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涉案剧《狂飙》:聚合现实主义与主流价值

更新时间: 2025-09-30 16:30:56

阅读人数: 266

本文主题: 现实主义题材什么意思

日前,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权威指导的涉案剧《狂飙》正在央视八套热播,引发了人们的观看热潮。近年来,电视剧市场出现了许多反映扫黑除恶的好剧,如《扫黑风暴》《冰雨火》《罚罪》等。《狂飙》作为一部具备独特题材优势和现象级潜质的优秀剧作,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价值引导等方面,给当下涉案剧创作提供了创新之法。

在现实主义的观照下,涉案剧更加注重剧情推理和案件揭秘,在叙述手法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狂飙》切入三条时空脉络,借由刑警安欣、黑恶势力高启强两个角色的人生轨迹,不仅展现了一场跨越20年扫黑除恶的斗争故事,还再现了时代变迁下黑恶势力的形成与崛起,几条线索齐头并进为观众勾勒了一幅正义与邪恶斗争的画卷。

纵观近年来几部优秀的涉案剧,选择多线叙事、插叙等手段来组织故事、设置悬念的尝试屡见不鲜:《扫黑风暴》运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将多条故事线齐头并进,从中央督导组、专案组、市局和地方势力层层铺垫线索;《燃烧》《三叉戟》在顺序主线中,插入过去时空的故事,增加故事容量。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使剧集的节奏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均衡之中,引导观众自己在脑海中补全逻辑的空白点,逐渐拼凑出事件的完整版图。

同时,涉案剧要牢牢抓住细节这个关乎成败的内核。为了能够体现时代变化,《狂飙》在场景布置、服装造型设计等细节方面的把控上一丝不苟:宏观处,能勾起不同时期过往回忆的场景设置;细微处,能看到警服汗衫的颜色变化,电脑从台式到薄显示屏的转换……在一个个“润物细无声”的细节基础之上,观众在时代坐标中找到相应的定位。

无论是早年的《便衣警察》《黑冰》,还是近年的《破冰行动》《扫黑风暴》等剧,一直以来,人物群像的刻画都是涉案剧的重点,而时代群像的全景式呈现正是《狂飙》的一大亮点。该剧展现了黑白交锋下京海市的众生百态:内心追求正义的人民警察安欣,在与黑恶势力斗争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好警察;高启强从被欺压的小鱼贩,在社会摸爬滚打后被大环境所改变,成为后来的黑恶势力代表。该剧以不同人物视角全景式展现黑白交锋与复杂人性,勾勒出中国社会20年时代变迁下的众生烙印。

涉案剧中的角色照进现实,观众看似在剧中,又身处现实,引发人们对社会与人性黑暗面的反思,从而实现现实主义题材涉案剧的警示和教育效果。《狂飙》通过时代交替叙述的方式,抽丝剥茧,带领观众了解黑恶势力崛起的缘由以及扫黑除恶的艰辛,剧中案件发人深省,写实的生活场景,权与法、情与理、善与恶等问题的思辨性,折射出人民对打击有组织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拥护和支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涉案剧以剧集为媒介,与观众对话,在戏剧故事和现实投射的平衡基础上构建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我国的社会现实为涉案剧题材电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材基础和广阔的创作空间。《狂飙》作为国家扫黑除恶行动成果的影像化表达,深刻地描摹了扫黑除恶斗争的真实图景,为涉案类现实题材电视作品提供了创作导向与思路的借鉴。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现实主义涉案剧应顺势而变,不断调整内容和叙事节奏,折射多元人性,在揭露社会困境的同时承担起传递正向价值观,正确引导、教育观众的功能,进而实现现实主义与主流价值的聚合。

涉案剧《狂飙》:聚合现实主义与主流价值

怎么拍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武侠?看“刀”

当年大导演张彻拍《独臂刀》的时候可能想不到后来有人会向他致敬。

更想不到这部致敬的武侠片票房惨淡到让投资人大怒,主演们尴尬。

这部名为《刀》的武侠电影导演是徐克,主演是当时华语功夫片炙手可热的赵文卓,与之搭戏的还有熊欣欣、桑妮、惠天赐和陈豪等。

它又叫《断刀客》,上映于1995年。

然而又过了很多年后,《刀》再度成为热捧的经典,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西部片式的武侠",斩碎了在徐克之前,包括徐克本人一直崇尚的飞檐走壁与天马行空。

