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影响了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于欧洲,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其影响最为深远。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认为,现实世界受理性的控制,人的许多本能和欲望受到压抑,能够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实和本来面目的是现实之外那绝对而超然的彼岸世界,即超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人的深层心理或梦境。打破理性与意识的樊篱,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将文艺创作视为纯个人的自发心理过程,这些都是其基本特点。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尼德兰处于西班牙的封建统治之下,宗教思想仍有相当地位。尼德兰人长期生活在本民族的传统中,这儿盛行巫术、民间传说和谚语,人们常利用笑话、谚语和绘画来发泄对教会和西班牙统治者的不满。尼德兰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不断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封建宗教思想同人文主义精神在这里相互交织,反映在一部分艺术家的创作之中。
希罗尼穆斯·波希是这一时期最独具特色的画家。20世纪以前人们对他的了解和研究甚少。超现实主义画派崛起后,才对他进行了重新评价和研究。
今天,我们对他的生平了解不多,仅知道1488年他成为独立画师,居住在塞文托亨博斯城。他的画风平整细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融进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用各种怪诞的形象和奇异的画面来影射教会和当时的社会。在他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妖魔鬼怪,荒诞离奇的组合,灾难四起的恐怖景象以及人类的种种罪恶。他的作品无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同时也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表现了人的情欲被压抑后的宣泄。波希具有高度的造型能力,他的作品反映出尼德兰画家对细节的偏爱,对风景描写的重视。他的代表作有三联画《人间乐园》、《圣安东尼的诱惑》(1505年)、《愚人船》(1500年). 《干草车》等。
(概括整理有不完善的请在留言区补充)
坦培拉混合技法也是尼德兰画派的画家
田雨鹭,职业画家,1977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丝路画语(天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油画艺术宫创办人,雨鹭油画艺术工作室导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研究生课程班。曾多次前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考察学习并参加展览,作品多被美术馆与藏家收藏。出版《坦培拉混合技法的艺术研究》主编。荣获美国国会颁发的“美国杰出人才贺状”,现专项研究欧洲绘画材料与技法,包括湿壁画、坦培拉、坦培拉混合技法、古典油画技法、油画直接画法、造型学、色彩学、构图学、艺术创作等。

超现实主义世界的窥探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画面由海市蜃楼般的远景和四块钟表构成的近景组成, 整幅作品制造了狂烈的视觉幻象,深褐色的地平线不仅将作品分为近景和远景, 而且占三分之二画面的深褐色将作品带入了深褐色营造的滞重和苍凉。灰色的折断了的枯枝,生长在褐色的石台上, 一块浅灰色的软表从唯一的细枝上耷拉下来, 低垂而又哀伤。它似乎要唤醒斜下方白色的软体动物。红色, 整幅作品唯一的暖色; 钟表, 整幅作品中唯一没有软化保持常态的钟表。但在这红色钟表上爬满了黑色的密密麻麻的群蚁, 令人骚动、不安、烦躁, 甚至有些抓狂。
整幅作品充满着矛盾与冲突: 软化的钟面与规整的时间, 闭合的睫毛与彰显的皱纹⋯⋯达利用精湛的技艺、奇诡的想象和超常的组合, 将矛盾在幻想与思考中陈列。 画中的一切却是荒诞不经的,采用了违背情理的表达方式,脱离了常规逻辑的脉络,这里看不见现实的踪影,只有神秘、荒诞和怪异。但不可否认,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些实在却又不实在的东西。它不仅仅是一件绘画作品。更是一首写在画布上的诗歌他的作品似乎无力以所谓的智慧指引人们的生存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在幻想的世界中显现人们不觉察的生存状态, 达利似乎要撕裂日常的平庸, 揭示生命中真实的残酷、不安和焦虑。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摄人心魄的震惊而不是温和的启示。这种震惊, 正是衰败的现实与幻想的自由的冲突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起源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流派,是从达达主义上发展而来,吸收了达达主义艺术创作手法和自动性创作的观念,摒弃了达达主义对传统艺术全盘否定的态度,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有比较肯定的信仰和规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广为流传。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人类先验层面上的潜意识世界,试图突破符合实际逻辑的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境相糅合,以达到一种超脱现实的情境。