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幻小说具体的分类
科幻小说是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那么你对科幻小说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科幻小说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 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中文最早也有译作科学小说。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在科幻 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英语简称: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英语全称:Science Fiction),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主流,科幻与奇幻小说界限日益模糊,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各大主流网络文学平台上的科幻分类下的小说很少完全具备以上三要素,其细分类型与受众跟本词条所定义科幻小说均有极大差别,也不受中国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协会的认可,属于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据此本词条将不对该类型进行介绍。
科幻小说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能让读者间接了解到科学原理——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文笔夹杂着一丝对未来想象的感性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
软科幻小说(英语Soft Science Fiction,简称Soft SF)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Hard SF)--无论我们有了怎样创新的理解,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义。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历史上在谈及“硬科幻”时,还使用过另外一个词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释,该词与HardSF本不尽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袭科幻黄金时代创作流派风格并重复某些主题的科幻作品”--从主题限制上讲与上述硬科幻大同小异,而从“流派风格”上的限定来看实际是指一种叙述方式——也就是说,上述重置的定义更接近这个定义。
虽然“硬科幻”、“软科幻”的分法常见于诸许多杂志、网站和爱好者之口,但赞成者内部对“软硬”的定义也存在争议;同样,有许多人拒绝承认这种说法,认为没有必要去细分科幻小说。
一个典型的混乱案例是《星球大战》(Star Wars)。起初许多保守的爱好者因为其中“原力”(Force,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设定而认为它不属于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说,或好莱坞太空电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说拥护者认为好莱坞太空电影都是奇幻;而公众一般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统统归为“科幻电影”。
一般认为这类作品严格上是应当归入太空歌剧的范围,其特点是对于非科幻迷来说,因为其模仿历史和现实的人物言行,反而有真实的感觉,所以对于公众来说更为严肃。所以阿西莫夫和田中芳树等著名科幻作家,都因为反过来利用人不知未来却知道过去,而故意把未来和历史类比,吸引读者对未来和太空的向往。
特摄或动画等影像媒体的盛行,使一些人相反地以荷里活太空电影或日本超现实军事动画为基准,倒转来认定,模仿威尔斯强调探索和 的作品不是科幻。例如认为凉宫春日系列不是科幻,而是借用了科幻词语的校园恋爱幻想 ,可见科幻的定义是随时代和地方而变化的。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凡尔纳是“硬科幻”的鼻祖;威尔斯则是“软科幻”的宗师。实际上,威尔斯的作品中对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写一点也不比凡尔纳保守;《海底两万里》也花费了几个章节来描写世界各地对神秘的“鹦鹉螺号”的猜疑与震动。因此将他们并列对立起来难免有失偏颇。
为了解决上述混乱,曾经出现一种新的说法,SF不再是“ScienceFiction”或者“SciFi”、“ScientiFiction”、“Science Fantasy”之类的缩写,而变为代表“Speculative Fiction”,即推测性小说。这个“SF”的定义比较宽容,试图涵盖之前纠缠不清的科幻定义。 看过“科幻小说的分类”的人还看了:

如何定义“科幻小说”?《沙丘》的魅力不仅于此
深夜读完这本书,合上它的时候觉得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关上灯却又感觉说不出什么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当我开始阅读的时候也感到有些吃力,但读到中途,就觉得放不下这本书了。
如果你想看一本诺兰式的“硬”科幻作品,你可能会失望,但它的魅力不是“科幻小说中的魔戒”可以概括的。(在看了一些人的评论之后我很想问一问,这本书是所谓“软科幻”吗?而所谓“硬科幻”与“软科幻”一定有个孰优孰劣吗?难道读“硬科幻”才是读科幻吗?对于科幻作品的“定义”是用来区分质量高下的吗?)
弗兰克在这本书中糅杂了宗教、心理、政治、艺术等等,超出了当时时代的眼光,但又没有跳出时代给他的框架。以所谓“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它,能看到时代留下的印记,但在更多的地方,我们还是能找到他对这个世界的哲学思考。他在书中造出了一个“平行宇宙”似的世界,描绘了一个“超级英雄”般的人物,以近似神话的形式铺开这一张史诗的画卷,你可以说它是“外星版王子复仇记”,但你不可否认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他们的灵魂。
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读这本书总能让人产生一些思考,或是对自己,又或是对这个社会和世界本身。我认为能为人带来思考的书总还是值得一读的。
《科幻作品》:也许,我们迎来了科幻的时代?