确实,在《刀》之前,徐克的江湖是一片晚霞和一骑快马,远处的天空是橘红的,近处的人物是明亮的,大家彼此遇见时,好歹总要互相先报上名号:

"在下华山派……"、"佛山宝芝林……"

所有人看着都脏兮兮的,寻仇也不是为了正义,打到兴起时干脆抱在一起滚在泥地里……彼处的令狐冲和黄飞鸿们看着直咂嘴:

然而这却是徐克想要展现的江湖,可能他在观看张彻的《独臂刀》时会觉得画面上的王羽有些帅过了头,潘迎紫也美得不似世间人物。当然,徐克到底怎么想的未必如他后来所说,只是这部电影实实在在地把一个寻仇的故事冠以"武侠"的名义。

其他人我不清楚,在我看来,当时真让我有些颠覆--

把《刀》脱了鞘之后,你会看到寻仇的故事:

男主黎定安(赵文卓 饰)是炼锋号铸刀厂的大弟子,师父向且正(惠天赐 饰)喜欢他,师父的女儿向灵(桑妮 饰)也喜欢他,师兄铁头(陈豪 饰)不喜欢他,因为师兄喜欢的是师父的女儿。

后来有一天黎定安得知自己的生父是被马贼飞龙(熊欣欣 饰)所杀,于是携刀出去寻仇,结果被飞龙反杀还斩断一臂坠入悬崖。后被小乞丐所救,自此他心灰意冷,本想继续打工人的生活,却又得到了一本残缺的刀谱,至此,残臂断刀与缺谱竟生出一个武林高手。

随后黎定安返回刀长,恰好遇到了马贼飞龙再度过来劫掠,于是他在战马贼斗穷寇之后,了结了一段江湖恩怨。

这个故事我用了一百字不到讲完了,接下来就有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徐克要用一种近乎"肮脏"的镜头全程拍摄?而且他把电影中的人物全部"去英雄化"--

黎定安练刀前就是个普通毛小子,练刀之后也没有成为一代济世救国的大侠,报仇,就是报仇,干就完事了。

师父向且正是个"日子人",眼见徒弟们要为路见不平却惨死在马贼刀下的喇嘛报仇,他却不淡定了"你们这样做只能无畏牺牲",其实呢,翻译过来就是"你们出去打打杀杀可以,但千万别连累我"。

女孩向灵不是不知道师兄铁头爱慕她,为了她什么都愿意做,可她偏偏凡事都偏向黎定安,黎定安去寻仇她也跟过去,害得被马贼劫了不说,还因为她害死一个流莺(周嘉玲 饰),师兄铁头也几次差点死在马贼手里……

这么一通看下来,通通"不正确",却又似乎总能在寻常日子里见过听过。

这是徐克的武侠作品首次沾染了"人气"--

每个人都不完美,有些甚至细究起来还很不堪,却恰恰能融入《刀》的江湖里,说穿了,铸刀也好,马贼也罢,都不过是为了生存。

后来类似这种人物设定的作品,还有陈可辛的《武侠》,也都没有完美的人设和体面的职业,"大侠"们大多都有了正经职业,也大多日子过得拮据,终于少了以前的一掷千金和宝马相赠,却越看越过瘾,还挺有代入感。

至今我对《刀》所设定的时代背景心存疑惑,有人说故事发生在明朝,根据是女主年老时躺在摇椅上抽着旱烟等着男主,而烟草是在明代传入的。

不知真假,不过那时观看,对电影中的人都留着短发却印象深刻,且故事发生地显然是一个类似边境的地方,摩尼教与基督教混合,喇嘛与阿訇同行。镜头里的众生还很有些《青蛇》里开场时"牛鬼蛇神"的样子,俱都是昏暗且沉闷的。

独特的氛围于当年真的不太能入眼,没有大马金刀也没有世家武林,有的尽都是市井小民的浑浑噩噩。除了黎定安最后的惊鸿一现,还有飞龙嚣张畅快地耍刀"调戏":

"你的刀太慢了,快快快快快!再快一点!"

