,就决定自己来演了。”苏菲·玛索的这番话逗笑了全场观众,和她对谈的主持人也开玩笑说:“是不是自己导自己演更方便?少了一个演员,预算就可以少一点。”没想到苏菲·玛索立刻“反击”:“预算怎么会减少呢?我也是女主演呀,我也是要拿钱的!”随即,现场又是一阵笑声。
苏菲·玛索虽然是女神,却一点也不高冷。在观众互动环节中,有不少观众当场“表白”,还有一位年轻男生,用法语跟苏菲·玛索说自己在巴黎求学的女朋友快过生日了,能不能请苏菲·玛索说一句生日祝福。苏菲·玛索欣然答应,并将男生请上台合影。她还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电影的好感,说到不久前参与拍摄的电影《图兰朵》,她在其中的戏份虽然不是特别重,但穿着公主的服装吊威亚的经历非常有趣,并称赞“这是一部纯正的中国制作的电影”。(韩轩)

按《楚门的世界》,帮孩子区分现实与虚幻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能否清晰区分现实与虚幻,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塑造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孩子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做出理智的判断和选择。电影《楚门的世界》以其独特的叙事,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引导孩子辨别现实与虚幻的有效思路。
影片中,楚门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被精心构建的虚假世界 —— 桃源岛。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一场全球直播的真人秀节目,他身边的人、发生的事都是被设计好的。然而,楚门最初对这个虚假的世界深信不疑,如同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懵懂认知。幼儿时期,孩子的思维充满想象,容易将童话、动画里的情节与现实混淆。比如,孩子可能会因为看了《小猪佩奇》,就幻想自己也能像佩奇一样在泥坑里快乐玩耍,甚至会问家长为什么家里没有泥坑。此时,家长可以借助《楚门的世界》来引导孩子。家长可以说:“你看楚门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其实都是别人安排的。小猪佩奇的故事很有趣,但那是动画片里的想象世界,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更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去公园玩、和小伙伴做游戏。” 这样的引导,能让孩子初步意识到想象和现实的差别,在他们心中种下区分现实与虚幻的种子。
随着剧情推进,楚门开始注意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细节,比如从天而降的摄影灯、重复出现的路人等,这些异常让他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产生了怀疑。这与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的情况类似,他们开始接触网络、电视等媒体,接收到大量信息,其中不乏虚假、夸张的内容。例如,孩子可能会看到一些夸大功效的广告,像 “吃了就能立刻长高” 的保健品广告。家长可以以楚门发现世界异样为例,教导孩子学会思考和判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楚门通过观察发现了世界的不对劲,你看到这个广告也要想一想,吃保健品就能立刻长高是不是真的,我们要通过健康饮食、多运动才能慢慢长高,不能轻易相信这些夸张的说法。” 让孩子明白,面对外界信息,要保持理性和怀疑精神,不盲目相信。
在《楚门的世界》中,楚门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遭遇了导演组的重重阻碍。导演通过制造各种假象试图让楚门继续留在虚假世界,但楚门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最终冲破束缚,走向真实世界。这体现出在帮助孩子区分现实与虚幻时,培养他们追求真相的勇气和信念的重要性。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他人误导或因自身偏见对现实产生错误认知。比如,在学校里,孩子可能会因为同学的片面之词,对某个老师产生错误印象。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像楚门一样,勇敢追求真相。家长可以说:“楚门没有被导演组的假象迷惑,坚持寻找真相。你听到同学说老师不好,这不一定是真的,你可以自己去观察老师的教学和对待同学的方式,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老师。” 让孩子学会不被他人的观点左右,主动去探寻真实。
当孩子步入中学,面临更复杂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象,区分现实与虚幻变得更加关键。中学阶段,孩子开始接触各种思潮,如网络上的一些极端言论、影视作品中的虚构价值观等。《楚门的世界》里,楚门最终勇敢地走出虚假世界,面对真实的未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像楚门一样,勇敢面对现实。比如,孩子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楚门勇敢地走出了虚假世界,你也可以减少在虚拟社交上的时间,多去参加现实中的活动,和身边的人面对面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美好,区分什么是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让孩子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对现实的认知,不被虚幻所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自身也要保持对现实的敏锐感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家长要保持理性,不盲目传播;在看待社会现象时,客观分析,不被表面现象误导。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学会在生活中区分现实与虚幻。