《科幻作品》:也许,我们迎来了科幻的时代?
在信息社会,城市中出生、长大的一代人,想必对科幻不会陌生。即便没有看过科幻原著,至少也在大荧幕上看过不少好莱坞大片——灾难片、末日片、外星人系列等。电影助力文学,我们似乎迎来了一个属于科幻的时代。前一段时期,根据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迅速走红,也让很多读者反思,所谓的纯文学,也能改编成电视剧吗?纯文学和科幻作品,界限何在? 《科幻作品》(Science Fic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英国学者、文学批评家、利物浦大学教授戴维·锡德(David Seed)著,一部梳理科幻作品缘起、发展、高潮(黄金时代)、未来的导论作品。戴维·锡德并未试着给“科幻作品”进行定义,因为“许多科幻作品杂糅了几种文类”,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学类型是有问题的”,也没有试着追溯科幻作品的诞生,相反,他竭力勾勒出科幻作品的大致框架:存在哪些科幻叙事,科幻叙事如何与时代互动,科幻界是如何理解科幻作品的——竞争与辩驳。 科幻作品多写冒险故事,无论是太空漫游,还是地底世界的探索,在锡德看来,这样的作品,“起到了让人类对日常世界感到陌生、产生疏离感的作用,让人能够以外部视角(通常带有反讽性质)来看地球。”太空漫游类故事,主要有空心地球叙事,太空帝国殖民叙事,以及星球战争叙事——美苏冷战期间为最。到了后现代,甚至出现了赛博空间叙事。 科幻作品多写异族故事,有时,外星生物攻打地球(同时涉及星球大战叙事),有时,外星生物只是意外造访地球,并不带有威胁性。对外星生物的想象与描绘,科幻作家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最初将其想象成某种地球生物的变异,后将其类人化,而后又模糊对外星生物的描绘,重视对其语言、动作、行为、技术的刻画。锡德认为,这些异族故事“将异族移置于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星球,从而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遭遇。直面他者让读者得以重新审视自身的观念,异族文化很少能够独立地被探索,只有通过强调差异才能得到领悟。” 科幻作品中,除却引人入胜的故事,能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各式各样的仪器、设备,而这些作品,多半是“硬科幻”。科幻与技术的关系常付出水面,以至于某些科幻作家宣称,硬科幻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而且有些读者甚至非硬科幻作品不读。锡德认为,这一现象,“部分历史原因在于20世纪早期对技术的推崇。”科技改变了(有时是改善)人类的生活,然而,对变化的担忧,对科技的反思,与科技进步如影随形,即便并不是亦步亦趋。因此,“有时候科幻作品会为科技的进步而欢呼,而有时又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科幻作品,常常被视为一种预言,尽管没有很多人真正关心其中的预言实现了多少,向前看,设想人类的未来——不少是美丽灿烂的,充满秩序(比如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而也有些是晦暗阴森的,对未来世界的可能情形表示担忧(比如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在这些作品中,足可见科幻作品的人文情怀,在这个方面,美国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是善用科幻小说探讨人性、伦理、未来的个中高手。 对时间的思索,构成科幻作品的重要方面。尽管如前所述,科幻与未来的关系很是紧密,但,并非所有科幻作品,都书写未来,有的科幻作品,书写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或是“对历史做虚拟式推想”,“目的通常在于另辟蹊径地理解当代社会,因为这类小说起到了向后追溯的时间环的作用,而沿着这个时间环而行的叙事,最终要回到读者所处的当下。” 对于科幻作品,作家圈、文学批评界,长期存在着一定偏见,认为科幻作品不登大雅之堂,研究也相对较少。好在这一倾向在近些年得到了纠正。对中国科幻界来说,最近几年有一些值得庆贺的事,刘慈欣的《三体I》、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先后摘得雨果奖,国际科幻界最高荣誉之一。纵观世界文学之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美国文学巨擘菲利普·罗斯,都不乏创作出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或许,终有一天,我们的纯文学作家,偶尔也能不再拘泥于饮食男女,放飞自己的想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