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多•达利爱画马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是一位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以精确的制图技巧以及他作品中极其奇异的图像而闻名。
20世纪20年代,达利移居巴黎,在那里结识了巴勃罗·毕加索、米罗和勒内·马格利特并开始了他超现实主义创作阶段。达利的艺术曲目不仅限于绘画,还包括视觉艺术,电影,雕塑,插图和摄影,通常与其他艺术家合作。
他还写小说、诗歌、自传、散文和评论。达利的作品基于非凡的主题,如梦想,宗教,心理学,性行为以及亲密关系。他对世界和人民的态度以及他古怪的公众行为总是比他的才华和艺术更令人兴奋的话题。
达利一生都与世界各地的惊人人士共度时光,并通过他非凡的观点,作品和风格而声名鹊起。
达利超现实主义作品《永恒的记忆》
他最著名的画作是《永恒的记忆》,这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在萨尔瓦多·达利超现实主义艺术阶段之前,他应用了几种不同的风格,如印象派,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所有这些实验导致了1929年萨尔瓦多·达利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时期。什么是萨尔瓦多·达利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运动,对绘画,雕塑,文学,摄影和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达利超现实主义作品《圣安东尼的诱惑》
超现实主义者是主要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理论启发的艺术家,这些理论是关于梦想的。这些类型的艺术家认为现实限制了创造力。出于这个原因,他们将不切实际的背景中意想不到的图像和形状连接起来,并通过这种混乱发送令人难忘的信息。即使在21世纪,我们也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氛围。它从未消失,至今仍在现代艺术中使用。
达利超现实主义作品《隐形沉睡的女人•马•狮子》
“偏执批判方法”是他的发现,也是对艺术和超现实主义运动最重要的贡献。这种心理练习是潜意识的结果,有助于提高创造力和生产力。达利会使用这种技术从他的梦想和内心的想法中产生现实,从而在心理上将现实改变为他希望的样子,而不是实际上的样子。
达利与毕加索是朋友,又同为西班牙人,但他们在作画时选择心仪动物时却截然不同。毕加索挚爱斗牛,一生画了许多幅关于牛的作品;而达利则偏爱画马,马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798艺术区刚开的遇见博物馆,里边有萨尔瓦多·达利的个展——“遇见达利:梦与想象”,133件版画作品,能让你看到达利艺术的多面性,但“马”的作品更会吸引你驻足品读。
马,作为一种动物在欧洲文化和历史中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最早有关马科动物的绘制可以追溯至史前艺术的洞穴壁画中,我们甚至很难想象,那个时期的马并不具备实用功能,而只是一种权力的图腾象征及精神层面的图示。
在达利的这组作品中,艺术家以马作为线索。从不同视角展现了这种动物在宗教、神话、文学以及历史中所承担的不同意义以及留给后人的启示。如展览所见这些马,无论出自历史或传说,平凡或高贵、杂交或纯种,都无法摆脱被达利施予的梦幻诗意色彩,但又都保留了自身原有的特质,而这正是达利所能触达并在画面中表现出的平衡美学。
作为一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从不吝啬留给后人对其画面的想象空间,马或许只是马,马背上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或神话中的英雄,而是现实社会层面的芸芸众生。
达利为儿童文学经典《爱丽丝梦游仙境》创作的版画名作则向我们揭示了超现实主义图像可僭越文本想象的一次大胆尝试,文学插图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实践在达利的继承下继续印证着其独特的魅力。
达利版画巅峰——为但丁《神曲》创作的上百幅木版版画同时在此呈现。
“遇见达利:梦与想象”个展共分为四个单元:“爱丽丝梦游仙境”、“达利的马”、“神曲”、“征服宇宙”,而《马》与《征服宇宙》两个系列分别从历史神话和现实世界的两个不同维度展示了达利对超现实主义图像的个人探索。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在战乱中的欧洲,特别是在西班牙,一个政治不确定的不祥时期,马匹和骑手胜利地冲锋在前面,那是一道气势如虹的英雄的风景。马和骑手的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达利作品中很普遍。

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青年一代目睹了战争的荒谬程度和破坏程度,开始对自己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怀疑,超现实主义运动也由此开始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超现实主义的出现,对后世的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着重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活动。它深挖人类内心的视角,表现出人所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梦境、幻觉等心理活动,使作品达到一种超乎寻常的慰藉、警醒、震撼的效果。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开始对他们所崇尚的'科学、自由、民主、平等 '等理性的价值观产生了迷惘。他们亲眼目睹了所谓的'理性'思想并没有真正的存在于他们的社会,战争的恐怖和荒谬也让他们对自己之前所崇尚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他们希望通过创作一些反传统的文艺作品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而超现实主义作品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在一战时期,也催生出了达达主义,它是一种反对传统主义的艺术运动,主要反对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 。它是由一些年轻人和发展对战争的人共同提出来的,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出了自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心理,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慌。尽管达达主义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但它却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对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1924年,超现实主义流派理论家布列东在法国巴黎发表了第一篇 ,还为超现实主义作下了定义,说 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自由主义,不受理性主义的控制 。除此之外,崇尚超现实主义的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化解自己在现实世界与梦境中的冲突,从而达到一种超乎于现实世界的自由状态。
