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未来》:探讨具有思辨意义的科幻主题
今年春节档,“熊出没”系列的第11部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以独特魅力,给孩子们带来欢笑,也深深触动了成年观众的心弦。这部影片在延续“熊出没”系列一贯幽默、温情的风格基础上,在角色塑造、主题立意等方面完成迭代升级。创作者在科幻的框架下,对地球环境保护与人类未来发展进行深刻探讨,拓展了类型电影的创作边界。
自2021年以来,“熊出没”系列电影深耕科幻题材,从基因科技到人工智能再到生态环保,核心内容紧密贴合市场热点,深刻挖掘并探讨了具有当代意义及思辨价值的科幻主题。2021年的《熊出没·狂野大陆》以人类可以通过基因技术自由变身为各种动物为故事基底。2022年的《熊出没·重返地球》以熊二与外星生物的互动故事,激发观众对太空的无限想象。2023年上映的《熊出没·伴我“熊芯”》则通过熊大、熊二找到机器人母亲的故事,思考人工智能发展的界限以及其与人类情感的交流互动。2024年的《熊出没·逆转时空》则以光头强为拯救熊大、熊二开启穿越时空之旅的故事,引入“平行时空”概念。这几部作品为“熊出没”系列电影在科幻领域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的《熊出没·重启未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为科幻主题找到了更富有新意和深意的表达方式。影片打造了100年后绚丽多彩而又危机四伏的世界,表现光头强、熊大、熊二与来自未来世界的小亮偶遇,并一起穿越到未来,拯救被孢子植物侵占的城市的艰辛历程。这种充满寓言性和启示性的设定,观照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命题,向观众传递积极面对生活、勇敢探索未知、创造美好未来的勇气与力量。
《熊出没·重启未来》的视觉呈现达到了该系列创作的新高度。在电影中,未来都市飘浮在空中,孢子植物遍布其中,重工业风格的建筑与奇特的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末日废墟与未来前沿并存,形成极致的反差感。尤其是孢子世界的设计体现了“熊出没”系列奇观震撼力与动画趣味性兼备的风格——吞没一切的粉红色小颗粒可爱又可怕,这里有让人瞬间石化的“魔法”,有启动搞笑梦境的“幻术”,也有危险致命的陷阱。主创团队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精湛的视效技术,表现富有科技感和奇幻色彩的画面,也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熊出没”系列电影已陪伴观众度过了多个春节。“过春节看‘熊出没’”成为一代人心中特定的春节文化记忆。它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保持熊大、熊二与光头强组合的核心喜剧框架基础上,不断对故事的主题内容进行创新,给观众带来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熊出没·重启未来》作为科幻五部曲的最终篇章,在保持童趣的想象、延续合家欢特性的同时,融合了先进技术与现实议题,触及人类未来发展的复杂问题,为该系列电影不断增加活力、拓展边界、挖掘深度,丰富了电影市场的优质供给。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熊出没”通过稳定发挥和精准定位的商业拓展,从一开始画质与剧情比较粗糙的电视儿童剧集发展成为线上线下全覆盖,发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门类涉及剧集、电影、舞台剧、主题乐园的大IP,探索出了一条动画IP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这些宝贵经验对动画和电影的创作具有“重启未来”的重要意义。
(作者:饶师嘉,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科幻哲学”活动开始啦
本篇文章约945字,阅读需要3分钟
为全力打造“中国科幻之都”城市品牌
近日,《东方新科幻》在CCTV-9播出。这是一部全景式盘点、回顾中国科幻的重量级纪录片,片中将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及相关大科学装置作为重点拍摄场景,并与科幻故事深度结合,全面展现了独具东方意蕴的未来故事。
在此背景下,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成都科学城管委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共同举办了“科幻哲学”系列讲座活动。活动以“从科技哲学到科幻哲学”为主题,邀请了《东方新科幻》主创及顾问团体,在成都科学城共同发起建立“科幻哲学”的愿景。
在主题演讲环节,《东方新科幻》科技哲学顾问马得林教授围绕“科学、科幻与哲学”这一主题,阐述三者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
马得林表示,科学为科幻提供了基础和支撑,科幻则为科学提供了想象和创新的源泉,而哲学则是对科学和科幻进行反思和批判的重要工具。同时他指出,科幻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就是对哲学新范式的激发、对科学创新的推动、对美好未来的启迪。
在科幻哲学论坛环节,嘉宾们围绕“科幻文学创作与科学的关系”“未来理想家园在科幻中的美学”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天府五中学生曾宇哲表示:“活动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让我明白了科幻并不只是单纯的想象,更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写实。比如在创造出飞机之前,人们是不敢想象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但是终有人冲破思想束缚,发明飞机这旷世之作。”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成都对科技与哲学的融合和发展,对科学科普教育的重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我对未来世界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天府五中学生曾洁说。
此外,活动还设置了《宇宙工程师之歌》签书环节,为与会者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活动最后,与会人员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科学长廊,了解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历程,学习科学家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精神的磅礴力量。
新区新经济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东方新科幻》主创及顾问团体,以及学生代表、企业代表等50余人参加活动。
编辑:朱孟玖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原标题:《“科幻哲学”活动开始啦》
科幻对科学传播的作用,严重被低估了
提到科幻,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部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折服。如果仔细回味一下,包括“量子隧穿”“虫洞”“基因工程”“曲速引擎”“时间旅行”“暗物质”这些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名词,有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或者思考呢?
