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苏炳添:可能大家会失望。他为何这么说,短跑选手最佳年龄是多少

更新时间: 2025-10-01 21:13:16

阅读人数: 171

本文主题: 男主短跑运动员小说

目前,2022年田径世锦赛正在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进行。今天上午,我国短跑名将苏炳添在今年首次亮相赛场,在百米飞人大战中以10.15秒的成绩位居小组第5,晋级半决赛。

按理说,晋级半决赛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苏炳添反而说:让大家失望了,但他真的尽力了。我们知道,10.15秒绝不是他的最佳成绩,而且他也只是赶上末班车晋级的,下一轮能跑出怎样的成绩也确实叫人打了一个问号。

说真的,我们不能太苛求苏炳添,因为苏神真的已经是亚洲之光了。他这一次的成绩不好,也是因为有一些小的伤病,影响成绩在所难免。不仅如此,苏炳添毕竟已经是33岁的老将了,再优秀的运动员也会面临生涯寿命的问题,无法永远保持在最高的经济水平和身体水平上。

要知道,目前男子100米和200米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尤塞因·博尔特,在31岁的时候就退役了。当然,他也不能代表所有的短跑运动员。那么,短跑选手的最佳竞技年龄是多少岁呢?他们的运动生涯有多长呢?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曾经有专家指出,在短跑这个项目中,男子的最佳成绩通常出现于22~24岁之间,女子则是20~24岁;保持成绩的年龄则是男子25~26岁,女子23~25岁。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员保持巅峰状态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创造最佳成绩的年龄也在不断推迟,30岁以后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最佳竞技年龄增幅并不明显)。以苏炳添为例,去年32岁的他就在东京奥运会以9.83秒的成绩刷新了个人乃至亚洲的男子100米纪录。

不论是短跑运动员还是其他什么项目的运动员,其生涯长度都会受到生理、心理机能发育的自然规律,以及在训练负荷影响下生物适应状态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影响。

在短跑运动员运动寿命方面,我国是落后于世界的。这不仅是退役早的问题,还存在运动员职业化晚的问题,甚至退役后的安置问题也有影响。因此,我国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才能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还有研究表明,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越多,也能越好地保持竞技状态。这一来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二来可以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第三可以保持竞技心理兴奋性,竞赛带来的荣誉和奖励也能激励运动员延长运动寿命。

在30岁就可以称为老将的短跑项目中,苏炳添如今自然要面临生理年龄的问题。但咱们中国人始终有通过主观付出弥补客观问题的拼搏精神,苏炳添多年来的心血也印证了这一点。

总之,不论最终成绩如何,苏炳添站在世锦赛的赛场上,就已经让我们骄傲了,何谈失望呢?也希望苏炳添能够放下包袱,享受比赛。也希望国家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让苏炳添的接力棒能够传递下去。

苏炳添:可能大家会失望。他为何这么说,短跑选手最佳年龄是多少

为何中国男子百米跑能跻身世界前列?苏炳添论文分析六大原因

8月1日晚,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代表着“中国速度”的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2小时后,苏炳添又站上了百米决赛的赛场——他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苏炳添在备战2020东京奥运期间,他在总结自己多年比赛经验的基础上,与研究团队一起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近10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男子100米短跑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了未来发展措施以及多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启示。

论文题为《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发表在《体育科学》2019年第2期,作者是苏炳添、邓民威、徐泽、梁伟、姜自立、王国杰。

为什么中国男子100 米短跑能跻身世界前列?这篇论文系统梳理了2010年以来我国男子100 米短跑的发展特征,提炼了中国男子100 米短跑跻身世界一流的6个原因。

第一是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论文分析,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科学化训练程度最高的国家,笔者的现任教练Randy Huntington,谢震业和韦永丽的现任教练Rana Reider均是来自美国的著名教练员。这两名教练员的整体训练思路是: 以“冠军模型”为指导,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据此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进而恶补短板,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第二是打造良性团队竞争模式。根据男子短跑的实际情况,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采取“大团队良性竞争”的管理模式,以充分激发运动员的训练活力,提高训练水平,取得良好效果。例如, 在男子100米短跑中,大批成绩相近的优秀运动员共同集中训练极大刺激了运动员个体提升运动成绩的主观内在要求,运动员在主动打破“成绩均衡”的状态中不断提升训练质量, 并通过国内外比赛检验训练成果并选拔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