1、 不被传统美学观念所束缚,主要表达艺术家本身的内心世界;
2、 把人的幻觉、梦境、本能当作创作的源泉;
3、 主要传达出创作者本身的一种非理性的精神世界;
4、 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荒诞、恐怖、离奇的特点;
超现实主义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也在不同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尤以萨尔瓦多.达利和巴勃罗.毕加索为代表。这些伟大的艺术大师创作出的作品,也为世界文学艺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萨尔瓦多.达利作为当之无愧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在他的一生中创作出了许多极富盛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达利喜欢用细微的笔触描绘物体的局部状态,再把这些局部状态神奇的组合在一起,从而构画出一个完全违反自然世界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同时注入了达利奇特的梦幻世界。
世人总是说,观赏达利的画作,虽然能够看懂达利在画中描绘的一些细节,但单从整体上看,却让人感到怪诞而又神秘。这其实要联系达利的绘画手法来看,达利在绘画时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所有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却是他用夸张而又变形的手法所描绘的。这位传奇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就是用它一幅幅极富想象力的作品成功震撼世界。
萨尔瓦多.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记忆的永恒》。 《记忆的永恒》作为艺术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的早期超现实主义典型画作,成功展现出了达利非凡的艺术创作天赋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据说,达利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为了找寻一种超现实的幻觉,曾寻访过精神病院。他通过了解一些患者内心潜在的意识,从而成功的通过联想绘制出了这幅画作。
在这幅画作中,本来应该呈现平整状态的钟表呈现出了诡异的扭曲状态。钟表的颜色与上方的天空达成一致,由浅蓝慢慢转变为深蓝色。与之相对应的是远处的巨石,巨石的颜色和悬挂着钟表的桌子颜色相互照应,都呈现出一种偏综的色调。
达利的整幅画都呈现出一种异常离奇的状态,本该遵循自由落体定律的时钟牢牢地悬挂在桌子表面;而本该长在泥土里的树枝,却紧紧矗立在了柱子上。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一块钟表甚至悬挂到了树枝上。这些场景无疑是超乎人的想象的,似乎只会存在于人的幻觉之中。
巴勃罗.毕加索作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一生创作无数。 他的创作生涯可以被分为八个时期,而超现实主义则是他的第六个时期。毕加索通过自己独特的笔触,绘制出了许多超现实主义作品,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主要通过描绘'女人的头像'来展现婚姻危机;或者通过描绘一些'怪物的形象'来展现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他在这一时期,还结识了与他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达利。
巴勃罗.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巴勃罗.毕加索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幅大型油画,画作整体采用黑色、白色、灰色三种色调,把法西斯主义的罪恶和暴虐展现地淋漓尽致。画中所描绘的形象似乎并不存在于人世,它们就像是一群怪物,张牙舞爪,狠狠的把一个个善良而又无辜的人踩在了自己的脚下。
这幅作品揭示了法西斯纳粹的丑恶嘴脸,也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象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出来。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采用超现实主义荒诞而又奇特的绘制手法展现了自己高超的绘画技艺,这也使得他的这幅作品至今被人称道。
这幅画作成功把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连接在一起,把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这幅画作中体现地异常清晰。尽管这幅画作在构图和组织安排上,不尽严密,甚至会让人觉得非常杂乱,但这一点恰恰巧妙联系上了当时平民四处逃散的混乱氛围。另外,这幅画作同样表达出了毕加索对当时被无辜杀害的平民的哀悼和对法西斯主义的痛恨。这幅画作所体现的场景也在2014年被一个西班牙导演拍摄成了电影《33天》。
超现实主义作为20世纪一种流行的文艺流派,虽然产自西方国家,但却对世界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冲破了一般逻辑和现实的观念,追求人类最本能的心理想法,催生了一大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同时为世界带来了一系列伟大的超现实作品。
超现实主义同时影响了现今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比如,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超现实主义服装作品、甚至是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它们都把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成功融入其中。总之,超现实主义对世界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深远,为世界艺术领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笔触。