顺带说一下,熊欣欣先生在影视剧中塑造了不少反派,《刀》里的"飞龙"我认为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可惜后来大多千篇一律,没有"飞龙"那种刀口舔血的残忍感。

至于其他人物的也一样,徐克似乎故意营造出"动物世界"的样子--

你说这叫"江湖"?可它明明只有吃喝住行。

你说这叫"生活"?但它偏偏非要刀光剑影。

这种"反英雄"式的人物塑造在随后徐克的《七剑》中逐渐成熟,不信的话可以仔细琢磨一番,明面上《七剑》里所有的人物凑在一起都凑不上半个"日子人",但所有的恩怨纷争都围绕着"怎么过日子",孙红雷看着恶吧?他却雇了个师爷天天帮他记账。"七剑"正义吧?他们也只是因为人家打破了他们的"日子"。

这种脱离了"门派之争"的设定是徐克探索江湖人情的新视野,可惜无论是《刀》还是《七剑》,当年总是被人诟病。

因此如今看《刀》,作为徐克式武侠的渐变,它显得另类又诡异,没有《黄飞鸿》的民族大义也没有《笑傲江湖》的仗剑走天涯,没有《东方不败》的唯我独尊也没有《青蛇》的人妖殊途--

想活命?扯别的没用,把刀拿起来,只有它才能保护你和你爱的人。

据说"艺术"这东西永远是一块璞玉,当时的人不识货,或是市场环境下不见容于世间,只有等到很多年后有心人发掘一番才能让人品味个中熠熠。同样的,也会发现当初的愚钝。

就像赵文卓,那么个大帅哥让"生番"扇耳光,让一个小乞丐奚落着嘲弄着照顾着,凭着一本残谱一柄断刀和一只手练成了绝世武功,这种市井底层逆袭的神话若是在金庸笔下妥妥的是令狐冲和林平之的混合人设。

而在徐克的眼中,他就该是泥泞中挣扎的人,帅?一刀下去啥也不是。够江湖吗?绝对够。这就是《刀》里的世界。

就像桑妮,近些日子有网友深扒她在台湾出家,女子光着头身穿素服僧袍戴着眼镜,依然美得显山显水,分明有一种佛门清净如莲似圣的心动。

而那一年里,桑妮的眼神始终随着男主来去,忽略了身边不善言辞的师兄,直到影片最后,她眼见大仇得报的黎定安被小乞丐带走,不要说她了,如今竟连我也记不得那天满地血污之上,一男一女究竟对视了没有?只记得姑娘痴痴等,少年已远行。

这种不"正确"的结局同样也是彼时我最不爱见的。

可如今看《刀》,我觉得以前的电影无论想怎么变始终都有些底气,只可惜那样的江湖,终究还是留在了那样的年代里。

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分组讨论主旋律题材成为焦点

3月4日,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分组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明星委员冯小刚、成龙、郑晓龙、冯远征、巩汉林、张凯丽、奚美娟、霍建起、王黎光等出席,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在分组讨论中,“坚持现实主义态度”、“避免题材撞车”、“完善后电影产业支撑”、“文艺片拍摄环境巨变”等热点议题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委员们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整治行业乱象建言献策,齐心全力为文艺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对此,1905电影网也在现场采访了几位文艺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深度解读了这些热点话题背后的现象。

热点1:导演要坚持现实主义态度,把老百姓的生活当做创作主题

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影视剧导演郑晓龙(《甄嬛传》《芈月传》)率先提出了优化影视剧市场现状的观点。

首先,他提到了近几年备受争议的抗日剧。因过于追求娱乐效果,不少抗日剧设定了极为夸张的剧情,从而受到观众的指责。郑晓龙认为,艰苦卓绝的抗战经历,应在作品中给予充分肯定,但如果一味追求游戏化、娱乐化,缺失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就失去了历史题材应有的正确认知和价值观引领作用。

他以古装剧《甄嬛传》、《芈月传》为例,向记者介绍,这两部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已带着现实主义态度去创作。一部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一部歌颂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品的历史厚度也因此而来。

其次,郑晓龙还以创作反腐剧《拼图》的经历,探讨了文艺作品把老百姓生活风貌当做创作主题的重要性。自《人民的名义》热播以来,反腐剧成为了行业内备受瞩目的焦点。但如何把反腐题材拍的既接地气,又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呢?