第三是实施“接力促单项”策略。2010年,以举办广州亚运会为契机,中国短跑常设了短跑国家队,主要目标是通过全队集中训练促进4×100米接力取得好成绩。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后,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明确了“接力促单项”策略,目的是在促进4×100 米接力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带动个人项目成绩的提高。自“接力促单项”策略实施后,中国男子接力队年度最好成绩稳定在39秒以内,世界排名达第4名; 中国运动员个人年度最好成绩稳定在10.25秒以内。

第四是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方针。2010年以来,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对短跑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针。“走出去”主要包括训练和参赛两个方面,即把国内优秀运动员送到国外训练营,尽可能把具备一定水平、有可能在大赛中进入决赛取得名次的运动员派出去参加国际比赛,以锻炼心理素质并积累大赛经验。“请进来”主要包括聘请国际优秀高水平外籍教练员及其团队到中国来传授经验并带队训练,在科研保障和训练设备等方面加大引进力度等。

第五是组建完善的训练保障体系。近年来,中国田径协会逐步完善了短跑训练保障系统,建立了由主教练负责,包括助理教练、科研、体能师、物理治疗师、按摩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在内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并为复合型团队配备了先进的训练、科研、理疗和康复仪器和设备。其次,除了北京的训练基地外,中国田径协会还在南京、深圳、昆明、Bradenton (IMG学院)等地建立了多个短跑训练基地,满足了运动员适应不同气候变化和不同比赛环境的需要。此外,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住宿、交通、饮食、营养、康复、医疗等方面均有专人进行管理和协调,且所有费用均由国家承担,这保证了运动员可以专心进行训练。在保障运动员赴国外参赛方面,除常规配置外,还根据运动员实际需要临时聘用康复师等为运动员提供保障。

第六是注重提升运动员素养。论文认为,短跑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表现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素养。一方面,运动员得到了进入高校、参加英语培训班等学习的机会,文化素养、外语水平得到提高,有助于促进运动员与国外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和适应国外高水平比赛环境的能力,进而比出优异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田协近年来加强了对运动员职业素养的培养,每年定期组织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外教对运动员进行言传身教,培养运动员的职业素养。客观而言,饮食、睡眠、恢复、社会活动方面的自律是运动员取得一定成绩的又一重要原因。

最后,该论文从两方面介绍了中国男子100米短跑发展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启示。一方面是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竞技体育自信。新时代以来,中国男子100米取得的优异成绩让中国男子100米短跑逐步建立起“不畏强手,主动求胜”的信念,这种信念来源于不断超越中的领悟、训练模式的突破创新以及勇于挑战的坚定意志,诠释出了一种“挑战、突破、创新、超越”的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自信。

另一方面是中国男子100米短跑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借鉴。这里提到科技助力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团队项目带动个人项目”策略促进中国竞技体育成绩提升、传承与创新是实现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须等三个方面。其中还提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创新同样也是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创新都将进一步引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传承与创新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协作的关系,二者共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短跑天赋?

如何辨别自己是否有短跑天赋?首先,我们需要关注一些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短跑天赋。以下是一些关键指标:

1. 身体比例:短跑运动员通常具有较长的下肢和较短的上肢,比例约为6:4。这意味着他们的下体长度明显大于上肢,这有助于提高速度和爆发力。

2. 臂展:手臂的长度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并非越短越好。过短的臂展可能导致摆臂时做功过大,从而影响力量转移和重心稳定。

3. 大腿长度:大腿越短越好,这有助于提高跑动的频率。短跑运动员的小腿腓肠肌(腿肚)肌肉类型最好为块状,而跳跃运动员则最好为槽状。

4. 脚弓形状:脚弓要明显成弓状,扁平足从速度、爆发力和耐力方面都不适合进行短跑训练。

5. 心肺功能:这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良好的心肺功能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女性运动员,身体发育过于丰满也不适宜从事专业短跑。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短跑天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爆发力测试,如跳远、跳高和瞬间加速等。此外,观察小腿肌肉丰富度和维度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如果您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短跑运动员选材的方法,欢迎咨询投稿,我们将为您提供稿酬。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