参考文献:[1]《欧洲史》。[2]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3]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的记忆》。
现实主义的史诗之作
——评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是二战后世界影坛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杰出的代表之作。它以洗尽铅华的简练情节,深刻的社会批判笔触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影片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经济萧条以及人民的困顿生活。男主人公安东尼奥好不容易得到一份贴广告画的工作,干这个工作需要骑自行车满街转。妻子卖了床铺的布料,赎回了以前押在当铺里的自行车。但不幸在安东尼奥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人偷走了。他千方百计地带着儿子布鲁诺去寻找丢失的自行车,却最终没有找到。绝望的安东尼奥迫于生计,打发儿子回家,自己偷了身边的一辆自行车却被车主当场抓住,人们对他又打又骂,正在等车的儿子目睹了这一场景,哭喊着哀求那些要把父亲送到警察局的人,车主被儿子感动了,要求众人房了安东尼奥。安东尼奥与儿子手牵手走在行色匆匆的路人中间,不禁黯然泪下。 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力作,《偷自行车的人》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实践了新现实主义的重要美学原则,即平民化和朴实化的倾向,自行车被盗这一事件本身没有任何的戏剧性因素,甚至有点猥琐,但是,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生活琐事却由于放置在当时1948年意大利社会失业背景之下,丢车事件就成了对战后的时代和民族悲剧的折射,从而具有了史诗的高度。 银幕上所表现出来的战后意大利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都是对现实的真是的记录。本片所有的场面无一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全部采用街头实景跟拍,镜头比较稳定,没有惊人的拍摄角度和令人意外的摇镜头,也没有强调镜头之间冲突的“蒙太奇”剪辑和结构,而只是用长镜头做着中性的、透明的速记,完全是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本身。这时,什么电影院和银幕的概念都隐去了,什么导演和摄影的概念也隐去了,甚至演员的概念也隐去了。剧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由非职业演员来饰演的。这些演员都没有上过银幕的经验,然而他们的表演是那么的新鲜自然,在镜头面前是那么的松弛而自信,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导演的引导才华,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演员与角色在生活经验上的相似性,与其说他们是在“表演”,不如说是在展开他们自己活生生的最真实的生活画卷。 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特点不仅表现在实景拍摄和非职业演员的选择上。影片采用了直叙式的结构,从丢车这件事落笔,通过四处寻找的形式来贯穿全片,摄影机就随着无助的安东尼奥父子在罗马的大街小巷游走,我们也随同他们看到了罗马城里破旧的旧货市场、生意兴隆的女看相者、施舍午饭的教堂、糜烂的妓院,这就可以深入到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反映了罗马整个城市在经历过战争的劫难以后民生凋敝的全景和概貌。 在电影史上,新现实主义的历史地位的奠定固然与它对生活的记录功能有关,但是作为一种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流派,新现实主义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保持生活的速记功能的同时,不忘把落脚点定在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之上。影片是那么具体而微妙地展现了安东尼奥在得到工作、丢车受辱中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同时为了渲染影片的人情味,导演还设置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布鲁诺的形象。儿子这个角色的设置意味很丰富,首先通过父亲对待儿子的一系列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父亲情绪的变化。比如在市场里,父亲还鼓励儿子如果找到自行车就好好亲亲他,而后来在追逐乞丐的一场戏中,父亲怒斥儿子小便,反映了父亲内心寻车魏国的焦躁情绪,其次,儿子形象的设置还从心理和人情的角度深化了丢车的悲剧性。最后父亲被迫透彻被人抓住,儿子亲眼目睹了自己崇敬的父亲做出了不齿的事而被人侮辱,这对儿子幼小心灵的震撼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而安东尼奥此时丢掉的不仅仅是自行车,还有他作为人的尊严和父亲的尊严。影片在这种人性和人情上的细致刻画使得影片由日常的生活琐事中超脱出来,而上升到更高意味深长的艺术层面。 总之,《偷自行车的人》正是因为故事本身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对生活原生态的描摹和深入人心的生存体验,使得该片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如今《偷自行车的人》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名词,也成为世界电影艺术长廊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资讯
白玉兰奖揭晓在即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引关注
中新网上海6月8日电 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见面会8日在上海举行。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中国导演刘进表示,本届白玉兰奖入围作品从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角度来说,都有很高的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