我们欣赏或者观看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它传达了多少科学,而是它基于科学所展开的瑰丽想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幻作品确实发挥了科普的功能。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老师在一次活动中曾提到,科幻是科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支很重要的“侧翼部队”。虽然“科幻不以传递知识为主要职责,但科幻作品中确确实实‘浸透’了知识。这样就可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大家,特别是给少年儿童传播知识”。
众多专家学者都十分看重科幻对于青少年群体的作用,比如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曾说:“ 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在9岁或10岁,不能晚于11岁。” “现代航天之父”、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在谈论《在两颗行星上》时也说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年轻时是如何满怀好奇和兴奋,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小说。”之所以如此强调,其原因在于科幻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好奇心,并且培养创造性。也有研究显示,好奇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不过倘若我们仅仅将科幻作品之于科普的意义局限在青少年群体的身上,那么这可能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贬损”。
科幻作家吴岩老师认为,“脱域”之后的科幻视为一种想象力的文学,一种创意的文学,一种能助力民族崛起的文学,一种能与世界进行沟通的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科幻也应该是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它融合了艺术、人文和科学,应该是面向所有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一种教育手段。美国科幻作家布拉德伯里说,科幻小说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因为它的思想史,是我们的文明自己孕育的历史……科幻小说是我们做过的一切事情的核心,而那些取笑科幻作家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借由此,我们需要反思以及强调科幻作品在科普中的作用和价值。但我们如果用对待科普文本的做法来看待科幻作品,是有些欠妥的。
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如果你能将许多复杂的现象简化概括为一些方程式的话,那的确是一种美。对众多普通公众来说,科学之美恰恰就禁锢在方程式之中,而要让人们窥见科学之美,科幻作品则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也认为,“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她的一线光芒。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因而我们可以通过科幻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美感”过渡到去欣赏科学之美和科技之美,提升审美的情趣,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从更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某些科幻作品映射出了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它可以让人们更内省地看待自我本我他我和超我,看待人类和宇宙的关系,更理性地谈论和理解科学技术的运作方式,这实际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
科幻作品也为窥探未来打开了一扇窗,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升科学家的认知,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线索,为指导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这实际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科普,也有助于推动科普向“价值引领”转变。
对于科幻作品中提到的科学名词,有些观众会因为好奇或者想了解更多而主动搜寻相关的科学内容进行拓展性学习,从而发挥了科普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可能有人看完科幻作品之后会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甄别其中的科学性错误或者说“硬伤”,实际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他受众去深入了解这些科学内容的欲望,这可能也是一种反向科普。
借用科普作家汪洁的话来说,“科幻是基于科学土壤生长出来的一朵奇异之花,它兼具科学的养分和大胆的想象,正是普通人感受科学力量的一个绝佳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普通人用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待我们的世界和宇宙,来理解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幻的作用无可替代。”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曾经写到,“在21世纪,科幻小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文学种类,塑造了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气候变化等的看法。我们需要好的科学……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价值绝对远超刊登在《科学》或《自然》杂志上的论文。”
当然,这不是要否定科学研究的价值,而是想强调,在推动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科幻给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