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网络时代人性的长篇小说《一日顶流》热销
人民网北京2025年4月16日电(韦衍行) 今年的文学界迎来了一个重大新作,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的最新长篇小说《一日顶流》正式问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用现实主义的笔调深刻描绘了当代中国人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中生活与奋斗的历史。 书封设计独特,引发了购书者的极大兴趣。在新书发布会上,石一枫分享了创作灵感的来源,他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尤其是网络身份的增加,赋予了当代中国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这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是社会交往的重新定义。 在流量经济和人工智能不断渗透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在发布会现场,嘉宾们互动探讨,围绕小说展开深入讨论,探索虚拟与现实的交汇点。知名作家李洱认为,《一日顶流》提出了关于人性的重要思考,探讨了个体在现代社会如何重塑自己的位置与人际关系。该书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引发了大家对人性与网络关系的重新审视。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算漫长的历史之中,现实主义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底色,也被认为是正统的文学脉络。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如今不断发展的网络文学与其他网络文艺形式。不少被批评家认为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网络小说开始日趋增多,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据统计,在网络文学近年新增签约的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数量超过60%。
然而,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的快速增长却并不等于现实主义作品的实质增长。在很多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包括文学、影视剧、短视频等,存在两种非“现实主义”的“现实创作”倾向。一种是被学者称为“伪现实主义”的创作,即这种创作确实记录了生活日常的表征和细节,然而“是片面单一的”,是“被提纯为一种扁平化”的生活形态。这类现实题材的作品大都集中在以城市生活、乡村生活为背景的各类商战、创业、言情小说之中。另一种则是可以称之为带有“客观主义”性质的创作,在此类网络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被创作者理解为对客观现象的真实反映,遵循越“真实”就越“现实”的创作路径。
在这两种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中,前者即“伪现实主义”基本已经被读者与批评者排除在了现实主义文学之外了。而后者,则在读者与很多批评者之中仍旧被认为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典型就是不少来自于网络的民间性质的文艺批评中,常会以作品中叙述某些事物是否完全符合社会的客观情况来评价某部作品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的品质。
简单地将在文学作品中事无巨细摹写客观事物与社会环境等同于现实主义文学,反而背离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路径。纵观如今被认为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网络小说,诸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以及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等,在其连载或出版的时候,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批评家均未将其当作现实主义文学,甚至部分学者不认为其具有“文学”之资格。如今,这些曾被反复批评的文学作品却成为了网络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这种转变说明了对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叙述只是现实主义文学中连接文学文本的艺术标准与作者文学观念的桥梁,而并非判断的尺度。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所强调的并非是文本客观“真实”描写的或者文本叙事的“真实性”,而是追求一种存在于创作动机与文本批评标准之间的某种观念性的“现实”,而这种观念性的“现实”又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概念,它可以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那种历史使命感,或者民族自省精神;也可以是源自学术研究或者出于延续现实主义作品血脉的某种妥协——比如“新写实”小说。
既然存在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观念性的“现实”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那么对于中国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现实主义文学而言,其显然应当是一种当代精神,或者说时代精神的呈现。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职高手》这部几乎完全不具备客观“真实性”的小说依然可以作为网络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因。这是因为其敏锐地捕捉到了彼时方兴未艾的电子竞技浪潮以及在此浪潮之中的新一代青年的生活与精神。
因此,中国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既不同于现代文学中希冀的历史责任感,也不同于当代文学中追求的社会责任感,或许其应当是一种基于在对国家与社会历史主潮的把握下,重构被现实表象所掩盖的“真实”之主体。简单来说,就是重新建立网络文学与读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时代共情”——即在读者与文本之间,于当代的历史之中,实现主体间或者主客体间的共情。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并不需要拘泥于对客观世界“真实”书写,也并不是只能限定于现实题材之上,其创作路径在于实现观念性“现实”的书写,其成功表现的结果便是实现读者与文本间的“时代共情”。