而超现实主义流派在所要传达出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意蕴方面又大有文章,他们通过画面直观地抨击社会真实状况,批判与自己内心世界相悖的丑陋现实。通过大胆的构图方式来表现艺术家的风格,又通过构图展现最基本的艺术风貌,从而传达出不局限于传统绘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意蕴。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可推那位被归为“形而上”派的画家基里柯。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最令人心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楼宇、寒月,运家具的空车、玩铁环的女孩,所有的一切仿佛舞台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线中。这些偶然而荒诞的内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间这种奇怪的冲突及清澈的气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别的魅力。他画中的那种宛如舞台的、平坦的地面,后来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标准空间”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超现实主义在艺术历史舞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许多国家人民都被战争带来的灾难深深伤害着,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整个欧洲大陆,世态炎凉,人民生活困苦,社会中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 在如此的社会背景影响下,人们(艺术家们)严重受到社会形态的影响,开始否定一切,逃避现实,追求不存在的梦幻,希望逃离现实,挣脱当时社会的悲哀与残酷。加之超现实主义具有独特的绘画语言形式, 相互交错的空间关系和非现实性,以及打破正常逻辑性的视觉感受秩序。在表达某些社会问题上又比其他艺术流派圆滑、活泼许多。于是,超现实主义占据了当时艺术发展的主导地位。
布雷东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原材料是梦境和各种形式的联想。将这些梦境和幻想记录下来是为了对人类潜意识的世界进行解释,而超现实主义者们是为了使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释放天性,使人们最原始的能力得以恢复。在这个理性的社会,潜意识虽然不合乎社会发展的主流,但却是反映人的本性以及人最真实想法的存在。超现实主义将梦境与潜意识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就是这种努力,使超现实达到既反常又合乎道理的存在。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他认为,心灵的导向是梦,人的潜意识和本能是梦的反映,是潜意识心灵的完美再现,是操纵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是,这些潜意识被现实的规范所压抑,长期被人们忽视。弗洛伊德反对压抑潜意识的思想,努力寻求合理的疏导渠道,这给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超现实主义者通过这一道路实现了自我清理,完善了自己的人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不自觉地摒除了世俗和偏见,表达了对现实的困惑、不满、逃离,继而升华和超越了各自的现实,显得珍贵而伟大。这也使超现实主义画派成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画派之一。
(投稿注明来源、姓名、联系方式)
来源 | 校团支部成长驿站新闻部 钱旻瑜
编辑 | 校团支部成长驿站宣传部 张闯
大众艺术网:一位顶级浪漫与现实情怀兼具的绘画大师
José Jiménez Aranda
何塞·吉姆内斯·阿兰达(José Jiménez Aranda),西班牙
1837年2月7日阿兰达出生于西班牙塞维利亚。阿兰达是由曼努埃尔·卡布拉尔和爱德华多·卡诺·德拉培尼亚开创的成为画家的第一步。
1851年阿兰达因绘画天赋而进入家乡的塞维利亚的圣伊莎贝尔皇家美术学院。1868年,他研究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 Museum,普拉多博物馆)的藏品,尤其是戈雅(Goya)和委拉兹贵斯(Velázquez)的藏品。1867年,他前往赫雷斯·德拉弗朗特拉(Jerez de la Frontera)担任彩色玻璃的修复师和设计师。1871年,他搬到罗马,在那里呆了四年,结识了马里亚诺·福图尼,他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1年,阿兰达搬到帕里斯,在那里他学习了九年,绘画作品以十八世纪的福图尼风格为背景,取得了显著的成功。1890年,他搬到马德里,以一种更具科斯坦布里斯塔风格的方式描绘日常生活场景。
1892年妻子和女儿的去世使阿兰达下半辈子回到出生的塞维利亚。在那里,他被任命为美术学院的成员,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教师,这个职位一直到终生。
1903年阿兰达在家乡去世,终年66岁。
丹尼尔·瓦茨奎兹·迪亚斯、尤金尼奥·赫莫索、里卡多·洛佩斯·卡布雷拉、曼努埃尔·冈萨雷斯·桑托斯和桑兹·阿里斯门迪是他在塞维利亚的学生。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里,阿兰达经常光顾阿尔卡拉·德瓜达拉风景画家圈,给这一流派留下了一些“大师”作品的例子(据索罗拉所说)。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斗牛场的通行证》(1880)、《乌纳·德格拉西亚》(1890年的一场灾难)和《买卖奴隶》(约1897年)。
阿兰达也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和插画家,为《堂吉诃德》(1905年出版)的三百周年纪念版创作了689幅重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