《楚门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区分现实与虚幻。通过在幼儿时期引导区分想象与现实、小学阶段教导对信息保持理性怀疑、培养追求真相的勇气和信念,中学阶段勇敢面对现实,以及家长以身作则,我们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正确认知世界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成为理性思考、勇敢探索、真实生活的人,用清醒的头脑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用对现实的准确把握书写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篇章。
欧洲时报–欧时网解秘十七世纪名画宫娥的互动奥秘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赵晨曦5月29日报道】在世界美术史上,西方艺术大师人才辈出,油画领域更是成绩斐然。名作《宫娥》是由西班牙宫廷画师迭戈·委拉斯凯兹(DiegoVelazquez)于1656年创作完成,此作品曾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伦勃朗的《夜巡》齐名,成为了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幅油画作品之一。
那么,这幅描绘了马德里阿尔卡萨宫(Alcázar)里日常生活的背后为何有如此大吸引力?其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奥秘?日前,来自马德里自治大学的艺术史教授费尔南多·玛利亚(Fernando Marias)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线上举办的“博物馆的另一面”专题活动中,对此作品进行了“解密”。
2022年2月25日,《地铁遇见普拉多》展作为地铁公共文化的一次新尝试,在上海龙华中路举行。迭戈·委拉斯凯兹(Diego Velazquez)的名作《宫娥》被设计为展览的主视觉图。(图片来源:“博物馆的另一面”专题活动线上视频截图)
画中有画 将观者引入到现实与虚幻之间
《宫娥》,这幅曾吸引了世界上无数油画大师前往观摩的画作,现收藏于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的12号厅。据费尔南多介绍,《宫娥》整幅作品画面巨大,高约4米,宽约3米,画中的人物比例也如真人般大小,且画中人物刻画得丰富生动,能给观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费尔南多给它定义为17世纪的“互动”画作,因为作品不仅画工精湛,其扑朔迷离的多重视角还能将欣赏者带入一个“画中有画”的奇妙世界。
“整体来看,画面视觉点为正中间的小公主玛格丽特,在小公主左右两侧分别是几位宫女,其中左侧宫女半蹲着,仿佛在对小公主说些什么。除了宫女之外,画面最前方有一条睡意正浓的猎犬以及两位侏儒。画面中远处有两位站立的侍从,最后的门外还有一位侍卫站在楼梯上,正看着房间里发生的情景。”费尔南多对画作中描绘的多位角色详细解说到。
此外他还补充,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画中不仅于最左侧出现了手拿画笔表情严肃的作者本人,在画面中央位置的一面镜子里还映出了腓力四世夫妇的影子。他们正摆出姿势让委拉斯凯兹描绘,他们既是画中的委拉斯凯兹笔下的模特,又是画中场面的旁观者,构成了一种有趣的视觉关系。
“在画面构图上也与中国传统绘画视角完全不同,委拉斯凯兹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和多重视角,呈现出了虚幻和现实结合的奇妙意境,为观者埋下多重思考的谜题。”费尔南多强调。
委拉斯凯兹从1622年起开始担任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宫廷画师,他也是深受腓力四世的重视。
费尔南多提到,在委拉斯凯兹笔下,这幅《宫娥》将不同地位的人通过一个画面表现出来,并构建成了一个“大家庭”。画面处理复杂而巧妙,既不是他自己的自画像,也不像是给小公主的画像,亦不像是给国王夫妇的画像,然而多位角色又确确实实身在其中并被巧妙地链接在一起。
然而,在费尔南多看来,这幅画之所以与众不同备受关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委拉斯凯兹将自己设计并和谐画到了皇室成员的大家庭中,这在同时期乃至此前未曾出现过。
“他既是画画的人,也成了画中的被画之人。委拉斯凯兹用高超画法与巧妙的构图给后人留下了多种解读和想象空间,也更让后来世世代代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和‘我们’自己的存在。”费尔南多感慨,这才是委拉斯凯兹的神奇独特之处。
费尔南多说,其实委拉斯凯兹关于王室的宫廷画作在早期是不被公之于众的,直至19世纪它才在博物馆中面世。如今,距离《宫娥》问世已经过去了300多年,它也穿越历史、跨越国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美国的建筑师理查德·塞拉(RichardSerra)就曾表示,当他在普拉多博物馆看到《宫娥》时,就被委拉斯凯兹构建的人物与空间关系所深深吸引,从此,委拉斯开兹也成为了他心里永远无法超越的伟大艺术家。
“不仅如此,委拉斯凯兹的这幅作品也曾引发了不少关于哲学的思考,还有欧洲的文化和历史学家们也从中深受过启发。”费尔南多说。他认为,《宫娥》是值得被全世界欣赏的艺术品。“虽然距离作品被创作已经过去了相当久远的时间,但它的影响却从未停止,不同年代的人欣赏它时收获也都有所不同,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能在其中探寻到更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