从当下成功的网络文学来看,单纯的“爽”文已经不再为读者所持续关注。具有持久影响的作品,更多的是在读者与文学文本之间形成的“共情”。那么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来说,这种“共情”则必须是“时代”的。成功的网络现实题材小说,除去部分是将现实题材与传统网络文学“爽”的范式做了结合之外,大都还是给读者带来一种能够体验到的与时代浪潮,或者说国家发展同调的精神“共情”,这种“时代共情”可以是批判,可以是反思,也可以是颂扬,而采用现实题材创作只是因为更容易实现这种“时代共情”。实际上,在很多过分追求客观“真实”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中,其反而可能缺乏这种“时代共情”,往往成为某些知识的“宣讲器”、某种现实版“龙傲天”等。
“真实”对实现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固然重要,不过既然“真实”只是现实主义创作中的一个“桥梁”,那么在创作中就不妨将这个“桥梁”扩宽,把“时代共情”注入到文学的创作。同时,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也应拓展自身的维度,就像过去将“新写实”小说认可为新的现实主义文学一样,对于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不妨尝试一种更宽广与宽容的批评态度,那些能将大众日新月异的生活中闪现的微弱悸动、诞生的新兴源泉以及怀揣的多样情感以不同的创作路径于文学作品中充分呈现,并达成“时代共情”的,或许都应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
艺评|网络小说《逆火救援》:现实主义的火光照亮网络文学的救赎之路
现实主义的火光照亮网络文学的救赎之路 ——论流浪的军刀的现实题材突围与精神重构
在爽文盛行的网络文学领域,现实题材的创作往往因缺乏“爽感”而显得冷门,但“ ”(网络作家)的《逆火救援》却以硬核的专业性、深刻的现实关怀和强烈的精神感召力,成为近年来网络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现象级作品。这部聚焦民间救援行业的小说,不仅以退伍军人为主角的群像叙事突破了传统网文的类型框架,更通过“逆火精神”的传递,完成了对生命价值、集体信仰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探讨。
《逆火救援》的创作核心是对民间救援行业的真实还原与深度解剖。小说以退伍军人陈智的成长为主线,通过洪水、沉船、山火、溶洞等极端场景的密集铺陈,展现了“瀚海救援队”在生死边缘的搏斗。这种对专业领域的深耕,使其超越了传统网络文学中常见的“行业文”范式,成为一面折射社会现实的棱镜。
小说通过大量使用潜水、救援装备、地形分析等专业术语构建起一个高度可信的职业世界。作者凭借自身军事背景及对救援行业的实地调研,将装备操作、团队协作、危机决策等细节融入叙事,使读者在“障碍感”中体验真实救援的紧张与严谨。例如,溶洞救援章节中,作者对洞穴结构、水流特性的精准描述,既强化了情节的紧迫性,也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习得生存知识,实现了文学与科普的双重价值。
同时,作品也并未止步于救援行动的惊险叙事,而是直击民间救援组织的生存困境:资金短缺、社会信任危机、法律风险等现实问题贯穿始终。例如,救援队因缺乏资质在舆论中屡遭质疑,甚至因救人反被诉讼的情节,揭示了公益组织在制度化与专业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这种对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暴露,使小说跳出了“英雄神话”的窠臼,转而成为一部关于民间力量如何在夹缝中成长的启示录。
小说中的主角团多为退伍军人,他们脱下军装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一设定不仅呼应了国家关于退役军人再就业的政策导向,更通过吴海洋、欧阳镔人物群像的塑造,展现了军人精神在民间土壤中的再生。这种从“国家机器”到“社会细胞”的身份转换,既是对军人价值的重新定义,也为现实中的退役军人提供了精神参照。
《逆火救援》的成功,离不开网络文学特有的生产与传播机制。作为番茄小说平台的现实题材力作,它在类型化叙事与大众审美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实现了严肃主题的通俗化表达。
作者巧妙地将军事文学的“硬核”基因与网络文学的“爽感”逻辑结合。例如,救援行动中的团队协作、危机化解等情节,既保留了军事题材的纪律性与热血感,又通过快节奏的叙事和“绝境逢生”的戏剧性转折,满足读者对“英雄叙事”的心理期待。同时,小说引入商战、法律纠纷等支线,以“文武戏”交替的蒙太奇手法,拓展了现实题材的叙事维度。
网络文学强调与读者的即时互动,而《逆火救援》通过塑造“平凡英雄”群像,精准触达了大众对“小人物史诗”的情感需求。例如,兽医韦闻的默默奉献、大姐姜珊的果敢担当,这些角色褪去了传统英雄的光环,却以真实的人性弱点与成长弧光引发共鸣。这种“去神化”的写作策略,既规避了主流宣传中常见的说教感,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了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
《逆火救援》通过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有望进一步推动社会对民间救援行业的关注,甚至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实现文学与社会议题的良性互动。
在快餐式网文追求“即时快感”的潮流中,《逆火救援》以罕见的思辨性,完成了对生命价值、个体命运与时代精神的哲学叩问。
“逆火”一词既是物理现象,也是小说核心精神的隐喻:人类在危难面前选择“迎难而上”的悖论性勇气。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救援行动中,更渗透到人物的人生抉择里。例如,陈智从体制内逃离、投身公益的转变,实则是对“安逸人生”的主动背离,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锚定——真正的英雄主义,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在认清现实的残酷后依然选择负重前行。
小说通过救援队成员间的冲突与和解,探讨了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平衡。例如,富商吴老板的投资动机混杂着功利与情怀,团队在资金短缺时的分歧揭示了理想主义与现实压力的永恒张力。这种对“乌托邦共同体”的解构,打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单一性,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在集体中实现自我救赎。
在极地救援的高潮段落中,作者借角色之口抛出诘问:“为救一人,是否值得牺牲更多人?”这一伦理困境的设置,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论,直指救援行动的本质——对生命的绝对尊重。小说最终以“生命无价”的回答,完成了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批判,重申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永恒价值。
《逆火救援》既保留了类型文学的阅读快感,又以扎实的专业性、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重塑了大众对网络文学的认知。流浪的军刀通过这部作品证明网络文学不仅可以“接地气”,更能“冒热气”“有骨气”。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逆火救援》如同一簇逆风而行的火焰,照亮了网络文学从“消遣品”向“精神灯塔”转型的可能路径。正如作者所言:“美好的事物从来都需要靠着努力拼搏才能被展现。”或许这才是这部小说留给当代文学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