郑晓龙表示,《拼图》光剧本就写了4年,期间无数次深入采访检查机关的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创作内容,完善具体细节。而对于检察官的形象,郑晓龙也没有刻意营造神秘感,而是拍出了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老百姓该有的悲欢离合也都在他们身上上演。

热点2:编剧创作要避免题材一窝蜂,有创新和个性最重要

接着现实主义的讨论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影视剧编剧高满堂(《闯关东》《老农民》)针对当下影视行业的乱象,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去年下半年,IP热退潮,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始复苏,许多热播剧将镜头再度对准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对此,高满堂认为,IP热退潮不是因为IP不好,而是因为太多投资方和出品方把精力放在一个领域,从而滋生了许多见风使舵的项目,导致影视剧题材雷同现象十分严重。

看到现实题材作品的回温,高满堂感到十分欣慰,直言“路子走对了”。但对于见识过不少行业乱象的他,仍不忘寄语影视编剧们,应时刻提醒避免题材创作同质化,否则现实题材也可能发生“一窝蜂创作”的雷同现象,艺术还是要有创新和个性最重要。

热点3:电影音乐要有后电影产业做支撑,不应当做专业来培养

本届政协委员中有两位老相识,一位是冯小刚,一位是王黎光。王黎光任职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曾为冯小刚执导的3部电影(《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担任音乐部分的工作,并因此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作为对电影音乐创作有着切身体会的文艺工作者,王黎光带来的议题也与国内电影音乐现状有关。在与记者的交谈中,王黎光指出,电影与音乐是分不开的,每当电影令人产生情感冲动的时候,都是片中音乐最出色的时刻;有的电影,前15分钟可能都没有台词,但它却能通过音乐表达,让人屏住呼吸,期待接下来的剧情。

目前,国内电影音乐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制作和投资层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完善。王黎光表示,自己在参与一些国际项目时,发现这些电影因为有完善的后电影产业做支撑,所以电影音乐很受投资方的重视,从而拥有较全面的发行渠道,比如发行电影原声碟。像《泰坦尼克号》的原声碟销量在全球都是非凡的,作曲家凭借一首歌拿到的版税也很客观,这或许能给国内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近几年,许多大学开设了电影音乐专业,不少人对此充斥着质疑的声音。王黎光对记者表示,电影音乐不应作为专业来培养,因为作曲家无论是在电影音乐、民族音乐还是世界音乐方面,都应该有全方位驾驭的能力,至于风格则是作曲家本身的选择,而不是音乐课程的选择。

热点4:文艺片创作环境日新月异,主旋律电影并非狭窄概念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中,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新委员——霍建起,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作为90年代末开始拍片,凭借《那山那人那狗》、《暖》、《蓝色爱情》、《生活秀》斩获各大奖项的电影导演,无论市场环境如何风起云涌,他一直都坚持着自己文艺风向的选题口味,以及两三年打磨一部作品的拍摄习惯。

现场,他首先谈起了近些年文艺片创作环境的改变,“拍前几部电影的时候,只要把故事表达好就可以了,但现在的环境对商业要求增多,包括院线也对商业元素的诉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霍建起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拍片节奏,“一部电影才选题、筹备、拍摄到上映,真正要做细致就要1年多,再快的话,就成拍片机器了,没意义。”

但这并不代表霍建起在拍摄题材上没有新的尝试,如《秋之白华》、《大唐玄奘》,就试水主旋律题材。对此,霍建起表示,主旋律并不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只要在保证主题是积极向上的基础上,可以在叙事方式上进行更多的探索。说到主旋律电影,他还为1月12日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点赞,欣赏它在展示民族自豪与娱乐性方面做的融合。

最后,他还跟记者透露,自己已拍完的新片《如影随心》,讲述了当代人如何处理自己情感生活和婚姻生活的故事,依然还是现实主义题材。

从今日的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分组讨论会中可以看出,与会的文艺工作者都十分关注影视作品的发展现状,并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我国2月票房产出突破100亿元大关事情,每当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提及此事,大家都表现的很激动,准备为中国光明的电影未来增砖添瓦。

看完今天的解读是否意犹未尽?没关系,1905电影网将持续跟进两会报道,为大家带来更多新鲜的议题和深度解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